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霞,王羽飛
現階段我國社會弱勢群體問題探討
王明霞,王羽飛
我國已經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時期,關注和解決社會弱勢群體問題,保障弱勢群體的就業(yè)、生活與福利,既是深化改革、推進現代化進程的需要,又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探討了弱勢群體的概念、存在問題和形成原因,提出了解決弱勢群體問題的措施。
弱勢群體;和諧社會;社會公平
現階段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由此而引起的社會分層和群體分化速度加快,不同階層、不同群體之間的矛盾不斷出現并且加大,其中弱勢群體與強勢群體之間的矛盾越發(fā)凸顯,必然不利于公平正義目標的實現,也最終影響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因此,解決弱勢群體問題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解決的重大問題之一。
對于弱勢群體這一概念的界定,國內外學術界尚未形成統(tǒng)一的認識。概括起來,大致有以下幾種定義:
(1)從經濟學的角度考慮,弱勢群體就是貧困群體。他們的一部分已經是貧困者,另一部分是潛在的貧困者。著名經濟學家董輔礽、清華大學教授孫立平等均持有這種觀點。董輔礽在其撰寫的《關注轉型時期的弱勢群體問題》一文中指出:弱勢群體是指在城市中那些被排除在社會經濟發(fā)展進程之外,不能享受到社會經濟發(fā)展的成果,生活處于困境的人。而孫立平教授則在其撰寫的《斷裂——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中國社會》一書中寫到:“弱勢群體”這個概念雖然不能完全與“貧困人口”這個概念劃等號,但至少是高度重疊的[1]。學者胡程鵬在其撰寫的《弱勢群體——中國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中指出,弱勢群體是指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處于不利和弱勢的貧困人口。
(2)從政治和法律的角度來看,弱勢群體是屬于政治力量低下,在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或需要,用政策、法律來維護其正當權益的人。中國社科院社會政策研究中心唐鈞在 《關心和幫助弱勢群體》中認為:“弱勢群體”可以泛指所有在維護自己的正當權益方面處于弱勢的人群。學者王思斌在《社會轉型中的弱勢群體》中指出:社會弱勢群體(弱勢群體,social vulnerable groups)是一個分析現代社會的經濟利益分配和社會權力分配的不平等,以及社會結構不協(xié)調、不合理的概念[2]。
(3)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學者們的認識比較一致。陳成文對弱勢群體的定義較有代表性:弱勢群體是指在社會性資源分配上具有經濟利益的貧困性、生活質量的低層次性和承受力的脆弱性的特殊群體[3]。學者孫家良在其撰寫的 《關注弱勢群體降低改革成本》中也提到:弱勢群體是指由于社會結構急劇轉型和社會關系失調,或由于一部分人的自身原因(競爭失敗、失業(yè)、年老體弱、殘疾等)造成對于現實社會的不適應,并且出現了生活障礙和生活困難的人群共同體[4]。
筆者贊同對弱勢群體作這樣的界定:當前的弱勢群體是指在社會結構急劇轉型的過程中出現的,由于社會環(huán)境和自身條件的限制,其經濟收入、社會地位、權益維護、競爭能力等方面均處于劣勢的人群共同體,其突出特點是生活的貧困性。
(1)社會體制轉型、制度安排和建設滯后,導致弱勢群體的增大。我國社會正處在由傳統(tǒng)社會向現代型社會快速轉型的過程之中。這個轉型不僅使中國經濟進入了騰飛發(fā)展的階段,也導致了社會階層的迅速嬗變。傳統(tǒng)體制下,統(tǒng)包統(tǒng)配的就業(yè)制度,大鍋飯的分配制度,高度統(tǒng)一的保障制度,造成職工對企業(yè)的高度依賴。隨著社會的轉型,由傳統(tǒng)的就業(yè)制度和分配制度所造成的抑強扶弱、平均主義的大鍋飯的現狀已然改變。改革是社會革命與利益調整。特別是現代市場經濟的優(yōu)勝劣汰機制,必然使社會群體分化,一部分人在競爭中取勝,形成強勢群體,而另一部分人失敗淪為弱勢群體。
(2)長期的城鄉(xiāng)二元分治和城市化進程緩慢造成農村弱勢群體大量存在。戶籍制度、城鄉(xiāng)有別的勞動用工制度和社會保障制度,造成了城鄉(xiāng)分割,城鄉(xiāng)居民不能同享國民待遇的城鄉(xiāng)二元體制。在這種體制下,廣大農民被終身束縛在土地上,聽憑命運的擺布。改革開放以來,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喚起農民對新生活的追求與向往,農村經濟呈現出一度繁榮與生機,但總體上的城鄉(xiāng)二元格局并未打破。只要農民被束縛在“鄉(xiāng)土”上,這一結構性條件不變,農村的弱勢群體就看不到走出困境的希望[5]。近些年,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和工業(yè)化的進程,農村剩余勞動力大量涌入城市。但由于我國城市化進程的緩慢,比同等工業(yè)化國家落后了近30個百分點。加上城鄉(xiāng)二元結構的存在,農民工是以一種不平等的社會身份進入城市,他們雖然住在城市、工作在城市,是城市經濟和社會正常運轉不可缺少的一員,但在制度上他們從未被城市社會正式接納,更談不上擁有與城市居民平等的地位和權利,戶籍制度仍將其排斥在城市社會的正式成員之外。社會公正的失衡所導致的社會排斥愈益強化了農民工的弱勢地位。社會利益分配機制的調整以及社會保障制度的薄弱難以有效救助弱勢群體。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順應歷史發(fā)展變化,為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yè)作出的重大戰(zhàn)略舉措,是全面落實科學發(fā)展觀、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必然要求。當前,我國的社會結構呈“洋蔥頭型”底層很大,中間階層成長不良,貧富差距越來越大,如何讓身處社會底層的弱勢階層擺脫貧窮,成為社會發(fā)展的中堅力量,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的大勢所趨。
