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道桂,鄧 模,朱文利
(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開發(fā)研究院無錫石油地質研究所,江蘇無錫214151)
大南盤江地區(qū)晚古生代拗拉槽盆地的改造變形
丁道桂,鄧 模,朱文利
(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開發(fā)研究院無錫石油地質研究所,江蘇無錫214151)
主體在廣西,包括滇、黔、粵部分地帶的大南盤江——右江地區(qū)晚古生代拗拉槽(D—P1)和后期臺向斜坳陷(P2—T2)盆地,在印支—早燕山運動期間受到哀牢山-紅河古特提斯洋碰撞關閉的影響,而發(fā)生改造變形。在馬關-河江、雪峰山、云開大山3個基底拆離體推覆作用下,以六盤水-紫云-都安走滑斷裂帶作為構造變形轉換帶,分別在不同區(qū)域形成了由強及弱的逆沖-褶皺遞進(衰減)的構造變形域,控制了海相油氣的形成、聚集與分布。
基底拆離;逆沖-褶皺;遞進變形;大南盤江地區(qū)
大南盤江地區(qū)晚古生代拗拉槽(D—P1)及后期臺向斜坳陷(P2—T2)盆地[1,2],主體在廣西的欽州—防城、右江地區(qū),包括滇、黔、粵部分地帶。該盆地是在揚子板塊南部大陸邊緣加里東褶皺帶基礎上,隨著哀牢山—紅河古特提斯洋擴張而形成的“Y”形分支的拗拉槽盆地。在中三疊世末,又隨古特提斯洋的碰撞關閉而發(fā)生改造變形。在馬關-河江、雪峰山、云開大山3個基底拆離體的推覆作用下,以六盤水-紫云-都安走滑斷裂帶作為構造變形作用的轉換帶,在不同區(qū)域分別形成了變形強度由強及弱、以逆沖-褶皺為主要構造特征的遞進(衰減)變形區(qū)帶(圖1;表1)。
馬關-河江基底拆離推覆體(Ⅰ1)處于哀牢山-紅河縫合帶的北側,在越南北部由上元古界(Pt3)地層構成了揚子板塊南緣向北北東方向凸出的基底拆離推覆體①張振賢,周懷玲,黃啟勛,等.廣西欽州—西大明山,廣西峒中—天等—貴州從江地質-地球物理綜合解釋基干剖面研究報告.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新區(qū)勘探事業(yè)部,南方新區(qū)油氣勘探經理部,1997。前緣為弧形的傾向南南西向北北東逆沖的越南宿靜-太原逆沖斷層,向北西方向延伸即為西疇-馬關弧形逆沖斷裂帶(F5)。這一基底拆離體是由一系列弧形的高角度沖斷層使古生界的沖斷巖片相疊置,而構成由南向北逆沖的推覆體(圖2),有海西期花崗巖(γ4)隨之逆沖和燕山期剪切重熔的二長花崗巖體(γη25)侵入在寒武系地層中。晚海西—印支期的超鎂巖體、輝綠巖及二疊系、中-下三疊統(tǒng)地層共同形成根帶的構造混雜巖帶。印支期后的越北地塊(Pt3)在向北北東方向發(fā)生推覆作用時,地塊邊緣內帶的云南文山—麻栗坡中泥盆統(tǒng)碳酸鹽巖地層,沿董度斷裂掩覆在中-上三疊統(tǒng)復理石地層上。斷裂外帶則由奧陶系和上古生界地層組成向北北東突出的弧形飛來峰構造帶。在越北,宿靜-廣西百南飛來峰構造底面常見灰?guī)r碎裂巖化,白云巖的剪切透鏡體以及糜棱巖化泥巖。反映了逆掩推覆近水平剪切的運動性質。
表1 大南盤江地區(qū)主要構造變形區(qū)劃Table 1 Major deformation zones in the Great Nanpanjiang area
