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琪
(陜西鐵路工程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陜西渭南 714000)
從美國俚語看美國文化
張 琪
(陜西鐵路工程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陜西渭南 714000)
語言作為文化的一類載體,反映著社會各個層面的文化并受社會文化的制約和影響。美國俚語是一種非書面化的語言形式,在口語交談中,俚語占據(jù)著口語詞匯中的很大一部分。美國俚語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載體,體現(xiàn)著地道的本土美國英語的風格,并直接反映著美國本土的社會文化。
美國俚語;特點;文化
語言和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guān)系,語言作為文化的載體直接反映著社會的文化。Language is an indispensable carrier of culture.Culture finds a better representation through language use.[1]159俚語(slang)也稱習語、隱語、行話或黑話,是非正式、較口語的語句,是平民百姓在日常生活中總結(jié)出來的通俗易懂順口的具有地方色彩的詞語,地域性強、較生活化,通常用在非正式的場合。俚語在美國人的口語交談中被廣泛地使用。據(jù)統(tǒng)計,美國俚語詞匯占美國英語詞匯的十分之一。大多數(shù)美國俚語來自于民間,形成于人們平常的生活之中,較為生動形象地反映著美國民眾的觀念、個性和意識形態(tài),同時,美國俚語的發(fā)展也影響著美國大眾文化的發(fā)展。
美國俚語是一種非書面性語言的創(chuàng)新,是歷史和文化的結(jié)晶?!逗喢髋=蛟~典》(第六版1976年)中定義:“在非正式用法中常用的、但通常被認為,不屬于標準英語部分的,經(jīng)常故意用來收到形象、生動或新穎、不落俗套效果的詞或短語,或者這些詞或短語的某些特定意義?!薄睹绹鴤鹘y(tǒng)詞典》對俚語的定義:俚語是一種非正式的、游戲性的話語中的一種語言,基本由存在時間很短的派生詞和修辭構(gòu)成,它們被故意地用來取代標準的詞語以達到生動、幽默或其它效果。美國俚語的基本特征是立意新奇,幽默生動,富有形象性,易于表達情感,言簡意賅等。俚語來自于民間,它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與美國人的自由、隨性、樂觀、幽默和創(chuàng)新的性格特征有著密切關(guān)系。它來自于社會底層,常常留給人粗俗、不雅的印象,但由于其立意新穎,幽默生動,被人們廣泛使用,包括社會上層階級,久而久之便成為了真正的標準詞匯部分。大多數(shù)社會平民階級喜歡從其常接觸的語言中吸取詞匯,賦予新義,有些則借自外來詞匯,很少自行構(gòu)詞的。因此俚語的形成,如同其他詞匯的變形、換義,采用隱喻、明喻、民間詞源、語音改變、語義擴大、縮小語義、截短法、縮略詞、褒義化、貶義化、轉(zhuǎn)喻、提喻、夸張、外來語及為防禁忌而使用委婉說法等。每一種俚語都有其自身的歷史和流行的原因,時過境遷,或改變其義,或轉(zhuǎn)為標準語。某些俚語去掉其富于刺激性的色彩之后,亦為人們所接受。有些俚語引進新概念,有些則提供新的表達方式。扭轉(zhuǎn)語音、顛倒字母順序而成黑話,或以音、形并用組成韻語。但大多數(shù)俚語以形象的謬誤為其基礎(chǔ),常以新詞用于現(xiàn)成的概念。最有效的俚語往往一語概括所指之物、用物之人及其社會背景。俚語內(nèi)涵豐富,具有豐富的感情色彩和表現(xiàn)力,能通過比喻、夸張、借代等修辭手法,把俚語詞匯中隱含的情感意義表現(xiàn)得栩栩如生、淋漓盡致,富有幽默感,達到渲染氣氛的效果。俚語已成為美國人交際所必需的工具,運用得當,可使語言別開生面,推陳出新,使話語變得更加生動形象。這些正是俚語區(qū)別于常規(guī)英語的最大特點。
1.美國俚語反映美國人的個性特征
美國俚語是一種特殊的語言形式,語言是文化的映射,文化的載體。[2]12美國俚語形成于社會底層,反映著社會大眾的意識形態(tài)和社會文化。占據(jù)美國英語詞匯十分之一的美國俚語不難反映出美國社會民眾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來自于生活的真實的幽默。詩人卡爾·桑德·伯格就俚語說過這樣的話:“俚語是脫掉禮服,卷起衣袖時所用的語言”。美國俚語的形成與美國的社會風尚和民族性格是分不開的,美國俚語的特點能夠反映出美國人自由、樂觀的精神和創(chuàng)新的意識。美國人與其它民族的人相比,他們性格比較活潑開放,無拘無束,不拘于傳統(tǒng)的羈絆,樂于接受新的思想,新的行為方式和新的語言,他們能夠接受在其它許多國家難以接受的東西。如果發(fā)明了新的詞匯并把它引入美語中,美國人會欣然接受它。例如:
sweet tooth的意思是“愛吃甜食”
“tighten my belt”是指經(jīng)濟拮據(jù),必須節(jié)衣縮食度日。
“on a shoestring”來形容一個人的經(jīng)濟狀況,那這個人的日子肯定過得“上頓不接下頓”(living hand to mouth)
read my lips注意聽
put on airs擺架子
chicken feed=peanuts小錢
brown-nose拍馬屁
