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斐琳
浙江省中醫(yī)院(杭州 310006)
解郁安神藥枕結合心理護理對腦卒中抑郁癥的影響
倪斐琳
目的 探討解郁安神藥枕結合心理護理對中風患者抑郁癥(PSD)的治療作用。方法 將76例PSD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在藥物、康復治療的同時配合解郁安神藥枕結合心理護理治療,對照組僅以藥物和康復治療;比較兩組治療前后漢密頓抑郁自評量表(HAMD-17)評分情況。結果 經(jīng)過4周治療,治療組治療前后HAMD評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對照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組間治療后比較,HAMD-17評分差異有非常顯著性。結論 解郁安神藥枕結合心理護理對(PSD)患者的療效明顯。
腦卒中 抑郁癥 解郁安神藥枕 心理護理
浙江省中醫(yī)院(杭州 310006)
腦卒中抑郁癥 (PSD)是腦卒中后繼發(fā)的一種情感障礙,主要表現(xiàn)為興趣減退、易疲勞、思維遲緩、食欲減退、悲觀絕望,甚則出現(xiàn)自殺企圖或行為等。Fruhwald等[1]的研究顯示PSD的發(fā)生率為20% ~50%。亦有研究表明PSD可影響患者的功能恢復和生存質量,增加死亡率[2]。目前腦卒中的治療重點主要放在身體功能的康復,而抑郁癥伴發(fā)的情感障礙則被醫(yī)務工作者忽略[3]。因而加強腦卒中抑郁癥的康復治療刻不容緩。筆者臨床觀察發(fā)現(xiàn)PSD患者多數(shù)屬肝郁氣滯證,故在祖國醫(yī)學的指導下制作具有行氣解郁、鎮(zhèn)靜安神、開竅辟穢等作用之解郁安神藥枕結合心理護理,對PSD患者進行干預治療,取得較好的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1.1 病例選擇 (1)診斷標準:腦出血和腦梗死診斷參考1995年全國第4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神經(jīng)功能缺損評分參考《腦卒中患者臨床神經(jīng)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準(1995)》;抑郁癥的診斷標準參照《中國精神疾病分類方案與診斷標準》第2版修訂版(CCMD-Ⅱ-R)關于抑郁癥的診斷與分類標準;抑郁的評定用漢密爾頓(HAMD-17)進行評分,HAMD評分>7分且 <52分者,表示患者患有不同程度的抑郁障礙。(2)納入標準:①腦卒中(腦出血,腦梗死)由頭顱CT或MR確診;②符合抑郁癥的診斷標準;③按(HAMD)17項抑郁量表評定,總分>7分;④發(fā)病72h內入院,患者意識清晰,檢查合作;⑤年齡 <85歲,病程小于2年;⑥患者知情,并接受治療。(3)排除標準:①不符合上述診斷標準和納入標準者;②伴血管性癡呆患者,嚴重失語患者,嚴重智能障礙患者;③中風前患有嚴重抑郁障礙者;④中風合并嚴重精神癥狀者;⑤不同意治療者;⑥合并嚴重心、肝、腎、肺功能損害。⑥目前參加其他臨床試驗者。
1.2 臨床資料 選取2008年3月-2009年4月發(fā)病 <72h入住我院的腦卒中患者76例,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隨機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各38例。兩組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3 治療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腦血管病治療和康復治療以及常規(guī)護理(包括衛(wèi)生宣教、腦血管病的基本知識、藥物指導、合理飲食、康復指導)等,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方案基礎上給予解郁安神藥枕(處方為香附30g,柴胡20g,烏藥30g,艾葉30g,佩蘭30g,石菖蒲 30g,燈心草 30g,合歡花 80g,川芎 20g,枳殼 15g,玫瑰花50g,夜交藤50g,淮小麥50g),并由責任護士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采用心理護理干預。4周為1療程,治療1個療程觀察療效。
1.4 觀察指標 以HAMD-17總分作為抑郁嚴重程度的評價指標。在干預前及干預后4周對患者進行療效評定。
1.5 統(tǒng)計學處理 應用SPSS13.0統(tǒng)計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配對 t檢驗。
2.1 基線比較 治療前治療組和對照組在年齡、性別、病程,神經(jīng)功能缺損評分以及職業(yè)、文化程度、婚姻狀況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HAMD評分在治療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治療后HAMD-17評分比較 見表1。治療組治療后HAMD-17總分較治療前明顯下降(P<0.01),表明解郁安神藥枕結合心理護理使PSD程度減輕;對照組治療后HAMD-17總分雖較治療前有所下降,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治療前后HAMD-17總分差值高于對照組,兩者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表明解郁安神藥枕結合心理護理可以大幅度減輕PSD程度。
