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若清
(長沙師范高等??茖W校 湖南長沙 410100)
論民盟一屆三中全會的歷史作用
周若清
(長沙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湖南長沙 410100)
1948年召開的民盟一屆三中全會以恢復和重建總部為目的,實現(xiàn)了民盟政治路線的初步左轉,是一次團結的大會,是民盟歷史上的重要轉折點。
民盟 一屆三中全會 團結 轉折點
民盟一屆三中全會(以下稱“全會”)在民盟歷史上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民盟與國民黨反動派徹底決裂,與中共在政治上建立親密關系的轉折點,同時也是一次整合民主力量,鞏固民主陣線,團結一切進步勢力為實現(xiàn)真民主努力奮斗的大會。
“中國民主同盟向以民主和平團結統(tǒng)一為一貫之主張”[1](P355),尤其“團結問題”,更被民盟視為“關系整個國家民族前途甚大”的問題[2](P422)。為實現(xiàn)其民主團結的政治理想,民盟做了大量工作,但收效甚微。醉心于獨裁專制的國民黨反動政府一意孤行,肆意挑起內(nèi)戰(zhàn),踐踏民主,破壞團結,使人民“陷絕境”,使國事“到窮途”。盡管如此,民盟仍堅持認為“非和平團結,無以自救”[1](P326)。國民黨執(zhí)意于獨裁專制,民盟則高唱民主團結,國民黨對此不諧之音,自然恨之入骨,因而一直對民盟施以打壓政策。
國民黨對民盟的打壓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分化瓦解;二是直接破壞和迫害。民盟本由三黨三派聯(lián)合而成,“內(nèi)部自始就不是完全統(tǒng)一的”,而是“充滿了矛盾和斗爭”[2](P468),為國民黨分化瓦解提供了可乘之機。國民黨先后拉攏青年黨和國社黨,企圖以此肢解民盟,但二者之退出民盟不僅沒有損害民盟的聲譽,反而“使民盟的組織更加純潔,政治更加堅定”[2](P469),內(nèi)部更加團結。陰謀破產(chǎn)的國民黨并未就此罷休,而是變本加厲、愈益兇殘。國民黨的血雨腥風沒能使民盟及時警醒,它仍然“對南京政府抱‘與人為善’之心”[1](P354)。民盟的軟弱妥協(xié)招致國民黨愈演愈烈的破壞和迫害,最終釀成民盟被逼解散的悲劇。
國民黨強迫民盟解散蓄謀已久,在此之前,它即大造輿論,極逞捏造誣蔑之能事,大肆攻擊民盟。1947年4月22日南京《中央日報》發(fā)表社論,公開誣陷民主同盟,否認其合法地位,5月3日又進一步誣蔑民盟,稱其“組織已為中共實際控制,其行動均系循中共意志而行”[3](P590),妄圖將民盟與中共一并消滅,5月l5日,國民黨行政院新聞局長董顯光指責民盟 “與反叛政府之中共有密切關系”[1](P330)。 10 月 7 日,國民黨更是不顧全國各界的反對,將被捕的民盟中央常委兼民盟西北總支部主任委員杜斌丞殘酷殺害,政治空氣愈加凝重。
1947年l0月27日,國民黨內(nèi)政部發(fā)言人誣稱“民主同盟勾結共匪,參加叛亂”,宣布民盟為非法團體,“對于該盟及其分子一切活動嚴加取締”[1](P360)。在國民黨的突襲面前,民盟束手無策,仍試圖通過美國的調(diào)解來緩和緊張氣氛,結果未能奏效,在國民黨的脅迫下,民盟總部不得不于11月6日 “通告盟員自即日起一律停止政治活動,本盟總部同人即日起總辭職,總部亦即日解散”[1](P356)。一直高舉“中間路線”大旗的民盟試圖通過合法途徑挽救中國危局的政治理想至此徹底宣告破滅。在這千鈞一發(fā)之際,擺在民盟面前的,只有兩條道路,要么屈從壓力,全體解散,從此淡出中國政治大舞臺,要么頂住壓力,誓死抗爭,恢復重建從而東山再起,何去何從,民盟面臨著生與死的抉擇。
