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會娟
(晉城職業(yè)技術學院,山西 晉城 048000)
二語習得中語言僵化現(xiàn)象的闡釋
史會娟
(晉城職業(yè)技術學院,山西 晉城 048000)
僵化現(xiàn)象是由Selinker于1972年提出的,之后便廣泛地為人們所接受。它被認為是一種非常具有理論和實踐重要性的真正的心理現(xiàn)象。二語習得研究的最終目的就是要弄明白習得了什么、沒有習得什么以及產生第二語言的機制。因此,論文將把目光聚焦于僵化現(xiàn)象,介紹它的背景、定義以及內部機制,并且講述如何避免僵化現(xiàn)象。
僵化現(xiàn)象;中介語;習得
中介語的僵化現(xiàn)象對于二語習得來說是非常常見的,它在外語習得理論中也是個熱門話題。因此,在二語習得領域里,對僵化現(xiàn)象的研究已經引起了越來越多學者的廣泛關注。身處外語領域的國內研究者花了好多年的時間進行觀察和研究,從而發(fā)現(xiàn):在中國,外語學習者在二語習得中基本上遵循一個形式,即在中學階段,學習者積累外語知識,如音標、語法、術語表等,并且這個過程很穩(wěn)定也很有規(guī)律,他們的外語能力逐步得到提高;在大學里,通過前兩年的學習得到很大的提高之后,他們的外語學習逐步邁進了穩(wěn)定期。此階段過后,他們的外語能力就會保持一種停滯不前的狀態(tài),這時,所謂的僵化現(xiàn)象就出現(xiàn)了。它包括暫時的僵化和永久的僵化。至于大學里的外語學習者,他們的語言僵化現(xiàn)象大多數(shù)是暫時的。語言僵化現(xiàn)象是由外部原因和內部原因兩方面引起的。與一些外部原因相比,如語言環(huán)境、教學方法和教科書等,筆者認為內部原因,如學習者的生理和心理狀態(tài)、認知方法和認知情感等更會影響語言的僵化現(xiàn)象。中國學生是在一個非本族語內容的語境中學習外語的,最影響語言僵化現(xiàn)象的是學習者的內部機制。
1.語言僵化現(xiàn)象的背景
第二語言習得的研究者所面臨的一個最大問題就是成年人是否可以在第二語言習得過程中習得類似本族語人的語言能力;這對于那些在相對小的年齡開始學習的孩子來說是否是一個可以肯定的結果。對于大多數(shù)人來說,二語習得都不是那么順理成章的,如果我們過了7-10歲這個年齡段,對二語的習得過程就會變得特別慢、特別吃力,甚至對于那些很有天賦的二語習得者來說也是如此,從而導致我們缺乏類似學習母語時的效率,而使我們的第二外語水平停滯不前。這與我們學習母語正好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種由于缺乏效率而使語言水平停滯不前的現(xiàn)象就是我們所談論的語言僵化現(xiàn)象。它是二語習得中最值得注意的一種現(xiàn)象。
2.語言僵化現(xiàn)象的定義
語言僵化現(xiàn)象是一種機制,是語言學上的術語,是一種學習者處于中介語的學習呈停滯不前狀態(tài)的過程,從而阻止了中介語的發(fā)展。問題就是沒有任何一個成年人可以期望能夠完全像講母語那樣講第二語言。它被理解為是一個人在目標語中無法擁有像使用母語那樣的語言使用能力。當語言僵化現(xiàn)象發(fā)生時,如果學習者已經達到了一種階段,在這個階段里,中介語的某個特征x被認為是和目標語有著同樣的形式,那么正確形式的語言僵化現(xiàn)象就發(fā)生了。然而,如果學習者已經達到了一個階段,在這個階段里,某個特征y仍然和目標語不能保持同樣的形式,那么語言僵化現(xiàn)象將會變成一種錯誤。