南盤江逆沖-褶皺帶(Ⅱ2)在馬關-河江推覆體前緣的是文山-廣南沖斷帶(Ⅰ12),是由那坡、笨坡、德隆 3 條傾向為南西 225°~240°、傾角 60°~75°的弧形高角度沖斷層所組成(F6)。晚古生代時期在斷層東北盤為碳酸鹽海臺區(qū);西南盤為含輝綠巖的硅泥質巖深水盆地區(qū)[3,4],屬控相同沉積斷裂。沿斷裂多分布有晚泥盆世、石炭紀、二疊紀和三疊紀不同時代輝長-輝綠巖系(圖1)。反映了北西向逆沖斷層曾控制了大南盤江拗拉槽擴張和基性巖漿的外泄。印支運動期,斷裂作用則表現為由南西向北東的仰沖和推覆。古生界地層形成軸面向南傾,核部為寒武—奧陶系地層,兩翼為泥盆—石炭系的同斜、倒轉的斷彎褶皺,并與北翼的高角度沖斷層共同組成向北逆沖斷片,推覆在上古生界,三疊系地層之上。而泥盆—石炭系厚層碳酸鹽巖隨著向北的逆沖與擠壓作用則形成飛來峰構造,例如百南妖皇山飛來峰構造。在飛來峰構造群的東北側廣南—那坡斷裂之間的那馬混雜巖帶,在片理化的中三疊統(tǒng)地層中,則含有具腕足類、珊瑚化石的中泥盆統(tǒng)—中石炭統(tǒng)灰?guī)r塊體,直徑達10~200 m,形成構造混雜巖帶?;?guī)r團塊形態(tài)呈透鏡狀、碎裂條帶狀,反映壓扁與剪切作用的構造變形。
圖2 越北推覆體及諒山斷裂分布①張振賢,周懷玲,黃啟勛,等.廣西欽州—西大明山,廣西峒中—天等—貴州從江地質-地球物理綜合解釋基干剖面研究報告.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新區(qū)勘探事業(yè)部,南方新區(qū)油氣勘探經理部,1997Fig.2 Distribution of the Yubei thrust nappe and the Liangshan fault
北界的南盤江斷裂帶(F8)和隆林-右江斷裂(F9)具有雙重構造性質。一是表現為由南向北逆沖的性質,呈向北凸出的弧形構造,弧頂在隆林。斷裂帶具韌性剪切帶的特征,廣泛發(fā)育糜棱巖-碎裂巖,破劈理,剪切透鏡體及低綠片巖相的動力變質作用。在潞城構造下地震剖面上的楔形反射體則是底板上的韌性剪切帶。潞城構造實際上是隆林逆沖斷層上盤的斷層彎曲褶皺;二是表現為右行走滑的性質。這一斷裂帶的南東段的右江斷裂(F9)產狀為 235°∠60°~80°,既是高角度沖斷層,同時也有順時針走滑性質。屬于馬關—河江推覆體的東側翼的走滑—拖曳褶皺變形帶。即隨著由南向北的水平位移量逐漸增大,東段的右江斷裂帶由原先的逆沖斷層逐漸轉變成為右行走滑斷裂。因此,既有逆沖推掩的壓扁作用與韌性剪切的構造特征,也有斷層產狀變陡,切割深度增大的右行走滑的特征。右江斷裂同時也是晚古生代泥盆紀—早二疊世大南盤江拗拉槽盆地北西向分支斷槽的控制沉降的邊界斷層。因此在田林—田東一帶還有橄欖輝綠巖脈沿斷裂帶侵入。
包括潞城、隆或背斜在內的隆林-蛇場復背斜褶皺帶位于南盤江-隆林-右江逆沖斷裂帶的上盤,是呈近東西走向的長軸背斜帶,背斜核部出露有二疊系—泥盆系及寒武系地層。南側的中、下三疊統(tǒng)地層形成呈北東東-近東西-北西西走向的納桑復向斜帶和邱北復背斜帶,背斜南翼相對寬緩,北翼較為陡窄,并發(fā)育有由南向北的逆沖斷層,呈不對稱的斷層彎曲背斜形態(tài)。向斜構造則與之相反。指示了由南向北的逆沖與遞進褶皺變形方向(圖3,圖1中的 A—A′剖面)。
