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丙戌
(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yī)醫(yī)院,北京 100010)
鮮藥在皮膚病中醫(yī)外治中的應用
鄧丙戌
(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yī)醫(yī)院,北京 100010)
皮膚??;中醫(yī)學;鮮藥;外治
皮膚病中醫(yī)外治鮮藥是指用新鮮植物或新鮮動物的整體或部分組織或取其汁液經加工處理制成的外用藥。應用鮮藥是皮膚病中醫(yī)外治的特色之一。繼承和發(fā)揚這種“簡便廉驗”的特色療法,可以進一步開拓皮膚病外治的臨床思路,變廢為寶,節(jié)省醫(yī)療經費,充分利用資源,方便患者。應用鮮藥外治皮膚病有著廣闊的科研及開發(fā)前景,是研制中國原創(chuàng)性新藥的重要基礎,是未來治療的發(fā)展方向。
1.1 背景 在遠古時代,由于生產力低下,人類只能群居于山野之中,為了生存,必須經常和大自然現象及毒蛇猛獸等展開殊死搏斗。因為皮膚是人體的第一道防線,所以在當時的環(huán)境中,皮膚病是極易發(fā)生而且是對人類危害最大的。人類為了減輕病痛,最簡單易行的辦法便是就地取材,將身邊的新鮮植物或新鮮動物外敷(直接用,或搗碎、榨汁等)在皮損上,而這就是鮮藥外治皮膚病的起源。
1.2 記載 在應用鮮藥外治皮膚病的漫長過程中,我們的先人不斷整理并記錄著較為成熟的經驗,直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終于編著完成了記載有較多鮮藥外治皮膚病方藥的著作,這就是現存最早的中醫(yī)臨床醫(yī)學文獻,長沙馬王堆漢墓帛書《五十二病方》。據筆者初步統(tǒng)計,《五十二病方》記載的鮮藥外治皮膚病的處方多達45首左右。所治療的皮膚病癥具有那個時期的明顯特征,即以外部環(huán)境因素直接致病者為主,包括:①感染性皮膚病,如癰、疽等;②昆蟲及其他動物性皮膚病,如蟲咬傷、蝎蜇傷、蠑螈咬傷、蜥蜴咬傷及蛇咬傷等;③物理性皮膚病,如燒燙傷、凍傷等;也有某些頑固性皮膚病,如疕病等。還有的治療是針對癥狀的,如限局性和全身性瘙癢、慢性潰瘍、結痂及瘢痕等。這些處方共涉及鮮藥約39種,其中新鮮植物藥約22種,如蒺藜、白蒿、蘭草、山葪、堇葵或堇葉、商陸、梓葉、麥芽、稻谷芽、青苔、瓜、秋竹、蕪荑、桐樹、桑樹、榆樹、茹蘆的根、桃葉、葵、薤、蔥、槐樹(根、枝、葉)等;新鮮動物藥約17種,如牛(前肢骨)、豬、馬(頰骨)、活魚、名叫守瓜的黃甲蟲、乳汁、犬(毛、膽)、羊(毛等)、雞蛋、兔(毛、腦)、野雞、蝸牛、蜥蜴(血)、鱔魚(血)、蜣螂、老鼠,蜂(幼蟲)等。
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五十二病方》的基礎之上,通過歷代醫(yī)家的努力,鮮藥外治皮膚病不斷發(fā)展。本文僅按年代順序,介紹幾位在這方面有突出貢獻的古代中醫(yī)藥學家及其代表著作,從中可以看出鮮藥外治皮膚病的發(fā)展歷程。
