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冰
肺炎支原體肺炎(MPP)是兒科最常見的非典型性肺炎之一,在臨床實踐中發(fā)現支原體肺炎胸部X線表現有多樣性,且與臨床體征常不一致。同時目前認為,免疫學發(fā)病機制在MPP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中起重要作用[1]。本研究回顧性分析對2005年12月至2007年12月間無錫市職業(yè)病防治醫(yī)院兒科住院的MP肺炎患兒200例,結合其對應的免疫功能變化的關系進行探討。進一步探討了MPP的免疫學發(fā)病機制,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5年12月到2007年12月間于我科住院的MPP患兒中抽取大葉性肺炎患兒100例,男56例(56%),女44(44%);并隨機抽取100例支氣管肺炎患兒作對照,男性51例(51%),女性49例(49%)。均符合文獻[2]肺炎診斷標準,同時血清肺炎支原體(mycoplasma,MP)-IgM>13U/ml,且行咽拭子培養(yǎng)、病毒快診、結核抗體、衣原體檢查排除其他病原體混合感染。急性期病程<2周,肺外損傷診斷排除其他各系統(tǒng)疾病所致,近兩周未使用免疫抑制劑。正常對照組選擇50例健康兒童,其中男20例,女30例。年齡4~10歲,平均7.4歲。3組之間年齡、性別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懷。
1.2 方法
1.2.1 評價指標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由床位醫(yī)生觀察并記錄臨床癥狀、肺部體征,年齡、性別、熱程>10 d的例數,喘息,有無肺外并發(fā)癥。
1.2.2 輔助檢查 根據陳熾賢主編的第2版《實用放射學》,將肺部病變類型分為兩大類:①大片狀陰影;②非大片狀陰影(其中包括斑片影、肺門病變、間質炎)。
1.2.3 血清Mp-IgM檢測 采用定量酶聯免疫法,試劑盒購自德國Yiricon-Serion公司。
1.2.4 T淋巴細胞亞群、B細胞、NK細胞檢測 用花青藻紅素-5(PE-CY5)標記抗CD3+抗體和抗CD19+抗體,異硫氰酸熒光素(FITC)標記抗CD4+抗體和抗CD23+抗體,藻紅朊(PE)標記抗CD8+抗體,抗CD16+、CD56+抗體和抗CD25+抗體。美國BECKMANCOULTER公司生產的流式細胞儀進行分析,試劑盒購自法國IMMUN0TECH公司。
1.2.5 外周血免疫球蛋白測定 采用芬蘭ORIONIgA、IgG、IgM免疫透射比濁試劑盒,日本OlymPusAU4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AS8.0軟件包處理,實驗數據以(±s)表示,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對3組均數進行統(tǒng)計分析,并用Bonferroni法進行各組均數間的兩兩比較。
表1 3 組外周血 CD4+、CD3+、CD3-CD8+、CD4+/CD8+、CD4+CD25+檢測結果比較(± s,%)
表1 3 組外周血 CD4+、CD3+、CD3-CD8+、CD4+/CD8+、CD4+CD25+檢測結果比較(± s,%)
注:*與正常對照組比較P<0.05
n CD3+ CD4+ CD3-CD8+ CD4+/CD8+ CD4+CD25+組別大葉性肺炎 100 66.96±8.47 36.29±6.36 26.45±6.07 1.41±0.46 6.89±2.45支氣管肺炎 100 64.51±8.27 36.29±6.36 26.45±6.07 1.47±0.55 6.91±1.89正常兒童 50 68.45±6.62 36.25±6.72 23.80±1.72 1.53±0.31 5.52±1.75
大葉性肺炎X線片均表現為一個肺葉的炎癥,以右側多見,多伴胸膜炎甚至胸腔積液。支氣管肺炎的熱峰低,咳嗽重,呼吸道癥狀明顯,濕啰音、喘鳴等肺部體征多,肺外癥狀輕。
2.1 年齡特點 兩組患兒男女比例相仿,但年齡構成差異較大。大葉性肺炎組<6歲26例(26.0%),6~10歲21例(21.0%),支氣管肺炎組<6歲77例(77%),6~10歲18例(18%)。經χ2檢驗,兩組年齡構成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大葉性肺炎以年長兒為主,而支氣管肺炎發(fā)病以幼兒為主。
2.2 免疫功能檢測結果比較 MPP大葉性肺炎組、支氣管肺炎組和正常對照組免疫功能檢測結果比較見表1、表2。MPP大葉性肺炎組較支氣管肺炎組比較,CD3+、CD4+、CD4+/CD8+顯著降低(P <0.05),CD8+、CD4+CD25+和 B細胞、免疫球蛋白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大葉性肺炎組,支氣管肺炎組與正常對照組比較,CD3+、CD4+、CD4+/CD8+、CD16+CD56+明顯降低,CD19+、IgM 明顯升高,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CD8+、CD4+CD25+、CD19+CD23+、IgA、IgG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2 3 組外周血 CD3-CD19+、CD3-CD(16+56+)、CD19+CD23+、IgA、IgG、IgM 檢測結果比較(± s,%)
