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鵬
(河北大學外國語學院,保定 071002)
言語“啰嗦”現(xiàn)象的語用認知分析
王 鵬
(河北大學外國語學院,保定 071002)
從禮貌原則、語篇分析、心理因素、語用能力等方面探析啰嗦這種言語現(xiàn)象的成因,在豐富言語失誤研究內容的同時,對語言使用者在言語交際中如何有效避免啰嗦提供了參考。
啰嗦;禮貌原則;語篇分析;心理因素;語用能力
啰嗦具有兩個內涵:一是語義上透露過多信息,含糊不清;二是邏輯上層次混亂,缺乏連貫。桂詩春認為言語失誤是一個總稱,是針對沒有失誤的、連續(xù)的理想化的言語而論的。Clark在 1977年列出了 9種言語失誤的類型:“無聲的停頓,有聲的停頓,重復,重復性開始失誤,不重復性開始失誤,改正,感嘆詞,口吃和失言。”[1]Carroll在 1994年介紹了 8種失言類型:“轉移,倒置,提前,延緩,增加,減少,代替,混合?!盵2]然而啰嗦均沒有在以上兩種分法中出現(xiàn)。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當前研究言語失誤的單位局限在從音段到短語的層面上,如把 a reading list說成是 a leading list(輔音提前),把My sister went to the Grand Canyon說成是 the Grand Canyon went to my sister(名詞短語對調)。如果把研究單位擴大到句子的層面并結合語境來考慮,啰嗦就可以看成是一類言語失誤,至少是特殊的言語失誤。第一,它違背了說話者的本意,造成了交際上的困難;第二,用二元對立分析方法,它和理想化言語有很大距離;第三,它在心理上可以調節(jié)改正。這就使得它和“失語癥”等癥狀區(qū)別開來,屬于失誤而不是錯誤。
在探索啰嗦的成因之前,首先有必要區(qū)分有意啰嗦和無意啰嗦。啰嗦是一個語義帶有明顯貶義的詞項,其影響自然是負面的,但是在某些正式場合,筆者發(fā)現(xiàn)人們會故意說一些“啰嗦”的話。比如,在法庭上審判長宣讀被告人的罪名時,一定會指出被告人觸犯了哪條法律,這些法律出自哪些法典,第幾條,第幾款,等等。對于大多數(shù)人來說,他們關心的可能只是判罰的結果,只要能維護社會的穩(wěn)定和諧,罪犯得到應有的懲罰就可以了。漫長的審判過程可能會讓人感到啰嗦。但是出于維護法律的公平正義,法庭的審判過程必須要有理有據(jù),一絲不茍,邏輯連貫。再比如,在一些商業(yè)場合,人們常聽到一些純粹出于恭維而講出的程序化言語。這些言語通常沒有太多有價值的信息,但人們又不得不承認這些啰嗦的話確實有助交際。上述兩個例子中的啰嗦均屬于有意啰嗦。雖然它們包含的信息量超過實際需求,但由于它們合情合理,從社會公平與社會交際的角度來講,這些言語行為是人們普遍能夠接受的。
其次,還要區(qū)分啰嗦與得體的間接言語行為。“得體性”是語用學從修辭學中引用過來的一個觀點。其中“得”就是符合的意思,“體”就是大眾的思維方式、文化傳統(tǒng)。它和中國古代的“禮”有些相似,當然,它不包括后者中的封建禮教思想。Campell和Wales提出:“最重要的語言能力就是能夠說出并理解那些完全符合語法,但尤其重要的是,在它所出現(xiàn)的語境中得體的話?!盵3]得體的間接言語行為是人們通過某種間接的方式,“拐彎抹角”地去表達自己的想法而同時又保證了對方的認知心理需求。如“Could you possibly lend your bike?”雖比“Lend me your bike.”用詞多,但是因為給聽話者帶來了更多的選擇空間,更容易讓聽話者接受,也就顯得禮貌得多。然而間接言語方式比直接方式產(chǎn)出更多的信息,并且這些信息對交際貢獻力并不大,那么,這種得體的間接言語行為算不算是啰嗦呢?筆者認為如果把啰嗦定性為一種言語失誤,就不應該包括這種間接言語行為,因為它能平衡、滿足人們的心理需求,不但不會阻礙交際的進行,反而能使交際渠道更加通暢,因而有積極的社會意義和存在價值。
語言的產(chǎn)生要經(jīng)過“制定計劃、建立結構、執(zhí)行階段”[4]這三個過程。我們可從禮貌原則、語篇分析、心理因素、語用能力四個層面對這些過程進行分析,從而探討啰嗦現(xiàn)象產(chǎn)生的原因。
Brown、Levinson和 Leech等人提出了“禮貌原則”來解釋言語交際中違背“合作原則”的現(xiàn)象,是語用學研究的一個重大突破。啰嗦違反了合作原則中的“量的準則”,說話者的話往往超出需要信息的數(shù)量。這時運用禮貌原則可以合理分析啰嗦產(chǎn)生的原因。
