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波
(漢壽縣崔家橋中心學校,湖南 漢壽 415900)
一
語文實踐活動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新課標明確把語文實踐活動作為獨立的板塊體現出來,在九年制義務教育教材中語文實踐活動從內容到形式都作了具體安排,易于操作,便于訓練;在中招考試中也作為獨立板塊加以考查。它能夠體現學生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也是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的溝通、書本學習與實踐活動緊密結合。由此可見,新課程改革注重學生的素質教育,著眼于學生的明天,以培養(yǎng)學生適應社會能力為目的。然而,在廣大農村中學語文活動卻不盡人意。據調查,漢壽縣農村中學中相當數量的學校極少開展語文活動,甚至空白。我們的教學依然是基礎知識版塊、閱讀版塊、作文版塊、口語交際板塊,在四大版塊中惟獨沒有語文學習活動的天地。那么,如何擺脫農村中學語文活動開展率低、質量差,缺乏語文實踐活動教學這種教育現狀呢?這不得不引起我們語文教師的思考。從親身經歷來看,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一)沒有真正轉變落后的教育觀念。
目前實施的九年制義務教育,本應是全面發(fā)展的素質教育。但學校中的績效分配、考績末位淘汰等制度,使不再是學生“命根”的分數成了教師的“命根”。教師為了保住自己的獎金,并由于應試教育思想在頭腦中已根深蒂固,于是考什么就教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目標瞄準能直接得分的,而忽視了語文實踐活動的實踐性,忽視了學生在實踐中的能力,也就影響了語文閱讀能力與寫作能力。由此可見這樣的教學背離了素質教育的軌道,導致學生喪失了實踐的機會。我認為這是語文實踐活動開展不足的最重要原因。
(二)對課標的認識教材的把握不夠。
傳統教學在教師心中已根深蒂固,他們已習慣于傳統語文教學,將精力集中在課堂上,認為語文實踐活動浪費教師精力,耗費教學時間,影響教學質量等,使語文活動無一方天地。同時,有的教師對新課標不甚了解,對新教材把握不夠,導致語文教學活動得不到正常開展。
(三)多方面評價學生未能真正實施。
國家教育主管部門雖然推行多元化評價體系,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對教師對學生仍然是一把尺子,以學生卷面上的分數作為評價教師與學生的有效依據,并且也僅憑語文中招、高招的一張試卷決定學生的命運,語文考試也僅僅限于筆試方式,使學生語文活動中的參與能力得不到真實的評價。盡管在考試中設計了個別試題,但最終還是凸顯在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上,對學生語文活動能力沒有本質幫助。于是,在一切為了考分的應試教育影響下,教師自然而然地忽視了語文實踐活動。
二
我認為除了上述原因外,我縣各地各?;蚨嗷蛏俣际艿搅税踩谝唬ń處煂幙勺寣W生呆在教室,也不讓學生走出戶外,擔心戶外發(fā)生安全事故)、經費緊張、場地緊張、器材不配套等因素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語文實踐活動的開展。面對這樣的現實,語文教師應該怎樣改變語文實踐活動的現狀呢?我通過親身實踐,認為要改變現狀,應做到以下幾點。
(一)教師要充分認識到語文實踐活動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作用。