表1 兩組治療前后HAMD-17評分比較 (分,±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HAMD-17評分比較 (分,±s)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1;與對照組比較,△P<0.01
n 組別治療組對照組38 38治療前19.88±8.01 19.67±7.75治療后12.79±7.03*△16.35±6.89差值7.09±3.65△3.32±4.23
腦卒中患者發(fā)病后可出現(xiàn)各種情感障礙,包括抑郁、焦慮、淡漠和易怒等,其中抑郁最為多見。臨床經(jīng)驗提示,PSD具有非卒中性抑郁的臨床核心特征。卒中后早期出現(xiàn)抑郁癥者往往有嚴重的認知障礙,并妨礙了肢體功能的恢復,造成病程的遷延,是卒中后影響患者生活質量的主要原因之一[4]。為使患者早日康復,提高生活質量,減少社會、家庭的負擔,積極對卒中后抑郁進行干預治療是十分必要的。
祖國醫(yī)學早在《內經(jīng)》就認識到精神因素對疾病的影響,《素問·湯液醪醴論》云“精神不進,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PSD屬中醫(yī)學“郁證”范疇,《臨證指南醫(yī)案·郁證》云“郁證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醫(yī)護工作者必須在仔細了解發(fā)病原因基礎上,做好開導說服工作,幫助患者消除苦悶情緒。或配合音樂療法,或配合氣功療法,重者或改變生活環(huán)境,或采取暗示療法,總之應使患者保持思想開朗,心情舒暢,精神愉快。七情相勝治療法是祖國醫(yī)學治療情志疾病的重要方法。七情中悲、憂同源,《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載“喜勝憂”。金代醫(yī)家張從正《儒門事親·九氣感疾更相為治衍》中具體指出情志相勝療法:“凡此七者,更相為治……喜可以治悲,用謔浪戲狎之言娛之”。
藥枕療法在我國具有悠久的歷史。1973年,長沙馬王堆西漢一號墓曾出土“香枕”。晉代葛洪《肘后備急方》中就有用蒸大豆裝枕治失眠的記載。吳尚先《理瀹駢文》則記述各類藥枕的臨床應用。藥枕作用的發(fā)揮,一是通過呼吸吸收,爾后輸布全身;二是通過滲透的方法進入皮膚,使人體吸收;三是持續(xù)作用于人體的經(jīng)絡和穴位,使全身經(jīng)絡疏通、氣血流暢、臟腑安和。本院研制之解郁安神藥枕由香附、柴胡、烏藥、艾葉、佩蘭、石菖蒲、燈心草、合歡花、玫瑰花、川芎、枳殼、夜交藤、淮小麥等組成。方中香附辛微苦甘,善行氣開郁;柴胡苦辛平,功能疏肝理氣;烏藥,辛溫香竄,能散諸氣,治七情郁結;艾葉辛苦性溫,功能行氣開郁,暖血溫經(jīng);佩蘭別名蘭草,其味辛香,善解郁散結;石菖蒲辛而微溫,功能開竅豁痰,醒神益智;燈心草甘淡而寒,功能清心除煩,利尿通淋;合歡花甘平芳香,功能解預安神;玫瑰花芳香,甘微苦而溫,善行氣解郁,和血止痛;川芎辛溫,功能行氣開郁,活血止痛,祛風燥濕;枳殼苦辛,功能破氣,祛痰,消積;夜交藤甘微苦而平,功能養(yǎng)心安神,通絡祛風;淮小麥味甘性平,養(yǎng)心安神。合而成方,共奏行氣解郁、養(yǎng)心安神之效。方中藥物多為芳香之品,中醫(yī)學認為芳香中藥多具有行氣解郁、鎮(zhèn)靜安神、開竅辟穢等作用,其芳香之味可以使人精神輕松愉快,消除壓抑感。日本學者研究證明,芳香物質對人的想象力有促進作用,對人有抗菌作用,對人的情緒影響有鎮(zhèn)靜與覺醒作用[5]。
本觀察表明,解郁安神藥枕結合心理護理對腦卒中抑郁癥具有良好的療效,值得臨床推廣。
[1]Fruhwalds,LofflerH,BaumhackU.Depression after cerebrovascular injury.Review and differentiation from other psychiatric complications[J].FortschrNeurol psychiatric,1999,6(4):155 ~ 162
[2]何小英.腦卒中后抑郁治療方法的探討 [J].現(xiàn)代康復,2001,5(8):34
[3]Reynolds CF.Recogni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of elderly depression in the clinical setting[J].Geriatrics,1995,50(Suppl1):S6 ~ 15
[4]Nys GM,Van zandvoort MJ,Vander Worp HB,et al.Early depressive symptoms after stroke:neuropsychological correlates and lesion characteristics[J].J Neurol Sci,2005,228:27
[5]町田久.芳香療法治愈疑難病[M].哈爾濱: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75
R248.1
B
1004-745X(2010)06-1069-02
2009-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