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平法
(臺州學(xué)院辦公室,浙江臨海 317000)
晚清臨海葛詠裳憶綠陰室藏書考略
胡平法
(臺州學(xué)院辦公室,浙江臨海 317000)
葛詠裳官至兵部員外郎,藏書多購于北京,義和團興起時攜書返里。在臨海建藏書樓“憶綠陰室”,又叫“葛居俟堂”,藏書萬余卷,多有善本、珍本。葛詠裳精研文史,有《葛叔霓?!幢阕觾?nèi)外篇〉》70卷、《史記批注》、《漢書批注》、《三國志批注》。還著有《輒囊瑣記》30冊、《史蠡》3卷(家藏抄本),《輒囊叢稿》24卷12冊稿本。民國七年,葛的繼室屈云珊向臨海縣立圖書館捐出舊藏千余卷。民國二十八年(1939),“憶綠陰室”遭日機炸毀,藏書止剩一千余卷。后來屈云珊將劫后藏書饋送屈映光“精一堂”。
晚清;臨海;葛詠裳;憶綠陰室;藏書;考略
葛詠裳(1843—1905),譜名葛壽同,字逸仙,號叔霓,浙江臨海人。他自幼好學(xué),清咸豐十年(1860),入臨??h學(xué)第一名,廩膳生。據(jù)清宣統(tǒng)二年(1910)的《仙居邑西張氏宗譜》載:“張培棣同葛主事逸仙同讀于杭州萬松書院,同窗共枕,評論政事,動情之處引吭高歌?!保?]清同治九年(1870)舉人,光緒六年(1880)進士,官至兵部車架司主事,升本部員外郎,加三級敕授朝奉大夫。因為在北京為官,這就為他的藏書提供了充裕的財力基礎(chǔ)和搜羅空間,葛詠裳的藏書多購于北京。在北京宣南(今西城區(qū)),葛詠裳與一些文人相聚,吟詩作文,合編《宣南銷夏集》抄稿本1冊。
葛詠裳在京城當了十年的官,雖然浮沉宦海,但他生性儒雅,為人大氣灑脫,除了購書,“俸糈所入,悉以予弟,不問出入,人以為有田真風”。[2]義和團運動興起時,他攜書返回故里,過起了耕讀閑居的生活。葛詠裳有一個弟弟叫葛詠琴,兄弟倆感情很深,他把家中的錢物都交給這個弟弟管理,他自己專心學(xué)問和詩文。葛詠裳曾任著名的臨海東湖書院山長,臨海李庚詩(1856—1909)等是他的學(xué)生。在今臨海東湖的湖心亭二樓有他的集句“掬水月在手,看花香滿衣”。
葛詠裳好藏書,高才博學(xué),工詩善文,喜歡考證,在臺州各縣,包括當時屬于臺州的寧海縣都有他的詩文存世。早在清同治年間(1862—1875),葛詠裳、王詠霓(1838—1916)這兩位連襟曾經(jīng)以舉人的身份主講于太平(今溫嶺市)宗文書院。在太平,葛詠裳與著名書畫家、海派創(chuàng)始人之一蒲華(1839—1911)相交最厚。當時,蒲華窮困潦倒,居無定所,他曾賦詩以作勸慰:
一囊琴劍走風塵,管領(lǐng)天臺兩度春。
落籍方知名下士,風流自是再來人。
丹青寫意閑中樂,歌舞銷魂客里身。
莫復(fù)撫膺悲失路,鳶肩火色豈長貧。
在太平,葛詠裳曾經(jīng)撰寫《太平夾嶼王氏五修宗譜序》:“癸卯(1903)之歲,承主宗文講舍,門下士王樹持其家譜來告曰:‘世居夾嶼,宋之有家譜舊矣……光緒二十九年,歲在癸卯浣吉旦,賜進士出身誥授中憲大夫兵部武選清史司主事加四級臨海葛詠裳序于宗文講舍?!保?]根據(jù)這篇序文,可以證實他曾經(jīng)二次擔任溫嶺宗文書院山長。
葛詠裳多次到過仙居,與王卓夫、張培棣、真隱山人、端甫等當?shù)孛慷嘤薪煌?。在《仙居邑西張氏宗譜》的譜中還提到葛詠裳受邀,去過當時由張培棣、王嘉勛管理的仙居縣“安洲書院”,王氏后人曾藏有一幅青綠山水絹畫,長205cm、寬34cm,上面有“庚子夏五月逸仙題”款,這幅絹畫今存仙居一位民間收藏家。在仙居城內(nèi)、朱溪、白塔、蒼嶺坑等地,還有不少葛詠裳的詩文畫作,粗略統(tǒng)計有山水一幅、花鳥四幅、匾額一塊、字屏一對、題畫詩五首、七律二首等。
