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冰
(東北林業(yè)大學外國語學院,哈爾濱 150080)
解讀梭羅思想中的文化相對主義及其現(xiàn)實意義
任 冰
(東北林業(yè)大學外國語學院,哈爾濱 150080)
隨著當代全球化態(tài)勢的日益發(fā)展,人們越來越關注“文化全球化”的問題。正是在這個背景下,形成了談論文化間關系的幾種話語形式,“文化相對主義”就是其中的一種。梭羅這位 19世紀的超驗主義文學家對于文化的態(tài)度帶有明顯的文化相對主義傾向。梭羅正是在反思美國文化的過程中,通過吸取不同文化的精華來尋求靈感,試圖找到一條適合美國發(fā)展的精神文化之路。梭羅思想中的文化相對主義,其中不乏現(xiàn)代意義,對全球化和多元化的當今文化仍有啟示。而他吸取了多種文化后形成的獨特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對現(xiàn)代社會和現(xiàn)代人的思想價值觀念的塑造也有很大的影響。
梭羅;文化相對主義;印第安文化;東方文化;清教思想
隨著當代全球化態(tài)勢的日益發(fā)展,人們越來越關注“文化全球化”的問題。正是在這個背景下,形成了談論文化間關系的幾種話語形式,“文化相對主義”(文化相對主義是由出生于德國猶太家庭的弗朗茲·鮑亞士 (Franz Boas)提出的,該理論建立于鮑亞士多方的學術研究之上,有著堅實的第一手實踐材料作為支柱并且日后由他的學生赫斯科維茨作了進一步發(fā)揮和完善)就是其中的一種。最初的文化相對主義,是對“歐洲文化中心論”(所謂“歐洲文化中心論”,是一種與文化相對主義正好相反的“文化普遍主義”或者“文化絕對主義”的理論。歐洲人曾經(jīng)認為,世界上只能有一種文化 (文明),那就是歐洲文化 (文明),其余地方都是“野蠻”區(qū)域,它們只有被歐洲同化,才能有文化 (文明),不然就會一直處在野蠻之中)在理論邏輯上的蒙昧觀念進行的糾正。到了 19世紀末 20世紀初,文化相對主義思潮在英國興起,其主要觀點是認為土著地區(qū)有其獨特的文化特性。美國文化人類學家梅爾維爾·赫斯科維奇說,文化相對主義的核心是尊重差別并要求相互尊重?!八鼜娬{(diào)多種生活方式的價值,這種強調(diào)以尋求理解和和平共處為目的,而不去評判甚至摧毀那些不與自己原有文化相吻合的東西?!币驗槿魏挝幕加衅洫毺氐囊幻?因此沒有一種單一的價值量標準可以用來衡量所有的社會。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尊嚴和價值觀,民族文化沒有高低之分?!拔幕鄬χ髁x者聲稱一種價值觀總是由某一特定的文化所創(chuàng)造,他們提出這一觀點的宗旨就在于倡導在對待他文化的價值觀的時候,應提倡一種尊重和寬容的態(tài)度?!蔽幕鄬χ髁x思潮的出現(xiàn)和擴展是一個不容置疑的事實。文化相對主義本身也是一種文化現(xiàn)象,但它又是以文化的歷史和現(xiàn)實為理解對象的,因此明顯地具有文化反思的性質(zhì)。
梭羅這位 19世紀的超驗主義文學家對于文化的態(tài)度帶有明顯的文化相對主義傾向。在他的眼中,東西方民族的巨大差異體現(xiàn)在一靜一動上。西方人缺乏東方人的靜,而東方人缺乏西方人的注重實際,因而優(yōu)勢互補才是最好的。作為一個 19世紀的西方人,梭羅并沒有采取沙文主義或民族中心主義,他采取的是一種文化相對主義:對于各種文化進行包容,兼容并蓄;對于文化間的差異采取優(yōu)勢互補的態(tài)度。用一種全新的、非我的眼光來審視自己,對自己進行批判,重建自我,促進發(fā)展。梭羅正是在反思美國文化的過程中,通過吸取不同文化的精華來尋求靈感,試圖找到一條適合美國發(fā)展的精神文化之路。梭羅思想中的文化相對主義,其中不乏現(xiàn)代意義,對全球化和多元化的當今文化仍有啟示。而他吸取了多種文化后形成的獨特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對現(xiàn)代社會和現(xiàn)代人的思想價值觀念的塑造也有很大的影響。
