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榮娟 潘 敏
關于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合作學習教學方式
□呂榮娟 潘 敏
為了彌補理論灌輸教學方法不足,培養(yǎng)大學生合作能力,構建具有高職特色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模式,合作學習成了我們的選擇。對于這一新的教學組織形式,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有一個適應問題,為此,教師要轉變教育理念,提高教學能力;學生要有合作愿望和需求,樹立自主學習理念和提高自學能力。合作學習在我國有效開展,要有所創(chuàng)新,制定符合我國思想政治理論課學情的合作學習策略。
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合作學習;選擇;適應;創(chuàng)新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新方案實施后的高職思想政治課教學狀況有了一定的改觀,但教學效果仍有待于進一步提高。理論灌輸仍然是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主流的教學方法,教學方法改革和創(chuàng)新不足是新方案實施后,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存在的主要問題之一。為此教學方法須改革和創(chuàng)新,而合作學習具有明顯的優(yōu)勢和效果,它可以有效彌補理論灌輸?shù)牟蛔恪?/p>
合作學習是當今世界教育改革主流思潮之一,從2007年新學期,南通職業(yè)大學嘗試著把合作學習引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其依據(jù):
(一)彌補理論灌輸教學方法不足的選擇
認識理論表明,主體在接受對象或客體影響和作用時,不完全取決于客體的刺激,同時也取決于主體自身接受程度、理解程度和接受意愿。這種主體性特征和認識規(guī)律決定了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不能忽視學生的主體性,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發(fā)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讓學生充分地去自求自得[1],也不能違背學生接受教育方式的意愿。理論灌輸教學方式既忽視了學生學習主體性,把教育對象看成了接受知識的機器,忽視了其作為有意識、有目的活動的人的主體性,也違背了學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意愿。目前“90后”逐漸成為高職校園的學生主體,與“70后”、“80后”大學生相比,“90后”表現(xiàn)出很高的自主性,體現(xiàn)在對思想政治教育看法上,在認同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時,對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上有自己的主張和意愿,對于說教式、灌輸式的思想政治形式抱有明顯的反感和不接受的態(tài)度[2]。思想政治理論課任課教師只有主動適應教學對象的變化和要求,充分尊重學生的意愿,選擇學生認同、喜愛的教學方式,遵循認識規(guī)律和教育教學規(guī)律,才能達到提高教學效果的目的。在諸多教學方法中,合作學習教學方式具有明顯的優(yōu)勢和效果,它既遵循教育教學這些原則,還可以滿足學生意愿,又能有效彌補理論灌輸不足。
(二)培養(yǎng)大學生合作意識、合作精神、合作道德和合作技巧,促進大學生全面發(fā)展的選擇
隨著合作能力在現(xiàn)代人綜合素質中地位的凸顯,是否具有合作意識、合作精神、合作道德和合作技巧已成為用人單位選人、用人和評價人的標準。因為大學生畢業(yè)后所面臨的既是一個競爭激烈的社會,又是一個交往頻繁、高度相互依存的社會,這樣的社會要求大學生不僅要能競爭,也要會合作。但會合作不會自發(fā)生成,需要教育和引導,而教育和引導的任務就責無旁貸地落到學校的頭上。有人曾提出:“21世紀的教育應該是由重點培養(yǎng)競爭轉向重點培養(yǎng)合作的教育”[3]。目前合作教育已經(jīng)成為許多國家學校思想教育的重要內容。由于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基本途徑,也就是說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是合作教育的基本途徑,因而其課堂合作教學方式,也就成為對學生進行合作教育的最有效的方法和手段。
(三)適應高職學生特點,構建具有高職特色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模式
高職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有其特殊性。構建具有高職特色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模式主要依據(jù)就是高職學生特點。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模式要與學生相適配,要因材施教,以學定教。了解學生的情況是因材施教,以學定教的前提。高職學生與其他本科院校學生相比有自身的特點:生源復雜、學生綜合素質參差不齊、基礎知識薄弱、學習缺乏主動性和探索精神,自控力相對較差,學習能力不強。另外,許多學生認為職業(yè)院校是為社會培養(yǎng)應用型人才,只要上好專業(yè)課,善于動手操作就行,往往忽視了理論學習,尤其認忽視思想政治理論這樣的課。面對這樣的教育對象,教師如果再延續(xù)傳統(tǒng)的單一的灌輸教學方式,不注重發(fā)揮學生主體性,只能導致學生厭學。高職學校教師必須針對高職學生的特點在教學實踐中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注重個體差異,選擇能幫助學生增強自信心,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習主動性教學方式方法,合作學習教學方法就具有這樣功能。
