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奇志 沈艷紅 嚴而清 李 利(江南大學圖書館 江蘇 無錫 214122)
信息檢索課(亦稱文獻檢索課)作為大多數高校的必修或選修課程,是高校培養(yǎng)學生信息素質的主要渠道,并且信息檢索教材的內容與質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信息素質教育發(fā)展的變革、現狀和發(fā)展趨勢。與傳統的文獻檢索教材相比,當前信息檢索教材內容的變革不僅為課程教學注入了生機和活力,更推動了信息素質教育活動的深入發(fā)展。而信息素質教育的良性發(fā)展又對信息檢索教材的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筆者通過對最近3年信息檢索教材內容的調查,探討了近年來我國高校信息素質教育內容的變革和特點,并對信息素質教育的發(fā)展方向進行了預測。
為深入和透徹地了解近年信息檢索課程教材的現狀,筆者選擇了42種現有教材作為調查樣本。樣本教材的選擇原則主要是:(1)新穎性。所有教材出版時間均在2007-2009年之間,包括2007年出版的15種,2008年出版的20種,2009年出版的7種。(2)權威性。本次調查涵蓋了精品規(guī)劃教材、“十一五”規(guī)劃教材、國家級規(guī)劃教材、全國高等院校統編教材、高等學校規(guī)劃教材等優(yōu)秀教材,其中有的是國家教育部或相關機構組織編寫的教材,有的是由資深文獻信息專家或多年從事信息檢索教學工作的教師們編寫的教材。(3)廣泛性。本次調查選取的教材來自多個中央部委出版社和高校出版社,既有新版教材也有再版教材,既有通用的綜合性教材,也有經濟、醫(yī)學等專業(yè)性教材,并涵蓋了??啤⒈究坪脱芯可?個教育層次。
從樣本教材的組成類型來看,規(guī)劃教材(含“十一五”規(guī)劃教材、高等學校規(guī)劃教材)12種,占29%;綜合性與理工科教材36種,占86%;醫(yī)學和人文社科類教材6種,占14%;新編教材37種,占88%;再版教材4種,占10%;詳細情況如下頁表1所示。
把42種抽樣教材的內容歸納為表2中的23個小類。同時,為便于核對、借鑒與對比分析,筆者注明了相關內容來源教材的編號,并用該內容出現在42種教材中的次數除以42,得出百分比,以反映相關教學內容在整個樣本教材中的分布情況。調查結果顯示,本次調查所選的信息檢索教材中,每種教材都有“文獻檢索基礎理論與基本原理”、“計算機檢索系統”的章節(jié)內容,絕大多數教材有“網絡搜索引擎”、“信息檢索技術”的相關章節(jié)。42種教材所涵蓋的章節(jié)內容情況如下頁表2所示。
表1 抽樣調查的教材的詳細情況
表2 42 種信息檢索教材內容構成一覽表
通過對以上調查結果進行統計和分析可知,現行信息檢索課教材的內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幾方面。
近3年出版的信息檢索教材全部都以介紹計算機檢索系統為主,并且網絡數據庫、搜索引擎和網絡信息資源成為絕大多數教材的“當然內容”。印刷型(手工)檢索工具(占50%)的介紹在逐步減少,不再介紹機械檢索工具。
質量較高的學術數據庫往往支持有關計算機的檢索技術。在本次調查的42種教材中,有39種教材用專門的章節(jié)介紹了檢索技術,分別設立了“數字資源的檢索技術”、“計算機檢索技術”、“數據庫檢索技術”、“搜索引擎檢索技術”,突出了檢索技術在信息資源檢索中的重要性。由檢索技術和檢索詞構成的檢索式猶如高樓的建筑設計圖,是課題檢索的理論方法和指導思想。
42種教材中,有31種教材介紹了知識產權及特種文獻,而且大部分是用單獨的一章予以介紹的,充分強調了在當今的知識經濟條件下知識產權、專利的重要性;同時也說明學位論文、標準和科技報告信息不論在學術研究還是科技、經濟建設中都起著重要的作用。