2.1 晉代·葛洪(約283年~363年) 所著《肘后備急方》反映出兩晉南北朝時期的醫(yī)療水平,其中對鮮藥外治皮膚病有較多記述。據筆者初步統(tǒng)計,相關處方已達120首左右。所治療的皮膚病癥也較《五十二病方》全面:①感染性皮膚病,增加了丹毒、瘰疬,并且出現了有關皮膚真菌病方面的內容,如頭癬(赤禿、頭瘡、白禿等)和體癬(癬瘡等);②昆蟲及其他動物性皮膚病,增加了蜂蜇傷、蜈蚣咬傷、蜘蛛咬傷,并且出現了治療疥瘡的內容。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上述以外部環(huán)境因素直接致病者之外,《肘后備急方》還記述了①變態(tài)反應性皮膚病,如接觸性皮炎(漆瘡)、濕疹(浸淫瘡)等;②紅斑性皮膚??;③皮膚附屬器疾病,如痤瘡(粉刺)、狐臭、頭禿、須鬢黃等;④色素障礙性皮膚病,如黑變?。ê诿妫┑龋虎蒺つげ?,如急性女陰潰瘍(陰蝕)等;⑥皮膚腫瘤,如鱗狀細胞癌(翻花瘡)等。這些處方所涉及鮮藥已是《五十二病方》的兩倍多(約82種),其中新鮮植物藥約62種,應用較多的如杏(葉、仁)、柳(木、柳枝、柳葉、柳根皮、柳皮)、地黃、蕪菁、小蒜、梧桐(子、葉)、筍、羊蹄草根等;新鮮動物藥約20種,如鯽魚、鯉魚、蟾蜍、蜘蛛、蚯蚓等。
2.2 唐代·孫思邈(約581年~682年) 所著《備急千金要方》是唐代的一部方書巨著,在中國醫(yī)學史上也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該書收集了唐代及其以前的大量醫(yī)學文獻,其中對鮮藥外治皮膚病的記述亦較為豐富。據筆者初步統(tǒng)計,相關處方已達190首左右。所治療的皮膚病癥也對《肘后備急方》有所補充,①感染性皮膚病,增加了病毒性疾病,如尋常疣(疣目),皮膚真菌病方面則增加了皮膚念珠菌?。Z口瘡等)的內容;②物理性皮膚病,增加了手足皴劈;③變態(tài)反應性皮膚病,增加了蕁麻疹(癮疹);④色素障礙性皮膚病,增加了白癜風。這些處方共涉及鮮藥約達99種,其中新鮮植物藥約70種,應用較多的如薤葉、桑(汁、葉、桑根白皮、黑椹)、蕓薹(葉、子)、大蒜、小蒜、蕪菁(根、子)、麻(子、葉)、杏仁、桃樹、馬齒菜、蒼耳、白芋、羊蹄根等;新鮮動物藥約29種,應用較多的如雞(雞子、雞子白、雞子黃、毈雞子、烏雞、白雞屎)、羊(白羊乳、羊胰、羖羊脛骨、羖羊膽、羊肉濕脯、羊脂)、豬(豬脂、豬蹄、豬肚、豬腦、豬膽、豬胰)、牛(牛膽、牛糞、牛耳中垢、牛口中涎、牛角)、馬、狗、貓、鼠等。
2.3 明代·李時珍(1518年~1593年) 所著《本草綱目》是他“歲歷三十稔,考書八百余家,稿凡三易”(《本草綱目》序)而成,該書集明代及其以前中藥之大成,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響的巨著。其中對鮮藥外治皮膚病的記述頗為豐富,因為此書是本草專著,故這些內容都分散在對各味藥物的論述之中,需要非常仔細地查閱。據筆者初步統(tǒng)計,與鮮藥外治皮膚病相關的處方多達590首左右。所治療的皮膚病癥也對《肘后備急方》有所補充:①病毒性皮膚病,增加單純皰疹(熱瘡)、帶狀皰疹(火帶瘡)等;②真菌性皮膚病,增加了花斑癬(赤白汗斑);③物理性皮膚病,增加了雞眼。特別是增加了對梅毒(楊梅惡瘡)的治療。這些處方共涉及鮮藥多達287種,其中新鮮植物藥約240種,應用較多的如山慈菇、積雪草、益母草、苧麻、牛蒡子、甘蕉、地黃、龍葵、蒺藜、紫花地丁、商陸、狼牙草、羊蹄根、荇菜、胡麻、韭、薤、小蒜、大蒜、芥、蕪菁、萊菔、生姜、雞腸草、莧、馬齒莧、蒲公英、魚腥草、灰藋、芋、山藥、百合、茄、瓠、絲瓜、李、杏、桃、栗、棗、梨、銀杏、胡桃、槲、蜀椒、吳茱萸、蓮藕、楸等;新鮮動物藥約47種,應用較多的如鱉、雞、豬、牛等。
