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中國公共部門的社會惰性研究

      2010-08-15 00:49:04郭積椿石偉
      關(guān)鍵詞:惰性公共部門效能

      郭積椿,石偉

      中國公共部門的社會惰性研究

      郭積椿,石偉

      中國公共部門的現(xiàn)狀之一是機構(gòu)持續(xù)膨脹,這表明中國公共部門中存在著社會惰性。中國公共部門中的社會惰性主要有四個影響因素:個體所處外部環(huán)境、個體的主觀認識、個體對待工作的心理狀態(tài)以及個體所處組織的人力管理制度。制定基于團隊的多元化績效評估標準;增強職工的組織認同感;合理地進行人事安排;建立基于績效的人力管理制度等措施,可以防止和控制中國公共部門中的社會惰性。

      社會惰性;中國公共部門;績效評估;人力資源管理

      從廣義上講,中國的公共部門包括中央政府、各級地方政府、基層政府以及國營、公營的企事業(yè)單位和政策性金融機構(gòu)[1],它們主要有三大職能,即合理配置資源、收入再分配、穩(wěn)定宏觀經(jīng)濟。在實現(xiàn)這些職能的過程中,公共部門面臨著復雜而艱巨的任務。因此,其職工在工作中往往不可能憑借一己之力就能完成工作,需要發(fā)揮團隊的作用,依靠集體來共同完成任務[2]。一些研究證明,社會惰性廣泛存在于各類群體和團隊中。這種現(xiàn)象在公共部門也普遍存在,并造成很多負面影響。公共部門為了解決其自身存在的社會惰性問題,近年來實行了績效評估等措施,但效果并不理想。本文研究的目的就是為了揭示出中國公共部門產(chǎn)生社會惰性的內(nèi)在原因,提出防止和控制的對策。

      一、社會惰性的概念

      心理學家對社會惰性的研究是從20世紀初開始的。1913年,德國心理學家Ringelmann在實驗中發(fā)現(xiàn)團隊工作完成某一任務過程中,個體努力比單獨去完成這一任務所付出的努力要少,且團隊規(guī)模越大,個體付出的努力越少[3]。Ringelmann推測這一現(xiàn)象是由于團隊成員相互間協(xié)調(diào)不當造成的,且團隊規(guī)模越大,成員間的協(xié)調(diào)越困難。20世紀70年代,Steiner研究了Ringlmann的實驗,把這種現(xiàn)象稱之為社會惰性,并提出社會惰性是由于過程損失造成的。他認為過程損失就是成員間協(xié)調(diào)不當和成員工作動機水平下降造成的損失[4]。1974年,Ingham在實驗中排除了成員間協(xié)調(diào)不當?shù)膯栴},仍然觀察到了同樣的社會惰化現(xiàn)象。因此他認為,社會惰性主要是由于人們的工作動機水平下降造成的[5]。Latane等人的實驗也證實了這一點。他們把團隊工作中由于工作動機下降而引起的個人努力減少的現(xiàn)象定義為社會惰性,并認為社會惰性廣泛存在各類群體和團隊中[6]。隨后的一些研究也證實了社會惰性的存在及其普遍性。

      但社會惰性并不是團隊工作的固有特性,相反,在某些條件下,團隊工作不但不會出現(xiàn)社會惰化,而且還會提高團隊成員的工作動機水平[7]。

      二、中國公共部門中的社會惰性現(xiàn)狀分析

      (一)中國公共部門中存在著社會惰性

      Ringelmann、Inghan以及Latane等人的實驗結(jié)果都表明:如果一個群體中存在社會惰性,那么其規(guī)模越大,社會惰性就越明顯。反之,我們可以推論,公共部門的機構(gòu)膨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公共部門中的社會惰性問題。而事實上,這些年來,中國公共部門確實存在機構(gòu)膨脹的問題。下面以國有機關(guān)為例進行說明。中經(jīng)網(wǎng)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庫的統(tǒng)計資料表明,1991年至2008年國有機關(guān)年底在崗職工數(shù)呈逐年遞增的態(tài)勢。1991年,國有機關(guān)年底在崗職工數(shù)為925.7萬人,2000年,這一人數(shù)為1057.1萬人,2008年則增加到了1119.9萬人。這反映了近年來國有機關(guān)持續(xù)膨脹,一定程度證明了中國公共部門存在著社會惰性。