表2的序號7中有21種教材分別闡述了文獻信息利用,如“信息分析與利用”、“因特網信息資源的評價”、“原始文獻獲取”、“常用信息管理工具使用”、“課題選題與創(chuàng)新”等內容。序號8中有19種教材分別以“綜述的撰寫”、“學術論文的撰寫”、“核心期刊與投稿策略”、“情報分析報告撰寫”、“專利申請文件的撰寫”等章節(jié)陳述了文獻創(chuàng)作及發(fā)表。這表明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和普及,獲取信息的方法越來越便利、渠道越來越豐富。如何對信息進行有效篩選、正確評價、充分利用,并在現有文獻的基礎上開展具有創(chuàng)新意義的活動,顯得尤為重要。
表2的序號16中9種教材分別對資源評估與選擇進行了介紹。序號21中6種教材分別對電子商務、競爭情報、求職應聘、商情數據、考研信息、個人與機構信息等的檢索進行了闡述,對提高學生對信息重要性的認識、增加學生對信息資源的了解、增強學生信息利用的能力、提高學生學習文獻課的興趣與積極性,都具有積極的作用和良好的效果。
有大約43%的樣本教材在相應的章節(jié)后編寫了實習題及思考題、關鍵術語,有大約40%的樣本教材在相應的章節(jié)后編配了檢索實例或案例,對學生提高檢索技巧、豐富檢索經驗提供了非常有效的幫助。
表2的序號12中有16種教材,分別以“Open Access”、“免費電子期刊”、“重要學術信息的網絡獲取”、“網上參考檢索工具”、“專題信息檢索工具”、“各種類型的網絡文獻資源”為章節(jié)名,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重點對網上免費資源的檢索與利用等方面的知識作了比較詳細的介紹。序號13中的12種教材介紹了網上專題資料(主題網關),表明網絡免費信息資源是學術信息資源的有益補充。序號19、22、23中專門描述了多媒體信息檢索、基于網格的信息檢索、基于內容的檢索。序號20中的6種教材專門介紹了科技查新。
從調查結果可知,近年來我國許多高校根據本校學科專業(yè)編寫了自用教材,開發(fā)了網絡教學平臺,制作了網絡多媒體課件,在信息素質教育上取得了一定的進步。但是按國外信息素質培育標準的六大能力(即需求識別、信息查找策略、信息檢索、信息使用、信息綜合和信息分析評價能力)來衡量,我國現有的教材還有相當大的距離,除了在全國范圍內至今尚無一套權威的示范性信息素質教育教材出版之外, 筆者認為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信息素質教育內容包括信息意識、信息技能和信息道德教育。當前信息檢索課程教材中信息檢索技能訓練內容所占的比重多,而信息道德教育的內容偏少,信息意識教育的內容更是少之又少[1]。信息素質教育的目標是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人才,但當前信息檢索課程教材大都缺少啟迪創(chuàng)新思維和創(chuàng)新意識方面的內容,特別是針對拔尖型人才培養(yǎng)方面的內容更是鮮有。
課程內容滯后是每種教材都存在的突出問題。紙版教材從編撰到出版一般周期比較長,尤其是占教材篇幅較大的網絡數據庫部分, 由于信息技術和信息資源的動態(tài)發(fā)展變化很快, 大部分教材所介紹的數據庫收錄的信息范圍、信息量、主要功能、著錄格式、界面特點等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滯后現象,與檢索實踐存在許多不相適應之處。例如,Web of Science的分析功能、 博客(Blog)搜索引擎的應用、RSS 的信息推送等, 這些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很少在教材中得到及時增補,導致教材內容“老化”[2]。
有些教材理論部分偏多,研習型、課題型案例內容偏少,或者案例陳舊,針對性、趣味性不強,使學生因為對理論“費解”而降低了學習興趣。在介紹各個學術數據庫的檢索與利用時,缺少對比、分析和評價的內容,不利于引導學生深入學習和實踐。另外,部分教材理論與檢索實踐脫節(jié),導致學生在理論部分學到的知識在檢索實踐中不能有效利用。信息檢索課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但是大多數教材沒有配套的檢索實習題, 僅在每章節(jié)后設有一些問答題, 可操作性不強。
