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毓仁, 劉成東, 嚴兆彬, 何國錦
1)東華理工大學核資源與環(huán)境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 江西南昌 330013; 2)浙江省第一地質大隊, 浙江杭州 310005
浙江省江山市江郎山地質遺跡資源特征及成景機制探討
田毓仁1), 劉成東1), 嚴兆彬1), 何國錦2)
1)東華理工大學核資源與環(huán)境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 江西南昌 330013; 2)浙江省第一地質大隊, 浙江杭州 310005
江郎山俗稱“三爿石”, 素有“雄奇冠天下, 秀麗甲東南”之譽, 還擁有“中國丹霞第一奇峰”、“全國一線天之最”的稱號。本文對江郎山地質遺跡資源特征進行了比較詳細的描述, 并將江郎山丹霞地貌及其成因機制從地層、巖性、構造及外動力作用等方面進行了較深入的研究。研究表明, 江郎山地質遺跡具有獨特的成景機制, 是地質構造演化、巖漿作用以及外動力共同作用的結果。該研究無論對旅游資源的開發(fā)保護還是對該地區(qū)地質演化的研究都有所裨益。
江郎山; 丹霞地貌; 成因機制
江郎山位于浙江西部江山市境內, 在經(jīng)歷了各個地質時代的演化后, 形成了豐富的地質自然景觀。自古以來, 白居易、王安石、陸游、辛棄疾、徐霞客等許多文人墨客到此游覽觀光,并寫下了很多膾炙人口的贊美詩篇(徐國華等, 1996)。作為國家4A級風景名勝, 近年來隨著“中國丹霞地貌”聯(lián)合申報世界自然遺產的工作的進行, 黃進、朱誠、彭花明等地質工作者對江郎山的丹霞地貌及成因做了很多研究工作(黃進等, 2003; 朱誠等, 2009; 彭花明等, 2001)。本文正是在參考前人資料的基礎上, 秉著野外工作和實驗測試結果相結合的原則, 從江郎山地質遺跡資源特征及其成因等方面進行了相關探討, 得出幾條有效的結論, 這將對江郎山旅游資源的進一步開發(fā)及地質工作的開展起到一定促進作用。
江郎山地質遺跡區(qū)地處峽口盆地, 位于江山-紹興斷裂帶的東南側, 是揚子準地臺與華南褶皺系接壤的東南部過渡地帶。出露的地層主要為下白堊統(tǒng)永康群, 從老至新依次為館頭組(K1g)、朝川組(K1c)和方巖組(K1f)(圖1)。該盆地呈北東向展布, 盆地內的巖石主要由白堊紀紫紅色砂礫巖組成。
構造形跡表明, 在白堊紀以來該區(qū)域斷裂帶具有兩次大規(guī)模的活動, 白堊紀早期為拉張斷陷, 形成了不對稱的箕狀斷陷盆地, 下白堊統(tǒng)永康群館頭組(K1g)、朝川組(K1c)和方巖組(K1f)在盆地中沉積;晚白堊世隨著區(qū)域應力場的轉變, 區(qū)域應力場由早期的松弛拉張環(huán)境轉為區(qū)域性的擠壓環(huán)境, 盆地處于北西—南東向的擠壓背景。該區(qū)域在上述區(qū)域構造應力作用下, 除產生北東走向的江山市上村-和睦斷裂帶、保安-峽口-張村斷裂帶以及北西—南東走向的松陽-平陽大斷裂外, 還形成了一系列方向北西、北東和北北東向的節(jié)理。這三組節(jié)理中尤以北西—南東向節(jié)理最為重要, 江郎山“三爿石”主要是受這組節(jié)理控制而發(fā)育成。
