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風
(天津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天津 300387)
清末新政時期新式學堂的發(fā)展及其啟示*
李 風
(天津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天津 300387)
1901年,為了挽救封建統治,清政府開始實行“新政”,興學校、育人才是其中的一個方面。在清政府的大力提倡下,新式學堂迅速發(fā)展起來。它具有教學內容近代化、教學方法科學化、教學組織形式班級化、師資新型化等辦學特點。其在發(fā)展過程中存在著發(fā)展不均衡、課程開設率不達標、教育投入不足、入學率低以及各地毀學事件時有發(fā)生等問題,其中的一些問題在當今的教育發(fā)展中仍然存在。因此,對新式學堂的發(fā)展進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清末新政;新式學堂;發(fā)展;啟示
新式學堂是指以班級授課制為教學組織形式、以西方近代自然科學知識和社會政治知識為教學內容的學堂。中國近代的新式學堂發(fā)端于1862年洋務派開辦的京師同文館,但是在清末新政以前,其數量并不多。1901年,在內外交困的形勢下,清政府開始實行“新政”,興學育才是其中的一個重要方面。在清政府的大力提倡下,新式學堂開始大量出現。1904年“癸卯學制”的頒布標志著中國近代制度化教育的開始,它大大推進了新式學堂的發(fā)展。新政時期是中國教育由舊到新轉型中的一個重要時期。
20世紀初的清政府,面臨著內外交困的局面,為了緩和國內矛盾、延續(xù)統治,慈禧太后于1901年頒布“預約變法”上諭,開始實行“新政”。當時,改革傳統教育、興辦新教育是全國上下的一致呼聲,如留日學生指出“今日之世界,競爭劇烈之世界也……爭之為道有三:兵戰(zhàn)也,商戰(zhàn)也,學戰(zhàn)也。而兵戰(zhàn)、商戰(zhàn)其事又皆本于學戰(zhàn)?!保?]興辦新式教育,創(chuàng)辦新式學堂成為清政府改革的內容之一。
1901年8月,清政府頒布《興學詔書》,要求“著各省所有書院,于省城均改設大學堂,各府及直隸州均改設中學堂,各州縣均改設小學堂,并多設蒙養(yǎng)學堂?!保?](P4719)此后,新式學堂開始發(fā)展起來。為了對新式學堂進行統一管理,清政府于1904年頒布一系列章程,俗稱“癸卯學制”,作為我國正式實行的第一個近代學制,它在制度上為新式學堂的發(fā)展提供了保證。清政府通過多種措施來促進新式學堂的發(fā)展,如廢除科舉,1905年,光緒帝宣布“著即自丙午科(1906年)為始,所有鄉(xiāng)會試一律停止,各省歲科考試亦即停止?!保?](P270)再如清政府將新式學堂的辦學情況作為地方官員政績的評價標準之一,并嚴定獎罰。在清政府的大力提倡下,新式學堂的數量逐年增長,學堂數和在校學生數分別從1903年的769所、31428人增加至1910年的42696所、1284965人。[4]
新式學堂的分布十分廣泛。據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各省小學堂統計表[5](P270),全國各地都有了新式學堂,盡管在數量上存在差距,但畢竟已遍及全國。
中國的傳統教育由來已久,清末新政時期新式學堂的產生和發(fā)展是對封建傳統教育的有力沖擊,給困境中的中國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培養(yǎng)了適應社會發(fā)展的新型人才。這是中國教育的一大進步,促進了中國教育的近代化進程。
新式學堂與傳統學校相比,具有新的辦學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在古代,四書五經等經學是主要的教育內容,人們將科學技術視為“奇技淫巧”。到了明清時期,西方資本主義大力發(fā)展,近代自然科學取得了很大成就,中國與世界的差距也越來越大。新式學堂的教學內容則體現出近代化的特點,除了讀經講經外,它開始引進西方的近代自然科學知識,如小學堂開設算術、地理、格致、圖畫等,中學堂開設博物、地理、物理、化學等。自然科學知識開闊了學生的眼界,并且促進了西方社會政治知識的傳播。