梭羅所處的時代正是美國超驗主義(超驗主義的思想可以說是東西方文化思想交流的產(chǎn)物,它是受到了 18世紀末的新教派——唯一神教派的啟發(fā)并在反對它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其哲學基礎來自于新柏拉圖主義和德國的唯心主義以及東方的神秘主義)盛行的時代。作為超驗主義的主要代表之一,梭羅深受超驗主義思想的影響。在哈佛求學期間,梭羅就從圖書館借閱了大量的關于西方哲學、宗教、文學、自然科學等書籍,同時也閱讀了一些有關東方文化的法譯本,并對東方文化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后來在超驗主義者主辦的雜志《日晷》上多次發(fā)表摘自《四書》英譯本或源自佛經(jīng)、《吠陀》、《摩奴法典》等東方典籍的警句格言。在《河上一周記》中,梭羅盛贊《薄伽梵歌》、《摩奴法典》,并幾次引用孔孟語錄。
梭羅認為了解并有選擇地吸收東方文化中的儒家思想對個人道德完善和思想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1813年他在《日晷》雜志上分兩期專門介紹孔子和《四書》,認為儒家思想對當時的美國大有裨益。在《瓦爾登湖》中,梭羅忠告當時的美國人,“大多數(shù)的奢侈品,及許多所謂生活的舒適,非但沒有必要,而且無疑妨礙人的修為。最明智的人不圖奢侈安逸,生活得甚至比窮人還儉樸。中國、印度、波斯和希臘古代哲學家都是同一類人,他們外表一貧如洗,內(nèi)心富有無比?!彼岢罟?jié)儉,說:“如果一個人能自信地朝夢想的方向前進,努力地過他想要的生活,那么他就會獲得平日里意想不到的成功。他的生活越簡單,宇宙的法則就越不復雜,孤獨不再是孤獨,貧窮不再是貧窮,軟弱不再是軟弱?!睋Q言之,梭羅認為物質(zhì)生活的富足并不等于精神生活的富足,對個人來說,“金錢愈多,德行便愈少”。追逐金錢和積累財富會使個人最終淪為積累財富的“工具的工具”,這是“愚蠢的生活”。因而梭羅說:“我們的生命在瑣碎中消耗了。簡單,簡單,再簡單!”這種提倡簡樸生活的模式契合儒家修身養(yǎng)性、安貧樂道的思想??鬃釉凇墩撜Z》中表達了自己對生活的態(tài)度:“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帮埵呤?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笨鬃幼⒅鼐褡非?重視道德修養(yǎng)。他說:“德之不修……是吾憂也。”梭羅在《瓦爾登湖》中也有類似的思想:“不要給我愛,不要給我金錢,也不要給我名譽,請給我真理?!比寮宜枷雽τ谒罅_簡單生活模式思想的形成和發(fā)展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梭羅指出這種修身養(yǎng)性、安貧樂道的生活方式能使人們從物質(zhì)生活的重負中解脫出來,從而有追求精神生活的自由,這是對美國當時物質(zhì)主義生活的一種對抗與反撥,也表現(xiàn)出其積極的入世情懷。他還通過自己的實踐發(fā)現(xiàn)一個人一年只需工作六個星期就足夠支付他一切生活的開銷,可以利用其余的時間追求精神、道德的完善。因此,梭羅倡導歸隱自然并在自然中修身養(yǎng)性,過一種安貧樂道生活,他也以此在美國文化的建構(gòu)過程中不斷地發(fā)出自己獨特的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聲音。文化互動不是單向的借鑒或影響,而是雙向的輸入與輸出。梭羅有選擇地從儒家思想中汲取有關修身養(yǎng)性、安貧樂道的觀點,形成自己簡樸的生活模式,對抗當時盛行的物質(zhì)主義,并在思想價值觀上顯出他獨特的影響與意義。