該地質遺跡區(qū)位于江山城南 25 公里的江郎鄉(xiāng)一帶, 分布范圍約 11.86 km2, 周圍有 46省道通過,交通條件較好。區(qū)內的地質遺跡以江郎山景區(qū)丹霞地貌為主, 有奇峰、赤壁與峽谷等景觀, 為了更好地說明本區(qū)丹霞地貌的特征, 本文采用了成因分類和形態(tài)分類相結合的綜合分類方法, 按丹霞地貌形成的地質作用方式(成因), 將該區(qū)丹霞地貌劃分為水流沖刷侵蝕型、崩塌殘余型、崩塌堆積型、溶蝕風化崩塌型4種成因類型。
(1) 水流沖刷侵蝕型地質遺跡
江郎山丹霞地貌發(fā)育在方巖組礫巖層之中, 由于當時地殼活動性較強, 在方巖組的礫巖、砂礫巖、含礫砂巖、砂巖中發(fā)育多組不同方向相互交切的斷裂和垂直節(jié)理或裂隙, 在長期的流水沖刷侵蝕作用和由于支撐力失衡在自身重力作用下所引起的崩塌, 形成了豐富多彩的丹霞地貌景觀。主要類型包括石墻、石柱、石峰、石崖、峰林、峰叢、嶂谷(一線天)等壯麗景觀。
圖1 江郎山區(qū)域地質圖Fig. 1 Regional geological map of the Jianglang Mountain
① 石墻地貌遺跡(三爿石)
“三爿石”位于江郎山景區(qū)的中心位置, 這三爿巨石高約300 m, 壁立插天, 色丹奪目, 矗立于海拔500 m的眾山之上。它們按“川”字形相峙相對而立, 形成了“三峰列漢”的奇景。郎峰是三峰中最大的一座石峰, 它海拔819.1 m, 昂首天外, 外形龐大, 成橢圓狀, 長約420 m, 寬約240 m, 四周都是丹崖赤壁, 丹崖高度為 300~369 m, 宛若一座雄偉挺拔的紅色堡壘, 被稱為“神州丹霞第一奇峰”;亞峰海拔 737.4 m, 上巨下斂, 似欲傾倒, 像插地寶劍兀立字峰間, 這種陡直俊俏的丹霞險峰在國內較為罕見; 靈峰, 海拔 765.0 m, 峰頂尖而崢嶸險峻,峰腰挺拔而婉約多姿(圖2a)。
② 崖壁地貌遺跡(丹霞赤壁)
為巨厚紅砂、礫巖層。因長期地力作用, 巖層傾斜與褶皺斷裂, 加上漫長的水流侵蝕、崩塌, 形成紅砂巖山石的懸崖陡壁, 奇峰異石, 規(guī)模國內罕見(圖2b)。
③ 溝谷地貌遺跡(一線天)
圖2 江郎山典型地質遺跡Fig. 2 Typical geological heritages of the Jianglang Mountaina-三爿石; b-丹霞赤壁; c-一線天; d-偉人峰; e-會仙巖; f-石大門a-three-sliced stone; b-Danxia cliff; c-one-line-sky; d-giant peak; e-rock for meeting celestial being; f-stone gate
“一線天”是亞峰和靈峰之間的深壑陡直峽谷,在亞峰一側高達 228.5 m, 靈峰一側高達 256.1 m,長有308 m, 高298 m, 絕大部分底寬4 m, 整體形狀非常均勻, 極為恢弘險峻(圖2c)。丹霞地貌專家在考察了全國 300多個同類景點后, 稱其為“全國一線天之最”。走進“一線天”能看到三大景觀, 首先當走到“一線天”的入口處就能看到高達300 m的一個阿拉伯數(shù)字的“1”字, 走進“一線天”能看到長達298 m的語文數(shù)字“一”線天, 當走到“一線天”中部, 就能看到一個美術體的“一”字。
(2) 崩塌殘余型地質遺跡
