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霞
心律失常是臨床上心臟病常見的癥候,羅發(fā)各種氣質性心臟病,也可發(fā)生在功能失調的患者中。屬于中醫(yī)內科中“心悸”范疇。中醫(yī)臨床查脈象常見促、結、代脈等。診病時根據(jù)祖國醫(yī)學辨證施治的原則,以活血法為主,運用補氣活血、理氣活血、祛痰活血、養(yǎng)陰活血、清熱解毒活血等五法,治療心律失常效果滿意,供同道參考,現(xiàn)分述如下。
本法則適用于因氣虛血瘀、血不養(yǎng)心的心律失常患者。臨床癥見:心慌、心跳、胸悶氣短、倦怠乏力、面色無華、動則心慌心跳加重、舌質淡、苔白、脈見細弱或結代。治療原則,益氣活血法為主,藥用:丹參、川芎 、赤芍 、當歸、人參、黃芪等。
典型病例:高x、女、38歲、職員、于2007年10月9日初診。自述近兩年來發(fā)病多次,但從未系統(tǒng)檢查。本次發(fā)病是兩周前由于勞累過度(搬家)而覺心慌心跳加重。曾服一些中成藥未見緩解,發(fā)病時只查心電圖回報:竇性心律、不正常心電圖、頻發(fā)間位性房早。心率84次/min、血壓16/10 kpa、診見:心慌、心跳、氣短、倦怠乏力、自述遇勞加重、夜寐欠佳、多夢、舌質淡、苔白、脈結。治宜補氣活血,方用:黃芪25 g、當歸 15 g、生地20 g、桃仁10 g、紅花10 g、赤芍 15 g、枳殼15 g、川 芎5 g、柴胡15 g、甘草5 g、服用上方6付后自覺心慌心跳明顯緩解,仍有夜寐欠佳,囑上方加合歡花25 g、酸棗仁10 g、四劑。臨癥消失,復檢心電圖回報:竇性心律、正常心電圖隨訪一年未發(fā)。
本法則適用于因氣滯血瘀、心失所養(yǎng)的心律失常的患者。臨床癥見:心悸、氣短、陣發(fā)性心前區(qū)燜脹不適惑、心煩易怒、因情志因素而復發(fā),舌質紅、苔白、脈沉弦或結代。治療原則:疏肝理氣活血化瘀。藥用:柴胡、木香、郁金、青皮、丹參、桃仁等。
典型病例:張xx、男50歲、公務員、患者半年前由于情志因素,自覺心慌心跳、心前區(qū)燜脹感陣作、加重半個月、伴心煩不安、夜寐欠佳、口苦、于2009年3月6日來診,查心電圖回報:竇性心律、不正常心電圖、頻發(fā)性室性早搏、二聯(lián)律、未做其他檢查。查:舌質紅、苔薄、脈弦結,治則理氣活血。方用:柴胡15 g、枳殼15 g、青皮15 g、丹參15 g、郁金15 g、桃仁10 g、紅花10 g、當歸15 g、赤芍15 g、酸棗仁15 g、合歡花20 g、甘草5 g、服用2劑后自覺心前區(qū)悶脹感消失,但仍有心慌心跳,囑繼用上方4付,臨癥消失,復查心電圖回報:正常心電圖,繼囑上方一周,效不更方,鞏固療效。
本法則適用于痰滯內阻之心律失?;颊?,臨床癥見:心悸氣短、時有心前區(qū)室塞感,脘部痞悶、體胖、疲乏無力、舌質淡、苔膩、時見舌邊有齒齦、脈見滑或結代。治療原則清熱祛痰、活血散結。藥用瓜蔞、川貝、陳皮、半夏、膽南星、丹參、赤芍、紅花等。
