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文斌
陜西渭南市富平縣農(nóng)民段定梅、喬轉(zhuǎn)麗進京上訪后,被縣政府組織安排了一次公開處理大會。富平縣官方稱,這是縣里“集體研究的結(jié)果”——據(jù)11月8日《新京報》報道,兩名農(nóng)民的生活從此改變,她們變得自閉、自卑,唯一希望的是“恢復名譽”。
富平縣如此對待上訪群眾,只會讓法律蒙羞。無妨看看當時的“壯觀”場景:主席臺上坐著副縣長以及縣政法委、縣法院領(lǐng)導,臺下坐的是縣各單位、鄉(xiāng)鎮(zhèn)村組的干部,外圈則都是圍觀群眾。大會由縣法院院長宣布開始,由政法委書記宣讀兩人“違法上訪的案情”,由公安局副局長宣讀行政警告決定。這兩位上訪農(nóng)民被警察押著胳臂站在主席臺前面向群眾,大會持續(xù)了近40分鐘。
召開公開處理大會,其潛臺詞就是在告誡其他人:如果再上訪,這兩位農(nóng)民就是“榜樣”。類似的恐嚇行為并不鮮見。就在前幾天,陜西省安康市漢濱區(qū)委、區(qū)政府召開“公開處理”大會,宣布拘留17名“阻撓重點工程建設(shè)”的村民,并回應稱,這是“在非常時期采取非常措施,對暴力犯罪、嚴重刑事犯罪以及造成重大影響的典型案件,通過公開曝光的形式震懾犯罪,教育群眾,及時消除不良社會影響,社會效果明顯,起到了很好的普法宣傳作用”。
或許是想急于摘掉“上訪重災區(qū)”的牌子,或許是已經(jīng)無計可施。一些地方的官員甚至認為,在基層信訪工作中,最困難的就是對上訪行為進行法律界定,所以難免會使用一些非常手段,然后拋出“集體研究”的擋箭牌。
“集體研究”就能夠公開處理上訪群眾嗎?“集體研究”的實質(zhì)不過是為了躲避集體處罰而已。但愿在此次事件中,“集體研究”不會變成法不責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