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立新,歐永躍,秦 思,劉志民,喬利香,徐婷婷,何前勇
(1.滁州學院化學與生命科學系,安徽滁州239000;2.滁州學院化學與生命科學系生命科學2007級,安徽滁州 239000)
安徽省蝶類新紀錄
諸立新1,歐永躍1,秦 思2,劉志民2,喬利香2,徐婷婷2,何前勇2
(1.滁州學院化學與生命科學系,安徽滁州239000;2.滁州學院化學與生命科學系生命科學2007級,安徽滁州 239000)
2009年8月對安徽黃山風景區(qū)的蝶類資源進行了調(diào)查,經(jīng)鑒定其中5種為安徽省新紀錄種,分別是湘南蔭眼蝶、黃重環(huán)蛺蝶、渡帶翠蛺蝶、珠履帶蛺蝶和曲紋袖弄蝶。
安徽;蝶類;新紀錄
早在1997年鄔承先等報道黃山蝴蝶10科106種[1]; 1998許雪峰等報道瑯琊山蝴蝶7科56種[2];2001年曹萬友報道黃山蝴蝶11科121種[3];2001年虞磊等報道了安徽省蝶類新紀錄7科35種[4];2001年王松等對皇甫山調(diào)查蝶類8科48種[5];2003王松等年報道鷂落坪蝶類10科65種[6]。1999年以來作者分別對皖東丘陵地區(qū)、皖南山區(qū)、大別山區(qū)以及安徽省蝴蝶進行了較為系統(tǒng)的報道[7~19];但是相對來說安徽省蝶類多樣性調(diào)查仍不全面。
2009年8月作者再次對黃山風景區(qū)的蝶類資源進行了調(diào)查,采集的蝶類標本裝入三角袋內(nèi),記錄采集時間、地點和采集人。帶回實驗室進行標本制作和鑒定[20-24]。通過對采集的標本鑒定,其中5種為安徽省新記錄種[1~19]。標本保存在滁州學院標本室,現(xiàn)報道如下:
翅正面:前翅有4個眼狀斑,在第2、3、4、5室,第4室斑退化成小白點;后翅有7個眼狀斑,,在1b、2、3、4、5、6室,1b室2個相連,有的個體第6室斑不明顯。前后翅外緣有深褐色寬帶。翅反面:前翅從前緣1/3處至第2脈有1條灰白色橫帶,中室內(nèi)有3-4個相連的小圓斑和2條棕色短帶,亞外緣有4個小眼斑,第4室斑為小白點;后翅亞外緣的7個眼斑明顯小于正面,中域灰白色橫帶與臀角斑相連,近基部3個斑中下面的1個最大。前后翅外緣具褐色帶。分布:湖南。
翅面黑色,斑紋黃色。前翅中室條與室側(cè)條愈合,m3、cu1室的下外帶斑構(gòu)成近于直立的平行四邊形,m3室斑與室側(cè)條相距較遠。后翅反面中帶外方的斑紋退化。分布:陜西、四川、湖北。
前翅白色帶斑排列不規(guī)則,后面3個向外擴散,分界模糊;后翅白色中帶寬,其外側(cè)有綠色過渡帶區(qū)。翅反面底色綠褐色。分布:云南、四川、西藏。
翅正面黑色,斑紋白色。前翅中室內(nèi)條斑細,末端斷開。外橫列斑圓形,中有黑色圓點。翅反面紅褐色,中室內(nèi)的條斑寬,后翅肩區(qū)有一個白紋。前后翅都有白色的外緣紋,亞外緣紋及有黑色圓點的外橫列斑。分布:海南、廣東、廣西、云南、福建、江西、浙江、四川、臺灣。
前翅白帶自中室前脈至1A脈,亞頂端部有4個小白斑,m1、m2和m3室各有1個小白斑;后翅無斑。分布:浙江、四川、云南、香港、臺灣。
安徽省地處亞熱帶與暖溫帶的過渡區(qū),具有豐富的蝶類資源也非常豐富,區(qū)系成分復雜。但是與鄰近的浙江省已知340種[22],河南省已知蝴蝶274種[24],江西已知351種相比[25],目前安徽省已知的蝴蝶約有300種左右[1~19],離安徽省實際種類數(shù)目還有一定的差距。本次調(diào)查中新記錄物種的發(fā)現(xiàn)對于豐富我省蝶類多樣性具有重要的意義。蝴蝶作為重要的經(jīng)濟昆蟲,我省蝴蝶資源較為豐富,全面了解蝴蝶物種多樣性,積極穩(wěn)妥地開展開發(fā)利用及研究工作,以促進蝴蝶資源的合理利用和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工作。
[1] 鄔承先,李興杰.中國黃山蝶蛾[M].合肥:安徽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1997:12-32.