在天臺,他有筆墨留給朱國華,為此,朱國華作《謝葛叔霓丈惠詩序啟》。
在臨海,今臨海承先室藏有葛詠裳撰寫《翟翹傳》、《翟凌云事狀》的筆墨,又有他贈給王舟瑤、黃瑞的幾頁詩草。其中給黃瑞的詩稿第一頁的內(nèi)容是:
迎春閑齋集眾賓,笑談隨處見天真。
一年心事歸花事,滿座詩人半酒人。
文字訂交能脫俗,在山風物又翻新。
昨朝已把羊裘典,悔未相招一送春。
寄我吟身屋數(shù)間,最宜狂嘯復(fù)宜閑。
花留弧萼延春色,酒挾微紅上病顏。
說劍豪情懷古俠,讀書慧業(yè)本名山。
與君同證三生事,可是蘭臺侍從班。
右和柳翁同諸學(xué)友迎夏詩錄呈子珍詞仁兄大人政韻
弟逸仙裳草草
給黃瑞的詩稿第二頁的內(nèi)容是:
展讀黃童句,蔚然成大觀。
酒邊無限思,閑里有余歡。
恨落槐花市,愁添苜蓿盤。
與誰訴衷曲,一一付毫端。
漏榜我猶是,醉鄉(xiāng)君可尋。
難憑名顯晦,且學(xué)世浮沈。
下酒書千帙,磨人墨一林。
不如沈家令,高臥自閑吟。
奉和且間處原韻即請子珍老詞兄大人粲政
弟葛詠裳拜草
在收藏基礎(chǔ)上,葛詠裳精研歷史, 對 《史記》、《漢書》、《三國志》等用力最勤,在這些書上多有批注。黃巖舉人朱謙稱他的“散文步馬班,駢文步齊梁,詩得中唐之奧。”[2]145他詩名甚盛,有“掬水月在手,看花香滿衣”等名句,文才顯現(xiàn)在《天寧寺重建大雄寶殿碑記》中,體現(xiàn)了他的“讀書參透與禪通”的思想,所作的詩賦雜著收入在《輒囊叢稿》中。
光緒三十三年(1907),屈云珊與臨??h令孫燕秋的夫人一起在城內(nèi)佑政廟里創(chuàng)辦女子兩等小學(xué),禮聘庠生王吉寅(字賓谷)等為講席,首開臨海女子教育之先河。
葛詠裳在19歲之前都隨他的父親葛鳳喈(字晚園)居住在臨海城區(qū)的龍須巷。葛鳳喈,字晚園,賣卜自給,能詩,著《綠陰室詩文》各1卷。他特別喜歡讀《易》,帶經(jīng)而鋤者數(shù)十年?!袄锞邮谕?,學(xué)者甚眾”。[2]183咸豐初年,由葛鳳喈口授、他的學(xué)生王樹祺筆述,撰成《易學(xué)辨說》2卷,鈔本。在書中,葛鳳喈以十翼詮彖象,以彖象銓卦畫,頗得要領(lǐng)。前面有王樹祺、黃以周(1828—1899)寫的序言,只可惜沒有刊刻,后來流藏在黃巖。
葛鳳喈的居室名叫“綠陰”,在四顧巷附近的龍須巷,后來毀在太平天國兵亂之中。葛詠裳在《憶綠陰室圖自序》一文中曾經(jīng)回憶說:“某家舊在巾子山麓,中有綠陰之室,小園半畝,隙地數(shù)弓,瓦屋三椽,蛤墻四合??赂摄~石,則古檜十圍覆其上焉;枝葉闌干,則高梧百尺蔽其前焉。老梅十許樹,修竹百馀竿。畦有馀蔬,間植桃李;階無攤草,唯滋蕙蘭。種蕉學(xué)書,并用聽雨;折柳樊圃,兼資舞風。家君讀書其中,故人二三,過從朝夕;學(xué)徒四五,執(zhí)經(jīng)左右。鮮塵俗之擾,敦天倫之歡,留連琴尊,優(yōu)游歲月。而某以受庭訓(xùn),獲蟊其間者十有九年。辛壬之歲,綠林猖突,鹿城不守,赤焰焦灼,蝸居遂災(zāi)。林泉一區(qū),縹緗萬軸,付諸祝融,悉成焦土,所存者惟墻陰霜橘半本,屋外老桑一株而已。然而情事雖殊,光景可念,當時風物,猶略有足述者焉爾!乃晴光乍開,宿雨初霽,萬綠齊活,一塵不飛,披襟生風,啟戶納日。