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遠宏
(吉林大學法學院,吉林長春130012)
犯罪概念是犯罪學本體理論中最基本、最關鍵的概念。近代以來關于犯罪概念的爭議,始終伴隨著犯罪學與其他學科的界限之爭,伴隨著犯罪學學科的屬性之爭。筆者運用比較的方法探討不同的犯罪概念,力圖通過對犯罪概念的理性分析找出犯罪學意義上的犯罪概念的特殊之處,從而構建具有本體論意義的犯罪概念理論。
自犯罪產生以后,就有學者從不同的角度來界定其意義。近代以前的學者或從神學或從倫理學的領域抽出一些理論并試圖將其作為嚴格劃分犯罪行為與正當行為的準則。近代以來隨著啟蒙運動的興起,那種將犯罪視為違背“神意”、違背“自然法”的概念已不適應時代發(fā)展的要求,學者們轉而以保護公民共同利益為目標提出了新型的犯罪概念,比如,盧梭認為犯罪不僅僅違反了國家的法律,而且侵犯了社會公共利益,是對社會契約的違反。馮·費爾巴哈認為,“認定犯罪必須依據以下兩個標準:第一,必須是可以從外部加以識別的事物;第二,必須是違反了既有的刑法禁令”[1]。由此,開創(chuàng)了從法律上規(guī)定什么是犯罪的先河,并為后世所沿用。隨著犯罪學的產生和發(fā)展,學者們對犯罪概念進行了新的探索,如以加洛法羅為代表的實證派犯罪學家提出了“自然犯罪”的概念,對犯罪作出了新的界定?,F代犯罪學的指導思想由一元走向多元,意識形態(tài)成為區(qū)分東西方法學的主要標志,犯罪的概念也有了性質的劃分。不同意識形態(tài)國家的學者在對前人概念進行反思的基礎上提出了自己的犯罪概念。以前蘇聯為代表的社會主義國家的學者認為,目的在于反對蘇維埃制度或者破壞工農政權向共產主義過渡時期所建立的法律秩序的一切作為或不作為,都是危害社會的行為(即犯罪)。與此同時,資本主義國家也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挑戰(zhàn)前人有關犯罪問題的研究成果,出現不同的學派和各種各樣的理論。不同的理論從各自的立場出發(fā)界定犯罪的概念,由此形成了形式的、實質的、混合的犯罪概念。
關于犯罪概念的探索,無論是資本主義國家的還是社會主義國家的,無論是形式的還是實質的抑或為混合的,大部分是從刑法學或社會學意義上而言的,對于正在發(fā)展的犯罪學來說,這種犯罪概念的認定遠不能實現控制犯罪、防衛(wèi)社會的目的。因此,我們要改變對刑法學或社會學當中有關犯罪概念界定的過度關注,把目光投向犯罪學,從犯罪學的角度探討哪些行為應該是被防治的行為等等相關問題。
犯罪學是在刑法學研究不能滿足社會同犯罪作斗爭的需要時所出現的一門學科。犯罪學是事實科學,對犯罪行為、犯罪現象的描述是其基本職能,充分闡述犯罪的原因及發(fā)展規(guī)律是其核心內容,但現代犯罪學更是把有效地防治犯罪作為該學科的任務和目標。因而,犯罪學對犯罪概念的界定要兼顧犯罪學學科的任務和目標。社會學意義上的犯罪概念,只強調對犯罪行為的性質描述而不考慮防治犯罪資源的有限性。如果將社會學認定的一切具有社會危害性的行為均納入犯罪學研究的框架,勢必會導致犯罪學研究的力不從心以及有限的犯罪防治資源的不合理利用。刑法學意義上的犯罪概念,是從刑法的功能出發(fā),以實現對行為的刑罰處罰為目的。它僅就符合刑罰處罰條件的社會危害行為進行規(guī)定,對其他具有同等性質、同等程度的社會危害行為則不作犯罪定性。對刑法學意義上的犯罪必須要研究,但如果嚴格依照刑法學的認定標準去界定犯罪學上的犯罪就會造成范圍過窄,勢必導致犯罪學對其他具有嚴重社會危害性行為的不聞不問而在犯罪防治方面只能過分依賴刑罰的尷尬處境[2]。為此,犯罪學上的犯罪概念界定必須從事實和價值兩個角度來考察,從外延和內涵兩個方面來界定。
1.犯罪概念的外延界定。在刑法學中,犯罪定義的基本形式就是刑法分則及有關刑事法律規(guī)范中的具體條文,這些條文所規(guī)定的行為就是法定犯罪定義的范圍。凡是在這以外的行為,任何人都無權將其歸為犯罪并處以刑罰。但是,法定犯罪以外的行為在犯罪學上也有對之進行針對性研究的必要。根據有關理論,犯罪學所研究的犯罪概念的外延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法定犯罪當中包括一些待非犯罪化的犯罪。所謂待非犯罪化的犯罪,是指不具有或已經失去嚴重的社會危害性應當非犯罪化為一般違法行為或正當行為,但仍未被非犯罪化而具有刑事違法性的行為。第二,準犯罪。所謂準犯罪,是指那些不具有應受刑罰處罰性卻具備一定的社會危害性因而應當作為犯罪來研究的行為。這種行為主要包括未達刑事責任年齡的少年實施的嚴重危害社會的行為;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認和控制自己行為性質時實施的嚴重危害社會的行為;依照治安管理處罰法應當處罰的行為等等。第三,待犯罪化的犯罪。所謂待犯罪化的犯罪,是指具有嚴重的社會危害性,應當法定為犯罪但尚未被法定為犯罪的行為。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人類文明程度的提高,某些行為的社會危害性日趨嚴重,還有一些行為的嚴重社會危害性正逐漸為公眾所認識,只是由于刑法的滯后性未能納入刑法規(guī)定的范圍。
