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倩
腰椎間盤突出癥屬于中醫(yī)的腰腿痛、腰痛及痹癥范疇。該病的病因復雜多樣,臨床表現(xiàn)不一,治療方法眾多,有手術、介入和非手術治療。手術及介入費用高,與非手術治療療效相比并無顯著差異[1]。筆者自2006年以來采取中醫(yī)綜合療法治療365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克服了單一治療方法的局限性,取得滿意療效,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患者為我康復中心門診患者,共計365例,其中男243例,女122例,年齡19~61歲,平均44歲,病程2 d~19年,平均3個月。
1.2 診斷資料 365例均參照1994年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制定的《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的診斷要點,經(jīng)CT或MRI確診。發(fā)病椎間隙以 L4、5、L5S1多見,其中 L4、5219 例占 60%,L5S1117例占32%;單間隙突出308例占84.4%,多間隙突出57例占15.6%;左側突出157例占43%,右側突出143占39.1%,中央性突出65例占17.8%。
2.1 牽引 采用杭州強新醫(yī)療設備有限公司生產的QYQ-03型三維多功能腰椎治療機仰臥牽引,30 min/次,牽引力為36~40 kg,隔日一次,10次為一療程。在牽引結束前,術者站在患側,雙手疊掌壓于病變腰椎施行與突出物方向相反的推壓手法3~5次,即左(右)后方突出則推壓方向為右(左)前,中央型突出推壓方向為腹則,然后雙手掌疊壓于腰部行按壓、顫腰手法1 min。
2.2 手法 牽 引結束休息10 min后按松解、推擠牽抖、復位手法治療。①松解:患者俯臥于治療床上,雙上肢自然平放于軀于兩側,雙下肢伸直,術者從患者背部至腰、臀、腿部,使用摩、按、揉、滾等手法治療5 min左右,使全身肌肉放松;②牽抖:患者仰臥,點太溪、解溪各1 min,然后右手緊握患者足趾,向上牽引,外翻擴大踝關節(jié)內側間隙,以食指壓入其關節(jié)間隙內,然后仍在牽引下內翻踝部擴大外側間隙,以拇指壓入關節(jié)間隙內,使拇指夾住踝關節(jié),右手在牽引下左右搖擺3次。點足三里1 min,然后在脛骨兩側捏拿至踝關節(jié)平面反復3次。用力捏壓股四頭肌下部聯(lián)合腱,并隨即向上提拉反復3次。點風市1 min,側壓跳環(huán)1 min,按沖門1 min;③推擠拿捏:右手食指、中指分別置于棘突兩側,左手掌按壓在右手上方以增加力度,從胸椎至骶椎呈瓦狀按壓3~5次,類似點按華佗夾脊穴;然后站于患者左側,雙手掌自然平放于胸背部,兩拇指末節(jié)重疊,由外向內、自上向下推擠棘突3~5次,推擠右側方法相同;再用拇指或肘點按腰部壓痛點、環(huán)跳、居髎、承扶、委中、承山、昆侖等穴,每穴1~2 min,先由輕到重,然后由重到輕;最后彈撥兩側骶棘肌和闊筋膜張肌起點處3~5次,以上手法均以患者能忍受為度;④復位:患者側臥位先患側后健側各行斜板手法1次,可聽到腰椎彈響聲??照婆拇蜓繑?shù)次,囑患者休息。
2.3 針灸 隔 日一次,10次一療程。①取穴:主穴為腎俞、氣海俞、大、小腸俞、關元俞、承扶、委中;配穴為風市、殷門、承山、跗陽、昆侖、臀上皮神經(jīng)出口處、腰部痛點等;②針法:每次取主、配穴各3~5穴,主穴溫針灸,行補法;艾條溫熏配穴,行平補平瀉法。
2.4 中藥 依 癥狀不同程度服用中藥。急性期以活血化瘀,伸筋止痛法為主,方藥組成:紅花、桃仁各10 g,牛膝15 g,乳香、沒藥各8 g,秦艽、羌活各12 g,炒五靈脂、川芎、草各6 g。恢復期以滋補肝腎,強筋壯骨為主,方藥組成:赤芍、丹皮、桃仁、續(xù)斷、杜仲、烏藥各10 g,生地黃、當歸尾、延胡索各12 g,威靈仙15 g。并隨癥加減,1劑/d,水煎2次分服。