梭羅對東方哲學的態(tài)度更可以看出他的文化相對主義態(tài)度。他認為東方哲學探討的主題比西方哲學所探討的更為崇高。在他眼中,“與東方哲學家相比,可以說現(xiàn)代歐洲還未產(chǎn)生一名哲學家?!倍鎸|西方哲學的差異,梭羅的態(tài)度是“我們可以容忍各種哲學、原子論者、神靈論者、無神論者、有神論者——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留基伯、畢達哥拉斯、佐羅阿司托和孔子。是這些人的哲學觀,而非他們之間的交流吸引了我們。在他們及他們的評論者間有著沒完沒了的爭執(zhí)。而如果只是去比較他們的差異,就大錯特錯了。他們的哲學都能將我們帶入一個圣潔的天堂……任何發(fā)自內(nèi)心的思想都是不可抵擋的……在他們那些晦澀的理論中隱含著一個至高的真理”。所以梭羅認為最值得一做的是“將中國、印度、波斯、希伯來以及其他一些民族的圣典經(jīng)文匯集在一起印成整個人類的圣典”,這樣的結(jié)合和比較將有利于開闊人們的精神世界。由此可見梭羅對于不同民族特性并沒有優(yōu)劣之分,而是主張動靜共存,相得益彰。
梭羅一生對印第安文化頗為著迷,曾多次考察印第安人的居住地,對他們與自然的和諧關系甚是尊敬。曾在他日記中說過:“對我來說,印第安人的魅力在于自由、從容地處于大自然之間。他是大自然的居民,而不是客人,穿戴也來自大自然,寬松而得體。而文明人則有造房而居的習慣。他的房屋是一座監(jiān)獄,他住在里面感到的是壓抑和拘束,并沒有受庇護和受保護的感覺。”梭羅吸收了印第安文化中的精髓形成了自己的自然觀?!皻w納起來,梭羅的觀點是:自然界哺育了人類,人是自然界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人應當尊重自然、熱愛自然,與自然親密無間、和睦相處。”在《瓦爾登湖》中,他曾表達了對自然的熱愛:“照我過去的看法,大自然與我同步發(fā)展,和我一起生長。我的生命即是陶醉。我還記得在我各種感覺都非常靈敏的青年時代,我充滿活力,難以表達的滿足感駐于我的體內(nèi);不管是疲憊不堪還是身心清爽都保持愉快的心情。大地是最令人陶醉的樂器,而我是它發(fā)出的樂音的聽眾。如此甜蜜的印象、如此的迷醉,只需一陣微風便可在我們身上喚起!我還記得我是多么的驚喜!”梭羅還相信自然界存在著一種神圣的道德力量,它滲透在大自然的每一件事物中。自然能增進人的道德,因為自然的簡樸、純潔和美是衡量我們道德自然的參照點。他說:“湖泊是大地的眼睛,望著它的人可以測出他自己的天性的深淺?!彼鲝堅谂c自然的交融中認識自然。與其他浪漫主義作家不同,梭羅對自然的態(tài)度不是在書齋中而是在與自然的親切對話和交融中獲得的。在瓦爾登湖畔兩年多的林中生活中,他觀察水鳥、大雁、狐貍、野花、樹木等各種動植物,有一次他觀察一只土撥鼠:“它比松鼠個兒大,行動顯得笨拙,而且是穴居。它呆在那兒,顏色和習性在干樹葉、枯草和灌木之中是那么使得其所。在過去了的冬天它睡得很沉,享用著它生長的土地。我覺得能從它那里學到一些智慧。它的祖先住在這里的時間比我們的祖先早。它比我更能完全適應這里的環(huán)境。印第安人曾用豆葉喂養(yǎng)它,但它沒有豆葉也能生長?!睂τ谒罅_而言動物也是有靈性的,并且和人一樣聰明。梭羅學習了印第安人對動物的態(tài)度。某些印第安人與他們的動物朋友間就像兄弟,甚至說著同一種語言。他們與自然有著一種情同手足的關系。
透過梭羅的作品,我們能夠感受到他吸收了印第安文化中的生態(tài)哲學思想。他的文字使我們領悟到,自然既是人類存在的家園,又是人類精神的家園。人只有生活在自然中,與自然時時溝通,才能真正地認識自己。然而,人類的工業(yè)化進程,使得人與自然的聯(lián)系日益疏遠了。人們用高樓和城市把自己與自然隔開來,在為富裕的物質(zhì)生活而忙碌中反而精神消沉起來,使自己迷失在前進的路途中。這種時候閱讀梭羅的作品能給人的心靈帶來安慰。
從 1620年第一批逃往荷蘭的英國分離派清教徒 (16世紀,馬丁·路德 (Martin Luther,1483—1546)發(fā)起的宗教改革運動席卷了整個歐洲大陸,遠離大陸的島國—英國也受到了很大的影響,在 16世紀中葉確立了屬于新教范疇的英國國教—安立甘宗,而且國教內(nèi)部的宗教群體也進一步分化,因為“雖然在同一面新教旗幟下,但一些人滿足有限的改革,另一些人則要求徹底的改革”。后者認為國教保留了太多天主教的痕跡。