2.犯罪概念的內涵界定。所有的犯罪,其本質都具有一定的社會危害性,只是危害的程度不同。據此我們認為,犯罪學上的犯罪內涵是指具有一定的社會危害性,依據刑法或相關法律規(guī)范應被處罰或需采取矯治措施的行為。犯罪不僅是一種法律現象而且是一種社會事實,不同的學科由于研究角度的不同對犯罪概念有著各自不同的理解,同一學科內部對犯罪的理解亦有諸多不同的觀點。因此,對犯罪特有屬性的完整把握以及以此為基礎而確立科學的犯罪觀念,應通過對不同犯罪概念的比較分析和評價才能實現。第一,與刑法學意義上犯罪概念的比較。犯罪學上的犯罪概念內涵是指具有一定的社會危害性,依據刑法或相關法律規(guī)范應被處罰或需采取矯治措施的行為。“對刑法學中犯罪概念要求精確是基于判斷對行為人是否適用刑罰懲罰的需要,防止‘刑不可測’的司法混亂等考慮,而犯罪學的學科性質在于尋求犯罪的形成機制和原因,并非判定對行為人是否適用刑罰,因而比刑法學中的犯罪概念要寬泛得多、模糊得多”[3]。當前,刑事法學界對兩者的關系已形成的共識是:犯罪學上犯罪概念的外延廣于刑法學上犯罪概念的外延;刑法學上的犯罪概念具有嚴格、準確、利于描述事件或行為的特點,而犯罪學上的犯罪概念具有抽象、概括、利于把握整體規(guī)律的特點[4]。犯罪學上的犯罪概念不如刑法學上的犯罪概念具體,不能像刑法那樣將犯罪類型一一列舉出來,其具有模糊性的特征。由于刑法學與犯罪學的學科性質和研究任務不同,基于各自特殊的理論分析和實踐需要,只能以它們所特有的觀點定義犯罪概念。第二,與社會學意義上的犯罪概念的比較。社會學意義上的犯罪概念,是將犯罪界定為違反社會規(guī)范,具有一定的社會危害性,威脅到社會的良性運行和協調發(fā)展,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我們認為,犯罪學上的犯罪概念和社會學上的犯罪概念具有如下關系:一是社會學意義上的犯罪概念比起犯罪學中的犯罪概念來說內涵和外延更為廣泛。由于犯罪事實的概念源自于人們的界定,這種界定又依賴于界定者的價值觀,因而在許多情況下所謂的犯罪均是主體依據自身價值觀對事實上的犯罪的認知,這往往是觀念上的犯罪。實際上,每個人對犯罪的認識都有所不同,不同學科的研究人員對同一行為的認定也會有不同,如社會學家眼中的犯罪并非都值得刑法學者和犯罪學者的關注。這是因為社會學研究犯罪現象是為了揭示整個社會發(fā)展進程中存在的問題,但這些問題并不一定需要用刑罰加以處置或采取其他矯治措施加以防治的行為,解決它們有賴于各種體制的健全。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可以認為社會學意義上的犯罪概念是最廣義的犯罪概念。二是犯罪學中的犯罪概念是從社會學意義上的犯罪概念中提煉出來的。社會學意義上的犯罪概念將犯罪視為社會行為之一類,這種行為客觀地存在于社會之中,同社會產生相互影響。由于此類行為具有危害社會的性質,社會對其持否認的態(tài)度,并希望通過規(guī)范以實現對此類行為的限制和避免。這種界定的特點是將犯罪行為從文化內涵的行為性質上同非犯罪行為區(qū)別開來,也為社會的否定態(tài)度提供了理由。但是,有些被尋常百姓視為天理所不容的行為卻未被研究者、立法者所認識到。這是由人們站在不同的立場考慮問題的角度不同所致。那種民眾不同意的行為也許并無被懲處的必要,但不可否認的是,確實有一些行為首先是由一般民眾作為一種事實所注意到并已經具有了一定的危害性,危害到了社會的良性運轉,從而有必要為全社會所否定。然而,若要將這種否定態(tài)度轉化為切實可行的防治對策,僅僅依據一般民眾對犯罪的事實和性質判定是遠遠不夠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社會學意義上的犯罪,首先要轉化為犯罪學意義上的犯罪且為犯罪學家所注意,繼而由研究者探究其發(fā)生的原因并指出其危害,才能為該種行為最終被立法者規(guī)定為法律上的犯罪予以懲戒而打下基礎。
[1] 謝勇.犯罪學研究導論[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2.
[2] 李明琪.對犯罪概念的再認識[J].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2005,(6).
[3] [4]馬姝.犯罪概念的理性分析[J].湘潭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