雪峰山南部的桂北地區(qū)中元古界基底巖系中,四堡群的緊密線狀倒轉褶皺本身構成極易發(fā)生滑脫構造的軟弱層系,并在印支—早燕山運動時期雪峰山推覆隆起之后,成為主要的滑覆構造面。上覆的丹洲群沿不整合面發(fā)生自北而南的滑脫。而在四堡群與下伏角閃巖相變質程度的下元古界巖系(Pt1)之間,據過雪峰山 M T大剖面資料,約在20 km深度,存在殼內低電阻滑脫層,即為雪峰山主要的基底拆離滑移面。雪峰山地區(qū)Moho面埋深約為38~40 km,并無Moho面下凹的山根。因此不能將雪峰山作為“陸內的造山帶”?,F今雪峰山的構造是在中三疊世末(234~237 Ma),導源于古特提斯洋碰撞關閉的印支運動所形成的基底拆離式構造[6]。整個江南-雪峰基底拆離體總體發(fā)生了由南東向北西方向的逆沖推覆,同時派生了南段黔東南,桂北和湘南地區(qū)由東向西的推覆和擠壓作用。前緣的三都斷裂帶(F14)逆沖水平位移量約35 km,上元古界板溪群推覆在下二疊統(tǒng)地層之上(圖4,圖1中的 B—B′剖面)。
雪峰山在叢江—錦屏一線以西的西側,主要發(fā)育了斷面向東傾向西逆沖凸出的,以三都斷裂帶(F14)、臺江斷裂等為代表的弧形高角度沖斷層和韌性剪切帶。在沖斷層的東側上盤,原先覆蓋在雪峰山上的古生界—震旦系地層形成向西倒轉的長軸向斜褶皺,殘留在雪峰山中、上元古界地層之上。如臺江-三穗、黎平、湖南的靖州,新晃-涼傘和中寨等古生界復向斜構造等(圖1)。呈向西凸出的弧形分布,指示由東向西的褶皺變形方向。
在四堡—從江—錦屏一線以東的雪峰山東側,則發(fā)育了以池洞斷裂和四堡斷裂為代表若干條走向為北北東向,略呈向北西西凸出的弧形高角度沖斷的斷裂帶。這些斷裂帶沿走向向南延伸已超出雪峰山中上元古界地層分布區(qū)域,延伸至桂中的南丹-河池-宜山-柳城-永福弧形斷裂帶(F13)附近。
在以近南北走向的貴陽-惠水斷裂都勻-羅甸沖斷與走滑斷層-斷彎與拖曳褶皺帶(Ⅱ)(圖4,圖1中的 B—B′剖面)自東向西分布有近南北走向的獨山、平塘和龍里3個寬背斜。背斜為西翼陡窄,東翼寬緩不對稱的斷層彎曲復背斜褶皺。3個寬背斜軸部都偏向西側,核部出露的地層從東向西依次為:;呈現了從東向西的變形方向、褶皺抬升幅度和地層剝蝕量逐漸變小的趨勢。在3個復背斜前緣均發(fā)育有近南北走向,向東傾、向西逆沖的沖斷層。3個復背斜是其上盤的斷層彎曲褶皺。在3個寬背斜之間,則是3條近南北走向的都勻、貴定、惠水長軸窄向斜,共同組成所謂“隔槽式褶皺帶”。其中都勻、貴定長軸向斜為軸面向東傾的倒轉或兩翼傾角不對稱的向斜,呈向西凸出弧形。核部主要由P-TJ地層組成。核部還發(fā)育沿泥盆系或二疊系底部的勺狀滑脫斷層,構造變形特征符合雪峰山由東向西推覆產生的遞進(衰減)變形的總體規(guī)律。變形時間延續(xù)至惠水一帶已是在晚侏羅世末—早白堊世時期。在羅甸—天峨—南丹一線以南的雪峰山推覆體西南側緣的走滑斷層-拖曳褶皺帶,主要是由南盤江分支拗拉槽盆地內的地層,構成一系列北西走向的長軸緊閉線狀褶皺。沿紫云-巴馬-都安走滑斷裂帶,呈向東南聚斂、向北西撒開軸向為北西320°~350°帚狀分布的褶皺。指示由南東向北西方向的左行走滑與拖曳褶皺的變形(圖1)。
紫云-巴馬-都安走滑斷裂帶(F10—F12)位于都陽山、東大明山西側,向南過昆侖關花崗巖,抵橫縣。全長大于400 km。走向330°,由一系列直立與平行斷裂、倒轉緊密褶皺組成的高角度左行走滑斷裂帶。早期曾是控制晚古生代由硅泥質巖、泥質灰?guī)r、燧石灰?guī)r地層組成的南盤江分支深水拗拉槽盆地沉降的邊界斷層。在印支—早燕山運動期則主要表現為左行走滑斷層性質,根據所侵入的都安丹桃?guī)r體黑云母 K-A r法年齡值為1.04×1012a①張振賢,周懷玲,黃啟勛,等.廣西欽州—西大明山,廣西峒中—天等—貴州從江地質-地球物理綜合解釋基干剖面研究報告.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新區(qū)勘探事業(yè)部,南方新區(qū)油氣勘探經理部,1997,大致反映了都安斷裂帶發(fā)生左行走滑活動的動力變質年齡。在都安斷裂帶中還分布有煌斑巖脈群,與圍巖接觸面傾角大于60°,為單一巖相的云斜煌斑巖,邊緣相變?yōu)樾溏銕r或橄欖玄武玢巖,屬大陸板內偏堿性的基性巖類。巖體含許多異源和同源捕虜體,有正長斑巖、石墨片巖、花崗斑巖、混合巖、變粒巖等成分較復雜。反映走滑斷裂活動縱向切穿了下地殼結晶巖系,具有殼型斷裂特征。該斷裂作為南盤江構造變形域和雪峰山-黔南構造變形域之間的轉換帶,而具有特殊的構造意義。