崩塌作用也是丹霞地貌重要的形成方式之一,方巖組厚層狀砂礫巖、含礫砂巖、砂巖中發(fā)育的不同方向相互交切穿插的斷裂、垂直節(jié)理或裂隙, 經(jīng)長期流水侵蝕、下切形成溝谷后, 山體底部或根部被沖蝕掏空, 谷坡因卸荷作用產生平行于崖面的卸荷節(jié)理, 山體沿卸荷節(jié)理發(fā)生崩塌后退, 當主要山體或山體主體部分崩塌掉所殘余的小部分山體、巖塊, 稱為崩塌殘余型。此種成因的丹霞地貌主要為景區(qū)內的造型石景觀, 如偉人峰等(圖2d)。
在江郎山莊前抬眼觀看偉人峰, 其整體形象酷似坐姿安詳?shù)膫ト? 他頭頂藍天, 腳踏江山大地,目視祖國南方, 其發(fā)、額、眉、顴骨線條明晰。月朗星稀之夜, 剪影更是惟妙惟肖, 呼之欲出。1999年, 浙江省政協(xié)到江郎山考察, 一名杭大教授首先在全山之中發(fā)現(xiàn)了這熟悉的身影。此后, 前來瞻仰者絡繹不絕。
(3) 崩塌堆積作用型地質遺跡
從崖壁上崩塌下來的巖塊、巖屑、巖粉等堆積物常堆積于巖麓山腳, 由相應的崩積物構成的各種地貌稱為崩塌堆積作用為主形成的地貌, 如會仙巖等。
會仙巖為一綠竹掩映間的凌空巖洞, 深 10 m,長40 m, 洞內有一塊平整的大石頭相傳為八洞神仙下棋處, 故名會仙巖, 洞內因時有涼風吹拂, 又稱“風洞巖”。會仙巖上下二巖狀如朱唇微啟, 又似即將閉合, 妙在似啟似合之間(圖2e)。山道迂回, 游人需蜷身躡足方可穿巖而過。洞內有石龜石鷹, 形神酷似, 呼之欲出。置身洞中, 舉目遠眺, 山下層巒低谷,良田美竹, 盡收眼底。若遇雨天, 巖頂流水, 揮灑而下, 千絲萬縷, 猶如珠簾當門, 別有一番情趣。
(4) 溶蝕風化崩塌型地質遺跡
該類型地質遺跡是由溶蝕、風化和崩塌共同作用形成, 形成過程較復雜, 如石大門等。
石大門又名水簾洞, 在仙居寺對面山腰間。深10 m, 寬、高各20 m, 巖頂呈拱形, 裂縫處形成“一線天”, 上有千年古藤倒懸, 洞頂有流泉飛墜。石室內壁上有一圓形門, 兩扇石門緊閉, 石縫中部有橫鎖之印痕。三五里外, 觀次極像大門。石門兩側均為丹霞赤壁, 使之更顯雄偉壯觀。為石門鎮(zhèn)名稱之由來(圖2f)。晴天時, 石大門雄偉壯觀; 陰天時, 石梁仿佛飄移于云天之間, 圓門似開似合, 更添神秘之感; 小雨時, 這里又成了水簾泉, 流水飛瀉而下,隨風飄飛, 恰似珠簾搖動; 大雨天則成了瀑布, 遠望如帷幔高掛。歷代名家為石大門寫下過不少贊美詩文, 以王安石“朱門欲問幽人價, 翡翠鮫綃不值錢”尤為貼切。
正如上述, 江郎山地質遺跡集中區(qū)的的遺跡類型以丹霞地貌為主。區(qū)內的丹霞地貌具有山形美學特征的“奇”, 具有奇險、奇古、奇秀、奇幽等特征, 排列成“川”字形的“三爿石”有“雄奇冠天下、秀麗甲東南”之美譽, 其中的郎峰又有“神州丹霞第一奇峰”之稱, 其下的一線天為“中國一線天之最”。區(qū)內的丹霞地貌是大陸地殼發(fā)育到一定階段而出現(xiàn)的特殊地貌類型, 其形成與演化過程清晰,發(fā)育良好, 保存完整, 形態(tài)類型豐富, 具有極高的對比意義和特殊的科研價值。同樣, 區(qū)內人文氣息濃厚, 江郎山不遠處的清漾古村人才輩出, 山腳的仙居寺也是歷史悠久, 香火旺盛。另外, 由于江郎山獨特、完整、絕妙的丹霞地貌、生態(tài)環(huán)境和該地區(qū)源遠流長的文明有機的組合在一起, 體現(xiàn)出了一種罕見的自然美, 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