      (二)中國公共部門中的社會惰性所產(chǎn)生的影響

      非常明顯,公共部門中的社會惰性會產(chǎn)生嚴重的負面影響。首先,公共部門中存在社會惰性會導致機構(gòu)持續(xù)膨脹,人浮于事,這會極大地增加國家財政負擔。其次,公共部門中的社會惰性會使工作人員的工作動機水平下降,工作人員及各部門間相互推諉責任,這會導致其行政效率低下、服務質(zhì)量不高,職能難以很好的實現(xiàn)。第三,公共部門中的社會惰性導致的行政效率低下、服務質(zhì)量不高還會嚴重影響其自身的形象。

      三、中國公共部門中出現(xiàn)社會惰性的原因

      國外研究者提出了許多解釋社會惰性的理論。

      (一)個體“隱匿”

      從這一角度出發(fā)來解釋社會惰性的理論主要包括:社會影響理論,覺醒降低理論,評價可能性理論和自我注意理論[8]。這四種理論強調(diào)的重點各不相同,但從本質(zhì)上講,這幾種解釋都可以歸結(jié)為一點,即在群體情景中,個體很容易“隱匿”在群體之中。這種隱匿性使得個體的行為相對于整個群體而言顯得無足輕重,對群體所要達到的最終成果影響不大。因此,個體所做的貢獻難以進行評價,承受的外部壓力也隨之減小,其覺醒水平和自我監(jiān)控水平也相應降低,從而導致了社會惰性的出現(xiàn)。

      同樣,中國公共部門也是由一個個群體組成的,公共部門中的職工“隱匿”于各個群體之中,這是導致中國公共部門中出現(xiàn)社會惰性的一個重要原因。

      (二)個體與群體關(guān)系

      這一類理論主要包括努力的可缺省性理論[8]和努力的比較理論[9]。這兩個理論強調(diào)的是個體怎樣認識自己對群體所做的貢獻。相對于針對分離性和聯(lián)結(jié)性工作的努力的可缺省性理論,由于中國公共部門中的工作大部分都是屬于累加性工作,即群體成果是由群體中每個個體的工作成果累加得到的[8],努力的比較理論更能解釋中國公共部門中的社會惰性。它認為當個體發(fā)現(xiàn)群體中的同事不努力工作或工作效率不高時,會認為同事無能或工作動機較低,出于不想過多付出或多做貢獻,就會選擇降低努力程度,另外,由于擔心別人搭便車而自己的利益受到損害,個體可能會進一步降低其努力程度,這樣就會導致社會惰性行為的出現(xiàn)。這種努力的比較在公共部門也普遍存在,一定程度解釋了其社會惰性行為出現(xiàn)的原因。

      (三)自我效能理論

      自我效能理論是解釋社會惰性的又一種理論,該理論認為,人們是否愿意付出努力取決于他們對工作的自我效能水平[8]。社會惰性的產(chǎn)生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我們很難說自我效能理論揭示出了社會惰性出現(xiàn)的本質(zhì)原因,也不能簡單地說自我效能的高低就是影響社會惰性的決定因素。但是,自我效能理論從一個側(cè)面反映了自我效能對社會惰性有一定的影響作用??梢源_定的一點是,提高公共部門職工的自我效能感將有助于防止和控制社會惰性。

      (四)群體努力模型

      群體努力模型認為,個體在群體活動中付出的努力程度取決于行為結(jié)果的工具性和效價,如果群體活動中個體行為與群體績效回報沒有直接聯(lián)系,或個體感覺到群體績效回報的重要性不大,就算結(jié)果很重要個體也不會付出努力[9]。而事實上,中國公共部門中職工努力工作的工具性是很弱的,這是由其實行的薪酬制度和職工職位晉升制度決定的。在中國的公共部門中,職工的薪金是由職工的職能“等級”和工作年限決定的[10]。在這種情況下,職工努力地工作卻并不能獲得更多的薪酬,也不能得到晉升,也就是說,職工努力工作的工具性不強,沒有工具性就更談不上效價了。這樣,公共部門的職工就很可能不去盡力工作,社會惰性行為也就出現(xiàn)了。

      綜合以上的分析結(jié)果,可以認為中國公共部門中出現(xiàn)社會惰性的原因受公共部門中個體所處的外部環(huán)境、個體的主觀認識、個體工作時的心理狀態(tài)以及個體所處群體組織的人力管理制度這四個方面的綜合影響。

      四、中國公共部門中社會惰性的防控

      針對前文提到的四個方面的原因進行分析,筆者提出以下防止和控制中國公共部門中出現(xiàn)社會惰性的具體建議和措施。

      首先,個體“隱匿”問題。對個體的工作績效進行評估,每個個體對群體所做的貢獻就變得很清楚,那么個體“隱匿”的可能性就會降低。因此,建立合理的評估制度是抑制個體“隱匿”、緩解社會惰性的一種有效途徑。

