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燕
(中共北京市委黨校 黨史黨建教研部,北京 100044)
論晏陽初的鄉(xiāng)村改造思想對新農村建設的啟示
張 燕
(中共北京市委黨校 黨史黨建教研部,北京 100044)
近百年來,中國平民教育、鄉(xiāng)村改造、村治、鄉(xiāng)村建設、農村復興、掃盲運動的各種呼聲和行動此起彼落,異常熱鬧。其中對此傾力倡導,認識最真切者,恐怕要屬晏陽初先生。時至今日,我們迫切需要重新審視和研究晏陽初的鄉(xiāng)村改造思想,從中真正探取精華和啟示。
鄉(xiāng)村改造;精神;新民;新農村建設
我國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通過一些所見所聞和一些切身的感受,再加上我對農村的認知,我覺得現(xiàn)階段新農村的建設并不如我們的想象。本文想通過對晏陽初鄉(xiāng)村改造運動中精神和信條層面的探究,以期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在思想上有些許啟示。
從小就深受基督教影響的晏陽初在法國和華工相處的時間里有兩大發(fā)現(xiàn)“:一,中國誠樸農民智慧高、能力強,只可惜缺乏讀書求知的機會。二,中國高級知識分子,竟是這樣愚昧無知,完全不認識自己多數(shù)同胞的‘哭’與‘力’!”[1]28這段經(jīng)歷過后,晏陽初堅定了回國推行平民教育的決心?;貒箨剃柍跬ㄟ^平民教育大運動的展開和定縣實驗認識到農村問題需要整體改造,并且通過定縣實驗初步找到了鄉(xiāng)村改造的方案,并且強調“:物質的改善只是一種方法,人的改造才是最高終極目的。鄉(xiāng)村固重要,鄉(xiāng)民尤其重要。如果鄉(xiāng)民不經(jīng)教育、訓練、改造,鄉(xiāng)村改造也不會有效并且持久。而國家的改造必然是全體人民改造的結果?!盵1]166
晏陽初立志要做鄉(xiāng)村改造工作的十字軍人,他認為這必須具備四項條件——晏名之4c,即:能力 (competence)、創(chuàng)造力 (creativity)、奉獻(commmitment)、品行(character)?!瓣滩⒅戈?在其他學術機構有能力即可,但要參加鄉(xiāng)村改造工作必須4c俱備,才可完成你的志愿?!浇炭倳h試驗時工作同仁近五百人都曾經(jīng)過這4c的考驗,才創(chuàng)造出放之四海皆準的改造鄉(xiāng)村方案。”[1]167但是,這些方案的有效實施,必須用我們所謂的“四大精神”和十大信條來發(fā)展和完善這套方案。
第一,追求精神。一位很杰出的美國人伯納德·巴魯克(Bernard Baruch),在他85歲生日的時候提出了下面的觀點。“當有人問他在85歲生日時是否感覺到自己已經(jīng)老了的時候,他說:‘我沒有感覺到?!f他認為那些已經(jīng)停止了學習和停止了追求的人才真正老了。因此,能夠不斷學習和不斷追求的人是年輕的?!盵2]131
第二,集體精神?!霸谖覀冞@個鄉(xiāng)村運動組織內部,沒有競爭對手,只有同志。在這個運動中,沒有首席歌唱演員;沒有樂隊指揮,只有交響樂。”[2]132
第三,戰(zhàn)爭精神?!拔以谶@里要提到的戰(zhàn)爭——向貧窮、疾病、無知和自私宣戰(zhàn)的戰(zhàn)爭,是一個非??膳碌膽?zhàn)爭。無論如何,我們必須要找到這樣一種方法:在受過教育的人中提倡服務和犧牲精神,使他們能夠自愿地提供經(jīng)濟援助。我們面臨的問題是要找到一個能將這種偉大的服務和犧牲精神用于解決鄉(xiāng)村的巨大困難的方法,從而將它變成一個創(chuàng)造性的、和平的、民主的鄉(xiāng)村改造運動”。[2]133
第四,基督精神?;秸f:“我是個好牧羊人?!焙媚裂蛉耸鞘裁礃拥哪?基督對好牧羊人的定義提到了兩點,“一點是好牧羊人了解他的羊群;另一點是,好牧羊人用自己的生命保護羊群。狼來了的時候,雇主們聞風而逃,但好牧羊人卻留在那兒,同狼拼斗,甚至犧牲自己的生命?;叫叛鼋虒覀儾灰槕獣r勢,而要改變它。從事鄉(xiāng)村改造運動至少要具備兩種素質,一是充分了解農民,二是準備為他們獻出生命?!盵2]134
同樣,鄉(xiāng)村改造運動的成功離不開“十大信條”。鄉(xiāng)村改造運動十大信條是晏陽初70年工作經(jīng)驗的總結,這十大信條和四大精神可以說是相得益彰,保證了鄉(xiāng)村改造運動的成功。
第一,深入民間。
第二,與平民共同生活,向平民誠心學習。
第三,共同計劃,共同工作。
第四,從他們所知開始,用他們已有來改造。
第五,以表證來教習,從實干來學習。
第六,不是裝飾陳列,而是示范模型。
第七,不是零零碎碎,而是整個體系。
第八,不是枝枝節(jié)節(jié),而是通盤籌劃。
第九,不遷就社會,應改造社會。
第十,不是救濟,而是發(fā)揚。
