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亞軍(湖南科技學院 團委,湖南 永州 425100)
基于“沉默的螺旋”的高校文化建設
——兼議校園之“三圈文化”
蔣亞軍
(湖南科技學院 團委,湖南 永州 425100)
先進的校園文化可以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健全的人格。文章嘗試將“沉默的螺旋”理論介入到校園文化建設中,通過分析將“沉默的螺旋”理論引入校園文化建設的可能性,探討大學校園“三圈文化”建設的重要意義以及如何建設校園“三圈文化”。
沉默的螺旋;高校文化建設;三圈文化
高校文化,是指大學生以校園為主要空間,共同學習、生活及人際交往等相互作用過程中形成的環(huán)境與氛圍的總和。我們知道,先進的文化是個人、國家和民族得以進步的不竭之力,同樣,先進的校園文化可以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培養(yǎng)學生健全的人格的重要保證。問題在于,文化如何得以建設?為解決這個問題,筆者嘗試將“沉默的螺旋”理論介入到校園文化建設中,始終堅持“宣傳”和“教育”,倡導健康向
上的主流文化,堅持大學校園之“三圈文化”建設,讓學生“學會知識”、“學會做人”、“學會生存”,實現(xiàn)校園文化的“軟著陸”,以溫婉的方式指引大學生前進的方向。
“沉默的螺旋”是德國女傳播學家伊麗莎白·諾埃勒-諾依曼于20世紀70年代提出。簡單的說,“沉默的螺旋”指的是這樣一種現(xiàn)象:對于一個有爭議的議題,人們就會形成有關自己身邊“意見氣候”的認識,同時判斷自己的意見是否屬于“多數(shù)意見”,當人們感覺到自己的意見屬于“多數(shù)”或處于“優(yōu)勢”的時候,便傾向于大膽地表達這種意見;當發(fā)覺自己的意見屬于“少數(shù)”或處于“劣勢”的時候,遇到公開發(fā)表的機會,可能會為了防止“孤立”而保持“沉默”。越是保持沉默的人,越是覺得自己的觀點不為人所接受,由此一來,他們越傾向于繼續(xù)保持沉默。幾經(jīng)反復,便形成占“優(yōu)勢”地位的意見越來越強大,而持“劣勢”意見的人發(fā)出的聲音越來越弱小,這樣的循環(huán),形成了“一方越來越大聲疾呼,而另一方越來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式過程”[1]。
“沉默的螺旋”是輿論形成的一種假設,其理論基礎主要來源于心理學、大眾傳播學和社會學。有三個關鍵概念:害怕孤立、意見氣候、準感官統(tǒng)計?!昂ε鹿铝ⅰ保簭男睦韺W看來,引發(fā)人類社會行為的最強烈的動力之一就是“不被孤立”,個人會因為害怕孤立而改變自己的行動;“意見氣候”:自己所處的環(huán)境中的意見分布狀況,包括現(xiàn)有意見和未來可能出現(xiàn)的意見;“準感官統(tǒng)計”:每個人都具有“準感官統(tǒng)計”的能力,這種能力能夠判斷“意見氣候”的狀況,判斷什么樣的行為和觀點被他們所處的環(huán)境認同或不被認同,什么樣的意見和行為正在得以強化或弱化[2]。
該理論能夠被引入到校園文化建設中基于以下兩個方面的考慮:
第一,受眾的集中性與同質(zhì)性使傳播更加便捷和有效,主流文化更易倡導和建設。首先,大學生年紀相當,有同質(zhì)的學識、家庭狀況等外部條件,理論上其心理特點可以準確把握,校園文化傳播的針對性得以保證;其次,應該承認的是,大學生尤其是剛剛?cè)胄5拇髮W生,剛剛離開家庭的庇護,其獨立思考的能力欠缺,遇事尚無主見,他們害怕孤立,本能地會尋求跟自己意見相仿的人作為同伴,這種心理為引入“沉默的螺旋”打下基礎。
第二,人性假設理論認為,在任務難以測定的單位里,應多用“Y理論”即“人性本善”來管理[3],在此理論下,校園文化建設應始終堅持“宣傳”和“教育”的方式,突出強調(diào)“以人為本”的主導思想,創(chuàng)建健康向上的主流文化,引導學生成為群體內(nèi)和諧的人、行為上自律的人、學習中主動的人。
根據(jù)高校學生的心理特點,我們所倡導的校園文化應由以下三部分組成:在教學圈里“學會知識”,在生活圈里“學會生存”,在娛樂圈里“學會做人”,也就是“三圈文化”。其中,“學會知識”是核心,“學會做人”是關鍵,“學會生存”是目的,“學會知識”和“學會做人”是“學會生存”的重要保證,后者又對前兩者有著巨大的影響。
(一)教學圈——學會知識
教學圈包括教室和圖書館等與學習有關的區(qū)域,由“教”與“學”組成,主流文化應倡導“用眼用腦”,在有制度保證的安靜環(huán)境中“學會知識”。