在貴陽-惠水斷裂帶以北的長順-安順逆掩斷層-斷展褶皺帶(Ⅱ)屬于雪峰山由東向西推覆作用的中弱變形帶(圖4),是以發(fā)育不對稱的箱狀寬向斜和窄背斜為主要的構造特征。自東向西有貴陽-惠水滑脫向斜,清鎮(zhèn)斷展背斜,織金滑脫向斜,梨子沖寬向斜,大方背斜等褶皺構造。褶皺帶西側前緣均發(fā)育了傾向南東東的傾角小于25°,十分低緩的呈犁式的逆掩-滑脫斷層。斷層呈坡-坪式結構。在斷坡與斷坪轉折處常發(fā)育次級“反沖斷層”。斷坪則是沿著下寒武統(tǒng)頁巖“軟弱層”滑脫的。在斷層上盤“沖起”部位則形成不對稱,但十分低緩的清鎮(zhèn)、黔西、大方等斷展窄背斜。而在下盤則形成安順、犁子沖等寬向斜褶皺。
前人資料在研究華南古板塊構造時,曾把云開大山地區(qū)列為武夷-云開加里東期島弧褶皺系的一部分[8,9]。但后來的研究[10],一是在云開群中亞群石英片巖中發(fā)現了屬于青白口紀微古植物化石古片藻(Laminenites antiquissmus);二是相繼在云開群中獲得一批大于8×1012a的同位素年齡值。如廣東區(qū)調隊(1987)在信宜市錢排云開群中亞群黑云母長石石英片巖中獲Rb—Sr全巖等時線年齡為828 Ma;陳煥疆(1990)[11]在羅定市分界至羅罅河一帶用Rb-Sr等時線法獲(1 944±44)Ma的年齡。說明云開地區(qū)不僅存在前震旦系,而且存在前震旦紀的變質作用和混合巖化作用。因此,丘元禧(1991)[10],將之稱之為“云開變質地塊”。而云開大山變質地塊在印支—早燕山運動期間的構造活動主要體現在其西北側的博白-岑溪-羅定斷裂帶的活動上。
博白-岑溪逆沖斷裂帶(F26)位于云開地塊西側和欽州-防城海槽之間,斷裂帶走向北東40°~60°,靠近云開地體邊緣斷面傾向南東,傾角為70°左右的高角度韌性剪切斷裂帶(圖1)。且具有自東而西由強變弱的混合巖化和動力變質作用。在斷裂帶北段的高要縣河臺,發(fā)育于變質巖與中泥盆統(tǒng)大理巖斷層接觸處的長英質糜棱巖帶屬于印支期的韌性變形帶,二云母石英片巖的Rb-Sr法年齡為(224±18)Ma[10],代表了云開大山由南東向北西方向的具有基底拆離性質的深位推覆作用的時間。稍晚燕山期的脆性變形主要表現形式是逆沖推覆,在羅定—云浮一帶下古生界發(fā)育由南東向北西的逆沖推覆構造形成軸面傾向南東,軸面劈理十分發(fā)育的倒轉褶皺以及構造窗、飛來峰構造。北流市幡龍云母片巖的 K-Ar年齡為178 Ma[12],代表了這次運動的主要時間。云開大山變質地塊在印支—早燕山運動期間由南東向北西方向的基底拆離和推覆擠壓作用改造了十萬大山前陸盆地(T3—J)。
位于云開基底拆離體西北側的欽防區(qū)域,是一個隨著古特提斯洋在泥盆紀—早、中三疊世時期擴張,在揚子板塊東南部大陸邊緣加里東運動褶皺帶基礎上,形成呈“Y”形的拗拉槽盆地的北東向分支拗拉槽,并隨著古特提斯洋的碰撞關閉而關閉。防城—靈山斷裂(F24)由一系列平行的北東向斷裂組成的屬脆韌性剪切帶,在欽州以北志留系濁積巖地層經擠壓后呈同斜倒轉的緊閉褶皺與主斷面一起形成斷裂-褶皺帶逆沖在侏羅系地層之上。由于強烈的剪切作用,沿基底拆離面下部形成混合巖化和陸殼重熔巖漿。巖漿沿拆離面上侵,依次形成大容山、舊州、臺馬和十萬大山花崗巖體。不僅使欽州-防城拗拉槽盆地封閉、抬升、受剝蝕。而且由南東向北西方向的擠壓作用,一直持續(xù)到中侏羅世至早白堊世末(178~133 M)[13]。成為被改造后的十萬大山前陸盆地(T3—J,K)東南側的沖斷-隆起帶(圖5)。