任何一種中介語的中心特征就是這種語言僵化了、不發(fā)展了。也就是說,這種語言在與目標語缺乏完全等同的某個點上停止發(fā)展了。
在認知層面上,語言僵化現(xiàn)象包括認知過程和能夠產出永久穩(wěn)定的第一語言形式的最深層的機制。在經驗層面上,語言僵化現(xiàn)象包括穩(wěn)定的中介語形式,這種形式隨著時間的推移,不論學習者做什么一直保留在學習者的言語和寫作中。
自從Selinker發(fā)展了中介語概念之后,語言僵化現(xiàn)象就成了第二語言習得領域里的一個熱點話題。注意一下國內外語言學家的研究我們就會明白,語言僵化現(xiàn)象形成的內部機制主要集中于五個方面,即生理學、心理學、文化不同、認知和回饋。
1.語言習得的臨界假設
Lennerberg和Lamendella是“年齡”理論的主要代表。從生理學的角度來看,他們爭論不同的年齡和外部環(huán)境會不同程度地影響第二語言的習得能力,這就形成了語言習得的臨界期。根據(jù)Lennerberg的臨界假設,語言習得的最佳年齡是青春期之前。隨著年齡的增長,大腦的單向功能使自然語言習得消失。這種假設一個最好的例子就是印度的狼孩的故事。當過了幼年期之后,語言學習者的位于左腦的第二語言習得的視覺神經系統(tǒng)將會受到限制,這就會使第二語言的學習變得更加困難,從而引起中介語的語言僵化現(xiàn)象。
2.學習策略和交際策略
Selinker從心理學的角度解釋了中介語僵化現(xiàn)象的原因。第二語言習得和母語習得有不同的心理學基礎。Ellis又進一步指出中介語是生成認知的、動力的、系統(tǒng)的“心理語法”過程。這表明語言練習的結果是由潛在的認知機制引起的。人類的語言習得能力是很自然的。這不是只對某一種特定語言而言。當某種語言的語言系統(tǒng)被完全內在化了之后,思維方式就會相應地固定下來。第二語言習得和母語習得的心理基礎是完全不同的。換句話說,就是他們的習得機制是不同的。例如,當學習者不能用第二語言正確地表達他們的意義時,他們就會更好地利用輔助的辦法(如手勢)來繼續(xù)他們的交流;再比如,“簡化”是一種被中國的學習者廣泛使用的學習和交際策略:學習者使用一個動詞來代替動詞詞組,用一些代詞代替冠詞,用簡單的句子代替復雜的句子等等。研究表明語言學習者為了順利地交流經常采用這些策略。有時他們也意識到這些策略的缺點,但這些缺點并不會影響他們的理解,所以學習者還是很喜歡過后仍然采用這些策略。就這樣,一步一步地就會導致語言的僵化現(xiàn)象。
3.文化不同
Schumann對美國移民進行的研究表明第二語言的習得經常會受到學習者周圍的語言和文化環(huán)境的影響。文化環(huán)境的不同使二語習得者有一種社會心理距離。這種距離越大,學習者在二語習得方面取得成功的機會就越小。根據(jù)這種理論,二語學習者接受目標語文化的程度,即二語習得者適應社會觀念和心理觀念的程度會決定他們是否能夠取得成功。Schoumann認為雖然洋涇浜語與僵化了的中介語有一定的區(qū)別,但它們的原因是相似的。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社會距離限制了語言的使用,從而引起了第二語言的僵化現(xiàn)象。
4.肯定和否定反饋模式
Ellis同意交際會使信息和感情轉移。反饋可能會對交際社團有著肯定、中性或是否定的效應。不同的反映將會對二語習得者產生不同程度的肯定、中性或是否定的增進作用。這是語言僵化現(xiàn)象形成的另一個原因。換句話說,這就是“交際壓力”,這在口語交際社團中的外語學習者中尤其常見。因為說話者在交際中一般處于非常緊張或是非常放松的狀態(tài),所以在演講中他們經常會犯許多的錯誤。結果,他們經常會返回到“降級”狀態(tài),這正是語言僵化現(xiàn)象的一種表現(xiàn)。