典型病例:張x、男、54歲、公務員、患者于2009年4月15日就診,來診自述心慌心跳、胸悶氣短、已有5個月余,加重兩周,伴體胖頭暈疲乏無力,夜寐多夢、納呆、便不成形。查舌淡邊有齒痕、苔厚膩、脈結血壓:18/14kpa、心率84次/分、檢心電圖回報:竇性心律、不正常心電圖、偶發(fā)房早。治宜祛瘀活血散結。方用:瓜蔞30 g、貝母15 g、郁金15 g、丹參20 g、陳皮15 g、當歸10 g、遠志15 g、石菖蒲15 g、鉤藤25 g、寄生25 g、合歡花25 g、甘草5 g等。服用6劑后頭暈緩解,查BP:16/12KPa,但仍有心慌心跳、效不更方上方去鉤藤服用2劑后臨癥消失,復檢心電圖:正常心電圖,竇性心律。
本法則適用于心腎陰虛致心律失常的患者。臨床癥見:心悸氣短、頭暈、伴腰酸乏力、口干、舌質紅苔少、有瘀斑或無苔、脈弦式結代。治療原則:養(yǎng)陰活血。藥用:生地、熟地、麥冬、五味子、玉竹、白 芍、赤芍 、丹參、紅花、甘草等。
典型病例:于x、男51歲、教師、于2007年10月13日就診,主訴:心慌心跳,已有一年余,從未檢查治療過,伴有頭暈口 、體倦口干、夜寐欠佳 、手足心熱、心煩、舌質紅、苔少、脈細數(shù),檢心電圖回報:竇性心動過速、大致正常心電圖。治宜養(yǎng)陰清熱活血。方用:熟地20 g、麥冬20 g、生地15 g、五味子10 g、當歸 15 g、丹參10 g、赤芍 15 g、茯神 10 g、遠志 15 g、玄參10 g、五加皮10 g、甘草5 g。服用一周,臨癥消失。復檢心電圖回報:竇性心律、正常心電圖。
本法則適用于外邪侵襲、內擾營血、耗氣傷陰、心失所養(yǎng)之心律失常患者。臨床癥見:心悸胸悶氣短、面潮紅、發(fā)熱等、舌質紅或降紫、苔薄、脈促。治宜清熱解毒活血。選用:金銀花、連翹、板蘭根、苦參、大青葉、丹參、當歸、赤芍、五味子等。
典型病例:劉xx、男、40歲、公務員、該患者外感一周有心慌心跳、疲乏無力、體發(fā)熱、口干,于2009年5月7日來診,查見舌質紅、少苔、脈促。心電圖回報:竇性心律、偶發(fā)房早、治宜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方用:苦參30 g、金銀花30 g、(單包后下)連翹 25 g、麥冬20 g、板藍根30 g、大青葉20 g、當歸15 g、赤芍 15 g、蘆根15 g、薄荷 15 g、甘草 5 g、服用 4 劑患者退熱。脈沉緩。繼用2付鞏固,臨癥消失。
治病求本是中醫(yī)特色,從心律失常的病機出發(fā),來研究治療法則,而選方用藥治本。發(fā)生心律失常的機理很復雜。中醫(yī)認為與氣血關系最為密切,“心主血脈”“盈者暢”“虧者遲”。加之一些其他因素,造成血流不暢。血瘀停滯是導致心律失常的病理過程。造成血瘀的主要原因,則是心氣不足,對心的鼓動無力成瘀;因氣滯、氣不行則血不行而成瘀;因痰濁阻絡,心脈不暢而成瘀;或因熱結而成瘀等。故發(fā)生心律失常的本質是血瘀。
因此,中醫(yī)運用活血法為主是治本,用藥中以當歸、丹參、紅花、赤芍等,根據(jù)中醫(yī)癥候的不同辨證加減人參、黃芪等補氣活血;加青皮、枳殼、瓜蔞等寬胸,理氣活血;加陳皮、半夏、膽星、遠志等藥祛痰活血;加玄參、麥冬、白芍 、五加皮等養(yǎng)陰活血;加苦參、板藍根、大葉青、金銀花等清熱解毒活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