國民黨揮舞大棒,迫害民盟的同時,戰(zhàn)場上人民解放軍勢如破竹,節(jié)節(jié)取勝,實現(xiàn)全國的解放指日可待。中共的輿論工具也積極支持和聲援民盟,在民盟總部宣告解散的當天,新華社即發(fā)表時評,稱贊民盟“在若干歷史關節(jié)中,實行了與中共在部分民主綱領上的政治合作,從而推進了中國的民主事業(yè)”[1](P357),以示對民盟的鼓勵和支持。同時,中共還為民盟指出一條“走向較之過去更為光明的道路”[1](P359),即“堅持用武力來打倒蔣介石”,“堅決擁護人民解放軍的武裝革命斗爭”,放棄 “任何和平的合法的改良的方法”,“站到真正的人民民主革命方面來”[1](P358),從而為民盟的恢復重建工作提供了思想指導。
國共迥然相異的兩種態(tài)度以及急劇變化的軍事形勢給不甘于就此沉淪的民盟大眾指明了方向,他們積極采取措施,開始了拯救民盟的實際行動。民盟總部解散后,大多數(shù)盟員并沒有消極等待,而是在第一時間提出強烈抗議。如民盟南方支部譴責了國民黨的暴行,指出國民黨的“這種暴力政策只會促進本盟在海內(nèi)外的發(fā)展,更加強民主人士的團結”[1](P354)。在滬的一部分民盟領袖則遠走香港,開始民盟總部的重建工作。在民盟歷史上具有重大轉折意義的一屆三中全會就是在這樣一個背景下召開的。
1948年1月5日,民盟一屆三中全會在香港正式開幕。出席和列席會議的中央委員和來自國內(nèi)和海外支部的代表共計31人,沈鈞儒被推為大會主席。大會歷時半月,共通過《緊急聲明》《政治報告》《組織工作計劃》等文件決議和提案三十件。整個大會進程始終洋溢著團結的氣氛,全會所通過的文件、決議和提案也都圍繞著團結大做文章。團結受到了與會者的重視,是貫穿全會始終的主題。它既是全會勝利舉行的保證,也是指引民盟前進的方向。
民盟總部的解散,“在盟的歷史上自然是一個很大的挫折”[3](P599),整個民盟群龍無首,盟內(nèi)人心混亂,此時此刻,團結至為關鍵,穩(wěn)定壓倒一切,應時而開的全會就集中表達了加強內(nèi)部團結、謀求人心穩(wěn)定的要求。
首先,全會目的只在恢復重建,而非另起爐灶,另立中央,因而支持者眾。國內(nèi)地方組織和外支部紛紛遣使與會,滯留上海的張瀾等人也積極支持,有的雖身陷困境,仍不忘給以經(jīng)濟援助和思想指導,這一切都構成了民盟內(nèi)部團結的原動力。
其次,全會的文件也都體現(xiàn)出了維護內(nèi)部團結的基本精神。民盟總部宣告解散本是一種軟弱消極的應對方式,盟內(nèi)反對之聲不絕于耳,地方支部無一贊成,紛紛表示對“幾個人的決定與宣告是非常不滿,認為無法接受”[3](P640)。嚴格而論,在民總部解散一事上,其主要負責人確實難辭其咎。他們沒有進行針鋒相對的斗爭,當“國民黨威脅一來”,他們“就表態(tài)宣布解散,使民盟在人民中贏得的信任喪失了”[4](P284),但是他們“對國家之和平民主統(tǒng)一團結之信念,及為此而努力之決心”沒有改變,[1](P361),因此他們?nèi)詰莾?nèi)部團結的對象。全會雖旗幟鮮明地否認了總部“未經(jīng)合法會議而發(fā)表的:‘辭職’‘解散總部’‘停止盟員活動’與聲明”[1](P363),但并沒有對宣布總部解散的個人進行措辭嚴厲的批評,而是留有分寸,設身處地為他們著想,替他們辯護,稱他們是受了國民政府的“劫持和威脅”,是迫不得已。全會在討論人事安排時,也決定“均仍舊”[3](P643),并沒有利用人事調(diào)整變相處分??偛拷馍⒅蟮拿衩思让舾杏执嗳?,如果缺失了團結這一內(nèi)核,只會成為一盤散沙,不堪一擊。全會對幾位有過錯但根本立場沒有動搖的領導人,采取了謹慎的態(tài)度,有效地維護民盟內(nèi)部的穩(wěn)定與團結。