[2] 許雪峰,吳義蓮.安徽滁州瑯琊山蝶類調(diào)查報告[J].四川動物,1998,17(3):114-115.
[3] 曹萬友.黃山地區(qū)蝶類初步調(diào)查[J].華東昆蟲學報,2001,10 (1):20-22.
[4] 虞 磊,李 蕤,陳 堯,等.安徽省蝶類新紀錄[J].合肥聯(lián)合大學學報,2001,12(2):83-85.
[5] 王 松,李允東,鮑方印.皇甫山蝶類資源及區(qū)系的研究[J].物學雜志,2001,18(1):24-26.
[6] 王 松,梅百茂,鮑方印,等.鷂落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蝶類多樣性[J].昆蟲知識,2003,40(6):542-545.
[7] 諸立新,歐永躍,許雪峰.安徽省蝶類新記錄[J].野生動物, 2000,21(113):47.
[8] 諸立新.皖南山區(qū)蝶類資源和可持續(xù)利用[J].四川動物, 2001,1:25-26.
[9] 諸立新.安徽蝶類研究初報[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1,24(3):243-246.
[10] 諸立新,孫灝.安徽清涼峰自然保護區(qū)蝶類區(qū)系結(jié)構(gòu)及垂直分布[J].南京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2002,25(2):115-118.
[11] 諸立新等.安徽白際山蝶類資源[J].特種經(jīng)濟動植物, 2001,(1):13-16.
[12] 諸立新,歐永躍,許雪峰等.安徽天柱山蝶類資源[J].野生動物,2000,(4):36-37.
[13] 諸立新,陶承晞,許雪峰等.安徽蝶類二新記錄種[J].四川動物,2000,19(2):69.
[14] 諸立新.安徽天堂寨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蝶類名錄[J].四川動物,2005,24(1):47-49.
[15] 諸立新,吳孝兵,歐永躍.天目山北坡蝶類資源和區(qū)系[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29(3):266-271.
[16] 諸立新,吳孝兵.瑯琊山國家森林公園蝶類多樣性[J].昆蟲知識,2006,43(2):232-235.
[17] 諸立新,葉要清,楊邦和等.安徽省蝶類新記錄[J].野生動物雜志,2007,28(1):51-52.
[18] 歐永躍,諸立新.安徽省蝶類資源和可持續(xù)利用[J].野生動物,2008,1:32-39.
[19] 歐永躍,諸立新.安徽省蝶類新記錄[J].四川動物,2008, 1:69.
[20] 周 堯.中國蝶類志(上、下)[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1994.
[21] 周 堯.中國蝴蝶分類與鑒定[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1997.
[22] 童雪松.浙江蝶類志[M].杭州:浙江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1993.
[23] 武春生.中國動物志昆蟲綱第二十五卷鱗翅目鳳蝶科[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
[24] 王治國.河南昆蟲志·鱗翅目:蝶類[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1998.
[25] 朱培堯.江西蝶類區(qū)系結(jié)構(gòu)之研究[J].江西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 1995,17(4):427-431.
New Records of Butterflies in Anhui Province
Zhu Lixin1,Ou Yongyue1,Qin Si2,Liu Zhimin2,Qiao Lixiang2,XU Tingting2,He Qainyong2
(1.Department of Chem istry and Life Science,Chuzhou College,Chuzhou 239000,China; 2.Classof 2007,Major of Life Science,Department of Chemistry and Life Science,Chuzhou 239000,China)
The resources of the butterflies of the Huangshan Scenic A rea in Anhui p rovince were surveyed in August 2009.Five new reco rdsof butterfliesof Anhuip rovince w ere collected.They are neopexiangnanensis,neptiscydippe,euthaliaduda,athymaasuraandnotocryptacurvifascia
Anhui p rovince;butterflies;new records
book=0,ebook=86
Q969.2
A
1673-1794(2010)02-0066-02
諸立新(1968-),男,博士,教授。研究興趣:分析系統(tǒng)學。
安徽省高校教研課題重點項目(2008jy047),大學生校級科研項目(2009xs038)
2009-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