“民為邦本,本固邦寧”是我國傳統(tǒng)民本思想的集中體現(xiàn),也是歷千年而不朽的真理。要富國,先富民,“本”不強“固”,“邦”國又何得安“寧”強盛。當前,我們正在進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首先是盲目模仿城市的建設,表面的建建房屋、修修公路。新農村建設的內涵筆者認為是教育、文化、基礎建設、科學技術等等,應該是涵蓋了新農村建設整個的內涵。它的目的只有一個,讓億萬農民兄弟真正過上美好的生活。這個美好的生活,蓋兩棟房子估計美好不起來,還要吃飯,還有精神文明。只顧硬件忽視軟件,沒有長遠性。其次,思想層面存在欠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主體是農民,農民的素質直接影響新農村建設進程。不可否認,現(xiàn)階段農民文化水平整體較低,集體觀念淡薄,利己意識較強,公德水準不高。一些村民只要權利,不要義務,只顧自己有利。一些地方“家里現(xiàn)代化,家外臟亂差”的現(xiàn)象沒有根本改變。部分農民停留在小富即安、小進即滿的狀態(tài)。還有,在農村基本上沒什么文化娛樂活動,一方面可供農民使用的文化基礎設施落后甚至沒有,農民除了看電視別的基本上沒什么文化生活,農民沒有讀書看報的習慣和熱情,也沒有這樣的條件;另一方面,面向農民的公共文化產(chǎn)品和公共文化服務也嚴重不足,且質量不高。農村文化陣地的松散狀態(tài),導致一些腐朽、不健康的思想觀念乘虛而入。再有,就是農村輟學率很高,真正能初中畢業(yè)的都少,教育只有在個別家庭會引起重視。在市場經(jīng)濟、貧富差距拉大這樣的沖擊下,農民的人生觀、價值觀也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一切追求利益最大化,再加上家長對子女的教育投入與產(chǎn)出有自己的一本賬,導致對孩子的教育不重視,而孩子對上學興致不高,認為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所以孩子初中沒畢業(yè)就外出務工,折騰幾年后悔了,但是也都耽誤了。
總之,筆者認為新農村建設的重點是“新”,“新”不是指表面的新,建設面貌一新、規(guī)劃整齊的房子應該不是新農村建設,不然就失去了其建設的意義,人的“新”、思想的“新”才是根本?!爸袊獙崿F(xiàn)近代化,首先應當實現(xiàn)中國人的近代化。這個道理引申到今天也就是:中國要實現(xiàn)四個現(xiàn)代化,首先應當實現(xiàn)中國人的現(xiàn)代化,……”[3]12所以,新農村建設的核心應該是建設“新民”。
“新民”一詞最初是梁啟超提出,梁先生在釋新民之義中有精辟的解釋?!靶轮x有二:一曰淬厲其所本有而新之,二曰采補其所本無而新之。二者缺一,時乃無功。”[4]這就體現(xiàn)了改造國民性的兩個原則,既不能自我陶醉,也不能崇洋媚外,這是梁先生對目標和方式的思考。晏陽初對新民也有自己的認識,他說:“所謂‘新民’,是中國全體人民新人格的建設。而這‘新’是我國民族自身在原有的生命里創(chuàng)造出來新生命的‘新’;在進行創(chuàng)造時既不盲從地抄襲外國人的東西,也不固執(zhí)地保守中國的古董,更絕不假定一個玄想的‘新’來作一切工作的死目標?!盵1]3“新民為一種能適合現(xiàn)代中國需要的新道德、新教育、新建設之動的理想。具體地說,即具備新智慧、新展望、新技術、新才能的新民,以建立新社會秩序?!盵1]148我們要通過思想的改造,讓農民具有新技術、新才能、新思想,讓農民活得更有尊嚴,最終實現(xiàn)富民強國,讓農村的“新民”走向世界,面向未來。這是一項偉大的事業(yè),這是一項困難的事業(yè),這是一項應該去做并值得去做的事業(yè),在做之前我們在思想上要有清晰的認識和準備。對于“新民”的建設,我們應該在以下幾個方面多做一些努力:
改造精神。這里的改造不僅是指人的改造,更不僅僅指村容村貌的改造,而是指思想的改造?!巴庠诘奈拿饕兹?內在的文明難求。謀求一國的文明,應該先攻其難而后取其易,隨著攻取難者的程度,仔細估量其深淺,然后使當?shù)夭扇∫渍咭赃m應其深淺的程度。假如把次序顛倒過來,在未得到難者之前先去其易,不但不起作用,往往反而有害?!盵4]12什么是外在的文明呢?“所謂外在的文明,是指從衣服飲食器械居室以至于政令法律等耳所能聞目所能見的事物而言?!盵4]12我們要進行新農村建設,就不能僅僅停留在“外在的文明”,所以我們要通過思想的改造求得“內在的文明”。但是,農村的改造、建設不能僅靠建“模范村”之類的典型。用一些金錢,費一些人力,對破舊的農村進行救濟、修葺,使其煥然一新,作為其他村的模范,不能說這樣做沒有一點好的影響,可是,這不過是限于當?shù)氐奶厥馇闆r,雖說能給周圍以好影響、好刺激,但是沒有什么普遍遠大的意義。若把農村的改造、建設看成是搞“模范”、“典型”,那么就把新農村建設的普遍性和遠大性給忽視了。還是要通過實地的調查研究和實驗,真正地發(fā)現(xiàn)問題,找出解決的辦法,切切實實去做為整個民族生活改造的研究。