5.認知過程的障礙
從第二語言輸入的特征來看,Krashen指出許多因素都會導致中介語僵化現(xiàn)象的形成,如目標語輸入的小數(shù)量和低質量,缺乏對學習者學習興趣的考慮從而降低學習者學習的興趣,過多地強調目標語的輸入而忽視語言輸出技能的訓練等等。
我們上面分析了能夠引起中介語僵化現(xiàn)象的內部機制,在本人看來,中介語的僵化現(xiàn)象是由很大程度的不恰當教學和學習引起的。因此,如何在教學和學習中盡可能地解決目前的僵化現(xiàn)象,使中介語更加接近目標語是每一位外語教師的一項不可避免的工作。這里,本人就從下面四個方面提出一些建議。
第一,提高學習者語言輸出的質量。輸入事實上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沒有輸出的話,輸入也不能有效地進行語言知識的內在化。因此,在保證學習者正常的與目標語的接觸之后,外語教師還應該提高目標語輸入的質量,即興趣、變體、難點等,這些都可以幫助學生提高學習目標語的質量,而且還能讓學生通過運用一些交際技巧和策略使用常用的熟悉的表達和語法結構。因此,老師應該提前做詳細的研究,精確地評估學生對第二語言的熟悉程度,知道他們的需求和興趣,并且設計具有挑戰(zhàn)性的而且可以被學生接受的練習和任務,從而客觀地從某種程度上減少或避免語言僵化現(xiàn)象。
第二,使用認知反饋和情感反饋。在Ellis看來,避免語言僵化現(xiàn)象最好的選擇就是肯定的情感反饋和否定的認知反饋??隙ǖ那楦蟹答伳芄膭顚W習者不斷地使用語言,而否定的認知反饋會指出學習者應該做一些必要的改變和適應。從而不對的或是有問題的表達就會處于一個不穩(wěn)定的狀態(tài),進而促使學習者提高他們的單詞量及使用水平。根據(jù)這種理論(反饋理論),為了避免語言的僵化現(xiàn)象,老師必須掌握二語習得中學習者的自信心和語言發(fā)展之間的關系。在課堂教學中老師應該控制教學和教學反饋,給予學生精神上的鼓勵,讓學生繼續(xù)有勇氣學習第二語言,并能夠在語言形式方面對學生提出嚴格的要求。
第三,注意學習目標語的文化。在教學中,老師應該交給學生正確的知識,讓學生能夠對母語文化和目標語文化有正確的態(tài)度從而縮短它們之間的距離,更加注意地學習目標語文化。在本人看來,在某種程度上教學可以影響學生學習的動機。例如,離開文化和情景內容而只注重語言形式的教學毫無疑問是不會激起學生的綜合動機的,而那種把目標語文化納入教學的教學將會使學生渴求獲取與目標語文化相關的更多的知識。同時,老師還應該強調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對比,把文化間的不同有意識地納入到語言知識的教學當中,并在兩種語言之間重復地進行對比。比如,某個人要去看望病人,就對“請喝大量的水”和“我希望您早日康復”進行對比;再如,假如兩人在某個地方偶然相遇了,就對“您好,吃了嗎”和“您好,今天天氣不錯呀”進行對比;又如,某人看見一位年老者從汽車里出來,就對“小心”和“您好嗎”進行對比。只有通過反復的對比,在對比中學習,在學習中對比,學生才能夠提高他們的文化敏感度,才能精確地完成學習第二語言的目標。
最后,用積極的和正確的自我重新認識能力塑造學生。實驗表明,學生對自己的能力估計越高,他們的期望就越高,他們的成就就會越大。為了打破語言僵化現(xiàn)象從而使第二語言學習者的語言能力得到發(fā)展,學習者必須改進他們自己的標準而且還要不斷地努力學習。
H31
A
1673-0046(2010)10-018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