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智芝,李延林
(1.湖南人文科技學院,湖南婁底417000;2.中南大學外國語學院,湖南長沙410083)
論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文化導入問題*
王智芝1,2,李延林2
(1.湖南人文科技學院,湖南婁底417000;2.中南大學外國語學院,湖南長沙410083)
大學英語教學中文化知識的導入已越來越受到重視,但文化涉及面廣,教學課時有限,教師應該如何有效地進行文化導入成了頗受關注的問題。本文從導入的途徑、方法、應遵循的原則以及教師本身的素質四方面對這一問題進行分析,以期獲得文化導入的最佳效果。
大學英語教學;文化導入;跨文化交際能力
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我們經常發(fā)現學生看懂了聽懂了每一個單詞,但就是不能理解整個句子或整個篇章。究其原因,除了學生自身語言知識有限外,主要是缺乏對西方文化背景知識的了解。2004年教育部頒布了新的《大學英語課程要求》(試行),其中明確規(guī)定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yǎng),以適應我國社會發(fā)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因此,近年來教師們紛紛開始重視教學中的文化導入。在文化內涵博大精深而教學課時又極其有限的情況下,教師們應如何有效地進行文化導入?筆者從自己和同事們的教學實踐中發(fā)現,一方面充分利用課堂時間,另一方面積極拓展新的途徑,這樣就能解決時間有限的問題。此外,在文化輸入的過程中,采用正確的方法,遵循適當的原則,文化導入的效果就會達到最佳。
目前很多高校的大學英語教學課時僅為每周三節(jié)精讀一節(jié)聽說,部分學校在二年級各增開了一節(jié)。課時少,教學任務重,而文化覆蓋面又很廣,涉及到社會文化的各個方面。因此,在有限的課堂上全面系統(tǒng)地向學生傳授目的語國家的文化是不現實的。筆者認為,在語言材料中出現文化現象或文化因素干擾語言教學時,循序漸進地、有選擇地將文化巧妙地導入到課堂教學中并努力拓展其它輔助途徑是行之有效的。
不管是精讀課還是聽力課,我們都可以從詞匯和課文背景知識方面進行文化導入。首先,詞匯是語言的基本元素,是文化信息的載體。同一詞語由于受不同的社會政治制度、歷史背景、風俗習慣等的影響,具有不同的文化內涵和社會意義。如果只記住其概念意義,不了解其文化內涵,必定會產生語用錯誤,甚至引發(fā)政治問題。例如,Negro一詞,本是西班牙語“黑的”,中性詞。但在英語文化中它是貶義詞,意為“黑鬼”,帶有明顯的種族歧視色彩。教學中應向學生明確解釋這一文化意義,以免引起交際失敗?,F在,對黑人比較恰當的稱呼是African-American(非洲裔美國人)。其次,課文背景知識的介紹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主旨,尤其是現行大學英語教材,不僅語言知識點豐富,文化信息也貫穿于文章的每一部分。教師可以在講授課文或播放聽力錄音之前,就文章的相關背景知識進行介紹。例如《全新版大學英語聽說教程》(Text in Unit 3 of Book1:Accommod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在熟悉詞庫中的單詞時,學生對self-catering accommodation,halls of residence,private accommodation,university-owned accommodation無法理解。此時,教師可向學生介紹文章背景知識,即英美大學里住宿的情況,再對比中國大學里的情況,學生就不難理解了。在中國,大學宿舍統(tǒng)一由學校提供和管理,沒有廚房。英美大學里學校只提供有限的學生宿舍,并且又分為兩種。Self-catering是可以自己做飯菜的那種,所以在unit2文章Studying in the U.S.中也提到學生需要平衡學習和打掃衛(wèi)生及做飯菜之間的關系。除了學校提供的宿舍,學校周圍有大量的供出租的私人公寓樓。學校里有Accommodation Information Office可詢問信息。沒有相同的文化體驗,學生根本無法理解這篇材料,更不用說做習題了。
在講解《新視野大學英語》第四冊,第八單元Section A:Slavery GiveMe Nothing to Lose的課文前,教師可以先向學生介紹與黑人奴隸制、內戰(zhàn)、種族歧視等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這樣學生就能理解文章眾多的晦澀隱喻,同時體會到作者作為一名黑人從不自憐自艾,反而引以為榮的精神是多么地值得欽佩。
現在,由于許多大專院校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普遍使用了多媒體,因此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這些設備進行文化教學。例如,PPT制作過程中可以加入相關的圖片、插入視頻音樂等。這既能增加課堂信息量,又能活躍課堂氣氛,吸引學生的興趣。此外,教師可以精選一些有關英美日常生活以及風土人情方面的影片讓學生觀看,再討論或模仿,這樣學生不僅提高了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而且鞏固了所吸取的文化知識。
大學生的課余時間通常比較充裕,教師可以向學生推薦一些難易適中的英語文學作品、報刊、雜志、短小故事等。對于所閱讀的材料,教師也可以布置成課后作業(yè),讓學生寫讀書心得或就一些文化細節(jié)在班上進行討論。這樣學生不僅提高了閱讀能力,也廣泛地獵取了文化知識;豐富的文化知識反過來又有助于學生做閱讀理解。
在大學里學生都必須選修與人文素養(yǎng)相關的課程。教師可以開設英語文化方面的選修課,如英美文化概況、英美電影賞析等。選修課既可系統(tǒng)地介紹文化知識,也可以擇其重點講解,如生態(tài)文化、人名地名慣用語文化、色彩詞文化、宗教文化、節(jié)日文化、旅游文化等。
除了課堂教學,第二課堂是大學英語教學中最重要的一個活動場所。教師可以引導各協會組織相關活動,如英語演講比賽、英語歌曲比賽、閱讀比賽、戲劇比賽、圣誕晚會、大學生文化藝術節(jié)等。教師也可以舉辦文化方面的系列講座,讓學生對英語文化有更深的了解。
雖然外教人數少,時間有限,但還是應該鼓勵學生主動與他們進行交流,一起參加各項活動。通過參加這樣的活動,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空前高漲,學得更有自信心。畢竟,從本族語者身上學生更容易感受到中西文化的差異,從而更主動地學習異國的文化知識。