丹霞地貌指發(fā)育在紅色陸相碎屑巖基礎上, 以赤壁丹崖為特征的一類地貌(彭華, 1996)。這些水平或緩傾斜的厚層紅色陸相碎屑巖, 在構造運動及間歇抬升的作用下, 受流水侵蝕及崩塌后退等外力作用, 形成了頂平、坡陡、麓緩的地貌形態(tài)(彭華, 2000)。
江郎山丹霞地貌地處峽口盆地南部邊緣, 是峽口盆地沉積的一部分。江郎山丹霞地貌的形成與構造、巖性組合、風化作用和水流沖刷侵蝕等作用有著密切聯(lián)系, 為地質構造內動力和風化剝蝕外營力長期共同作用的結果。
峽口盆地是揚子準地臺與華南褶皺系接壤的東南部過渡地段, 盆地向西延入江西境內, 總體呈北東向展布, 其西北側為市上村-和睦斷裂帶所限, 東南側為保安-峽口-張村斷裂帶所圍。盆地基底巖性屬晚侏羅世磨石山群火山巖, 區(qū)內廣泛發(fā)育晚侏羅世火山巖和早白堊世陸相盆地沉積巖系, 均屬于燕山構造層。構造形跡主要表現(xiàn)為燕山期內各構造運動的特征, 屬浙江地殼運動三大發(fā)展階段之陸緣活動特征, 基底斷裂形成斷塊, 伴隨著劇烈的巖漿活動,繼而有斷陷盆地的產生和其后的隆起(彭華, 1996)。
構造形跡表明, 從白堊紀以來該區(qū)域斷裂帶出現(xiàn)兩次大規(guī)模的活動, 其表現(xiàn)形式截然不同。白堊紀早期為拉張斷陷, 形成了不對稱的箕狀斷陷盆地,下白堊統(tǒng)永康群館頭組(K1g)、朝川組(K1c)和方巖組(K1f)在盆地中沉積; 晚白堊世隨著區(qū)域應力場的轉變, 區(qū)域應力場由早期的松弛拉張環(huán)境轉為區(qū)域性的擠壓環(huán)境, 盆地處于北西—南東向的擠壓背景。第三紀以來盆地全面處于整體抬升, 其間缺失第三紀沉積, 而且盆地東部抬升速率比西部要快。
該區(qū)域在上述區(qū)域構造應力作用下, 除產生北東走向的江山市上村—和睦斷裂帶、保安—峽口—張村斷裂帶以及北西—南東走向的松陽—平陽大斷裂外, 還形成了一系列方向在北西 300°~320°之間的節(jié)理, 以及少量北東向和北北東向的節(jié)理。如北西向節(jié)理如一線天(315°NW)、北東向節(jié)理紫袍峽(20°NE)、百步峽(240°SW)以及近南北向節(jié)理如竹林寺瀑布旁垂直節(jié)理(170°SE)。這三組節(jié)理中尤以北西—南東向節(jié)理最為重要。江郎山“三片石”主要是受這組節(jié)理控制而發(fā)育成“三峰兩谷”(即郎峰、亞峰、靈峰、大弄峽和一線天巷谷)。這樣峽口盆地抬升后原來完整的厚層砂礫巖受這幾組垂直節(jié)理的分割, 形成了許多呈方塊狀或棱角狀明顯的巨型巖體, 但在江郎山丹霞地貌發(fā)育的初期它們仍然是一個整體, 彼此并沒有被分離和孤立出來, 只是在丹霞地貌發(fā)育的后期“三爿石”四周的巖體才被剝蝕殆盡, 留下抗風化程度最強的“三爿石”景觀。
除了這些主要的節(jié)理以外, 該地區(qū)還發(fā)育了一些斜節(jié)理以及階步等。如在江郎山靠亞峰與靈峰之間的一線天巷谷中可見, 亞峰一側的崖壁上有近 20道大型斜節(jié)理, 這些節(jié)理面傾向 325°NW, 傾角約20°~22°, 有的縱貫整個靈峰和亞峰的峰頂(圖 3a)。另外在亞峰一側的崖壁上可以發(fā)現(xiàn)很清晰的一組階步, 階步運動方向朝北和北東, 指示著亞峰一側巖體曾發(fā)生朝北和北東方向右旋作用的搓動和扭動(圖3b)。
峽口盆地基底巖性屬晚侏羅世磨石山群火山巖,出露的地層主要為下白堊統(tǒng)永康群, 從老至新依次為館頭組(K1g)、朝川組(K1c)和方巖組(K1f)。江郎山及其周圍一帶出露的主要為朝川組(K1c)和方巖組(K1f), 其中方巖組是構成該區(qū)丹霞地貌的主體地層。