在總類繁多的教學方式方法中,理論灌輸長期以來是我國教育教學主流方法,廣大教師對此法運用得輕車熟路、得心應手,學生也早已習慣了這一教學方法。現(xiàn)在要從習以為常、駕輕就熟的傳統(tǒng)教學方式向陌生的現(xiàn)代的教學方式轉變,無論教師,還是學生都有一個對新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適應的問題。
(一)教師對合作學習教學方式的適應
合作學習對教師來說是一種新的教學方式,它的運用對教師的教育思想和能力是個挑戰(zhàn)。因為教學方法絕不單純的是技巧問題,實質上是教師教學思想和能力水平問題。轉變教育思想、提高教學能力是教師適應合作學習教學方式的前提,也是實現(xiàn)有效合作學習的前提。
1.轉變教育思想,樹立現(xiàn)代教育理念。教學方法從理論灌輸向合作學習轉變,首先教育理念要從傳統(tǒng)向現(xiàn)代轉變:
(1)教學目標認識的轉變。教學目標是為什么教的問題,就思想政治理論課而言,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目標和功能問題。為什么教和課程功能問題,不是人主觀臆定的,而是由社會需求和時代變化所決定的。社會需求和時代變化不是一層不變的,因此教育目標和課程功能也不是一層不變的,也要與時俱進。二十世紀社會對人的要求具有某一方面知識,教育也就以知識為目標。隨著知識經(jīng)濟社會、信息社會和全球化的到來,社會對人的綜合素質提出了要求,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成為教育目標、人才目標。思想政治理論課是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培養(yǎng)合格建設者,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培養(yǎng)人才的,因而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自然成為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目標,那么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功能也必然由單一的政治功能向政治功能和素質功能轉變。思想政治理論課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目標是馬克思人的全面發(fā)展思想的體現(xiàn),也是科學發(fā)展觀核心“以人為本”在教育理念上的落實。因此,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師要實現(xiàn)教育目標轉變,為開展有效的合作學習奠定思想基礎。
(2)教和學關系認識的轉變。思想政治理論課任課教師除了解決為什么教學的問題,還要解決如何教的的問題。正確認識教和學關系是科學施教的認識基礎,也是有效教學的前提。傳統(tǒng)教育理論在教和學關系上的錯誤主要有二個方面:一是教多少即學多少,一味灌輸;二是教是教,學是學,教學脫解,二者表現(xiàn)形式不同,結果相同,教學效果都難如人意。在教學實踐中教和學的關系有三種可能:第一種關系教等于學,這種關系就指,教師教多少,學生也學多少;第二種關系學生所學多于教師之所教;第三種關系教大于學,這種情況是說,學生對于教師所教的東西無法全部吸收,只能學到部分內容。至于每個學生究竟能學到多少,則取決于學生個人的能力和努力程度了。教師在教學時應力求能使教學呈現(xiàn)“學多于教”的情形,追求好的教學效果。事實上教學品質好壞主要取決于“教”與“學”雙方的互動關系。要想追求卓越的教學品質,一方面,教師應當有“為學而設計教學”的觀點[4],另一方面要有“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勵”的理念。
(3)教師和學生關系定位的轉變。教師和學生的關系可以從多角度定位,傳統(tǒng)教育長期尊崇和奉行的是“教師是教學的中心”的理念,把學生看成是被動接受教育的機器,學生的主體性得不到應有承認?;谶@一認識,教師提高教學質量不是從調動學生學習內在的積極性、主動性入手,而是從約束和管理學生入手,對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往往采取的生硬、說教的方式,缺少民主和諧氛圍,缺少人文關懷和情感教育,使學生產(chǎn)生逆反心理,導致課堂氣氛沉悶、教學效果不理想?!耙越處煘橹行摹保裾J學生主體性做法,也越來越不適應社會發(fā)展和時代變化。承認學生的主體性是教育理念的與時俱進,是現(xiàn)代教育理念。因為人的能動性、主體性要求教育不能把學生當作消極被動地接受教育影響的人,而是把他們當作認識的主體、發(fā)展的主體、學習的主體。教育不是壓制他們的主體性,而是為他們主體性的發(fā)揮創(chuàng)造條件,從而使他們自覺參與到教育過程中來,促進他們的主動發(fā)展。思想政治理論教育要確立為學生服務的理念,把教師和學生關系由約束者、管理者和被約束者、被管理者關系定位轉變?yōu)榉照吆捅环照叩年P系。