他們越來越多地吸收了加爾文有關神學和教會制度的理論,下決心要凈化英國國教,因而得名“清教徒”(Puritans)乘坐“五月花”號輪船到達北美新大陸,夢想建立一個新的國家開始,清教主義就在北美扎根生長,對北美的歷史和文化產(chǎn)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響,并形成了影響深遠的具有美國特色的清教主義神學思想和清教倫理觀。盡管早期清教徒們在新大陸建立宗教王國的夢想早已破滅,清教主義的宗教狂熱到 18世紀初也逐漸冷卻下來,但是清教主義的文化基因不僅被一代又一代美國人傳承下來,而且形成了具有鮮明而獨特的美國精神和文化?!霸诿绹奈幕幸恢贝嬖谟汕褰讨髁x所分化出來的兩種思想趨勢—理想主義和功利主義。前者是由虔誠的清教神學家喬納森·愛德華茲倡導,經(jīng)過愛默生的超驗主義,而最終形成了美國文化中的理想主義趨向。而后者以清教思想中一些注意實際的觀點為源頭,成就了弗蘭克林所提倡的機會主義哲學,并且最終形成了具有濃厚功利主義色彩的美國世俗商業(yè)文化氛圍?!彼罅_深受清教思想的影響,但他強調(diào)了清教思想中的理想主義側(cè)面,把富蘭克林式的務實主義一面淡化到最低限。
清教理想主義最鮮明且最具有美國特色的表現(xiàn)是他們的“西部觀念”。自從早期的清教徒由腐朽的歐洲向西移民到美洲新大陸開始,西部觀念就開始在北美產(chǎn)生了。他們認為“事實上,自從基督教根植于人類以來,事物發(fā)展的常規(guī)方向總是由東向西的……我們救世主的預言家馬太在 24:27里已經(jīng)指出了福音的這種行程”。不僅如此,早期清教徒的理想主義精神和美國的現(xiàn)實環(huán)境結(jié)合起來—新大陸地域遼闊,土地肥沃,人煙稀少—進一步加深了普通民眾中“西部觀念”的形成。對美國人來說,西部意味著理想中的福地、自由的疆土、逃避家庭和債主的避風港等等。雖然西部的生活條件艱苦,但是恬靜簡單的田園生活和純樸的西部人給人帶來了內(nèi)心的喜悅。北美的清教徒把西部看做是上帝給人類帶來的光芒,他們期待著“天堂之光”在黑暗中和西部荒野的嘯聲中降臨,加速“末日的降臨”,以便美洲的榮耀能夠從頭開始。與東部的工業(yè)文明比起來,西部的大自然仿佛是一股力量,是美德的源泉。梭羅以西部的活力,對照東部文明生活的死氣沉沉。他在日記中曾說過:“要想產(chǎn)生一種新的文學、新的風格和新的建筑等等,我們必須仰仗于西部。那里土生土長產(chǎn)生的語言,比這里多得多;那是希臘文里才有的好詞,而且數(shù)量驚人。好就好在這些詞語必不可少和富有表現(xiàn)力……假如要分析希臘文的詞,總是無比的簡潔、準確和富有詩意;許多西部的詞語也是如此,現(xiàn)在印出來都像是鄉(xiāng)野用語和口頭俚語,而下一代人會把它們當做真正的美國語言和言語規(guī)范加以珍視和普遍使用?!?/p>
他熱愛并歌頌西部的荒野,他寫道:“我們所謂的荒野,其實是一個比我們的文明更高級的文明。”因此他歌頌荒野,留下了“在荒野中保留著一個世界”的名言。文明人可以從荒野中找回在文明社會中失落的東西:一種敬畏生命的謙卑態(tài)度。健全的社會需要在文明與荒野之間達成一種平衡。梭羅對荒野價值的發(fā)現(xiàn),使他超越了同代的超驗主義作家,成為當代美國自然文學追蹤的對象。這種思想觀念跨越了時間和空間,并且打破了人們對荒野的陳舊觀念。走向荒野不是走向原始和過去,不是歷史的倒退。相反,荒野意味著前途和希望。他歸納道:“我們走向東方去理解歷史,研究文學藝術,追溯人類的足跡;我們走向西部,則是充滿進去和冒險精神,走進未來?!薄皩τ谖襾碚f,希望與未來不在草坪和耕地中,也不在城鎮(zhèn)中,而在那不受人類影響的、顫動著的沼澤里?!被囊爸刑N藏著一種尚未被喚醒的生機和活力?;囊耙惨馕吨】岛兔篮?。他在日記中說過:“在某個時候過一回原始的荒野生活很有益,借此終于知道了什么是生活必需品以及社會以何種方式進行供給?!彼罅_認為,生活中最有活力的東西也是最有野性的東西。最接近野性的東西,也就是最接近善與美的東西。梭羅的作品使人類對理想的追求植根于讀者心中,并且集中體現(xiàn)了作家對精神美的追求,即在西部荒野中追尋一種不同于現(xiàn)實的理想生活與精神世界,一種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一種精神的美,在他看來,這種美好的精神正是美國精神的體現(xiàn)。梭羅吸收了清教思想中的理想主義,他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在美國文化的建構(gòu)過程起到一定的作用。