朝川組主體為一套巨厚的紫紅色細碎屑物, 其底部可見厚度不大的粗碎屑物。底部為含礫粗砂巖、中粗砂巖; 中部為紫紅色塊狀粉砂巖、粉砂質泥巖,其間夾有河流相砂礫巖、細砂巖及粉砂巖、粉砂質泥巖; 上部為紫紅色粉砂質泥巖與砂礫巖、礫巖互層產出。
方巖組主要為紫紅色、淺灰色巨厚層至塊狀礫巖, 夾有砂巖、砂礫巖, 中夾透鏡體, 同時也偶夾火山巖, 是一套由山麓沖積扇到河流谷地、湖泊平原、三角洲地帶沉積的河流相、湖相沉積地層, 其中有燕山晚期或喜馬拉雅期的輝綠巖脈等侵入巖脈和巖墻。
方巖組中的火山巖礫石和巖屑含量普遍較高,從鏡下觀測可以看出, 其 SiO2含量普遍較高, 表明其總體上抗風化能力較強, 這是江郎山“三爿石”歷經(jīng)滄桑仍能屹立的主要原因所在(圖3c、d)。而且,這些火山巖巖礫由于經(jīng)過火山作用時的高溫, 而后逐漸冷卻, 猶如淬火歷煉一般, 因此其堅硬和抗風化程度之高是一般沉積巖所不能比擬的。
另外, 在江郎山亞峰一側崖壁處還出露了一條侵入的基性巖脈, 經(jīng)鏡下觀察證明其為輝綠巖脈。從輝綠巖脈的鏡下照片可以看出, 其具有特有的輝綠結構。正是由于這種特有的輝綠結構使侵入巖脈的硬度較高, 像鉚釘一樣對江郎“三爿石”的礫巖巖體起了膠結和整體加固的作用, 對“三爿石”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圖3e、f)。
(1) 流水沖蝕作用
水流沖刷侵蝕作用是形成丹霞地貌的主要因素之一(浙江省區(qū)域地質調查大隊, 1999), 江郎山縱橫交錯的節(jié)理為巖層的風化和崩落奠定了基礎。江郎山位于我國中亞熱帶, 季風氣候顯著, 溫暖季節(jié)豐富的地表水沿著這些節(jié)理裂隙不斷地對山體巖層進行沖刷侵蝕, 使其下面的巖層暴露在表面遭受風化侵蝕, 造成裂隙不斷擴大。當水流達到一定流量時,流水對巖層還會產生下切作用和側蝕作用, 使山體溝谷縱橫, 支離破碎, 出現(xiàn)了與節(jié)理裂隙走向基本一致的平直峽谷、深溝以及一線天等景觀。在一線天式的深溝發(fā)育后, 流水繼續(xù)下切侵蝕, 而陡壁則沿垂直節(jié)理發(fā)生崩塌, 使深溝進一步加深拓寬形成巷谷, 巷谷進一步發(fā)展變成為較大的山澗。問天亭下方的深谷、懸空寺下方的峽谷就是分別發(fā)育在節(jié)理處的。十八曲, 是典型的深切曲流。它不斷向下深切, 同時進行側蝕作用, 使凹岸山體逐漸被侵蝕后退形成陡崖。
(2) 風化、溶蝕和崩塌作用
因為構成江郎山主體地層的方巖組巖層在垂向上的巖性差異而導致抗風化能力的不同。方巖組巖體中由礫巖和火山巖巖屑構成的巖體相當堅硬, 其抗風化能力比較強, 而由砂巖、鈣質砂巖和巖屑砂巖構成的巖體相對較軟, 其抗風化能力相對較弱。故當這幾種巖石同時出現(xiàn)時, 火山巖和礫巖較穩(wěn)定,砂巖則較容易被風化。另外, 由于砂巖的膠結物主要成分為方解石, 雨水對鈣質膠結的砂巖巖層容易產生溶蝕作用, 因此, 當砂巖巖層和礫巖巖層互層出露時, 砂巖的風化和溶蝕速率快, 隨著溶蝕作用的不斷進行, 洞體頂板面積逐漸擴大, 洞頂?shù)[巖層出現(xiàn)懸空, 當洞穴上部巖塊失去重力支持時, 巖塊將沿節(jié)理、裂隙或層面發(fā)生崩塌, 大的崩塌巖塊有的滾落山下, 有的殘留洞口或洞穴內; 如此溶蝕、風化、崩塌反復作用, 逐漸形成洞口寬大, 洞內平展的巨大巖洞, 如九姑崖、會仙巖等。江郎山丹霞地貌區(qū)洞穴發(fā)育別具一格, 大洞穴均為溶蝕風化崩塌綜合作用而成(浙江省區(qū)域地質調查大隊, 1999)。