十萬大山前陸盆地(T3—J,K)是在晚三疊世—侏羅紀,在哀牢山古特提斯洋縫合帶北側印支褶皺帶的基礎上形成的前陸盆地。上三疊統(tǒng)的沉降中心是局限于十萬大山盆地的西南側。應和楚雄前陸盆地相一致沿哀牢山縫合帶的北西方向延伸。換言之,十萬大山盆地應該是哀牢山縫合帶北側的前陸盆地,而不是云開大山基底拆離體北西側的“前陸盆地”?,F在的十萬大山前陸盆地形態(tài)和結構是受云開基底拆離體在印支—早燕山運動期間,由南東向北西方向逆沖推覆作用改造后的樣式(圖5,圖1中 C—C′剖面)。其結構與構造單元又分為板八-小董沖斷-褶皺帶(Ⅲ)和十萬大山前淵坳陷變形帶(Ⅲ)。
呈北東走向的扶隆—小董斷裂帶,與晚古生代欽州拗拉槽泥盆系—二疊系地層形成的同斜、倒轉、緊閉的線狀褶皺一起,由南東向北西方向逆沖。斷層傾向南東(130°~145°),傾角 48°~72°。沿斷裂還有中三疊世花崗質巖墻貫入。
屬于前陸盆地主體部位,又由北東東走向的上思-沙坪逆沖斷裂帶(F22)分為南部的峙浪-上思逆沖-斷彎褶皺帶和北部的柳橋-南陽逆掩斷層-斷展褶皺帶,具有由南東向北西方向的遞進變形性質。在峙浪-上思逆沖-斷彎褶皺帶內,上古生界的泥盆系—中、下三疊統(tǒng)盆地屬于欽州拗拉槽盆地的硅泥質、深水碳酸鹽巖及濁積巖沉積;印支運動以后成為十萬大山盆地上三疊統(tǒng)—侏羅系主要的前淵坳陷區(qū),總體構造為軸向近東西-北東的寬緩的向斜構造。中部還發(fā)育了那楠—南屏—沙坪近東西-北東走向的由南向北逆沖的沖斷層,與之相關的上古生界D—T1+2構造層中的峙浪背斜、龍因背斜是其上盤的斷層彎曲背斜褶皺,而那瑞背斜和平福背斜則是屬于下盤原地變形體的擠壓背斜構造。在上思-沙坪逆沖斷層的上盤,上古生界(D—T2)構造層中發(fā)育了一系列軸向近東西-北東東向的,北翼陡窄南翼寬緩,指示由南向北變形方向的斷彎背斜褶皺。如龍江-明江背斜,百包背斜、昌墩背斜、米引斷鼻以及六育、公正背斜等原地變形體褶皺。但相比較而言,由南向北,變形強度減弱、水平位移量壓縮變形量相應減小,呈現逆進衰減的變形規(guī)律;在北部的柳橋-南陽逆掩斷層-斷展褶皺帶,呈北東走向,向東被截止于蓮塘走滑斷層(F25)。在上思-沙坪由南向北逆掩斷層下盤,上英背斜是屬于斷層擴展背斜褶皺,核部的泥盆系構造層中發(fā)育了由南向北的犁式逆掩斷層和小型共軛沖斷層,但它們均不穿過侏羅、白堊系構造層。因此,這一褶皺帶是云開基底拆離體由南東向北西方向擠壓作用的相對較弱的變形區(qū)帶。
憑祥-崠門斷裂(F21)西入越北,由憑祥經崠門至邕寧,斷面傾向南東,傾角45°~80°,曾是控制欽州拗拉槽盆地擴張與沉降的重要斷裂帶。在斷裂北側上二疊—下三疊統(tǒng)為孤立碳酸鹽臺地,為淺水碳酸鹽巖夾中-酸性火山巖;斷裂南側為二疊系臺地斜坡和深水盆地相含硅質復理石建造夾二疊紀的基性火山巖(細碧石)和蛇綠巖。憑祥-崠門斷裂是由數條平行的斷層構成寬約500 m的斷裂帶。南盤石炭—二疊系分別仰沖于二疊系、三疊系和下侏羅統(tǒng)上。在由南東向北西方向逆沖作用下,其北側的上古生界(D—T1+2)及侏羅系地層一起形成軸向北東-近東西的褶皺帶。在崇左復向斜褶皺帶:呈北東東向延伸的平緩開闊的復向斜。核部由中、下三疊統(tǒng)泥巖及火山巖及下侏羅統(tǒng)碎屑巖組成,北翼由泥盆系至下三疊統(tǒng)的灰?guī)r及砂頁巖構成(圖5),其間還發(fā)育了一些低角度的逆掩與滑脫小斷層;在西大明山-六景-鎮(zhèn)龍復背斜褶皺帶:由上古生界泥盆系—石炭系地層形成南翼寬緩,北翼陡窄的不對稱的背斜褶皺??