校園文化分為物質(zhì)層文化、制度層文化和精神層文化,三者互依互存,不可或缺,從中國各高校的實際情況來看,教學圈的三種文化是最為豐富的,因此,筆者認為,保證教學圈文化順利建設的關鍵在于制度的執(zhí)行力,多年的管理學經(jīng)驗和原理告訴我們,制度難分好壞,有效是硬道理,將制度有條不紊地執(zhí)行貫穿了下去,這才是問題的關鍵所在。因此,在此圈內(nèi)必須要有兩個“狠抓”,其一是狠抓紀律,很多學校雖然在教學樓里設立了宣傳牌,也似乎是有專人管理,但總是令不行禁不止,學生以曠課為榮,在教學樓里吃東西,大聲講話,在圖書館里打電話,諸如此類的不良行為不勝枚舉,并且由于較少的受到譴責或處罰,此種行為便愈演愈烈。我們要做的是馬上叫停這種行為,令其在“沉默的螺旋”中不斷沉默,這在客觀上鼓勵了好的行為習慣,使之成為主流文化,從而學生才會尊重知識,敬畏老師,最終學會知識。其二是狠抓學風,部分教師抱怨學生不來上課,將“育人”的重任完全推給學生管理工作者,似有些不公平,畢竟,“教書”“育人”是教師同樣重要的兩大責任。因此,教師應該積極參與到學風建設中來,有效的辦法是以系或院為單位,進行問卷調(diào)查,找出學生迷失于“教學圈”的真正癥結(jié)所在,有針對性的進行改善[4]。
“學會知識”是校園文化的核心所在,也是判斷一個學校辦學質(zhì)量高低的重要指標,因此,全體教師必須在此圈中花大力氣,下大功夫。
(二)生活圈——學會生存
生活圈包括寢室、食堂及其相關的區(qū)域,主流文化應倡導“用心用情”,在和諧的人際關系中“學會生存”。
大學生寢室的集體性,使寢室文化具有同化——順應的特點。居住在一個寢室的大學生共同生活后,在興趣愛好、思想情操、人生價值等方面往往具有同質(zhì)化的傾向,若我們能讓寢室里多數(shù)學生能清醒地認識自己,自立自強,用心做好自己,用情與他人交流,掌握溝通技巧,使同學之間的關系和諧、自然、友好,形成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三自”教育新機制,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學會如何生存,在“沉默的螺旋”理論指導下,其它少數(shù)同學必然會受到影響,最終會形成理想的寢室文化。
首先,應充分發(fā)揮榜樣的作用,在寢室文化建設中,我們應定期進行評比,尤其要注重正強化的使用,優(yōu)秀的個人和集體將受到表揚,這種表揚應是一系列的,物質(zhì)獎勵和精神獎勵同時進行,發(fā)獎金、上校報、黑板報、校廣播電臺,使表揚成為震撼,在形成傳統(tǒng)之前,這種方式應要持之以恒地貫穿下去。
其次,應充分發(fā)揮寢室長的作用,這是以往學生工作常常容易忽視的地方,實際上,寢室長是否負責直接影響寢室的發(fā)展、同學的關系和氛圍的形成。因此,對于寢室長的選擇上一定要慎重。輔導員老師要把好關,一定要選擇那些政治素質(zhì)高、工作能力強、責任心強的學生作寢室長,同時要對寢室長的工作經(jīng)常加以指導和檢查,對于不稱職的寢室長要及時換掉。
學會生存是培養(yǎng)學生健全人格的重要保證,良好的生活習慣和高超的溝通能力將是學生步入社會的“通行證”,因此,生活圈的文化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關鍵所在,此圈中學生管理工作者的責任任重道遠。
(三)娛樂圈——學會做人
娛樂圈包括體育中心、娛樂中心、實踐中心等相關區(qū)域,主流文化應倡導“用嘴用手”,讓學生在各項文體活動中體會做人的快樂。
高校文體活動是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群眾性、自我教育性、靈活性、實效性、可引導性和非盈利性的特征。它是豐富學生課余生活,提升學生品味,陶冶學生情操,塑造學生的品德,增進學生交流的平臺,提高學生綜合素質(zhì)的重要途徑[5]。因此,高校應盡可能地提供相應的平臺,開展豐富多彩的課余文化活動,給學生一個發(fā)揮特長、渲染個性、結(jié)交朋友的舞臺,讓他們展現(xiàn)青春,享受生活。要開展好高校文體活動,要堅持如下“四個原則”[6]。
一是堅持方向性原則。注重用健康向上的思想去占領校園文化陣地,注重把握校園文化活動的政治導向、思想導向和價值導向,讓健康的歌聲、甜美的笑聲、瑯瑯的讀書聲和文明的談話聲充滿校園,確保校園文化沿著積極健康的軌道發(fā)展。二是堅持特色性原則。有特色才能吸引學生,要注重寓教于景、寓教于樂、寓教于理、寓教于心,調(diào)動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產(chǎn)生“潤物細無聲”的良好德育效果。三是堅持參與性原則。要堅持人人參與的原則,充分發(fā)揮組織者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學校領導和相關職能部門要大力支持,加強引導。四是堅持整體性原則。學生文體活動建設是一項綜合性系統(tǒng)工程,其中物質(zhì)文化是基礎,精神文化是靈魂,制度文化是紐帶,活動文化是載體。四者應同時著力協(xié)調(diào)發(fā)展。堅持整體性原則就是要把校園文化建設和學校整體建設相結(jié)合,要使學校學生文體活動充分發(fā)揮其育人的整體功能。