民盟總部的解散同時也暴露出了民盟制度建設的缺陷,幾個人匆忙之間就做出了一個事關民盟生死的決定,過于草率,也不符合程序。全會為此特地制定了具體的制度原則,以鞏固來之不易的盟內(nèi)團結。全會認為,要“使本盟更加團結,更能發(fā)揮力量”“必須嚴格執(zhí)行民主集中制”“發(fā)揚集體批評精神”[1](P368)。《組織工作計劃》則更進一步使之制度化,規(guī)定要維護民盟的團結,首先要“肅清只有上層不顧下層的領導作風”,務須做到“少數(shù)服從多數(shù),全體服從組織,對內(nèi)必須尊重集體意見,對外必須服從組織,不容有個人自由主義之言行?!保?](P371)這為民盟一勞永逸的防止分裂鞏固團結制定了準繩。
在閉幕詞中,沈鈞儒認為全會謀求內(nèi)部團結的努力是卓有成效的,“民盟從來沒有這樣親切得完全像一家人一樣”。全會樹立了“批評不忘團結,團結不忘批評的精神”[1](P399),大大增強了民盟的凝聚力和戰(zhàn)斗力。
“民盟一貫主張黨派團結合作”[1](P330),即使慘遭迫害,也仍恪守“民主”“團結”的原則。民盟力量原本薄弱,受解散之重創(chuàng)更是獨臂難支,惟有從團結友黨中尋求出路,因此民盟對于中共和其他民主黨派采取了較之過去更加積極的態(tài)度。全會認為:“民主同盟之值得重視,是站在人民的立場,團結各民主黨派合作,與中共在和平民主事業(yè)上密切合作?!保?](P367)這充分顯示了民盟與國內(nèi)民主力量團結一致共同奮斗的決心。
民盟歷來把實現(xiàn)民主作為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為了反對獨裁賣國,實現(xiàn)真正的民主和平”,民盟“歡迎一切民主黨派的合作,而且要與一切民主黨派結成堅強的民主統(tǒng)一戰(zhàn)線。”[1](P367)全會還高度評價了中共,希望能“與他們攜手合作”,對新近成立的國民黨中央革命委員會,全會也認其為一支新的民主力量而“愿與共同奮斗”[1](P367)。在全會最核心的文件《政治報告》中,民盟強調(diào)了與民主黨派和中共團結合作的重要性,并指出“要公開聲明與中國共產(chǎn)黨實行密切的合作",“承認國民黨革命委員會及其許多民主黨派都是我們的友軍”[1](P395)。
當然,民盟也并非無原則的一團和氣,而是有自己的立場和準繩。全會認為,只有具備“共同的政治目標和共同的政治要求”,才能使團結成為現(xiàn)實,成為必需,成為可能,而這其中最重要的是民主的原則,因此,“對于一切動搖妥協(xié)的分子,亦自應保持其批評之權利。不是放棄批評來獲得團結,而是堅持立場,在不斷的批評中來爭取團結”[1](P395),這與以前的“互相讓步,而得著一個折衷與調(diào)和"是截然不同的。[5](P206)
民盟十分注重國內(nèi)民主力量的團結,理所當然地視踐踏民主,破壞團結的國民黨反動派為最大敵人并對之進行了深刻揭露和無情批判。大會指出,“南京反動獨裁政府……早已成為全國人民的公敵,早已成為美國反動派侵略中國的工具”[1](P364),是“內(nèi)戰(zhàn)的根源,和平的障礙”[1](P397)。因此全體愛好和平民主的人們應該團結起來,“為徹底推翻整個國民黨反動集團的統(tǒng)治而斗爭”,[1](P392)藉以消除這一威脅和平破壞團結的禍根。
全會高度重視國際民主力量的團結與合作。全會認為,雖然中國目前還存在某些困難,但“只要我們對內(nèi)加強團結人民與各民主黨派,對外與全世界的民主力量及亞洲的被壓迫民族聯(lián)合起來,為實現(xiàn)全世界的民主和平而奮斗,這些困難便絕對可以克服?!保?](P377)全會號召“一切真正愛好民主和平的國家和人民聯(lián)合起來”[1](P388),“作為我們的支援”“共同反對侵略,反對戰(zhàn)爭。 ”[1](P396)三中全會剛剛落幕,民盟即在發(fā)給全美公民對華及遠東政策代表大會的賀電中表示,“原以無限的熱忱,向愛好和平民主的美國人民握手,同為爭取世界的和平而奮斗到底”[1](P402)。民盟對國際民主力量的團結政策使民盟在國際上獲得了廣泛的同情和支持。