厚層狀砂礫巖所夾的鈣泥質細砂巖層或透鏡體, 易被水溶蝕剝落, 在崖壁上留下凹進形的洞穴,如排牙石崖壁上眾多洞穴。當軟弱夾層較厚, 伴隨著溶蝕作用, 還會發(fā)生小范圍的巖塊崩塌, 在崩塌作用的幫助下, 洞穴進一步發(fā)育變深, 可形成許多順層分布的長條狀、橢圓狀洞穴。溶蝕風化作用發(fā)生在山體表面時, 多形成渾圓的山頂、山脊或巖柱,如偉人峰、姊妹石等。
本文主要對江郎山區(qū)域地質背景、區(qū)內地質遺跡特征、成因機制等進行了一定程度研究, 通過對相關資料進行收集整理及對我們實際工作進行總結,取得了一些成果和結論, 主要結論如下:
(1) 江郎山三座奇峰, 峭拔挺立, 摩云插天。郎峰, 巍峨奇雄, 被譽為“神州丹霞第一峰”。亞峰, 上粗下細, 峭拔嶙峋, 是國內較為罕見的丹霞險峰。靈峰, 崢嶸險峻, 秀麗多姿, 是一座罕見的丹霞奇峰。亞峰和靈峰之間的一線天, 深窄陡直, 恢宏險峻,被認為是中國丹霞一線天之最。整體看來, 峰峰有景, 景景藏奇。
(2) 江郎山峰主要由方巖組組成, 紫紅色、淺灰色巨厚層至塊狀礫巖, 夾有砂巖、砂礫巖, 中夾透鏡體便是其特征。
(3) 江郎山“三爿石”主要是受北西—南東向節(jié)理控制而發(fā)育, 其中兩條節(jié)理把江郎山峰一分為三, 使它們按“川”字形相峙相對而立, 形成了“三峰列漢”的奇景。
(4) 恢宏險峻的一線天, 以及峭拔森立的三爿石是由于山峰被斷裂切割很深, 加上流水的下切作用和崩塌作用等外動力作用而形成的。但是長期風化剝蝕最終將導致該種丹霞地貌的破壞, 所以必須采取積極應對的保護措施, 來減緩剝蝕的進程。
(5) 江郎山景區(qū)可加入浙西黃金旅游線, 利用周邊省區(qū)的武夷山、三清山、龍虎山等著名旅游景點, 結合現(xiàn)成的客源市場, 發(fā)揮區(qū)域優(yōu)勢, 實施“捆綁戰(zhàn)略”, 促使雙方旅行社加速建立長期合作伙伴關系。
陳英玉, 龔明權, 張自森. 2009. 青海省互助北山國家地質公園地質遺跡及其綜合評價[J]. 地球學報, 30(3): 339-344.
龔明權, 馬寅生, 田明中, 陳英玉. 2009. 黃河壺口瀑布國家地質公園旅游資源評價[J]. 地球學報, 30(3): 325-338.
郭福生. 2004. 江山地質概論及區(qū)域地質調查實習指導書[M].北京: 地質出版社, 1-105.
黃進, 陳致均, 黃可光. 1992. 丹霞地貌的定義及分類[J]. 經(jīng)濟地理, 12(增刊): 37-49.
黃進, 陳致均. 2003. 丹霞地貌定義及分類中一些問題的探討[J].經(jīng)濟地理, 23(增刊): 6-11.
黃進. 1982. 丹霞地貌坡面發(fā)育的一種基本方式[J]. 熱帶地貌, 3(2): 107-134.
劉成東, 何國錦, 楊帆. 2009. 地質資源管理與可持續(xù)發(fā)展國際會議論文集[G]. 澳大利亞: 澳華學者出版社, 311-515.
彭華. 1996. 關于丹霞地貌定義的討論[J]. 經(jīng)濟地理(增刊), 107-110.
彭華. 2000. 中國丹霞地貌研究進展[J]. 地理科學, 20(3): 203-211.
