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昆 李曉燕
1.河北工業(yè)大學建筑與藝術設計學院;2.河北建筑工程學院
張家口地處華北平原與內(nèi)蒙古高原的過渡地帶,系冀西北山地的一部分.轄有13個縣,以陰山為界,張家口市分為壩上與壩下兩部分.其中北部的尚義、康保、沽源、張北為壩上4縣,屬內(nèi)蒙古高原的南緣,起伏較小,崗梁、灘地、水淖相間分布,為典型的波狀高原.河流多為內(nèi)陸季節(jié)性河,一般流程短、河床寬、由南向北注入內(nèi)陸湖泊,較大的內(nèi)陸河有安固里河、大青河等.崇禮、懷安、萬全、宣化、懷來、陽原、涿鹿、蔚縣、赤城屬壩下,這9縣地形復雜,既有屬陰山余脈的冀北山地,也有屬太行山脈的小五臺山,加上洋河、桑干河及其支流的貫穿,形成了柴溝堡——宣化、懷來——涿鹿、陽原——蔚縣等串珠狀山間盆地區(qū),統(tǒng)稱為河川區(qū).
張家口道教建筑的分布與其復雜的地形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從區(qū)域看,廟觀基本分布于壩下九縣、尚義及張家口市區(qū);從地貌來看,大部分道觀位于河川區(qū),除赤城地區(qū)、陽原地區(qū)(部分道觀)、張家口(賜兒山廟宇群、水母宮)的道觀深處山區(qū)外,其他地區(qū)的道教建筑大多都在河川區(qū);而高原區(qū)的寺廟則是寥寥無幾,僅存張北大囫圇鄉(xiāng)龍王廟、沽源腦包溝龍王廟、馬神廟三座遺址.
張家口的四個道教建筑區(qū)域是沿水系呈區(qū)域狀分布的.洋河流域道教建筑群、桑干河流域道教建筑群、白河流域道教建筑群都是以河流劃分命名的,道觀依大河流而建,或依河流的支流而建,“有河才建廟、無河廟不成”成了張家口地區(qū)廟觀分布的一大特色,對水的依賴達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張家口主河流不僅連接起了諸多廟宇,也勾勒出了張家口道教文化的脈絡圖.
張家口道教建筑沿水系分布的最主要原因是其氣候條件.張家口地處中溫帶半干旱區(qū),氣溫的日差、年差都比較大.春季干旱多風沙,夏季高溫少雨,秋季短促涼爽,冬季寒冷干燥,年降水量壩上350~400mm,壩下400~450mm,降水量少,干旱少雨是張家口氣候的典型特征.而封建社會是以農(nóng)業(yè)為主的社會,肥沃的土壤、充沛的水量是農(nóng)作物產(chǎn)量的保證,也是農(nóng)民賴以生存的基礎.在降雨量沒有保證的前提下,找河流、水淖成了古人建造村落的首要考慮.主要河流及其支脈以其流程長、河槽深、水量大滋養(yǎng)了大量肥沃的農(nóng)田,也在其周圍形成了大量村落和道觀.
張家口道教建筑分布的另一個特點是:南多于北,壩下多壩上少.分布不均衡.
從現(xiàn)有的道觀建筑來看,很明顯可以看出這種分布特點.張家口南部縣區(qū),特別是蔚縣現(xiàn)存道觀的數(shù)量龐大,達21座,在張家口地區(qū)僅存的51座道教建筑(或道教建筑群)當中,陽原、蔚縣、涿鹿三縣就占到32座.
以陰山為界,張家口分為壩上和壩下,壩上占到了張家口市總面積的三分之一,但是壩上的道教建筑很少.以尚義為例,盡管屬于壩上縣份,道教建筑遺址也略多一點,看其分布圖就會發(fā)現(xiàn),這些建筑均分布于陰山南麓,所以尚義雖屬于壩上的縣份,但是尚義的道教廟宇均處于壩下.壩上現(xiàn)僅存三座廟宇遺址:張北大囫圇鄉(xiāng)龍王廟、沽源腦包溝龍王廟、馬神廟.而且建筑年代還不久遠,如沽源縣腦包溝龍王廟建于民國元年(1912年),這與數(shù)量龐大、歷史久遠的壩下道教建筑是不能同日而語的.
張家口道教建筑分布“南多北少、壩下多于壩上”的格局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最主要是歷史文化的因素.壩上康保、沽源、張北等縣自古多為游牧民族控制.與中原政權若即若離,受中原農(nóng)耕文化的影響較少.