任何時代的文化都是在前代文化的基礎上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文化具有雙重性,一方面,人類文化異常穩(wěn)定,表現(xiàn)為一種累積和延續(xù);另一方面,人類文化又富有彈性,它必須適應改變了的環(huán)境。文化應該是一個開放性結(jié)構(gòu),在其行進過程中必須不斷地揚棄,不斷接受新的或外來的文化中的精華。從這個角度來說,梭羅思想中的文化相對主義傾向超越了他的時代,具有現(xiàn)代性。
今天,重讀梭羅的作品對于我們認識和評價自身,找回我們在工業(yè)社會中喪失的自我,尋求一種健康向上的精神生活具有重要意義。他的作品為我們理解自然提供了一種新的思維方式和行動原則。他的回歸自然、生活儉樸的號召在現(xiàn)代社會得到了強烈的響應。他對各族文化采取的文化相對主義態(tài)度不僅在歐美有意義,在世界范圍內(nèi)也同樣有意義。隨著時間的推移、各國的發(fā)展,梭羅的訓示會愈發(fā)顯出其超越時空的特征。
[1][美 ]梭羅.瓦爾登湖 [M].田穎 ,朱春飛 ,編譯.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5:17,285,63,57,289,72,163,110.
[2]程虹.尋歸荒野[M].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1:119.
[3][美 ]梭羅.梭羅日記 [M].朱子儀,譯.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5:19,32,37,39.
[4][宋 ]朱熹.四書集注 [M].長沙:岳麓書社,1995:134,138.
[5]常耀信.美國文學研究評論選[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2:93.
[6]王穎.十九世紀另類美國作家研究 [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7:73.
[7]朱振武.美國小說本土化的多元因素[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
[8]姚君偉.文化相對主義:賽珍珠的中西文化觀 [M].東南大學出版社,2001:23.
[9]柴惠庭.英國清教 [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4:56.
[10]羅康隆.文化相對主義述評 [J].貴州民族研究,2005,(4):61.
[11]王慶獎,何躍.論西部觀念與美利堅民族的使命 [J].新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3).
[12]郭湛.文化的相對性與文化相對主義[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6,(3):5.
[13]李鵬程.文化與相對主義[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7,(6):2.
[14]王穎.H.D.Thoreau:A Week on the Concord and Mer2 rimack Rivers,Charles Scribner’s Sons,1921:99,109,39.
[15]H.D.Thoreau:“Ktaadn”,The Maine Woods,The Library ofAmerica,1985:645.
B82
A
1674-6341(2010)02-0134-03
2010-01-30
任冰 (1981-),女,黑龍江哈爾濱人,助教,碩士研究生,從事美國文學研究。
責任編輯:李增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