傮w軸向為北東東-近東西向,反映由南向北的變形方向。它們實際上是西大明山-長屯逆沖斷層(F19)上盤的斷層擴展褶皺。需要注意是在西大明山—昆侖關一帶復背斜的核部,則主要出露的是在志留紀末廣西運動[14]由南向北擠壓變形作用下,由寒武—奧陶系具復理石韻律結構的濁積巖地層,形成的軸向為近東西走向的同斜、倒轉緊閉的復式褶皺和相似褶皺。在研究和討論本區(qū)構造特征時,必須把這兩期構造變形篩分出來。
來自云開大山基底拆離體由南東向北西方向的逆沖與推覆的遞進變形作用的褶皺變形波一直向北傳播至西大明山-長屯斷裂帶(F19)以北的德保至田東一帶。它們在右江斷裂西南側,與印支期軸向北西的褶皺(由于馬關-河江基底拆離體由南向北逆沖推覆所形成的大南盤江構造變形區(qū)),呈J.G.Ram say的橫跨式Ⅰ類疊加干涉的關系。
古特提斯洋在中三疊世末向北俯沖與碰撞關閉而產生的印支—早燕山運動是處于揚子板塊南部的大南盤江地區(qū)晚古生代拗拉槽盆地改造變形的主要的地球動力學的來源。在馬關-河江、雪峰山、云開大山3個基底拆離體各自的構造變形域內,晚古生代—中生代地層均遵循了變形時間由早及晚,由逆沖斷裂的位移量、褶皺的幾何形態(tài)和變形量所表征的變形強度,由強及弱的遞進(衰減)變形規(guī)律。在推覆體前緣,逆沖斷裂下盤被遮擋的擠壓背斜和相對弱變形帶中的屬于原地變形的滑脫背斜-斷展背斜,將是早期海相油氣聚集的主要構造圈閉類型。而晚古生代拗拉槽臺地中的在孤立海臺和碳酸鹽巖緩坡上的礁灰?guī)r則是主要的儲集巖系。因此在油氣勘探中,既要注意劃分3個基底拆離推覆體各自的變形區(qū)域與范圍,依據遞進變形的規(guī)律確定有利區(qū)帶和圈閉類型,還要考慮區(qū)域性封蓋層賦存狀況及逆掩斷層的構造封閉條件,從而制造合理的部署方案。
1 朱夏.試論古全球構造與古生代油氣盆地[A].朱夏.朱夏論中國含油盆地構造[C].北京:石油工業(yè)出版社,1986.94~121
2 曾允孚,劉文均,陳洪德,等.華南右江盆地沉積構造演化[M].北京,地質出版社,1993.1~102
3 王忠誠,吳浩若,鄺國敦.廣西晚古生代硅巖的地球化學及其形成的大地構造環(huán)境[J].巖石學報,1995,11(4):449~455
4 王玉凈.廣西欽州地區(qū)硅質巖及其放射蟲化石組合帶[J].科學通報,1994,39(13):1 208~1 210
5 馬力,陳煥疆,甘克文,等.中國南方大地構造和海相油氣地質[M].北京,地質出版社,2004.1~867
6 丁道桂,郭彤樓,劉運黎,等.對江南-雪峰帶構造屬性的討論[J].地質通報,2007,26(7):801~809
7 馬永生,郭旭升,郭彤樓,等.四川盆地普光大型氣田的發(fā)現與勘探啟示[J].地質論評,2005,25(4):476~480
8 郭令智.華南大地構造格架和地殼演化[A].郭令智.華南板塊構造[C].北京:地質出版社,2001.1~7
9 郭令智.中國東南部花崗巖類的時空分布與大地構造格架形成和演化的關系[A].郭令智.華南板塊構造[C].北京:地質出版社,2001.46~55
10 丘元禧.云開大山及其鄰區(qū)構造演化[A].丘元禧,陳煥疆.云開大山及其鄰區(qū)地質構造論文集[C].北京:地質出版社,1993.1~11
11 陳煥疆,吉雄.粵西羅定分界鎮(zhèn)以南羅罅河云開群時代及逆掩推覆構造初探[A].丘元禧,陳煥疆.云開大山及其鄰區(qū)地質構造論文集[C].北京,地質出版社,1993.22~28