在傳統學校中,教學方法以老師講解、學生背誦為主,學生動手實踐少,教學方法比較單一,學生通常只是呆讀死記、不求甚解,而且,體罰在當時十分盛行,這些都嚴重束縛了兒童的身心發(fā)展。新式學堂對這些有所改革。對初小學生,教師課則不能“過苦”,應以通俗易懂的解釋,“啟發(fā)兒童之良心”,“動其欣慕效法之念”,教師“須盡其循循善誘之法……”[5](P426)還規(guī)定體罰慎用,13歲以上禁止體罰,并且開設手工課等來培養(yǎng)兒童的動手能力。這些對于開發(fā)兒童智力、促進兒童身心健康發(fā)展、培養(yǎng)兒童動手能力等方面都十分有益,是一個很大的進步。
我國的教學組織形式經歷了從個別教學到班級教學的變化。商周至隋唐時期的各級官學和私學均采用個別教學的形式,宋、元、明、清時期的書院和各類官學則采用班組教學的方式,它將集體教學和個別教學相結合,具有了集體教學的性質。我國最早使用班級授課制是在京師同文館中,“癸卯學制”將班級授課制作為一種制度加以規(guī)定。班級授課制具有有利于大面積培養(yǎng)人才、有利于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等優(yōu)點,適應了社會的需要。
為了配合新式學堂的開設,清政府開辦師范學堂為其培養(yǎng)師資,分為初級師范學堂和優(yōu)級師范學堂,分別為不同層次的學堂培養(yǎng)教師。學生的學習內容十分豐富,如初級師范學堂的課程包括修身、讀經講經、教育學、歷史、地理、物理及化學、體操等等。此外,隨著留日運動的興起,留學生也成為新式學堂師資的一個來源。新式學堂的教師與以往學校的教師不同,他們具有新的知識體系和教育學等方面的知識,這在一定程度上是新式學堂教育得以開展的保證。
在新式學堂大力發(fā)展的過程中,也存在著許多問題,主要有以下四個:
這是一個非常突出的現象,表現為區(qū)域、城鄉(xiāng)發(fā)展不均衡。其一是區(qū)域發(fā)展不均衡。根據清光緒三十三年各省小學堂統計表[3](P270),1907 年,四川有高等小學堂246所,兩等小學堂368所,初等小學堂6924所,相比之下,黑龍江只有高等小學堂2所,兩等小學堂12所,初等小學堂44所,而新疆地區(qū),只有初等小學堂,沒有兩等小學堂和高等小學堂,差別之大,是十分明顯的。這和地區(qū)的經濟發(fā)展水平、地方官員的辦學熱情等等有關,以直隸為例,袁世凱任直隸總督期間,采取了很多興辦新式教育的措施,包括設立學校司,“為通省學務總匯之所在”;主持制定《直隸中學堂暫行章程》等規(guī)定;多方籌措辦學經費,省立學堂的經費由藩庫直接撥付,等等。直隸的新式學堂發(fā)展很快,據清宣統元年(1909年)各省小學堂統計表[3](P272),其小學堂數目居全國各省第一位,尤其是初等小學堂的數目,達到了10259所,遠遠高于其他省份。其二是城鄉(xiāng)發(fā)展不均衡。在舊學教育制度下,城鄉(xiāng)教育發(fā)展比較均衡。新式學堂興起后,其多設立在城市,農村很少,在廣大農村地區(qū),新式學堂并未得到普及,私塾仍然占主要地位。隨著新教育向城市傾斜,農村知識分子大量流入城市,農村教育逐漸衰落,這也就加大了城鄉(xiāng)教育的差距。
時人對當時新式學堂的調查反映了其辦學情況,如涿州學堂,“前日觀里仁倉小學,其中學生僅八人。學務處頒發(fā)之書,雖已發(fā)給而不能用,所讀者,不過仍《三字經》、《千字文》、《四書》之類?!保?](P273)
“癸卯學制”中規(guī)定的新式學堂的教學內容十分豐富,包括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很多課程,但是許多學堂(尤其是農村學堂),教學內容仍然十分陳舊,有的小學堂仍以四書五經作為主要教學內容,甚至有的所學皆為四書五經之類。這與師資水平不高有很大關系,師范學校的設置較晚,新式教育開辦之前沒有相應的師資培養(yǎng),雖然師范學堂和留日運動為新式學堂提供了一部分師資,但數量卻是遠遠不夠的。很多教師根本沒有接觸過新式教育所要學習的知識,也就無法教授給學生,在這樣的師資力量下,課程的開設情況可想而知。
當時清政府財政緊張,無力負擔大量的教育經費。清末采取分級負擔教育經費的制度,由中央政府負責高等教育,基礎教育經費主要由地方負責,采取就地籌款的原則,以地方公款等作為來源。1911年,學部提出“蓋普及教育,為國家根本之計,”國家經費應取之于民,而用之于民,按世界各國的通例,國庫補助義務教育經費,學部準備擬定國庫補助小學經費章程。[6]國庫補助義務教育的制度也逐漸列入議事日程,但是這只停留在思想的層面上。據統計,教育經費在當時只占清政府行政費的1﹪,款額總數每年僅2000萬兩。[7]沒有足夠的教育投入,發(fā)展教育所需要的硬件設施等條件也就無法達到應有的要求,這對教育質量的提高有很大影響,如“西壇村之小學,在一破廟中,壇宇頹剝,荒穢不治?!保?](P273)