表2 3 組外周血 CD3-CD19+、CD3-CD(16+56+)、CD19+CD23+、IgA、IgG、IgM 檢測結果比較(± s,%)
注:*與正常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n CD3-CD19+ CD3-CD(16+56+) CD19+CD23+IgA IgG IgM大葉性肺炎 100 19.49±6.92* 11.61±6.7 4.60±2.49 0.82±0.48* 8.30±2.56 1.56±0.94*支氣管肺炎 10 23.07±7.64* 11.17±5.86 5.02±3.27 0.79±0.41* 7.89±1.81 1.75±0.58*正常兒童 50 19.53±4.95 13.73±8.71 5.20±2.78 0.69±0.39 6.97±0.59 1.23±0.26
以往的臨床經驗認為大葉性肺炎多見于3歲以上的年長兒[2],偶見于嬰幼兒,多有高熱,咳嗽咳痰輕,X線片均表現為一個肺葉的炎癥,以右側多見,多伴胸膜炎甚至胸腔積液。支氣管肺炎熱峰低,咳嗽重,呼吸道癥狀明顯,濕啰音、喘鳴等肺部體征多,肺外癥狀輕。
同時,MP感染的發(fā)病機制目前多數學者認同MP直接侵入呼吸道上皮細胞和免疫損傷兩種學說。MP除釋放有毒的代謝產物(H2O2、NH3等)損傷宿主外,還可引起宿主細胞抗原結構改變,或由于宿主細胞存在與MP相同的糖脂類抗原而刺激B細胞產生自身抗體,導致病理免疫反應[3]。
本研究顯示MP感染患兒急性期外周血CD3+低于正常對照組,CD4+、CD4+/CD8+明顯低于正常對照組,提示病情越重,成熟T細胞數目下降明顯,存在著細胞免疫功能紊亂。CD25+是ILZR的α鏈,活化的CD4+CD25+T細胞可通過細胞接觸方式抑制CD4+和CD8+T細胞的IL-2基因轉錄和表達,抑制T細胞的活化增殖[4]。本研究中,大葉性肺炎組,支氣管肺炎組與正常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CD3-CD19+是成熟B細胞的標志,CD23+常作為體內B細胞激活的標志。本研究結果顯示,MPP支氣管肺炎組,大葉性肺炎組患兒外周血CD19+B細胞、IgM較正常對照組明顯增高。這提示MP肺炎患兒B淋巴細胞過度激活、增殖,產生特異性抗體??乖贵w形成免疫復合物并結合補體產生中性粒細胞趨化因子,吸引大量白細胞侵人病變部位,釋放溶酶體中的水解酶,引起增生和破壞性病變。葛一飛[5]等報道,重癥MPP患兒血清C3、C4含量明顯下降。在感染初期NK細胞迅速活化,發(fā)揮殺傷效應,同時還分泌TNF等細胞因子參與免疫調節(jié),促進Th1型免疫反應。本研究中,大葉性肺炎組、支氣管肺炎組NK細胞均較正常對照組明顯下降,可能與Th1細胞抑制有關。國內外研究表明,MP感染患兒存在Th1/Th2失衡[6-8],易發(fā)生變態(tài)反應,與臨床喘息多見相符合。Th2細胞分泌的細胞因子可促進B細胞活化、增殖,導致抗體分泌亢進。
因此,MPP致大葉性肺炎與支氣管肺炎的區(qū)別可能與免疫復合物介導的免疫損傷和自身的免疫水平有關。
[1]吳瑞萍,胡亞美,江載方.諸福堂實用兒科學.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2:1174-1180.
[2]徐桂芳,費德瓊,李敏.兒童支原體感染的發(fā)病趨勢及臨床特點.實用兒科臨床,2003,18(8):618.
[3]馮益真.實用小兒呼吸病學.中國協和醫(yī)科大學出版社,2006:317-323.
[4]徐廣范,于新環(huán),胡錦華.兒童大葉性肺炎151例臨床分析.牡丹江醫(yī)學院學報,2007,28(10):23.
[5]林加斌,張淑芬,等.小兒社區(qū)獲得性肺炎病原學分析.江西醫(yī)藥,2007,42(4):294-296.
[6]Principi N,Esposito S,Blasi F,et al.Role of Mycoplasma pneumoniae and Chlamydia pneumoniae in children with community-acquired low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Clin Infect Dis,2001,32(9):1281.
[7]袁狀,董宗祈,胡儀吉,等.小兒肺炎支原體肺炎診斷治療中的幾個問題.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02,17(8):4588.
[8]趙國昌,王曉紅,朱啟镕.上海地區(qū)兒童急性肺炎病原學和臨床流行病學研究.中國抗感染化療雜志,2003,3(3):134-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