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懷,高小姣,劉永玲
(河北工程技術高等??茖W校 基礎部,河北 滄州 061001)
長期以來,英語閱讀理解教學基本是基于語碼交際理論的教學模式,即教師提供閱讀材料,要求學生預習,然后再講解語言難點,分析難句。從以往的教學實踐和經(jīng)驗看,這種方式導致很多學生把預習過程變成了查找生單詞的過程,不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而且還會產(chǎn)生一些斷章取義的不良效果[1]。因此,在閱讀能力培養(yǎng)的教學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語用,尤其是認知語用意識已成為最重要的任務。關聯(lián)理論(Relevance Theory)作為一種全新的學習理論,對交際中信息接受者的認知理解過程進行解釋,有助于我們對閱讀進行認知層面的探討,從而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提高閱讀能力的方法。
關聯(lián)理論認為,語言交際是以最佳關聯(lián)為取向,將語言交際看作是一個信息意圖與交際意圖明示——推理過程。從說話人角度看,交際是一種明示過程,即把信息意圖明白地展現(xiàn)出來;而從聽話人角度看,交際是一個推理過程,即根據(jù)說話人的明示行為(比如話語)進行解碼,結(jié)合語境假設,最終獲知說話人的交際意圖。推理的關鍵是尋找關聯(lián),因此,交際的目的是從認知語境中選擇最佳相關的假設,以最小的處理努力對話語所建立新假設加以處理,來獲得最大的語境效果,從而找出話語的最佳關聯(lián)性[2]。
關聯(lián)理論從認知的角度提出,語言交際是按一定的推理規(guī)律進行的認知活動。從關聯(lián)的角度去研究閱讀理解,是因為閱讀理解本身也是一種交際活動,是一項讀者理解和推斷作者真實意圖的心理認知過程,須遵循語言交際活動的原則和規(guī)律,并以此來實現(xiàn)這一語言運用規(guī)律和原則的認識。
關聯(lián)理論認為語言交際是一種有目的、有意圖的活動,它要傳達信息產(chǎn)生者(交際者、說話者、作者)的意圖,而信息接受者要理解意圖(信息意圖和交際意圖)。閱讀理解活動中的信息接受者(閱讀者)要從文章的字里行間理解作者的信息意圖和交際意圖,不僅要接受信息,還要對信息進行分析和推理,理解作者的真實意圖[1]。
根據(jù)關聯(lián)理論,任何交際者意義都包含明說(explicature)和暗含(implicature)兩個方面。信息接受者不但要理解信息產(chǎn)生者的明說,更重要的是理解他的暗含。明說即說話人的字面意義,而暗含是語境暗示,是說話人意義的間接表達。在明說的基礎上,通過語境假設和暗含前提進行推理,最終得到暗含結(jié)論[1]。因此,閱讀理解就是以關聯(lián)性為指導,從作者的明示信息推導信息意圖和交際意圖的過程。
關聯(lián)理論認為,語言交際是一個以關聯(lián)性為指向的認知過程,信息接受者在關聯(lián)原則基礎上,對信息產(chǎn)生者的意圖進行推理。推理要以尋求最佳關聯(lián)為基本原則,話語的理解過程就是尋找、確立關聯(lián)的過程。如果話語能夠產(chǎn)生足夠的語境效果,而信息接受者只需付出有效努力去理解話語,那么該話語就具有最佳關聯(lián)性[1]。在閱讀理解過程中,讀者要根據(jù)閱讀材料,結(jié)合語境假設去尋找關聯(lián)。關聯(lián)選取恰當,語境效果就會好,對閱讀材料的理解和把握就會到位。所以,閱讀理解過程就是一個尋找確定關聯(lián)、遵循關聯(lián)性原則的過程。
在閱讀過程中,經(jīng)常會遇到很多有歧義的詞,或語義模糊的詞,或一詞多義的現(xiàn)象。如果僅靠詞典的釋義,很難確定其在文中的含義。關聯(lián)理論有助于理解和排除歧義現(xiàn)象,確定詞語在特定語境下的真正詞義[3]。以《21世紀大學實用英語綜合教程》第二冊第三單元 Text B里一個單詞為例,第四段第一句“Real enthusiasm is when you leap out of bed in the morning and attack your day with gusto”中 ,“ attack”一詞有“進攻”、“襲擊”、“抨擊”、“開始(做)”等詞義。讀者不僅要確定此詞一詞多義,而且要知道與此詞相關的語境知識(一個人早上起床,開始新的一天)。根據(jù)關聯(lián)原則,可以從若干可能的詞義中選擇一個能獲得足夠語境效果的詞義作為對此詞的釋義,那么在眾多的詞義中,“開始(做)”比其他詞義與語境的關聯(lián)性更強。
在閱讀理解教學時,教師常以“朗讀—分段—概括段落中心思想”開篇,而后展開全文的學習。對于各段落往往采取“朗讀—翻譯—解釋”三步走的步驟。最后總結(jié)時,對作者的意圖和情感等進行分析。這個講授過程,表面上面面俱到,但從朗讀到翻譯的過程往往割裂了作者的思路,難以訓練學生建立語篇關聯(lián),提高推理能力。在進行段落分析時,教師要從寫作的角度講授閱讀,既要學生學會分析作者每寫一句話的目的以及句與句之間的關系,又要讓學生明白,一個好的語篇的每一句話都有目的性且服務于主題。
在書面表達時,作者經(jīng)常采用各種修辭手段吸引讀者。而讀者對修辭的理解必須依賴于尋找關聯(lián),建立認知語境。例如:在《21世紀大學實用英語綜合教程》第二冊第三單元“I Can’t Accept Not Trying”第三段中 ,句子“ I never wanted to have that taste in my mouth,that hole in my stomach”中 ,“ that hole in my stomach”字面意思是“胃上的一個孔”,但這很難講得通。其實作者是用隱喻的修辭格,表達了一種失望傷心之情。如果學生能夠結(jié)合上下文得知作者從校隊里被刷下來,懷有傷心失望之情,這個隱喻就不難理解了。
關聯(lián)理論強調(diào)交際雙方之間的共知的語境假設,而一個人的認知能力是與他的社會文化背景等因素密切相關的,不同的社會文化背景及語言習慣衍生出不同的認知結(jié)構(gòu)和話語表達方式。因此,在跨文化閱讀中,讀者一旦缺少跨文化知識及對具有鮮明文化特征的表達方式的了解,就不能填充、延深或重構(gòu)作者省略的那部分信息,難以建立起理解話語所必備的相關語境。所以,要想在非母語環(huán)境下提高跨文化的閱讀能力,學生不僅要在語言知識方面下工夫和增加投入,還應將更多的精力放在語言知識背后的文化知識背景上。同時,教師還應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有效的目的語文化導入[4]。
[1]何自然,陳新仁.當代語用學[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4.
[2]何自然,冉永平.語用學概論(修訂本)[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6:225-244.
[3]李長華,王丹.關聯(lián)理論在英語閱讀教學中的作用分析 [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7,(6):146-147.
[4]史麗萍,張娜.關聯(lián)理論及其在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J].信陽農(nóng)業(yè)高等??茖W校學報,2009,(1):154-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