2.5 康復鍛煉 急 性期絕對臥硬板床休息1周,限制腰部活動,并使用腰圍加以保護;隨病情緩解,逐步開始康復訓煉。量由小到大,以鍛煉腰背肌和腹肌為主,避免因腰椎大幅度屈或伸而引起應國分布不均使癥狀加重。①鍛煉腰背肌:采用五點支撐法,患者仰臥去枕屈膝屈肘,用雙足、雙肘、頭枕部作支點抬起腰臀部,每天不少于200次;②鍛煉腹肌:采用仰臥起坐法,患者仰臥去枕,屈髖屈膝,雙手交叉于頸部抬起上身,每于不少于200次。10 d一療程。
3.1 療效標準 參照1994年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制定的《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①治愈:癥狀完全消失或接近消失,直腿抬高試驗達85°以上,恢復原工作;②好轉:癥狀大部分消失,直腿抬高試驗較治療前有明顯改善,可從事輕體力勞動;③治療前后癥狀體征無明顯改善。
3.2 結果 全部病例經(jīng)過1~3個療程的治療,治愈206例占55.5%,好轉154例占42.1%,無效5例占1.4%。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骨傷、康復臨床常見病、多發(fā)病。其腰腿痛產生機理目前主要有:機械受壓、化學神經(jīng)根炎和自身免疫三種學說[2]。系因腰椎間盤發(fā)生退行性變,并在外傷、勞損、生活和勞動中的不良姿勢等異常應力作用下,引起腰部肌肉痙攣、韌帶松弛、椎體及小關節(jié)微小錯位,打破腰部生物力學的平衡,使腰椎節(jié)段性失穩(wěn),造成纖維環(huán)破裂,髓核突出,突出的椎間盤組織對神經(jīng)根機械性壓迫、化學物質作用以及髓核液產生自身免疫反應而引起局部組織發(fā)生無菌性炎癥,出現(xiàn)充血水腫、粘連等炎性變,病變局部疼痛及下肢坐骨神經(jīng)放射痛等癥狀。為牽引、按摩、針灸等中醫(yī)綜合治療本病提供了理論依據(jù)。
急性期應絕對臥床休息,限制活動,避免坐、站立,包括進食、大小便時,都慶使用權用腰圍保護[3]。這樣可以減輕體重對腰椎間盤的壓力,減少因負重而增加的損傷,有助于使用權突出的椎間盤和附近軟組織由損傷所引起的炎癥反應消退。腰椎牽引可以緩解肌肉痙攣,恢復椎 體關節(jié)結構、增輥椎體間隙,并通過牽拉后縱韌帶和纖維環(huán)產生的張力而產生負壓回吸,有可能使用權突出物回縮至椎間隙內或變形,從而減輕其對神經(jīng)根及周圍攻組織和血管的壓迫[4]。但選擇牽引前要注意絕對禁忌證,牽引時注意患者反應,避免牽引力過大而加重癥狀。
按摩可糾正椎體、小關節(jié)間的微小錯位,恢復脊柱的力學平衡;加強局部氣血循環(huán),緩解肌肉痙攣,利于炎性水腫的吸收。針灸能顯著降低體內單胺類遞質,激發(fā)機體產生內源性嗎啡樣物質參與鎮(zhèn)痛,促合病變神經(jīng)周圍化學免疫性反應物的代謝,消除炎癥,恢復神經(jīng)生理功能[5]。中藥活血化瘀止痛有增強消炎止痛效果。
康復鍛煉能加強腰背肌的肌力,增強 術的穩(wěn)定性達到期鞏固治療,防止和減少復發(fā)的作用。通過對365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治療的臨床觀察,在適應證明確的情況下,采用中醫(yī)綜合所述合治療,具有治療費用低、療效可靠、安全性高、患者易接受的特點。
[1]呂杰,王春江,郝國玉,等.腰椎間盤突出癥保守治療與手術治療的療效對比.頸腰痛雜志,2005,(3):199.
[2]胡有谷.腰椎間盤突出癥.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5:120-125.
[3]王茂斌.康復醫(yī)學.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2:306.
[4]梁奧,皮敏,戴文君.腰椎間盤突出癥療效與影像學區(qū)域定位的相關性.中國針灸,2006,26(1):21.
[5]陳裕光,李佛保,黃承達.牽引下腰椎間盤突出的椎間距及間盤內壓測量研究.中華理療雜志,1994,17(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