12 夏亮輝,丘元禧.博白-羅定-廣寧斷裂帶的演化及其形成機制的探討[A].丘元禧,陳煥疆.云開大山及其鄰區(qū)地質構造論文集[C].北京:地質出版社,1993.35~43
13 陳煥疆,鄭俊章.廣西十萬大山盆地東南緣的逆沖推覆構造[A].丘元禧,陳煥疆.云開大山及其鄰區(qū)地質構造論文集[C].北京:地質出版社,1993.66~73
14 王清晨,林偉.中國南方古生界海相烴源巖的主要變形期[J].石油與天然氣地質,2008,29(5):582~588
(編輯 高 巖)
Deformation of the Late Palaeozoic aulacogen basin in the Great Nanpan jiang area
Ding Daogui,Deng Mo and Zhu Wenli
(W uxi B ranch of SINOPEC Petroleum Ex p loration and Production Research Institute,W uxi,Jiangsu 214151,China)
The Late Palaeozoic aulacogen(D-P1)basin and later syneclise depression(P2-T2)basin in the Great Nanpanjiang-Youjiang area are located mainly in Guangxi Province and also stretch into partsof Yunan,Guizhou,and Guangdong provinces.They experienced deformation due to the collision and closureof the Ailaoshan-Honghe p roto-tethysocean during the Indosinian-Early Yanshanian period.Theoverthrusting of three basal detachment bodies(Maguan-Hejiang,Xuefengshan and Yukansan)helped to form progressive tectonic deformation domainsw ith strong to weak thrusting-folding in different places.The Liupanshui-Ziyun-Duan strike-slip belt acted as the deformation transform zone in the depression.These tectonic deformation domains controlled the generation,accumul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marine oil/gas in the area.
basal detachment,thrusting-folding,p rogressive deformation,Great Nanpanjiang area
TE121.1
A
0253-9985(2010)04-0393-10
2010-03-29。
丁道桂(1946—),男,教授級高級工程師,盆地構造。
中石化股份有限公司南方勘探開發(fā)分公司“大南盤江地區(qū)油氣成藏規(guī)律及勘探遠景評價研究”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