彭華. 2000. 第六屆丹霞地貌旅游開發(fā)學術討論會論文集[G]. 經(jīng)濟地理, 20(增刊): 139-155.
彭花明, 劉林清, 郭福生. 2001. 浙江江郎山丹霞地貌地質成因分析及景觀保護[J]. 火山地質與礦產, 22(2): 143-148.
浙江省區(qū)域地質調查大隊. 1999. 中華人民共和國地質說明書—長臺鎮(zhèn)幅(H50E021019)(1: 50000)[M]. 杭州:浙江省國土資源廳.
徐國華, 毛增勇, 葉朝海. 1996. 江郎山詩文集[M]. 呼和浩特:內蒙古文化出版社, 199-200.
徐國華. 1990. 望斷江郎[M]. 西寧市: 青海人民出版社.
楊志堅. 1998. 粵北丹霞地貌三名山[J]. 火山地質與礦產, 19(1): 82-91.
趙汀, 趙遜. 2002. 歐洲地質公園建設和意義[J]. 地球學報, 23(5): 463-470.
趙汀, 趙遜. 2009. 地質遺跡分類學及其應用[J]. 地球學報, 30(3): 309-324.
趙遜, 趙汀. 2009. 地質公園發(fā)展與管理[J]. 地球學報, 30(3): 301-308.
朱誠, 彭華, 李中軒, 俞錦標, 李蘭, 張廣勝, 朱光耀, 歐陽杰,鐘宜順, 朱青, 周書勤, 鄭朝貴, 周日良, 李東, 朱雨鳴,呂文, 武弘麟. 2009. 浙江江郎山丹霞地貌發(fā)育的年代與成因[J]. 地理學報, 64(1): 21-32.
朱誠, 彭華, 李世成. 2005. 安徽齊云山丹霞地貌成因[J]. 地理學報, 60(3): 445-455.
朱誠, 俞錦彪, 趙寧曦, 李剛, 吳承照. 2000. 福建冠豸山丹霞地貌成因及旅游景觀特色[J]. 地理學報, 55(6): 679-688.
References:
CHEN Ying-yu, GONG Ming-quan, ZHANG Zi-sen. 2009. Geoheritage Evaluation of the Huzhu Beishan Mountain National Geopark in Qinghai Province[J]. Acta Geoscientica Sinic, 30(3): 339-344(in Chinese).
GONG Ming-quan, MA Yan-sheng, TIAN Ming-zhong, CHEN Ying-yu. 2009. Tourism Resource Evaluation of the Hukou Waterfall National Geopark at the Yellow River[J]. Acta Geoscientica Sinic, 30(3): 325-338(in Chinese).
GUO Fu-sheng. 2004. Internship instructions of Jiangshan geology and regional geological survey[M]. Beijing: Geology Press, 1-105(in Chinese).
HUANG Jin, CHEN Zhi-jun, HUANG Ke-guang. 1992. Define and Classification of the Danxia landform[J]. Economics Geogra-phy, 12(sl.): 37-49(in Chinese).
HUANG Jin, CHEN Zhi-jun. 2003. Discussion about define and classification of the Danxia landform[J]. Economics Geography, 12(sl.): 6-11(in Chinese).
HUANG Jin. 1982. Basic way of Slope development of the Danxia landform[J]. Tropical Geomorphology, 3(2): 107-134(in Chinese).
LIU Cheng-dong, HE Guo-jin, YANG Fan. 2009. Academic Conference Proeedngs of 2009 Geology Resource mangement and sustainbable delelopment[G]. Australia: Aussion Academic Publishing House, 311-515(in Chinese).
PENG Hua. 1996. Discussion about define of Danxia landform[J]. Economics Geography, (sl.): 107-110(in Chinese).
PENG Hua. 2000. Advance of the Danxia landform study in China[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3): 203-211(in Chinese).
PENG Hua. 2000. Analects of the 6th Danxia landform tourism symposium[G]. Economic Geography, 20(sl.): 139-155(in Chinese).
PENG Hua-ming, LIU Lin-qing, GUO Fu-sheng. 2001. Genetic analysis and landscape protection on Danxia landform of Jianglang Mountain of Zhejiang[J]. Volcanology&Mineral Resources, 22(2): 143-148(in Chinese).