“消防隊員”被形象地喻為smoker eater
“解雇某人”用 dismiss太過陳舊,就用 give him the air;
“筋疲力盡”用exhausted顯然不如pooped out別致
“嚴厲批判某人”用to criticize過于平淡,為了別具一格而造出badmouth
諸如此類的俚語不勝枚舉,或夸張或委婉或比喻或指代,都使詞語更加的形象生動。這些俚語的語言特點都充分反映了美國人機智、幽默、自信、樂觀、不拘一格的創(chuàng)新精神。
2.美國俚語反映美國人的社會性
俚語來自于社會不同的行業(yè)和群體,不同的社會群體使用各自特有的隱語或行話。這些行業(yè)的從業(yè)者或是文化群的主要成員多是青年人,他們賦予語言以獨特的幽默和想象,帶來新的語言風尚的同時日益強烈的自我表現(xiàn)意識和自我情感的抒發(fā)在語言的創(chuàng)造中也得以體現(xiàn)。比如rap本是擬聲詞,表示“敲打”,這種形式表現(xiàn)出來的音樂主要表達街頭的吹噓語言。引申為俚語后就成了“責怪”之意,又進一步演變?yōu)椤罢勗挕?。[3]69不同行業(yè)群體內(nèi)部的行話、隱語也同時反映出美國民眾的群體意識,對同一群體內(nèi)部成員關(guān)系平等、融洽的向往。如大學生俚語(college slang)
He is just a booker.(He studies too much.)
You are out of your tree.(You are out of mind.)
Watch it!You might rattle the troops.(Don’t upset your parents.)
又如,美國演員失業(yè)時被說成是at liberty;而claptrap是目的在于博得掌聲的噱頭。流行的俚語詞中有許多跟吸毒販毒有關(guān),這是很自然的。由于出售或擁有某種毒品是非法的,那么販毒者理所當然地形成了自己的秘密語言,而吸毒的人常常是那些無論在什么情況下都大量使用俚語的人。這樣我們就有:grass表示大麻;mainline表示靜脈注射麻醉品,to push表示販毒品,trip表示吸毒誘發(fā)的幻覺狀態(tài)。
俚語的語言特色充分反映了美國人的自由觀念和創(chuàng)新意識,以及美國人的機智和幽默。同時,來自不同行業(yè)群體的俚語也反映出美國民眾所強調(diào)的群體意識和自我意識。
俚語豐富了語言,使英語語言千變?nèi)f化,富于新意和創(chuàng)造性,語言不再是呆滯死板的,而更富有生命、栩栩如生、傳情達意、靈活生動。同時,俚語來自于現(xiàn)實生活,反映著人們最真實的生活,因而,俚語在文學作品中的使用,在使文學語言更加真實生動、別開生面的同時,也使得文學作品更加富有現(xiàn)實性,讓讀者深切的感悟和體會作品中反映的社會不同層面的真實。
俚語在美國社會被各個階層和群體的人們所廣泛使用,在電影這類特殊的文化載體中,其對白的百分之八十都是來自于俚語。俚語已經(jīng)頻繁出現(xiàn)在美國甚至世界各大報刊、雜志、名著、名人傳記、影視作品、電視節(jié)目和演藝活動中,甚至在美國總統(tǒng)的正式演說中也出現(xiàn)了俚語的身影。
語言是用來交際的,語言的基本功能決定了語言需要不斷發(fā)展,與時俱進,而俚語的迅速發(fā)展正是語言變化的直接體現(xiàn)。學習語言就需要了解和掌握現(xiàn)實生活中最真實的語言,因此,語言學習者需要掌握俚語才能自如地利用地道的外語來進行交際,才能準確地理解和欣賞外國文學作品。
俚語出于大眾之中,跳出了規(guī)范語言的框框,使人們能不拘一格、暢所欲言。[4]俚語在交談過程中能夠很快使交談雙方放松,打破拘謹?shù)木置?使交談別開生面,拉近談話人的關(guān)系。正是由于俚語自身的特點,它才被美國民眾所廣泛使用。美國俚語的特點充分體現(xiàn)了美國人不拘一格的自由創(chuàng)新意識和機智幽默。俚語作為語言的一類復(fù)雜現(xiàn)象,也是文化發(fā)展的一面鏡子。[5]100在體現(xiàn)社會文化的同時又對美國社會文化有著重要的影響,美國文學作品和電影的發(fā)展以及英語語言的學習與俚語都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
[1] 胡壯麟.語言學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2] 丁蘭天.當代美國青年俚語的文化傾向[J].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3).
[3] 王瑜.淺議美國俚語和美國文化[J].西昌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2).
[4] 羅伯特·查普曼.美國俚語大全[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89.
[5] 賀琴琴.淺談美國俚語[J].職業(yè)圈,2007(12).
責任編輯:之 者
H313.3
A
1671-8275(2010)02-0104-02
2009-03-16
張琪(1983-),男,陜西咸陽人,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在讀碩士研究生,陜西鐵路工程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教師。研究方向:外國語言學及應(yīng)用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