首先,通過促進區(qū)域經濟和城鄉(xiāng)經濟的協(xié)調發(fā)展為弱勢群體的發(fā)展提供一個合理的經濟發(fā)展秩序,做到以發(fā)展促和諧,用和諧保發(fā)展。弱勢群體中的貧困農民、農民工和失地農民大部分來自中西部經濟欠發(fā)達地區(qū)。由于物質基礎薄弱、技術水平落后、發(fā)展思路陳舊等原因,這些地方經濟發(fā)展長期落后于東部發(fā)達地區(qū),再加上我國長期對東部地區(qū)實行政策上的傾斜,東西部地區(qū)間的差距越來越大。只有促進區(qū)域經濟的協(xié)調發(fā)展,積極實施西部大開發(fā)戰(zhàn)略,拿出更多的力量來幫助中西部地區(qū)擺脫貧困,弱勢群體的問題才能得到根本解決。城鄉(xiāng)經濟發(fā)展水平之間的巨大落差也是我國經濟發(fā)展中的一大頑疾,盡管改革開放后城鄉(xiāng)兩地經濟都有了突飛猛進的發(fā)展,但農村居民和城鎮(zhèn)居民間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仍然存在明顯差距。要改變這種局面就必須徹底扔掉以前“以農養(yǎng)工”或“挖農補工”的政策,而代之以“多予少取”的政策,促進城鄉(xiāng)經濟的協(xié)調發(fā)展,從而解決農村和農業(yè)中的弱勢群體問題。
其次,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消除制度歧視,保障機會平等,為弱勢群體提供一個公平、公正的社會秩序。我國長期形成的城鄉(xiāng)二元經濟結構在實際上已經造成了公民間的不平等,農民和進入城市的農民工在就業(yè)、教育、社會保障等方面的權利都受到種種不合理限制,近乎剝奪了農民進入城市并在城市謀求發(fā)展的機會。因此,要建設和諧社會,這些歧視性的政策必須消除,為包括農民在內的更多的弱勢群體提供一個公平公正的發(fā)展平臺,保障憲法所賦予他們的基本權利能夠得到切實實現,只有這樣才符合我們建設社會主義社會的根本原則。
再次,建立和完善針對弱勢群體的社會保障制度。我國弱勢群體普遍收入偏低,生活不穩(wěn)定,面對體制改革不斷深化所帶來的社會各個層面的變化,其應對能力極其脆弱,單純依靠其自身的量很難改變現狀,所以必須政府出面通過政策或制度建設為弱勢群體提供必要的生活保障。尤其農村是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薄弱環(huán)節(jié),絕大部分農民仍處在社會保障范圍以外。因此,要解決弱勢群體的問題就必須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制,擴大社會保障體制的覆蓋面,讓包括弱勢群體在內的更多的人能夠享受到社會保障體制的保護。在農村逐步建立醫(yī)療和養(yǎng)老保險,為失地農民提供就業(yè)保險以及提供必要的就業(yè)技能培訓等幫助;在城市進一步擴大社會救濟和救助的范圍,確保保險金真正得到落實[6]。
最后,協(xié)調好弱勢群體同其他社會各群體間的利益關系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關鍵一環(huán)。新時期社會階層結構發(fā)生巨大變化,新利益格局基本形成,各社會階層之間的利益關系日益復雜多變,階層內部以及階層之間的矛盾和摩擦在所難免,進而導致社會的不穩(wěn)定、不和諧。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政府通過各種手段和措施來協(xié)調社會各階層之間的矛盾,使他們能夠和諧相處。目前,我國的改革和發(fā)展已經進入了關鍵時期,即發(fā)展的黃金時期,同時也是各類社會矛盾凸顯的時期,要避免可能出現的經濟社會問題,鞏固改革發(fā)展的成果,推動經濟可持續(xù)發(fā)展,就必須重構社會結構,完善社會組織,調整社會關系,最大限度地激發(fā)社會各階層、各群體、各組織的創(chuàng)造活力,化解各類矛盾和問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而這一切問題的關鍵還在于對弱勢群體利益的關注。
[1]孫立平.斷裂: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中國社會[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2]王思斌.社會轉型中的弱勢群體[J].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02(3).
[3]陳成文.社會弱者論[M].北京:時事出版社,2000.
[4]張曉紅.本溪市等資源枯竭型城市弱勢群體的分析[J].沈陽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1).
[5]郭華紅.關于構建和諧社會中的弱勢群體問題[J].理論探索,2005(4).
[6]任麗麗,李瑾,劉鳳云.關注弱勢群體,構建和諧社會[J].武漢學刊,2008(3).
C915
A
1673-1999(2010)09-0078-02
王明霞(1974-),女,甘肅會寧人,碩士,蘭州商學院(甘肅蘭州730020)財稅與公共管理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社會學基本理論及社會保障;王羽飛(1958-),男,甘肅會寧人,會寧縣廣播電視局編輯。
20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