神仙信仰與修道需要促成了道教建筑的建造,但是僅有房舍還不能完全滿足修道的需要,還要尋找一個滿足道教修煉要求的地方.在道教建筑長期的發(fā)展過程中,它們形成了自己的選址標準.
所謂洞天福地系“道教所認定的神仙居所的名山勝境”.[1]
“乾坤既辟,清濁肇分,融為江河,結為山岳,或上配辰宿,或下藏洞天.皆大圣上真主宰其事,則有靈宮閟府,玉宇金臺.或結氣所成,凝云虛構;或瑤池翠沼,注于四隅;或珠樹瓊林,疏于其上.神鳳飛虬之所產(chǎn),天驎澤馬之所棲.”[2]
這是唐代著名道士杜光庭在《洞天福地岳瀆名山記序》中對洞天福地的描繪.在他筆下,洞天福地一派奇麗的風光,令人神往,“靈宮閟府、玉宇金臺、瑤池翠沼、珠樹瓊林、神鳳、天驎澤馬”都是道人神奇想象世界的產(chǎn)物,是用來裝點神仙勝境的.將想象擴展到人間,地上也有仙山.推而廣之,指的就是山脈奇?zhèn)ァ⑸絼蓦U峻、人跡罕至、風景優(yōu)美的名山佳境.縱觀張家口的宮觀,許多都符合洞天福地的標準.
古人對道教建筑的選址是十分看重的.道家洞天福地思想的另一個方面便是堪輿山水.選址講究風水,總覽張家口地區(qū)的道觀,其選址都是十分講究的.力圖尋求最佳的風水布局.以陽原竹林寺為例.寺廟建在青元山后,而據(jù)《陽原縣志》記載:“青元山,地當觀山之背,千峰環(huán)向,若揖若拱.南望到代國,連山隱隱”從描述中,可以看到,山脈雄偉磅礴,可以南望到“代國”,山勢的氣脈也比較貫注,因為“千峰環(huán)向,若揖若拱”,青元山并非孤立的,有很多山環(huán)繞,而“氣脈貫注、群山連貫、氣勢磅礴”正是好山的標準,也即“吉龍”(在中國風水學當中,山脈也稱為龍脈,指的是山脈的走向和起伏變化,故將好的山稱為“吉龍”).
道教建筑選址將風水作為考慮的重要因素有其必然性.這是因為風水文化從其產(chǎn)生起就與道教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道教在形成過程中也借鑒了風水學中的因素.
道教有成熟的方術體系,而該體系中有相當一部分來源于古代的巫術.當?shù)澜绦欧钫呱孀泔L水領域時,各種古老的巫術被采用.另一方面早期的風水師——五行家本來就是從巫師隊伍中分化出來的,他們雖然開始從事專門化的風水職業(yè),但在從事風水活動時都直接或間接都受到了道教思想的影響.如風水活動中的動土儀式,在風水師心目中,諸方土地都有神仙管理,要動土就必須經(jīng)過神仙的許可,所以好多他們要頌《請設三界地主魯班仙師文》,向神仙禱告,特別是到后來,道士也和風水師一樣開始從事堪輿工作.而且直到解放前,承擔風水工作的主要群體還是道士,在張家口地區(qū)也將這類道士稱為陰陽.許多道士們不但懂得觀星宿,還會辨方正位、勘察山川地勢,用陰陽五行的理論為人們選址.當然作為他們的居所——道觀,他們更會慎重了.
(1)至于道教建筑自然分布于村落中這種狀況,這要考慮道教的世俗性.道教的基本宗旨雖然是為了修煉成仙,但是這并不意味著道人與社會生活毫無關系.道教是一種世俗味很濃的宗教,道教信奉者要想修行必須得經(jīng)過艱苦的考驗.要想成為神仙,必須的是高尚的德操,這種德操不是天生的,也不能輕而易舉地達到,而是必須通過一番艱難磨練過程的.從復歸的立場出發(fā),道教修行者應該在一定的時期參與社會活動,以便積功累德.道人堅信:只要從事有益于社會、有利于他人的工作,就得得到“德”的報答.[4]這種立場決定了道教信奉者對社會活動的介入,而到人群密集的村落、城鎮(zhèn)便是很好的選擇.
(2)道教的要義之一便是追求自然.講求道教建筑與周圍的環(huán)境自然的融合,而村落的布局相對簡單隨意,道教建筑自然也隨之選址多樣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