      近年來,我國公共部門逐漸開始實行績效評估制度,但效果并不理想。公共部門的職能決定了其不能像私營企業(yè)那樣以利潤作為業(yè)績評估標準,這樣,績效評估的標準很難把握。在具體實施過程中,評估往往形式化了,形同虛設[11]??梢試L試建立規(guī)模較小、成員職能相同的工作團隊,制定以團隊為基礎的多元化評估標準。一方面團隊規(guī)模較小,出現(xiàn)社會惰性的可能性就較小;另一方面,基于團隊的多元化評估標準是切合每個團隊的實際情況的,評估指標也應是有效合理的。

      第二,個體主觀認識方面的問題。一方面,需要靠客觀事實來改變?nèi)藗兊恼J識,即公共部門中的社會惰性普遍得到抑制這樣一種事實;另一方面,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對職工進行思想教育,增強凝聚力,增強職工的組織認同感,這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起到抑制社會惰性的作用。

      第三,個體對工作的自我效能感方面的問題。如果個體的能力不足以勝任個體所在職位,那必然會導致其自我效能感不高,出現(xiàn)社會惰性的可能性就很大。這一方面需要公共部門中的人力資源部做好工作,去了解每個職工的能力、特長,安排到合適的職位上,做到人盡其事,事得其人,人事相宜,這樣就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個體對工作的自我效能感較低的情況,從而減少社會惰性行為的出現(xiàn)。

      第四,個體所處群體組織的人力管理制度方面的問題。筆者認為,中國公共部門的人力管理制度應該向私營企業(yè)學習。絕大多數(shù)私營企業(yè)中,員工的薪酬和職位晉升是由工作績效決定的,這對員工能起到很好的激勵作用。中國公共部門可以在建立有效的績效評估制度的基礎上,借鑒私營企業(yè)的人力管理制度,由職工的工作績效水平來決定職工的薪酬和職位的晉升。

      [1]樊勇明,杜莉.公共經(jīng)濟學[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

      [2]馬志英,魏如山.組織中的社會惰化研究[J].山東社會科學, 2005(5).

      [3]Ringelmann.Researchonanimate sources of power:The work of man[J].Ammales de I’Institut National Aqronomique,1913,53:1-40.

      [4]Steiner.Group process and productivity[M]New York:Academic Press,1972.

      [5]Ingham,George,James.The Ringelmann effect:Studies of group size and group performance[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1974(10).

      [6]Latane,Williams&Harkins.Manyhands make light the work:The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socialloafing[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Social Psychology,1979(37).

      [7]Athena,Alexandra.Groups,Productivity with in[J].Encyclopediaof AppliedPsychology,2004(2).

      [8]Francisco.Social loafing[J].Encyclopedia of Applied Psychology,2004(3).

      [9]王雁飛,朱瑜.國外社會惰性的理論與相關(guān)研究概述[J].心理科學進展,2006(1).

      [10]歐文.E.休士頓.公共管理導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11]樂國安.社會心理學[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book=24,ebook=109

      C939:D630

      A

      1673-1999(2010)18-0024-02

      郭積椿(1985-),男,西南大學(重慶400715)文化與社會發(fā)展學院2008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人格心理學、公共事業(yè)管理;石偉(1966-),男,博士,西南大學文化與社會發(fā)展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人格心理學、人力資源管理。

      2010-06-16

      猜你喜歡
      惰性公共部門效能
      遷移探究 發(fā)揮效能
      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理激勵機制研究
      離散分布對惰性基彌散燃料傳熱的影響研究
      同時多層擴散成像對胰腺病變的診斷效能
      列舉法的惰性——老師,我怎樣學會深度學習(新定義集合篇)
      充分激發(fā)“以工代賑”的最大效能
      運動多枯燥 惰性需克服
      公共部門人力資源激勵機制的構(gòu)建探析
      從善如登
      《國際公共部門會計準則前言》發(fā)布
      大埔县| 常山县| 阳山县| 海阳市| 垦利县| 泰和县| 南木林县| 崇义县| 讷河市| 台安县| 蛟河市| 尤溪县| 扎赉特旗| 运城市| 沁源县| 崇州市| 东乌珠穆沁旗| 集贤县| 库车县| 灵台县| 衡东县| 郎溪县| 沙坪坝区| 山阴县| 连江县| 汝南县| 柘城县| 南木林县| 日照市| 大渡口区| 荥阳市| 武川县| 霍山县| 广州市| 宁德市| 龙南县| 和静县| 镇江市| 白城市| 西乌珠穆沁旗| 广饶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