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一蓉
(太原科技大學,山西 太原 030024)
大學生網絡社區(qū)建設問題淺議
劉一蓉
(太原科技大學,山西 太原 030024)
建設高校網絡社區(qū),首先,從網絡環(huán)境下手,修正大學生網絡行為,利用校園網絡社區(qū)是純大學生社區(qū)這一特性,在社區(qū)內實行網絡行為規(guī)范,一定程度上修正大學對網絡虛擬世界的錯誤認識,倡導網絡文明道德建設。其次,凈化網絡信息中的不良因素,引導大學生全面正確地了解接觸到的網絡信息,避免片面的理解帶來的不良影響。
校園SNS;校園網絡社區(qū);思想政治教育;網絡思想政治教育
新華網9月15日報道,中宣部、中央外宣辦、教育部14日在上海召開高校網上社區(qū)建設經驗座談會。會議提出,要重視發(fā)揮互聯(lián)網在高校學生思想教育、思想疏導中的積極作用,努力辦好高校網上互動社區(qū)。網絡社區(qū)作為大學生交流溝通的重要平臺,既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帶來新課題,也給高校積極利用網絡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思想疏導提供了新手段,拓展了新空間。
根據(jù)網絡互動社區(qū)功能發(fā)揮的研究探索,要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則需要創(chuàng)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拓展和延伸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時間和空間,充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和形式。
目前我國以大學生作為主要服務對象的較為流行網絡社區(qū)是“校內網”。自2005年12月創(chuàng)辦,可以說是美國首屈一指的SNS網絡——Facebook的中文翻版,之后流行于國內大學生間,逐漸本土化。與國內較為知名的開心網、校友錄、QQ、博客、播客、曬客等,校園SNS逐漸成為當代大學生除宿舍社區(qū)外的另一交流社區(qū)。
1.信息面廣
例如校內、校友等,此類大學生網絡社區(qū)是建立在網絡平臺上的虛擬社區(qū),是網絡發(fā)展的一部分。網絡所涵蓋的信息量之大、之多,在此類網絡社區(qū)里有所表現(xiàn)。與大學生生活的宿舍社區(qū)相比,輻射面積不可估量。與同在網絡平臺之上的BBS、Blog等相比,社區(qū)里每個用戶都是信息的制造與傳播者,通過轉載、分享,只要有新鮮事物出現(xiàn),有人公布,就會以很快的速度傳播開。在傳播中有人作出評價就會有跟帖,觀點不一形成的討論氛圍產生新的信息,也會繼續(xù)傳播。
2.便捷安全
校內、校友等此類社區(qū)要求用戶用自己的真實身份注冊,在檔案、照片方面要經過嚴格的審核過程,確保了資料的真實性,保證了純大學生網絡社區(qū)的構建,相比網絡上泛濫的網友聊天具真實性,提高了安全性。因在注冊時注冊了自己的真實身份,社區(qū)內可以尋找到與自己同校、同院系的同學。大家都是同學,離生活更近,大家的文化素質都在同一層面,便于感情的溝通與交流,拉近同學間的距離,很多在社區(qū)內的網友也都成為了現(xiàn)實里的朋友。
3.吸引力大
校內、校友等網站除了設有聊天功能,還設置了各式各樣的小圈子等,涉及面頗廣,譬如影評、動漫、學術、星座、旅行等,內容較為貼近大學生生活,豐富多彩。興趣的小圈子由用戶自發(fā)組織,以網站作為交流活動的平臺,尋找有共同興趣愛好的同學形成固定的活動圈。因為是純大學生社區(qū),用戶主要面向高中生、大學生及畢業(yè)后進入社會的白領階層,文化層次、品味修養(yǎng)、熱點關注等有普遍的共性。同輩間交流互動容易產生很高的心理認同感,相互間的可信度高,對大學生的吸引力自然大。
4.自我展示
純大學生網絡社區(qū),不僅是大學生們聊天交友的互動平臺,更是展現(xiàn)自我風采的絕佳空間。每個同學都會擁有屬于自己的主頁,可以根據(jù)自己的喜好布置體現(xiàn)自己風格的個性主頁。社區(qū)內的個人主頁支持如:音樂播放器、背景圖片、裝飾掛件等代碼,有能力者更可以自己編寫程序,展現(xiàn)只屬于自己的個性主頁,讓別人在瀏覽主頁時可以對主頁主人的喜好、個性有一個直觀的了解。同時,在日志、相冊、心情、分享等多種信息制作傳播過程中,同學們在網絡平臺上展現(xiàn)自我風采,實現(xiàn)了“我的地盤我做主”。
校園SNS是當下大學生群體的時尚寵兒,走在流行的前端。其中包含了大學生的生活學習、內心世界、關注熱點等,是了解當代大學生內心世界的平臺。校內等純大學生網絡社區(qū)的普遍性成為研究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資料庫,不斷更新優(yōu)化?;谛@SNS的流行,建立高校校園網絡社區(qū)對穩(wěn)固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陣地是必要的。
1.校園網絡社區(qū)的建設,升級了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陣地
基于當下校園SNS的流行趨勢,建立高校校園網絡社區(qū)的目的在于針對大學生進行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加強了主動性。網絡作為虛擬社會存在,很好地隱藏了教育者的“他者”身份,有利于更好地建立教育互動模式。
“紅色網站”、“德育網”作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先行成功案例,讓我們看到了網絡時代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的新契機。當下的網絡不只是用于資源共享,互動交流已然成為一種時尚,高校網絡社區(qū)就是要利用這一“時尚”,更新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版本,在新的時代形勢下主動出擊,加強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動性。
2.建設高校校園網絡社區(qū)的優(yōu)勢
對于思想政治教育,灌輸式教育亦可,但效果值得保留。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在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德育為首的指導思想。它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重在引導,那么用學生喜歡的方式是不是可以達到最大的、最好的效果呢?
首先,建設學校自己的校園網絡社區(qū)。學生在宿舍社區(qū)范圍內進入校園網絡社區(qū),兩者相比,校園網絡社區(qū)汲取的信息廣、內容豐富、安全性高。網絡抹去了地域的限制值,加速了交流互動。其次,教育工作者同樣以“社區(qū)居民”的身份進入網絡社區(qū)進行交流,很好地隱去其“他者”。平等身份的前提下進行交流,有利于教育互動模式的建立。再次,在社區(qū)范圍內發(fā)布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相關的問題進行討論,將思想政治教育滲入學習生活的點滴中,讓學生參與教育的過程。在網絡社區(qū)內,教育者本身起到的是引導作用,學生是受教育者,同時亦可是教育者。目的在于讓學生在教學相長的過程中認識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從以往的生硬感中剝離出來,端正學習的心態(tài)。最后,校園社區(qū)間可以建立互動橋梁,推動線上線下活動,豐富大學生校園生活,有目的地培養(yǎng)大學生的良性競爭意識與社交能力,形成積極向上的思想道德氛圍。
3.達到網絡內部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有學者指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實際上具有兩種內涵:一是網絡環(huán)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二是基于網絡的思想政治教育。前者是利用網絡進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后者則是針對網絡行為進行的思想政治教育。筆者認為,雖然前者包含了后者所指的內容,但狹義上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不容忽視。
G64
A
1673-0046(2010)12-01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