□李 丹
群眾文化的特點
□李 丹
群眾文化是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專業(yè)文化的基礎,更是整個文化的主體。作為群眾文化工作者,必須充分全面地把握群眾文化的特點,才能在具體的群眾文化工作的實踐中,體現(xiàn)這些特點,從而使群眾文化工作有聲有色、準確到位、全面豐收。
具體而言,群眾文化具有下列主要特點,分別論述之。
群眾文化,以群眾參與為其主要特點,群眾性是其本體屬性。這種群眾性,幾乎遍及凡有人群之處,從城市到鄉(xiāng)村,從廠礦到校園,從社區(qū)到家庭,都有群眾文化在活動。
參與群眾文化活動的人,不分男女老少,也不分民族、宗教信仰,更不分職業(yè)、職務的不同和文化程度的不同,幾乎所有的人都自覺或不自覺地與群眾文化息息相關。也可以說,群眾文化就是人民群眾自己的文化,它深深地扎根于人民群眾之中,成為永不衰敗、永遠燦爛的一種文化。人民群眾又是群眾文化的母親。
與群眾性相依相伴的,是群眾文化的普及性。換言之,群眾文化的群眾性與普及性,二者是同步一體的。
群眾文化的大普及,是其他任何文化所無法比擬的。從唱給嬰兒的《搖籃曲》到幼兒學唱的兒歌、童謠,兒童書法、兒童畫,再到少年歌曲、青春歌舞,最后到老年健身舞、老年體操、老年書畫等等,幾乎囊括了所有人一生的方方面面;從工、農、商、學、兵到醫(yī)、林、牧、副、漁,幾乎涵蓋了所有行業(yè)的林林總總。
由此可見,群眾文化的群眾性與普及性特點,是十分明顯的。
從群眾文化自身構成要素的視角來考量,群眾文化又具有鮮明的多元性與多變性特點。
首先是多元性特點,這一特點表現(xiàn)在諸多層面。例如就群眾文化的屬性劃分,就有企業(yè)文化、農村文化、軍營文化、校園文化、商業(yè)文化、金融文化、旅游文化、餐飲文化、茶文化、酒文化、娛樂文化、社區(qū)文化、家庭文化、廣場文化、庭院文化、樓道文化等等;就群眾文化所涉及的文化藝術門類而言,又包括文學(詩歌、小說、散文等)、戲?。☉騽⌒∑贰⒃拕?、歌劇、戲曲等)、音樂(聲樂中的大合唱、獨唱以及美聲、民族、通俗三種唱法和器樂中的中國民樂與西洋樂器的獨奏、合奏、協(xié)奏等)、舞蹈(民族舞、民間舞、現(xiàn)代舞、秧歌舞、芭蕾舞等)、曲藝(二人轉、相聲、快板書、大鼓等)、攝影、繪畫(中國畫、油畫、水彩畫等)、書法以及健身體操、各種棋類、撲克、球類等。而科技也包括在群眾文化之內,如科技信息、科技咨詢等等。
群眾文化還具有多變性特點。這種多變性,是根據參與群眾文化人員活動時間、活動地點、活動內容的不同,而不斷地隨時、隨地地進行變化。例如農村文化與農戶文化,就根據農忙與農閑的不同,有不同的活動時間、活動地點和活動內容。就一般情況而言,農忙時活動時間少而短,活動地點多在田間地頭,活動內容短小靈活;而農閑時活動時間相對較多、較長,活動地點在文化活動室,活動內容也相對充實些、豐富些。
由此可見,群眾文化的多元性與多變性特點也是十分突出的。
群眾文化屬于社會大文化范疇,具有鮮明的廣闊性特點,它覆蓋各個角落。僅就群眾文化專業(yè)機構而言,就有省、市級的群眾藝術館、地縣(市)級的群眾文化館、鄉(xiāng)鎮(zhèn)級的文化站、村屯級的文化室,形成一張巨大的文化網。
這種廣闊性,充分顯示出群眾文化的無限生機與無窮活力。
與此同時,群眾文化又具有巨大的潛能性特點。群眾文化與專業(yè)文化相對,二者實際上是一種普及與提高的關系,即在普及的基礎上提高,在提高的指導下普及。
群眾文化中,產生孕育出許許多多專業(yè)文化的高、精、尖人才,從這個意義上說,群眾文化乃是專業(yè)文化的搖籃與基地。有許多藝術家、作家,原來都是群眾中的業(yè)余人才。例如著名作家高玉寶,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言菊朋、奚嘯伯,著名歌唱家關牧村等人,都是這方面的典型代表。
由此可見,群眾文化的廣闊性與潛能性特點,同樣是勿須贅述的。
責任編輯 李紅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