國家頒發(fā)的課程標準已明確提出了語文教學目標的版塊由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語文活動與口語交際組成,它已表明語文活動與口語交際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正是語文課程改革新理念的體現。它要求我們的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全面貫徹教育方針,向學生實施素質教育,培養(yǎng)學生能力,真正實現“人的發(fā)展”這個根本性要求。而我們語文實踐活動內容豐富多彩、形式生動多樣,有故事會、朗誦會、采訪、班報、辯論會等,這些活動能使學生從單調的課堂中解脫出來。同時各種語文實踐活動都在不同的程度上促進了學生的語文學習,比如開展專題辯論會,辯論的題目一公布,學生就會自覺地關注有關的現象事實,并會思考分析主人形成自己對論題的見解,會思考用什么樣的方式、什么樣的語言把自己的見解講清楚,使別人信服。這樣學生的分析能力、語言組織、表達能力等都得到了訓練。一些語文實踐活動還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一些良好的語文習慣,例如開展寫字比賽,就可以養(yǎng)成學生快速規(guī)范的書寫習慣。比如開展小記者活動,就可以促進學生走向社會的其它領域去了解一些社會知識,開展熱點辯論活動,以促使學生去留心周圍的生活,去分析主人周圍的一切,形成自己的見解。開展參觀訪問活動可以開闊他們的眼界,豐富他們的視野。學生通過運用課堂所學知識參與活動,能夠豐富語文知識,拓寬學習空間,積累寫作素材,為寫作提供豐富的源泉,這又可以進一步理解與深化教材知識,從而促進語文知識遷移與能力的形成;同時語文活動又能從課外向課內輻射,促使學生通過課堂學習尋求對課外知識的理解與把握??梢哉f課內帶動課外,課外促進課堂,二者相輔相成,這樣一來學生的能力得到了提高,素質得到了發(fā)展,隨之也就提高了。
(二)教師要切實加強語文學習活動的組織與實施。
語文實踐活動與語文課堂教學既具內在聯系,又相對獨立。因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對三年來語文活動要做到全面安排,制定詳細計劃,循序漸進,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可根據我縣我校的實際開展語文實踐活動。比如,結合漢壽實際情況,我們可以進行的活動有:(1)了解漢壽民俗風情和節(jié)日習俗。比如春節(jié)貼對聯、放鞭炮、守夜、拜年;元宵節(jié)吃元宵、掛紅燈;清明節(jié)掃墓;端午節(jié)吃粽子;中秋之夜,全家團圓、吃月餅、賞月。(2)了解漢壽文化名人及事跡。比如帥孟奇、青文勝、易順鼎。(3)參觀旅游景點。比如金牛夕照、看灶殘煙、寶臺望桔、眉洲波平及縣烈士公園、洞庭湖濕地保護區(qū)等。(4)參加勞動,在勞動中體驗生活。農村孩子較城鎮(zhèn)孩子,親身經歷的勞動場景會更好。在農村的各個時節(jié),都有各種農活,有唱和著勞動號子的熱烈,有歡聲笑語的激情,還有但聞風聲雨聲的急促……在不同的時節(jié),我們要鼓勵學生細心去觀察,親身去體驗。(5)組織學生了解漢壽縣的民間信仰、民間游藝、民間文藝等。(6)組織學生搜集春聯、民間傳說。總之,不同學校可以開展不同的活動。不過無論哪一種活動,教師都要精心組織,認真準備,做好總結,真正讓學生參與到活動中。
(三)教師必須轉變落后的育人觀念,樹立全新的理念。
課程標準體現了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因此教師面對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大好機遇,應加強對新課程理論的學習,迅速轉變觀念,放開手腳讓學生參與語文活動,在活動參與中去發(fā)現問題,去解決問題,去體驗生活,去分享合作后的快樂。教師應做一個積極的旁觀者,熱情的支持者,朋友般的監(jiān)督者,讓學生在語文的殿堂里遨游。
(四)教育主管部門要探索科學的評價方案。
教育主管部門盡管推行多元化評價體系,但在實際中仍以考試作為唯一的評價方式。面對操作層面評價滯后于教學的客觀現實,教育主管部門應努力探索科學的評價方案,把語文實踐活動能力也作為衡量教師教學成績和學生能力發(fā)展的一個重要標準。
綜上所述,語文實踐活動是語文教學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開展好語文活動是新形式的需要,是培養(yǎng)具有適應社會能力的人才的需要,是落實新課標的需要,所以我們一定要充分認識,深刻理解,改變目前農村中學語文活動與口語交際的現狀,讓它成為語文教學的“必修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