興辦教育是利國利民的舉措,可是在清末新政時期,學堂的興辦卻激起了民憤,主要原因是學捐的征收。國家的教育經費不足以維持學堂的開辦,為了保證教育的發(fā)展,清政府加征學捐作為教育費用,地方官員在實行過程中也有借機敲詐等行為。當時,由于庚子賠款等原因,廣大人民已日益貧困,加征學捐無疑進一步增加了人民的負擔,激起了人民對于新式學堂的仇視,各地毀學事件時有發(fā)生,如1910年,“江蘇江都縣嘶馬鎮(zhèn)焚毀初等小學堂一所,堂長及庶務員,均被毆辱?!保?](P275)新式學堂開辦不僅沒有給人民帶來好處,反而帶來了經濟上的壓力,自然不能得到歡迎。再者,兒童是很多農村家庭經濟來源的一部分,“吾家子弟,每日以采薪拾菜為生活,入學堂是絕我生路也?!保?](P275)這是阻礙新式學堂發(fā)展的因素之一,再加上畢業(yè)出路等原因,雖然清政府規(guī)定若該地有新式學堂,學齡兒童必須入學,家長無故不令入學者罰之,但新式學堂的的入學率依然很低。1909年,學生數大約為160萬,學齡兒童大約為5000萬,入學率僅占3﹪左右。[8]
新式學堂在發(fā)展中存在的很多問題依然存在于今天的教育中,主要包括:
我國現在的教育依然存在著區(qū)域、城鄉(xiāng)發(fā)展不均衡的問題。由于經濟發(fā)展水平、教育投入、師資隊伍水平的差距等原因,中西部地區(qū)的教育落后于東部地區(qū)的教育。這導致了一些中西部地區(qū)的兒童得不到好的發(fā)展,也造成了這些地區(qū)的經濟發(fā)展缺乏相應的人才為其服務。自清末新政新教育興起以來,傳統的城鄉(xiāng)一體化的教育格局被打破,農村教育受到極大的影響,自此就一直成為我國教育發(fā)展中的一個薄弱環(huán)節(jié)。政府應該采取加大對教育落后地方的教育投入、鼓勵優(yōu)秀師范畢業(yè)生到這些地方就業(yè)等措施,讓中西部、農村的孩子都得到良好的教育,逐步縮小區(qū)域、城鄉(xiāng)教育差距,促進教育公平。
制約新式學堂健康發(fā)展的因素之一是教育投入不足,當今我國的教育投入依然沒有達到一個較高的水平。世界發(fā)展中國家公共教育支出占GDP(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平均已經達到4%,我國雖然提出2000年達到這個目標,但是實際上到現在也沒有實現。由此便帶來了很多問題,如農村學校普遍存在著校舍建設達不到要求、教學設備缺乏等問題,一些學校根本就沒有音樂、體育教學設施。在這樣的情況下,要想讓學生音、體、美等方面得到良好發(fā)展是不可能的,這些都嚴重制約著教育質量的提高。國家應進一步加大教育投入,盡早達到4%的目標,以保證教育持續(xù)健康發(fā)展。
清末新式學堂的課程開設率不達標的現象主要是由于師資整體水平不高造成的,由此可見,高質量的師資隊伍是良好教育質量的保證。如今,社會的進步和教育的發(fā)展給教師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社會對教師的需求由“教書匠型”向“專家型”轉變?,F代社會要求教師要有廣博的科學文化知識和良好的教育能力,以及一定的科研能力。國家應在加大師范教育招生規(guī)模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師資培養(yǎng)質量,培養(yǎng)出符合要求的教師,同時應該加強在職教師的職后教育工作,加快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為教育的發(fā)展提供優(yōu)良的師資。此外,農村教師在學歷等方面與城市教師相比有較大差距,這對農村教育質量的提高有很大的影響。近年來,國家采取了“三支一扶”、“農村特設崗位教師計劃”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對于農村師資隊伍有改善作用。國家應加大這些措施的實施力度,并采取多項具有吸引力的政策鼓勵師范生到農村就業(yè),以加強農村教師隊伍建設,提高農村教育質量。