全會還對阻礙世界與中國民主和平進程的美帝國主義進行了深入分析和批判,重點揭露了美帝國主義扶蔣反共的對華政策,指出其實際上是中國民主和平屢遭破壞的國際根源。對美帝國主義的批判和揭露破除了人們心中殘存的幻想,統(tǒng)一了全盟的思想認識。
民盟之解散,是民盟歷史上的一次重大挫折,但廣大愛好民主和平的盟員并沒有消沉下去,而是總結經(jīng)驗教訓,積極開展恢復重建的工作,以民盟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為契機,實現(xiàn)了民盟政治上的初步轉變。這次全會鞏固和發(fā)展了民盟的組織,維護了民盟內(nèi)部的團結與穩(wěn)定,使民盟的組織更加健全,瀕聚力、戰(zhàn)斗力進一步增強。
在國民黨的高壓之下,原來對 “中共及含有中共色彩人物盡量避免接近”的民盟在全會上實現(xiàn)了與中共關系歷史性的突破[6](P2),它拋棄了原來所走的“不偏不倚”的中間道路,完成了政治路線上的初步左轉,與中共建立了親密的合作關系,并在會后“對于中間路線均有嚴正的批判”[1](P408)。這一系列動作團結了其他民主黨派,大大鞏固和發(fā)展了民主進步勢力。
全會還挫敗了蔣介石國民黨分化瓦解民盟的陰謀,徹底清算了部分人對國民黨的政治幻想。民盟與國民黨反動派的徹底決裂大大孤立了頑固勢力,加速了反動政府的滅亡。全會對蔣政權的揭露與批判,教育了廣大盟員,堅定了爭取民主和平的信心與決心。全會還特別區(qū)分了美國人民和美帝國主義,表示要聯(lián)合和團結包括美國人民在內(nèi)的一切愛好民主和平的國家和人民共同奮斗。
中共方面對此次全會評價甚高。毛澤東認為,這次會議“采用我黨的口號,聲明反蔣反美,聯(lián)共聯(lián)蘇”,是一次進步的大會,對于民盟的這些領袖人物,“我們應當對他們采取團結的政策”“在將來成立中央人民政府時,邀請他們一部分人參加政府工作”[7](P1298)。中共中央發(fā)言人在全會后發(fā)表評論也認為全會所闡釋的“反對美帝國主義,打倒蔣介石集團,沒收官僚資本實行土地改革,建立民主聯(lián)合政府的綱領乃是一切愛國者所公認的唯一道路”[3](P347)。從當時的國際國內(nèi)形勢著眼,這樣的評價顯然是中肯的,客觀的。
民盟一屆三中全會是民盟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是民盟走向新生的開始?!?/p>
:
[1]中國民主同盟歷史文獻[C].北京:文史資料出版社,1983.
[2]吳雁南.中國近代社會思潮(1840—1949):第 4 卷[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3]張軍民.中國民主黨派史(新民主主義時期)[M].華夏出版社,1989.
[4]周恩來.周恩來選集:上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5]蔡尚思.中國現(xiàn)代思想史資料簡編:第 5卷[C].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
[6]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第五輯第三編政治(三))[C].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
[7]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 4 卷[C].人民出版社,1991.
周若清(1975—),男,長沙師范高等??茖W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部主任,史學碩士。主要研究方向:中國近現(xiàn)代史和思想政治教育。
責任編輯 梅 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