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子
下線,我們玩桌游
■文/文子
桌游的興盛不僅在于它本身的娛樂性,更在于它把人們從電腦前解放了出來,重新回歸群體生活。在桌游的世界里,你不會再感到“寂寞”。
“主公、忠臣、反賊、內(nèi)奸”,近一段時間,你會發(fā)現(xiàn)越來越多的人在聊起各自的業(yè)余活動時,提到這幾個詞。來源于桌游“三國殺”的這幾個術(shù)語背后,是桌游吧的井噴式出現(xiàn),吸引著從KTV、練歌房、酒吧分流出來的玩樂大軍。
眼下,桌游從最初的一個小眾概念,正日漸成為相對大眾的流行娛樂方式。
桌游一詞來源于英文單詞“Board Game”,簡稱“BG”。從廣義上講,桌游是指一切可以在桌面或平臺上玩的游戲,與運動或者電子游戲相區(qū)別,生活中常見的撲克、麻將等等都算桌游的范疇。但真正意義上的桌游要專業(yè)和復雜得多,玩家需要使用卡牌或游戲道具進行角色扮演,游戲內(nèi)容也十分廣泛,涉及戰(zhàn)爭、貿(mào)易、文化、城市建設、歷史等多個方面。
作為舶來品,桌游在中國原本很小眾。最初是一些具備海外留學經(jīng)歷或者經(jīng)常出入外國朋友圈的人,有幸接觸到了這種游戲,并基于個人興趣,開始進行一些中文桌游的DIY以及相關(guān)游戲規(guī)則的翻譯,從而推動了桌游在這個小圈子中的口口相傳。接著,小圈子又形成了俱樂部。
在“三國殺”尚未誕生之前,卡坦島、動物園、世紀建筑師等游戲都是俱樂部內(nèi)玩家們熱衷的品種。
中國傳媒大學游戲設計專業(yè)的黃愷可能沒有想到,他自娛自樂設計而成的一套三方格斗的桌面游戲,時下竟成了風靡年輕人圈子的熱門游戲。
2006年,學生時代的黃愷結(jié)合當時流行的“殺人”游戲和國外桌游“bang”,將經(jīng)典的三國人物融入其中,設計成了一套桌上游戲—三國殺。最初是簡陋到極點的紙牌,將人物和武器造型打印成撲克牌大小,然后貼到硬紙殼上。黃愷就用這副原始紙牌帶動同學玩,接下來他發(fā)現(xiàn)口口相傳后,這套游戲變得供不應求。
“三國殺”的最大魅力,就在于它繼承了曾經(jīng)風靡一時的“殺人”游戲的諸多娛樂元素。
在游戲中,每個玩家分別扮演不同的角色,并執(zhí)行不同的任務,比如說“忠臣”只要保護“主公”活到最后就算贏;“反賊”的任務是將“主公”殺死;“內(nèi)奸”則比較辛苦,需要先干掉“反賊”和“忠臣”,再打敗“主公”,才算最終獲勝。而且,除“主公”之外,其他人身份都是隱蔽的,整個游戲過程中需要玩家一步步猜測每一位玩家的身份,這就使得“三國殺”充滿了談判與表演的樂趣。
正是“三國殺”的風行,讓桌游的概念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普及。同時,桌游的突然興盛,也帶動了一大群以收取桌游服務費為盈利模式的桌游吧。這些桌游吧不僅道具齊全,還收費低廉,一般是平時一天每人10元,周末每人20至30元。在一杯咖啡都要30元左右的高物價時代,10到30元就可以打發(fā)一天的低廉收費深受年輕工薪階層的追捧,自然也在情理之中。
對于很多桌游玩家來說,從迷上桌游開始,生活和聚會變得輕松而有創(chuàng)意,“以前聚會的時候總不知道干嘛?卡拉ok、聊天、飯局或者沒創(chuàng)意的“殺人”游戲,都讓人覺得沒意思?,F(xiàn)在和自己的朋友在一塊玩桌游,氣氛特別活躍,原來聚會也可以玩得這么high!”
除了調(diào)節(jié)氣氛,桌游的另一大功能就是,它為人們提供了一種新的社交方式。據(jù)一位2004年就開始接觸桌游的資深玩家表示,比起一杯淡茶、幾碗猛酒這樣的傳統(tǒng)朋友聚會模式,桌游既能舒緩都市里越來越大的職場壓力,又能鍛煉分析推理能力,優(yōu)勢顯而易見?!白钪匾氖亲烙卫巳藗冎g的距離。幾個人湊在一塊兒,至少在那幾個小時內(nèi),不會感到寂寞?!?/p>
聯(lián)系編輯:(010)67148585-8010
郵箱:bcj@blogweek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