我國自從1986年頒布《義務教育法》開始,就在大力推行普及九年義務教育,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據教育部的統計,全國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由1985 年的95.9%提高到 2008 年的 99.5%。[16]但應該看到的是,很多貧困家庭的孩子仍然因無力負擔書費、雜費等而失學,對于一些收入很低的家庭來說,子女受教育所需的費用給家庭增加了經濟負擔。普及義務教育是國家的責任,政府應采取多方面措施保障其實現。近幾年,各省相繼實行“兩免一補”政策,對農村義務教育階段貧困家庭學生免除雜費、書費,并對寄宿生補助生活費,才在逐步實現九年義務教育的完全普及和教育機會均等。
[1]王笛.清末新政與近代學堂的興起[J].近代史研究,1987,(3).
[2]朱壽朋.光緒朝東華錄[M].北京:中華書局,1958.
[3]朱有瓛.中國近代學制史料:第2輯(上冊)[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7.
[4]王笛.清末新政與近代學堂的興起[J].近代史研究,1987,(3).
[5]舒新城.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中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
[6]學部奏復陳普及教育最要次要辦法案[J].教育雜志,第3卷,第1號.
[7]章開沅,羅?;?比較中的審視:中國早期現代化研究[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
[8]各省十年間教育之計劃[J].東方雜志,1906,(3).
The Development and Inspiration of the New Style Schools in the Period of the New Deal in Late Qing Dynasty
LI Feng
(College of Education,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Tianjin300387,China)
In 1901,in order to save feudal ruling,Qing Government began to enforce the New Deal,among which schools were established,and talents were cultivated.So new style schools developed rapidly.They had modern teaching contents,scientific teaching methods,class - form organizations,and new teaching staff.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there were some problems such as imbalance of development,some opened courses unqualified,insufficient investment in education,low school- age children enrollment,and in some places schools being destroyed.And some of the problem still exist in current education development.So the study of the new style schools in Late Qing is of certain realistic significance.
the New Deal of the late Qing;the new style schools;development;inspiration
G 522
A
1673-2103(2010)06-0087-04
2010-09-21
李風(1986-),女,山東德州人,天津師范大學教育學院碩士生。研究方向:中國教育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