銀蒜半拷,隨波入;翠蘚四鋪,逼暈上砌。鶯雛藏處,一拳露黃,燕子飛來,雙股翦碧。支竹榻于林下,移榮幾于樹根,涵畫本而欲流,浣書卷而疑濕。露華濃淡,天光有無,科斗古文,皆成綠字。芰荷新裂,即是綠衣。潑墨而馀溶不分,焚香而煙霞一色。又或讀書暫歇,良朋偶來,欄外支床,藤下鋪席,赤日不漏,微涼自生,清風徐來,濃影輕漾,蟻盞交酌,酒氣暗蒸,鸞弦罷彈,琴軫彌潤。清談小坐,面驚忖留之藍;倚醉高眠,鬢化維摩之紺。自號青城之福地,人稱碧落之洞天,可謂近市之隱居,書生之清福矣。今者遺址空在,喬木罕存,追想昔游,不忘舊物。用是序述崖略,規(guī)摩梗概,拓諸畫卷,補以拙辭,并乞名流,遍徵雅詠。異日若新堂構(gòu),必當重勒貞珉。嗚呼!積懷已久,不無今昔之痛;有觸斯發(fā),益動盛衰之思??虩o鹽以效西施,自知鄙陋;借酒杯以澆磊塊,幸恕竦狂云爾?!保?]可見綠陰室一共有三間房子,居住其中是“書生之清?!?。
光緒二十六年(1900),義和團運動在京津興起,葛詠裳為了躲避戰(zhàn)事而返還家鄉(xiāng)臨海,所有家居各物都無暇運出,只令人攜回 “古籍數(shù)十櫝返臺”。[5]葛詠裳移居在巾山北麓新開巷,他十分懷念與父親一起生活的那段時光,于是,給自己的新居起了一個“補綠陰室”的名字,后又改名為“憶綠陰室”,又叫“葛居俟堂”。葛詠裳的萬余卷藏書,就儲藏在憶綠陰室,并且專門請了畫師為新居作圖。
葛詠裳曾經(jīng)與張鏡潭結(jié)逸社于臨海巾山后,與王吉寅、張熙翔等為巾山十老會,林一幀曾經(jīng)為他們作圖,圖上有葛詠裳序。在臨海巾山,葛詠裳曾經(jīng)登翠微閣,題壁不浪舟,題詞望江樓,多存遺墨。項士元先生在《憶綠陰室訪張鏡潭》一首詩中感嘆:“駕部久凋謝,遺書散暮煙。小樓雙塔近,絕學(xué)一燈傳。雅度同張翰,高風比米顛。海潮驚撼地,獨作醉中仙?!保?]156
葛詠裳好藏書,又是官宦之家,寬裕的家境為他收集圖書提供了必要的物質(zhì)條件。他在北京為官時,東求西訪,日積月累,購得各種圖書萬余卷,其中多有善本、珍本,如他藏有清臨海馬承燧的《紫薇吟榭詩草》6卷等。
“書味古今情”,晚年,葛詠裳在憶綠陰室手不釋卷,葛詠裳的《空齋》一詩就形象地記錄了他的這種生活:“空齋夜岑寂,欲寐復(fù)躊躇。偶檢叢殘紙,忽逢親舊書。緘題魚剖處,年月蠹殘馀。引得相思苦,無言對綺疏?!?/p>
葛詠裳的一生借助他自己的厚藏,批注、校對了不少經(jīng)典著作,有《葛叔霓校抱樸子內(nèi)外篇》70卷、《史記批注》、《漢書批注》、《三國志批注》。光緒十六年(1890),葛詠裳纂修《山后葛氏宗譜》5卷5冊,今存3卷3冊,木活字本。他的著述有《輒囊瑣記》30冊、《史蠡》3卷 (家藏抄本)、《紫薇吟榭詩草》。他還著有《輒囊叢稿》,稿本,凡駢文4卷,古文4卷,今古體賦4卷,詩18卷,詩馀2卷,雜著4卷,日記20馀卷,稿藏于家。葛詠裳與黃巖詩人蔡校明朝陶宗儀輯的《游志續(xù)編》2卷(今存晚清王抄本)。
從臨海承先室收藏的葛詠裳給晚清學(xué)者王舟瑤(1858—1925)的幾通信札和他贈給臨海藏書家黃瑞(1837—1889)的兩張詩頁中可以發(fā)現(xiàn),他的藏書印有“臣詠裳”白文、“逸仙詩草”朱文、“無賴酒徒”白文印,“葛詠裳字叔霓”、“補綠陰室”等。
葛詠裳去世以后,家景蕭條,藏書塵封。舊時藏書家們的藏書具有明顯的封閉性,許多藏書家除了允許自己的子孫后代可以閱覽,寧可喂蠹魚也不隨意拿出來示人。民國七年(1918),項士元(1887—1959)等創(chuàng)辦臨??h立圖書館時,向葛詠裳的繼室屈云珊借得舊藏千余卷。屈云珊為了避免“憶綠陰室”藏品散失,把其中的一部分藏書捐獻出來,她的無私奉獻精神值得我們記取。