2.4 清代·顧世澄 所著《瘍醫(yī)大全》是現存內容最為豐富的一部古代中醫(yī)外科全書。該書廣泛引錄了鮮藥外治皮膚病的方法。據筆者初步統(tǒng)計,相關處方達到260首左右。因為本書是外科專著,所以是按中醫(yī)外科疾?。òㄆつw病癥)分門別類進行論述,其中應用鮮藥外治較多的主要有“鵝掌風門”、“腎囊風門”、“流火門”、“臁瘡門”、“雞眼門”、“癬門”、“濕痰流注門”、“白蛇串門”、“白禿瘡門”、“赤游丹門”、“癤子門”、“疥瘡門”、“天泡瘡門”、“凍瘡門”、“漆瘡門”、“湯潑火傷門”等,其他還有“頭發(fā)門”、“肺風粉刺門”、“赤鼻門”、“唇瘡門”、“口瘡門”、“鵝口瘡門”、“手足破裂門”、“小兒臍汁不干門”、“痤痱瘡門”、“龜頭腫痛門”、“下疳門”、“濕毒流注門”、“驢眼瘡門”等,共約60余種門類。上述治療共涉及鮮藥達到139種,其中新鮮植物藥約111種,應用較多的如桑、銀杏、藍葉、栗、茄子、核桃、芭蕉、蔥、榆樹、蘿卜、黃豆、蠶豆、槐樹、蒜、荔枝、鳳仙花、桃樹、柳樹、土大黃、浮萍草、青苔、萆麻、菊花、絲瓜、附子、櫻桃、柏樹等;新鮮動物藥約28種,應用較多的如雞、豬、牛、鵝、蚯蚓、蝦、鱔魚、蚌、泥蛤蛥、狗骨、螃蟹殼、蛤蟆、蝸牛等。
(待續(xù))
測試題:(多選題)
1.《五十二病方》據筆者初步統(tǒng)計,記載的鮮藥外治皮膚病的處方多達:
a.39首 b.22首 c.45首 d.17首
2.《肘后備急方》中新鮮植物藥應用較多的有:
a.杏仁 b.地黃 c.梧桐 d.鯽魚
3.《備急千金要方》中新鮮動物藥應用較多的有:
a.雞 b.羊 c.桃樹 d.豬
鄧丙戌,男,1946年生。主任醫(yī)師,碩士生導師。1970年畢業(yè)于首都醫(yī)科大學。在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yī)醫(yī)院從事皮膚科的臨床、教學、科研工作30余年,曾跟師我國現代中醫(yī)皮外學科的奠基人和開拓者趙炳南先生學習10余年?,F為或曾為中華中醫(yī)藥學會皮膚科分會顧問,世界中醫(yī)藥學會聯合會皮膚科專業(yè)委員會顧問,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學會皮膚性病專業(yè)委員會銀屑病研究會副主任委員,國家藥典委員會委員,北京中醫(yī)藥學會皮、外科專業(yè)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北京中醫(yī)》雜志編委等。獲科研成果獎7項,主編或參編專著10余部,發(fā)表或交流論文30余篇。現在主要致力于皮膚病中醫(yī)外治的研究,代表著作有《皮膚病中醫(yī)外治學》,獲與中醫(yī)外治有關的實用新型專利3項。
R243
B
1672-0709(2010)04-0256-02
北京市財政局項目,編號20092100202;北京市中醫(yī)藥“薪火傳承3+3工程”趙炳南名家研究室2007-SZ-A-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