當前, 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是一種重要的教學手段,許多高校紛紛引入了多種多樣的現代教育技術手段, 如網絡教學技術、視聽多媒體技術, 逐步擺脫傳統的板書式教學模式。但是目前信息檢索課教材大多仍為單一的紙版教材。電子化教材作為立體化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 近年來雖在國內大力推廣, 但是信息檢索課教材的電子化程度依然很低,且水平不一, 形式以文本、圖片、課件為主,音頻、視頻教學媒體不多, 網上教學資源由于建設標準不同,大多資源孤立而不能共享[3]。
對現行信息檢索教材內容進行比較分析不但對信息檢索教材的建設有一定的啟示作用,而且可以從教材所涌現的新內容發(fā)現和預測高校信息素質教育的一些發(fā)展趨勢。
信息素質的培養(yǎng),即對學生信息意識的灌輸、信息能力的訓練和信息道德的提高,關系到學生是否具備終身學習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未來信息素質教育將更加突出信息意識的教育,提升對信息的敏感度和捕獲信息的能力,強調信息利用和創(chuàng)新能力訓練;更加注重信息道德與規(guī)范的教育,培養(yǎng)自覺抵制信息污染、防止學術腐敗的習慣[4]。
在創(chuàng)新型人才所需具備的諸多素質中,信息素質是其中的基本層面,因此,信息素質教育在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中起著首當其沖的作用。創(chuàng)新人才的培養(yǎng)過程也是創(chuàng)新人才信息素質的完善過程。創(chuàng)新意識源自信息意識,創(chuàng)新思維的訓練離不開信息源的指引,并且創(chuàng)新能力的提高與信息能力的提高成正比。信息素質教育的最終目標是培養(yǎng)21世紀的創(chuàng)新人才。高校信息素質教育不僅是培養(yǎng)學生的文獻信息檢索技能和計算機應用技術,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對現代信息環(huán)境的理解能力、應變能力及運用信息的自覺性、主動性、預見性和獨立性。
針對不同階段和不同學科學生的信息素質培養(yǎng)需求,信息檢索教材提供了不同的內容。未來信息素質教育將以學生為中心,體現個性化、多樣化和多層次教學的特點,向獨立模式、混合模式和層次模式發(fā)展,并且研習型教學模式、合作整合教學模式和在線信息素質教育模式等將更加得到重視。
隨著網絡技術、通信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的快速發(fā)展,信息資源出現了多元化的趨勢,信息檢索領域的新概念、新方式不斷涌現,將促使立體化教材加快編寫和出版,與數字信息資源的快速更新和變化相對應,信息素質教育網站、在線多媒體課件等都將得到及時的更新。
未來信息素質教育將淡化枯燥的檢索理論教學,更加注重教學案例的演示、檢索過程的比較分析,加強基于課題研究的檢索和實習[5]。并且,立體化教材、動態(tài)教學資源庫和基于網絡的智能共享教學平臺將不斷涌現,為建構主義理念環(huán)境下學生在線自主學習提供良好的條件。
[1]任 靜, 周鳳飛,楊豐全,等.國內外文獻檢索課教材的分析與思考[J].圖書情報知識,2008(1):63-67.
[2]張 靜.從1984-2003年論文統計看我國高校文獻檢索課的發(fā)展[J].大學圖書館學報,2006(2):80-82.
[3]陸 莉. 高校文獻檢索課教材的現狀及建設探析[J].現代情報,2008(10):196-198.
[4]趙金海. 近年來《文獻課》教材編寫新走向分析[J].圖書館建設,2006(3):93-96.
[5]徐慶寧.關于完善我國高校信息素質教育內容的思考及建議[J].圖書情報工作,2006(11):11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