調和與包容的精神。進行新農村建設,進行思想的改造就會必然涉及到“新”與“舊”的問題,從新農村建設的字面上去理解,自然也會想到“新”與“舊”的問題。新與舊的存在必然會引起矛盾,隨著外部環(huán)境的變化,處理不好還可能會激化,這就需要新與舊的調和。對此,侯且岸先生有自己的認識,他認為新舊調和是一個充滿矛盾的過程。但又是一個有規(guī)律可循的過程,他認為應該從四個方面努力“:第一,要真調和,要兩者的調和,既要‘有容’,又要‘有抗’。第二,要努力發(fā)揮創(chuàng)造力,去發(fā)展新的生活,包容覆載舊的生活,使其‘不妨礙文明的進步’。第三,我們必須認識到,新文化的創(chuàng)造特別需要理性的支持。第四,文化要獲得全面的發(fā)展,就必須在理念上倡導和發(fā)揚‘和而不同’的精神?!盵5]170-171
尊重精神。首先,我們要尊重客觀規(guī)律,不能急功近利,要正確處理好“內在文明”和“外在文明”的關系。其次,在進行“新民”建設的過程中,我們一定要完全改變千百年來“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積弊惡習。要深入民間,以農人為鄰,以農民作師友,虛心誠意向農民學習。我們要尊重農民的意愿,尊重農村的特點,不能一味地模仿城市的建設。因為我們要建設的農村原是一歷史悠久的社會,有些悠久的傳統(tǒng)需要我們去尊重,而辛苦、勤勞、可愛的農民更應該值得我們去尊重?!拔乙钊朊耖g,與農民共同生活,向農民學習,共同計劃,共同學習,從他們所知開始,用他們已有來改造自己。但學習和認識農民的態(tài)度和環(huán)境自由一合理限度……至于怎么保持合理關系,就要緊記一方面尊重農民的傳統(tǒng),同時念念不忘本身目的在創(chuàng)造一新社會。”[1]137另外,我們要時刻銘記,我們不是救濟,而是發(fā)揚,我們建立民主的目標,以布道的精神對古老、落伍、可憐的農民給予新的生活力,并且要自下而上為中國民主政治建立堅實基礎。
公民教育。當前農村存在的根本問題之一是如何擺脫思想的愚昧?如何進行人的改造和思想的啟蒙?這就需要通過文字教育以啟民智,使民眾變?yōu)橛兄R有頭腦的公民。中國人素來缺乏國家觀念,如不進行公民教育,就永遠不會和國家結成一體。通過公民教育以啟民德。首先,培養(yǎng)民眾的團結力、公共心。期望受過公民教育的人,無論處于任何團體,皆能努力為一個忠實而有效率的分子。其次,在人類普通固有的良心上發(fā)達民眾的判斷力、正義心。期望受過公民教育的人無論對何種事物,皆能有自決自信、公是公非的主張。孫中山先生說:外國人建屋,重在奠基,中國人建屋,重在加梁,我們建設民主政治的華夏,請從奠基開始。我們要提高民眾的知識,從根本上喚醒民眾,使他們知道人民都應該參與政治生活,加速我國民主化的進程。
[1]吳相湘.晏陽初傳[M].長沙:岳麓書社,2000.
[2]宋恩榮.告語人民[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131.
[3]梁啟超.新民說[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4:7.
[4]福澤諭吉.文明論概略[M].北京:北京編譯社,2007.
[5]侯且岸.認知中國:文化研究的路徑[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170-171.
[責任編輯:姚曉黎]
On Enlightenment of Yan Yangchu’s Rural Reform Idea to 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ZHANGYan
(Party History and Party Construction Department,Beijing Municipal Party School of CPC,Beijing,100044,China)
In the last 100 years,many such voices and actions aspopulace education,rural reform,village governing,countryside construction,rural rejuvenation,and anti-illiteracy campaign were flourishing and full of vitality.Among so many advocators,the one who saw most clearly should perhaps be Mr.Yan Yang-chu(James Yen).Even to this day,we still urgently need to re-examine and research Dr.James Yen’s rural reform idea in order to get some real essence and enlightenment.
rural reform;spirit;new citizen;new village construction
C913
A
1671-5977(2010)03-0015-03
2010-07-14
張 燕(1987-),男,中共北京市委黨校黨史黨建教研部2008級中共黨史專業(yè)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