民國二十八年(1939)二月二十日,日寇的飛機轟炸臺州府城,葛詠裳的“憶綠陰室”遭日機炸毀,他的藏書大量被毀,只撿得一千余卷,其中有《輒囊叢稿》6冊、《正覺林詩詞手跡》十余紙。后來,屈云珊將劫后的藏書盡數(shù)饋送給臨海屈映光(1883—1973)的“精一堂”。
1954年4月13日,項士元應(yīng)臨海城關(guān)鎮(zhèn)政府之請,到何伯琴、陳績夫家等鑒別、篩選圖書和文物。最后征得古籍1706冊以及碑拓、書畫、瓷瓶等,其中有葛詠裳的稿本。
[1]仙居邑西張氏宗譜[Z].1910(清宣統(tǒng)二年)木活字本.
[2]何奏簧.民國臨??h志[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6:145.
[3]太平夾嶼王氏五修宗譜序[Z].1867(清同治六年)木活字本.
[4]輒囊叢稿[Z].清稿本.
[5]項士元.浙江藏書家考略[J].文瀾學(xué)報第三卷第一期.浙江省立圖書館編印,1937(民國二十六年三月).
[6]項士元.巾子山志[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5:155.
A Research on Book Collection in Ge Yongshang’s Book Chamber
Hu Pingfa
(Administration Office,Taizhou University,Linhai,Zhejiang 317000)
When Ge Yongshang was a vice director of Bureau of Military Personnel, he bought most of his books from Beijing and took back hometown Linhai in Boxer Uprising period.In Linhai,he built his book chamber called Yi Lv Yin Shi,in which there were about ten thousand of literature and history books.In the seventh year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Ge’s wife Qu Yunshan donated about one thousand books to Linhai library.In 1939,while Yi Lv Yin Shi was blasted in the war,Qu Yunshan sent the rest books to Qu Yingguang’s book chamber.
late Qing Dynasty;Linhai;Ge Yongshang;Yi Lv Yin Shi;book collection;research
G264
A
1672-3708(2010)04-0023-04
2010-05-16
胡平法(1966- ),男,浙江永康人,從事地方歷史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