廣大教師要樹立“教師也是服務”的理念,是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的必然要求,只有思想政治教育者樹立為學生服務思想,才能不斷轉變教育理念,不斷進行教育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才能不斷提高為學生服務的本領[5],進而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2.提高教師教學能力。理論灌輸為主的教學模式中教師角色是知識傳授者,教師教學能力就是知識傳授能力。合作學習對教師角色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不僅是知識傳授者,還是合作學習目標的制定者、學習任務的設計者、學習技能的培訓者、學習方法的選擇者、學習活動的管理者、學習成果的評估者等多種角色,每一角色要完成不同任務,完成不同任務要有相應的能力,而我們廣大任課教師在許多方面能力還很欠缺,而這些能力又是搞好合作學習必備前提,因此提高合作學習能力是廣大任課教師適應合作學習教學方式的前提。
(二)學生對合作學習的適應
有效的合作學習既取決于教師組織的得當,也離不開學生的配合默契。合作學習對學生來說是一種新的學習方式,它比原來的接受式、被動式學習方式對學生學習自主性、學習努力程度和學習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學生要從內心產(chǎn)生合作學習愿望和需求。有效合作學習需要一定條件,合作學習主體要有合作學習愿望和需求就是一項。合作學習愿望和需求來自于對合作學習重要性認識。只有學生認識到合作學習對學習能力提高、個人的全面發(fā)展、就業(yè)以及享受幸福人生的重要意義,才會產(chǎn)生合作學習愿望和需求。有了合作學習愿望和需求,學生就有了學習動力,才會以積極態(tài)度參與到合作學習中。
2.學生要樹立自主學習的理念和培養(yǎng)自學能力。有效的合作學習是建立在學生自主學習的基礎上,沒有學生自主、獨立學習,合作學習就成為無水之源,合作學習不可能取得實效。
合作學習是20世紀70年代興起于美國,80年代后在世界范圍內備受關注的教育理論和策略。近年來,隨著高等教育課程改革開啟,合作學習因能有效彌補理論灌輸教學方法不足,也走進了大學課堂。但合作學習作為西方發(fā)達國家成功經(jīng)驗是在一定環(huán)境和時期的產(chǎn)物。在借鑒發(fā)達國家成功經(jīng)驗時,要考慮到環(huán)境和條件的差別,不能照抄照搬,要結合我國的教育環(huán)境和條件進行創(chuàng)新,制定出切實可行的實施方案。就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而言,“大班課”、活動空間狹小、課上時間不充裕的教學條件和西方有太大差別。在這樣條件下,要實現(xiàn)生生互動、師生互動,面對面的交流確實有很大困難。這是否意味合作學習無法進行呢?影響合作學習主要因素不是教學條件,而是是否掌握合作學習實質。如果掌握了合作學習實質,我們就會追求神似而不是形似,不會過多拘泥于小組的人數(shù)、是否面對面這種形式上的東西,而是抓住合作的關鍵——個體自主探究學習。因為合作學習性知識構建要經(jīng)過兩個階段:一是個體知識構建階段,二是合作性階段聯(lián)合構建階段。也就是說,合作者在形成自身個體知識構建后,才能通過小組集體討論來有效協(xié)調在個體知識結構上的差異。有效的小組合作學習必須在自主探究后形成較成熟的、個性化的見解基礎上。這樣小組交流才會出現(xiàn)不同觀點的碰撞,產(chǎn)生認知沖突,最終導致高質量的理解。在把握了合作學習實質后,為了使合作學習在中國土壤有效開展,我們制定了符合我國思想政治理論課學情的合作學習策略:用提高個體自主探究學習辦法,克服“大班課”不利因素。為此我們采取了如下做法:按著“同組異質,異組同質”原則,把學生分成6—8人若干小組,并選出每一小組組長,負責小組成員分工、明確小組成員責任。教師提前一周布置合作學習題目,給學生充分時間進行個體探究學習,為課上的聯(lián)合知識構建打下良好的基礎。另外我們還制定了“合作學習記載表”,包括以下內容:課程名稱、班級、小組號、合作主題、小組成員及分工、主要觀點、教師評價和小組評價。這些可操作性符合學情的措施為合作學習有效進行,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合作學習也逐漸成為受學生歡迎和喜愛的學習方式,課堂氣氛日趨活躍,有效彌補理論灌輸不足。
[1]常艷.關于馬克思主義理論課教學規(guī)律的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9(4).
[2]張曉京,文書鋒.“90”后大學新生思想行為能力特點的調查研究[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9(9).
[3]王坦.現(xiàn)代教育改革引論[M].青島:青島海洋大學出版社,1997:100.
[4]加涅.學習的條件和教學論[M].李樹英,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153.
[5]武星亮.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要確立服務[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9(9).
責任編輯 葛力力
呂榮娟(1962-),女,南通職業(yè)大學社科部教授,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研究;潘敏,南通職業(yè)大學社科部副教授。
江蘇省教育廳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基金指導項目 《就業(yè)導向下高職思想政治教育體系的構建》階段性成果(課題編號:07SJD710064),課題主持人:呂榮娟。
G712
A
1001-7518(2010)12-005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