Regionally Geologic Survey Group of Zhejiang Province. 1999. Geologic Introduction of PRC to Changtai Town (H50E021019)(1: 50000)[M]. Hangzhou: Department of Land Resources of Zhejiang Province(in Chinese).
XU Guo-hua, MAO Zeng-yong, YE Chao-hai. 1996. Jianglang Mountain Poems[M]. HOHHOT: Culture Publication of Inner Mongolia, 199-200(in Chinese).
XU Guo-hua. 1990. Monopoly Jianglang[M]. Xining: Qinghai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in Chinese).
YANG Zhi-jian. 1998. The Danxia landform of Yuebei-Sanming Mountian[J]. Volcanology&Mineral Resources, 19(1): 82-91 (in Chinese).
ZHAO Ding, ZHAO Xun. 2002. The Construction and Significance of European Geoparks[J]. Acta Geoscientica Sinic, 23(5): 463-470(in Chinese).
ZHAO Ding, ZHAO Xun. 2009. Geoheritage Taxonomy and Its Application[J]. Acta Geoscientica Sinic, 30(3): 309-324(in Chinese).
ZHAO Xun, ZHAO Ding. 2009.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of Geopark[J]. Acta Geoscientica Sinic, 30(3): 301-308(in Chinese).
ZHU Cheng, PENG Hua, LI Zhong-xuan, ZHANG Guang-sheng, LI Lan, YU Jin-biao, ZHU Guang-yao, OUYANG Jie, ZHONG Yi-shun, ZHU Qing, ZHOU Shun-qin, ZHENG Chao-gui, ZHOU Ri-liang, LI Dong, ZHU Yu-ming, Lü Wen, WU Hong-lin. 2009. Age and genesis of the Danxia landform on Jianglang Mountain, Zhejiang Province[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64(1): 21-32(in Chinese).
ZHU Cheng, PENG Hua, LI Shi-cheng. 2005. Danxia landform genesis on Qiyun Mountain, Anhui Province[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60(3): 445-455(in Chinese).
ZHU Cheng, YU Jin-biao, ZHAO Ning-xi, LI Gang, WU Cheng-zhao. 2000. The Danxia landform genesis and scenic feature on Guanzai Mountain, Fujian Province[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55(6): 679-688(in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Genetic Mechanism of Jianglang Mountain Geological Heritage Resources in Jiangshan City, Zhejiang Province
TIAN Yu-ren1), LIU Cheng-dong1), YAN Zhao-bin1), HE Guo-jin2)
1) State Key Laboratory Breeding Base of Nuclear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ECIT), Nanchang, Jiangxi 330013;
2) No. 1 Geological Party of Zhejiang Province, Hangzhou, Zhejiang 310016
The Jianglang Mountain, commonly called “Three-Sliced Stone”, is famous not only for the reputation of “ranking first in the world with its grandness and unusualness, the most beautiful scene in southeast China”, but also for the titles of “the first wonderful Danxia landform in China” and “the most wonderful national one-line-sky’”. This paper described characteristics of Jianglang Mountain geological heritage resources in detail, and studied Danxia landform of Jianglang Mountain and its genetic mechanism in the aspects of strata, lithology, structure, and external motive power.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geological heritage resources of Jianglang Mountain have unique genetic mechanism resulting from the combined actions of geological-structural evolution, magmatic effect and external motive power. The research made by the authors is valuable for exploitation and protection of tourism resources and for the study of geological evolution of this area.
Jianglang Mountain; Diaxia landform; genetic mechanism
K928.3; K928.7
A
1006-3021(2010)04-585-08
本文由江西省教育廳科學技術研究項目“南昌市環(huán)境地球化學特征研究”(編號: GJJ08512)資助。
2010-03-14; 改回日期: 2010-04-26。
田毓仁, 男, 1984年生。碩士研究生。從事專業(yè)礦產普查與勘探。通訊地址: 330013, 江西省南昌市昌北經(jīng)濟開發(fā)區(qū)廣蘭大道418號。E-mail: tianjiang527@126.com。
劉成東, 1964.年生。博士, 教授。主要從事花崗巖地質和鈾礦地質的教學和研究工作。通訊地址: 330013, 江西省南昌市昌北經(jīng)濟開發(fā)區(qū)廣蘭大道418號。電話: 0791-3897617。E-mail: lcdong200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