1.違反級別性。級別性是禮貌原則的一個特征,它指的是自己對他人的禮貌程度。社會是一個有組織的結構,禮貌就是在不同文化中維持階層差異而普遍運用的一個手段。人們往往有意識或無意識地被分成了不同的級別,如老板和雇員,父母和子女等。下級對上級用“最間接的方式表達敬意和尊重”[5]。在交際中,提高自己的禮貌級別如果過度就可能導致啰嗦的產(chǎn)生。在同級之間的會話過程中,有的人為獲得對方的好感和增加交際成功的概率,刻意提高自己的禮貌級別。但是臨時提高的禮貌級別不符合社會約定俗成的禮貌接受程度,聽者會接收到比預期量大的信息,從而認為說者啰嗦、做作。如在一個男生宿舍內住著兩個舍友A和B。
A:“親愛的B,我能借你一瓶膠水嗎?”
B:拿出膠水(不做聲)
A:“太感謝啦!”
由于“男性語言比較直接,簡練”[6],B顯然不滿意接收到大于心理預期的信息量——用一下膠水。
2.違反合適性。合適性是禮貌原則的另一個特征,它指在應用禮貌原則時,要根據(jù)“談話的不同對象和不同場合”[7]來確定相應的表達禮貌的語言手段。在交際中過于隨便,發(fā)問者過多的關聯(lián)性低的問題也會導致啰嗦。在郭德綱的一段相聲中,旅館服務員 S和顧客頭一次見面,他主動搭話:“先生您好!先生您干什么去啊?先生您什么時候回來?”面對一連串幾個關聯(lián)性低的問題,顧客就會認為 S邏輯層次混亂、太啰嗦。一方面,這些問題在本質上都是 S出于禮貌、關心顧客才產(chǎn)生的;但是另一方面,S又違背了禮貌原則的合適性,忽視了交際對象的獨立性,導致了啰嗦的言語行為。
從形式上說,語篇常為大于句子的語言單位。Harris在 1952年首次使用了“話語分析”這一術語,隨后語篇的研究日益成熟起來。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派直接將語篇作為研究語言的基本單位,并把“語篇功能”作為語言的元功能重點解釋。認知語言學家受到他們的影響,開始以心智表征為基礎來分析連貫,解讀語篇。啰嗦現(xiàn)象常在語篇中發(fā)生,通過分析語篇可以探求其原因。
1.銜接手段匱乏。銜接手段指的是為保證語篇連貫所采取的手段,如指代、詞語重復、連接詞語、上下義等等。Halliday說銜接是建設連貫大廈的基礎,銜接手段的匱乏勢必會導致這座大廈的不穩(wěn)定。Mark Twain寫過一篇評論 Cooper的文章“The Delicate Art of the Forest”,如果把其中兩個明顯帶連接標志的詞組 a favorite one和 another stage去掉,讀者可能讀不出來這段話中的兩個例子,大量的人稱詞還原為名詞,那么這段話就會啰嗦不堪。
Itwas to make a moccasined person tread in the tracks of the enemy who wore a moccasin,and thus hide amoccasined person’sown trail.Cooperwore out barrels and barrels of moccasins in working that trick. That Cooper pulled out of Cooper’s box pretty frequently was Cooper‘s broken twig…alarms all the reds and whites for two hundred yards around.(改后)
A favorite one was to make a moccasined person tread in the tracks of the moccasined enemy,and thus hide his own trail.Cooperwore out barrels and barrels of moccasins in working that trick.Another stageproperty that he pulled out of his box pretty frequently was his broken twig…alarms all the reds and whites for two hundred yards around.[8](原文)
原文作者用兩個明顯帶連接標志的詞組 a favorite one和 another stage把兩個例子自然地銜接起來。此外,大量的人稱代詞和重復詞也加強了語篇的連貫性。去掉這些銜接手段,這段連貫的語篇就會變得層次不清、啰嗦混亂。
2.違反自然次序。在語篇內部各句之間語義關系連貫的基礎上,信息的排列還需要遵守一定的自然次序,尤其在地點介紹時,語言表達的線性特征要和不同地點的空間結構順序相協(xié)調。違反自然次序就會造成結構混亂,從而導致啰嗦。下面這個例子是應聘者介紹學校環(huán)境時說的一段話:
我們的校園坐落在 xx省 xx市。校園內環(huán)境優(yōu)美,綠樹成蔭,并被評為優(yōu)秀園林單位。院內有兩個人工湖,一到晚上在各色燈光的照射下有如畫卷一般。為方便學生生活,學校在生活區(qū)開設了食堂、超市。校園的教學區(qū)有功能齊全的教學樓。歐式的建筑風格使校園既典雅又浪漫,為學子們完成學業(yè),完善人格提供了條件。學校在生活區(qū)提供了洗浴中心,方便學生生活。教學區(qū)內還有標準體育場供同學們鍛煉身體。
以上語篇的描述順序為:校園→人工湖→食堂、超市(生活區(qū))→教學樓(教學區(qū))→洗浴中心(生活區(qū))→體育場(教學區(qū))。這種從生活區(qū)到教學區(qū)的反復切換破壞了從里到外、從上到下或反之亦然的空間順序,讓主考官聽得一頭霧水,繼而會給應聘者一個“邏輯混亂,表達啰嗦”的評判。
3.共享性背景知識缺失。共享性背景知識指雙方在交際前早已共知的知識,和剛獲知的信息一起構成話語理解的認知語境,是影響話語理解的重要因素。事實上,“會話雙方必須擁有一定的共知知識”[9],在交際中這類知識的缺失可導致啰嗦現(xiàn)象的產(chǎn)生。人們在語言實際運用中經(jīng)常受到時間和手段的限制,“不可能將想表達的信息一字不漏地和盤托出,不可能將相關的內容交代得一覽無余”[10],運用共享性背景知識,省去不必要的描述也就成了一種必然。但是它的缺失導致說話者不得不使用更多的話語進行語篇的解釋和鋪墊。我們來看兩個例子。一是社會經(jīng)驗、體驗的不同。如一位在北京剛找到工作的同學抱怨北京生活的不便,每天需要坐幾個小時的地鐵去上下班。旁邊一位從未到過北京的同學提議可以騎自行車。為保證會話的進行,通常背景知識豐富的會話人可能需要解釋北京的地域遼闊,地鐵與自行車速度的差異,地鐵的便捷等等。在這過程中,為了彌補共享知識的不足,大量沒有時間排序的話語就有可能造成啰嗦。二是陌生人之間的交流。為了保證會話易于理解,說話人在不了解對方共享性背景知識的情況下使用完整的句子和較為正式的詞語或提供大量的信息。在這種策略的指引下,對方的“已知信息”會被當成“未知信息”處理,導致在對方眼中出現(xiàn)話語啰嗦。
心理因素也是導致啰嗦現(xiàn)象產(chǎn)生的原因之一?!把芯勘砻髟趫?zhí)行階段,緊張、焦慮、急躁的情況也會導致語言比正常心態(tài)下出現(xiàn)更多的失誤?!盵11]
1.降低詞匯的提取速度。人們在確定句子的意義后,實現(xiàn)由深層結構向表層結構轉變。在這一過程中,需要提取已經(jīng)編碼的信息,也就是對編碼進行激活。通常情況下,信息是按“節(jié)點”和“鏈節(jié)”進行儲存的,整個記憶區(qū)就像一個由無數(shù)節(jié)點和鏈節(jié)構成的巨大網(wǎng)絡。在消極心理因素的刺激下,提取詞匯的程序超負荷運行,同時那些消極的刺激會降低積極刺激的強度,造成編碼失敗或延遲。在制定計劃時,詞匯不是基本單位,但是在執(zhí)行階段人們卻必須一詞一詞地說,這就會造成沒有預想到的編碼停頓。為了彌補這種停頓,人們不得不運用一些高詞頻的語法詞或上文出現(xiàn)的、已提取的信息重復描述來填補停頓或延緩時間。如果編碼失敗的信息是詞匯詞而不是功能詞,它就會造成語義上的啰嗦和含糊不清。
2.加快語速與節(jié)奏。一般情況下,說話者在進行一組較長的描述時,各句間的停頓時間是相同的。可是在緊張等消極因素影響下,呼吸變得急促。說話者不得不通過更多的停頓來滿足呼吸的生理需要。正常以語義為基礎的停頓被迫讓位于以呼吸為基礎的生理停頓,這造成語義上的層次混亂、啰嗦。
Chomsky在他的 Aspects of the Theory of Syntax中區(qū)分了“語言能力”和“語言運用”?!扒罢呤巧上到y(tǒng)的潛在能力,后者是在具體情境下正確使用語言的能力?!盵12]王德春在分析外語教學時,又提出了語言能力和言語能力?!罢Z言能力包括語音能力、詞匯語義能力和語法能力,是學生掌握語言體系的能力,而言語能力是使用語言的能力。”[13]本文中的“語用能力”是廣義的,它包括語言能力和語言運用能力,特別是語言表達能力。
語用能力差容易導致啰嗦。說話者的表達能力差,他的語言描述和記敘的準確程度就會低。精準度低所造成的后果就是無法快捷、準確地描述核心內容,只能在其周圍慢慢切入。比如在描述一種物體的顏色時,比如這個物體接近是藍色但又不是最典型的藍色,說話者可能會把這種顏色描述成不是紅色,不是綠色,不是黃色,不是白色,不是黑色等等,那么聽話人只好用排除方法或想象力來獲取核心信息,但這樣獲得核心信息的方式需要聽話人花費更多的時間及認知努力,他就會認為說話者啰嗦。說話者的語言運用能力差,就會出現(xiàn)一句話分成幾句話來說的現(xiàn)象,話語“切分度”就高。這樣勢必增加各句間對連貫的需求。在具備同等的語音、詞匯、語法知識的前提下,句子切分度越高,連貫性越差,啰嗦的可能性也就越大。這就好比兩個容積相等的熱水器,噴頭上的出水口越多,水流越細,它們就越分散,其造成的有效沖擊力也就越小。