大學英語教學有別于專業(yè)英語教學。在課時有限,文化知識面廣的情況下,教師必須采取適當的導入方法才能使導入效果事半功倍。
文化內容涉及面廣,大學英語教學不可能像專業(yè)教學那樣開設專門的文化課程進行詳細講解,而只能概括性地向學生輸入,使學生對英語文化有一個總體性的了解。把握住了文化的大方向,學生在遇到具體文化細節(jié)時可以自己查閱資料進行了解。
英漢兩種語言分屬于不同的文化,但文化之間也有共性。文化導入的過程中,教師可以以共性為出發(fā)點,分析文化的差異。這不僅使學生易于接受源語或目的語的文化,也能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在跨文化交際中能運用所學文化知識成功地進行交際。例如:中國最隆重的節(jié)日莫過于春節(jié),英語文化中最重要的則是圣誕節(jié)。兩者相同點是:都是全國性的慶賀,家人團聚,互相祝福贈禮。不同點是:春節(jié)是中國的傳統(tǒng)新年,而圣誕節(jié)則與宗教相關。通過對比,學生們對這種節(jié)日文化有了更透徹的理解。
結合課堂教學內容對相關文化背景知識進行注釋,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文化意識,也有利于學生理解文章,同時也增加了課堂學習的趣味性。
在學生的任何學習活動中,教師都只能是一個引導者,關鍵還是要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培養(yǎng)他們獲取知識的能力。文化教學更是如此。在介紹文化的過程中,教師沒有必要將整段的內容讀給學生聽,可以采取任務型的方式,讓學生從所學的材料中挖掘文化信息,搜集資料。例如,《新視野大學英語》第二冊Unit 1的sectionA:T ime-consciousAmericans.可以讓學生分組去搜索不同國家有關時間的諺語或相關的故事,再對比中國人的時間觀念,以更好地理解美國人眼中的時間觀。
教師可以通過課堂活動進行文化導入,尤其可以利用二課堂舉辦各種文化活動,如英語戲劇節(jié)、圣誕晚會,等等。在活動的準備及參與過程中,學生對文化的吸收效果是最佳的。
文化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掌握文化背景下的語言知識,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因此,語言框架下的文化教學必須遵循一定的原則,這樣才能使文化導入的效果最佳。
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文化導入必須是與跨文化交際密切相關的內容,而不能把它看成是藝術、哲學、歷史等的綜合而在課堂上大量地做介紹。文化導入的目的是為了促進學生的語言學習,絕不能把英語語言課堂變成文化課。本末倒置不僅會使學生感覺文化學習任務重、壓力大,削弱了語言的基本功底,而且損害了學生語言學習的積極性。因此,文化學習只能是在語言學習的框架下進行,公共英語教學的核心仍然是語言教學絕非文化教學。
文化涉及面廣,內容豐富,教學中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抓住文化的核心部分即主流部分進行教學。英語文化的核心部分是英美文化,所以教學中應介紹英美等主要英語國家的文化。雖然文化又包含了不同的亞文化,但這些都能在主流文化中找到解釋。掌握了主流文化,亞文化也不會對我們的跨文化交際產生阻礙或影響。
對于文化,我們既不能全盤肯定也不能全盤否定。因此,文化教學中應該把英漢兩種文化進行對比,提高學生的文化鑒賞能力,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絕不能出現學了外族文化忘了本族文化的現象。
課堂教學中的文化導入一定要與所用的教學材料密切相關,不能脫離課堂的主要內容。否則,學生對聽到的純理論知識印象不深很容易忘記。其次也會使學生感到教師的教學設計松散,沒有邏輯性,漸漸地失去了語言學習興趣。
大學英語教學中教師始終處于先導地位。不僅教師本人要意識到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重要性,而且應該讓學生自己意識到學習文化知識是學好英語的先決條件。其次,教師還應具備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文化素養(yǎng)。中西文化博大精深,教師對兩種語言都必須要有深刻的了解,只有這樣才能掌握其精髓并在文化知識的講授過程中游刃有余。因此,大學英語教師必須不斷地提升自己的文化品位和素養(yǎng)才能成功地實施涉及外語文化的教學。
美國外語教學專家W inston Brembeck說:“采用只教語言不教文化的教學法只能培養(yǎng)出語言流利的大傻瓜。”當今社會,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交際的能力越來越重要。大學英語教學不僅僅是講授語言形式,更要注意語言背后的社會文化背景。在教學任務繁重,時間有限的情況下,教師除了充分利用課堂上的每一分鐘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意識外,課外仍需探索和利用新的途徑,采取正確的文化教學方法,遵循適當的文化教學原則,使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文化導入達到最佳的效果,最終培養(yǎng)出合格的跨文化交際人才。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語課程要求(試行)[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2]孫倩.《新視野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文化導入[J].科技信息(學術研究),2008,(10).
[3]姚力之.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文化導入[J].湘潭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1).
[4]虞蘇美,李慧琴.大學英語聽說教程(第二冊)[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
[5]鄭樹棠.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第二版)第2、4冊[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8.
2010-05-04
湖南省教改項目[2005(86)]
王智芝(1984-),女,婁底雙峰人,助教,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