高校通過開展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文體活動,陶冶學生的情操,完善學生的個性,舒緩學生的學習壓力,培養(yǎng)學生健康樂觀的心理,從而使學生能健康快樂地學習、生活。
綜上所述,校園文化對大學生的成長起著巨大的作用,而基于 “沉默的螺旋”的高校文化建設對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zhì),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有效地將“沉默的螺旋”運用高校文化建設,建設好校園“三圈文化”,以“學會知識”、“學會生存”和“學會做人”為主旋律,從而能夠形成主流的校園文化,創(chuàng)建一個充滿學術和人文精神的文化氛圍,使學生的學習、生活和處世的引導教育能夠春風化雨,潤物無聲。
[1]張琳.論沉默螺旋的解旋途徑[J].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08,(11):96-98.
[2]袁琳.意見形成中“沉默的螺旋”現(xiàn)象[J].學習時報,2005,(269).
[3]麥格雷戈.企業(yè)中人的方面[M].英國:企鵝圖書有限公司,1960.
[4]蔣亞軍.構建和諧校園的“三道門”[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6, (8):310-311.
[5]方昉.高職院校開展文體活動的意義[J].商情,2007,(4):91.[6]徐永勝.新時期高校學生群體性文體活動的分析與思考[A].西安交通大學思政研究論文集[C],2006.
Three Circles Culture Basing on “The Spiral of Silence” of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Discuss “The Spiral Of Silence ” of Campus
JIANG Ya-jun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ommunist Youth League, Yongzhou Hunan 425100, China)
Advanced campus culture can guide students to set up correct outlook, views on life, values, stimulate students’interest in study and cultivate students to have full personality. This paper tries to introduce “the Spiral of Silence” theory to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and discuss the important meaning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ree Circles Culture” and how to construct the “The Spiral of Silence” in campus, by analyzing the possibility of introducing “the Spiral of Silence” theory to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
Spiral of Silence;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 Three Circles Culture
G645
A
1673-2219(2010)03-0175-03
2009?11?01
蔣亞軍(1975?),男,湖南永州人,湖南科技學院校團委書記,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責任編校:劉志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