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 蘇旭浩
繼2009年底打擊移動互聯(lián)網色情內容之后,中國移動近日又加大了對色情、詐騙等短信的整治力度。經證實,移動集團數(shù)家省公司對轉發(fā)“黃段子”的號碼將采取關停其短信功能甚至停機的處罰。首次實施如此嚴厲的處罰措施,可以看出中國移動在整治非法短信方面的巨大決心,然而在實際執(zhí)行中卻由于對實際情況的考慮不周全,意外引起諸多爭議。
查處“黃段子”轉發(fā)者的措施廣為用戶所知始于廣東虎門,某用戶在轉發(fā)了朋友發(fā)來的黃色笑話之后手機短信功能被關停,如果要重新開通短信功能,就得帶著身份證到公安部門寫一份以后不發(fā)不良信息的保證書?!鞍l(fā)黃段子要寫檢查!”此事在網絡迅速曝光之后,眾多網友對此表示無法想象。然而隨后各省移動相繼出臺類似政策,表明關停短信懲罰措施并非廣東移動特立獨行,而是全國范圍的整治行動。
那么究竟怎樣的短信內容會被劃入“黃段子”范疇?各大運營商是否會列出類似違禁詞清單一類標準供用戶參考以便有據可循?通過向北京移動客服人員咨詢,記者被告知移動針對黃色短信的處理觸發(fā)機制與垃圾廣告短信類似,當用戶短時間內發(fā)送大量相同內容短信時,系統(tǒng)將對短信內容進行檢查,若內容中包含色情信息則會被關停短信功能,并非傳言中只要發(fā)送黃色笑話即會被停機。但是當記者追問界定黃色笑話的標準時,客服人員表示無法提供具體定義,聲稱違禁詞的劃定是由城管部門和公安部門負責的,移動公司并未主動創(chuàng)建類似清單。另一方面,陜西相關部門則于1月20日率先對“黃段子”進行了定義,共列出13條描述性條款作為運營商的執(zhí)行標準。
盡管運營商對短信掃黃行動躊躇滿志,但絕大多數(shù)用戶卻不買這筆賬,各種質疑、不滿或者調侃的聲音潮水般涌現(xiàn)。雖然有些觀點較偏激,但個中揭露的問題依然一針見血地指出此次“短信掃黃”的倉促和欠妥。
首當其沖的是“黃段子”如何界定,目前可行的方法無非兩種,關鍵詞檢查和人工判斷。前一種方法快速但誤判率極高,很多原本正常的詞語組成句子之后往往會湊出“違禁詞”,因此也招致許多用戶的調侃。而如果靠人工判斷內容是否涉黃,不僅工作效率難以滿足要求,工作人員主觀判斷的尺度也缺乏客觀說服力。
即使確認用戶發(fā)送了黃段子,多數(shù)用戶認為接收方的身份和態(tài)度也需作為處罰與否的參考?!拔覀兎蚱揲g說說曖昧小情話,干中國移動何事?”有網友言辭犀利地質問。的確,夫妻、情侶甚至朋友之間偶爾發(fā)一些“葷笑話”只要接收方不表示反感,本就無傷大雅,更談不上騷擾或者危害,連接收者都可以容忍,運營商又有什么理由橫插一腳進行處罰呢?對比前幾年“夫妻在家看色情錄影不構成違法”的案例,眼下似乎有異曲同工之妙。
隨后更有法律人士將運營商檢查用戶短信內容的行為提升到了“違憲”的高度。我國憲法第四十條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的保護。除因國家安全或者追查刑事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機關或者檢察機關依照法律規(guī)定的程序對通信進行檢查外,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按照此條款分析,用戶發(fā)送“黃段子”的行為既未威脅國家安全,也不構成刑事犯罪,因此包括運營商在內的任何組織都沒有權力對其內容進行檢查,更無權關停其短信功能。
面對進退兩難的尷尬處境,運營商究竟扮演著怎樣的角色?查處色情短信是否屬于越權操作?某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運營商人士表示,目前運營商所處的位置的確很微妙,一方面,此次行動是與公安部配合,運營商從違禁詞列表到內容界定標準均只作為執(zhí)行者參與,并無掌控權;另一方面,為了依法辦事,運營商對包含不良信息的短信只能采取“民不告官不究”的處理方式,即只有在收到用戶投訴之后才會核實短信內容與過濾詞庫是否吻合,從而決定是否采取下一步措施,并非像傳聞所言主動排查所有短信內容,畢竟“守法是基本原則”。
至于收發(fā)“黃段子”雙方的關系決定處理措施,該人士表示這種做法完全不具可操作性,同時也違背了前面提到的處理原則,運營商應該不會做出如此欠考慮的決定。而對本次整治色情短信行動的前景,對方表示只能邊走邊摸索,盡量完善處理機制。
不可否認,治理不良信息、營造潔凈通信環(huán)境于國于民都是好事,運營商對其業(yè)務負責的態(tài)度也值得肯定。但面臨復雜的文化環(huán)境,運營商在采取治理措施之前應與相關部門充分協(xié)調,根據實際情況商討最適合的政策。畢竟“因地制宜”才能做到揚長避短,有效解決具體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