啰嗦作為一種言語失誤現(xiàn)象,對處于信息時代、時刻需要溝通且溝通需要高效的人們造成了嚴重影響。語用學的研究對象是使用中的語言、語言使用者及語言、語境、使用者三者之間的關系,把它和研究語言產(chǎn)生的認知科學和心理學結合在一起,是研究啰嗦現(xiàn)象的一種新的嘗試。本文從禮貌原則、語篇分析、心理因素和語用能力等幾個方面討論了啰嗦現(xiàn)象產(chǎn)生的原因,希望藉此豐富語用學研究的范圍和視角,同時幫助人們在交際中避免負面因素的干擾,實現(xiàn)成功的交際。
[1][4][7] 桂詩春.新編心理語言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97,468,499-533.
[2] Carroll,D.The Psychology of Language[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192-213.
[3] Campell,R.&R.Wales.The Study of Language Acquisi2tion[A].Lyons,J.New Horizon of Linguistics[C]. Harmondsworth:Penguin Books,1970:247.
[5] 何自然.語用學概論 [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8:92.
[6] Ronald Wardhaugh.An Introduction to Sociolinguistics [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310.
[8] 王振昌,毛卓亮,董啟明,等.高級英文寫作教程 [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6:1.
[9] 閻瑾.語言交際中的共知和信息取舍[J].長春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1):45-47.
[10] 王寅.認知語言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7:359.
[11] 桂詩春.實驗心理語言學綱要 [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372.
[12] 胡壯麟.語言學教程 [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7:21-22.
[13] 王德春.語言學概論 [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350-351.
A pragmatic-cognitive analysis of word iness
WANG Peng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Hebei University,Baoding071002,China)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auses of wordines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liteness principle,discourse analysis,psychological factor and pragmatic competence,hopefully,to enlarge the range of speech error studies and throw some light on how to avoid wordiness in verbal communication.
wordiness;politeness principle;discourse analysis;psychological factor;prag matic competence
H0
A
1009-8976(2010)03-0103-04
2010-06-03
王鵬(1987—),男(漢),河北邯鄲,碩士主要研究普通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