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洪雨 魏新平
(四川大學水利水電學院 四川 成都 610065)
黃連埂水庫位于眉山市東坡區(qū)盤鰲鄉(xiāng)清水村境內(nèi)岷江水系盤鰲河上,是一座以灌溉為主,兼向眉山芒硝廠和盤鰲鄉(xiāng)生產(chǎn)生活供水的?。ㄒ唬┬退こ?。水庫總庫容875萬m3,設計灌溉面積2.5萬畝,樞紐工程由大壩、溢洪道、放水設施三部分組成,主要建筑物級別為4級,次要建筑物級別為5級。該水庫樞紐于1970年12月動工興建,1975年8月竣工,水庫大壩設計為均質(zhì)土壩,已建最大壩高31.5m,壩頂高程497.398m,壩頂寬11.89m,壩頂長206m,無防浪墻。大壩上游邊坡系數(shù)從上到下依次為 1:2.0、1:4.05、1:3.70、1:3.4;2004年在▽477.98m高程處設置18m寬的拋石壓腳平臺,▽477.98m~ 492.20m高程段采用M10水泥砂漿砌塊石網(wǎng)狀支撐護坡,▽492.20m高程以上采用M7.5砌板石護坡。下游邊坡系數(shù)1∶2.0、1∶2.1、1∶2.53、1∶2.90(堆石棱體),在▽491.48m、▽486.69m和▽479.07m(棱體)高程處分別設置三個馬道,寬1.5m、1.5m和3m。下游壩坡棱體以上均采用天然草皮護坡。
“5·12”汶川特大地震后,東坡區(qū)水利局派專業(yè)技術人員對黃連埂水庫進行了現(xiàn)場檢查,發(fā)現(xiàn)大壩內(nèi)坡在高程▽488m、▽487m左右處出現(xiàn)2條總長190m(分別為120m和70m)的縱向裂縫,縫寬1cm~20cm,且內(nèi)護坡砼框格斷裂。經(jīng)管理人員介紹,2條縱向裂縫在震前已經(jīng)出現(xiàn),當時總長151m(分別為92m和59m),縫寬1cm~2cm。因此,表明大壩上游壩坡在震前已出現(xiàn)蠕動變形。震后至今,庫水位最低降至480m,由于考慮到明年春灌用水等多種原因,水庫水位未進一步降低。對水面以下上游壩坡進行了水下地形測量,測量資料表明,上游壩坡在高程 477.24m~ 481.20m之間附近有隆起現(xiàn)象。綜合分析地質(zhì)測繪調(diào)查、勘探、試驗成果和2004年整編的竣工資料后認為,大壩上游壩坡施工時填土質(zhì)量較差,存在許多軟弱夾層,實際試驗資料也表明回填土的含水量、孔隙比、壓縮系數(shù)均較大。因此,上游壩坡蠕動變形的主要內(nèi)在原因歸結為上游壩坡的填土質(zhì)量差,力學指標太低。大壩下游壩坡自建成以來,運行基本正常。
根據(jù)《碾壓式土石壩設計規(guī)范》(SL274—2001)規(guī)定,對于4級建筑物,采用計算條間作用力的簡化畢肖普法。安全系數(shù)在正常運用條件下應不小于1.25,在非常運用條件Ⅰ下應不小于1.20,非常運用條件Ⅱ下不小于1.15。
本次工程的地勘工作中,對大壩原狀土粉質(zhì)粘土取樣7組,對軟弱土取樣3組進行了室內(nèi)土工試驗。根據(jù)《水利水電工程地質(zhì)勘察規(guī)范》(GB50287-99),φ值一般采用平均值的85%~90%,C值一般采用平均值的1/5~1/3。本次壩體材料的物理力學指標取值情況為:對上游壩坡體含水量,密度等物理指標,取試驗成果的平均值;抗剪強度力學指標φ值采用平均值的90%;C值采用平均值的45%。石渣、塊石體等則參照類似工程取值。壩體材料的物理力學指標取值詳見表1。
(1)計算工況
根據(jù)大壩的實際運行情況,擬選以下幾種工況進行分析。上游壩坡:
工況一:上游正常高水位494.50m;
工況二:正常高水位494.50m降至474.378m(死水位);
工況三:設計洪水位495.22m降至474.378m(死水位);
工況四:校核洪水位495.80m降至474.378m(死水位);
工況五:上游正常高水位494.50m加地震荷載;
工況六:正常高水位494.50m降至474.378m(死水位)加地震荷載;
工況七:設計洪水位495.22m降至474.378m(死水位)加地震荷載。下游壩坡:
工況一:正常高水位494.50m時形成的滲流期;
工況二:設計洪水位495.22m時形成的滲流期;
工況三:校核洪水位495.80m時形成的滲流期;
工況四:正常高水位494.50m時形成的滲流期加地震荷載;
工況五:設計洪水位495.22m時形成的滲流期加地震荷載。
(2)計算方法及計算成果
表1 壩體土物理力學指標計算取值
表2 大壩壩坡抗滑穩(wěn)定計算成果表
對上、下游壩坡,均按圓滑滑動面搜索最危險滑弧,計算最小抗滑穩(wěn)定安全系數(shù)。壩坡的穩(wěn)定分析均采用程序進行計算,圓弧滑動面計算采用計算條塊間作用力的簡化畢肖普法進行計算,具體計算結果如表2所示。
分析以上計算結果,可以看出現(xiàn)狀上游壩坡抗滑穩(wěn)定最小安全系數(shù)Kmin均小于規(guī)范允許值,其中,當水位從校核洪水位降至死水位時安全系數(shù)最小。上述各種工況壩坡均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需要采取工程措施補固。下游壩坡各工況抗滑穩(wěn)定最小安全系數(shù)Kmin均滿足規(guī)范允許值,即下游壩坡是穩(wěn)定的。
目前,上游壩坡變形區(qū)(表現(xiàn)為上游壩坡高程▽487m~ 488m附近產(chǎn)生縱向裂縫)的范圍位于河床最大斷面附近,垂直壩軸線方向,順壩軸線方向?qū)捈s140m,上部從上游壩坡縱向裂縫開始,底部的界限由于震后庫水位較高,壩腳水位以下不是很明顯。但從水下地形測量資料來看,上游壩坡在高程▽477m~ 473m附近有略微隆起現(xiàn)象,據(jù)此推測,變形范圍為高程▽473m附近至▽488m,特擬定以下整治方案加強壩坡穩(wěn)定:上游壩坡高程▽473.00m~▽492.20m處開挖后采用石渣換填,開挖坡比為1∶2.5和1∶3.0,換填后坡比為1∶3.75、1∶4.0和1∶4.0。并且,大壩壩體開挖料堆放于壩腳,兼作壓重平臺和圍堰。
根據(jù)地勘、試驗成果分析,黃連埂水庫上游壩坡抗滑能力不高的主要原因在于:第一,大壩修建時壩體填筑質(zhì)量較差,壩體土中存在高程分布不一的軟弱夾層,壩體粘土的粘粒含量偏高,大壩土體未充分固結,力學指標偏低;第二,上游壩坡頂部坡度偏緩;第三,“5·12”汶川大地震的影響,使上游壩坡蠕動變形有所加劇,上游壩坡縱向裂縫進一步發(fā)展。結合該分析結果對黃連埂壩坡進行了針對性地補固,后續(xù)勘測、試驗結果表明補固加強措施的效果明顯,值得借鑒。陜西水利
[1]汝乃華,牛運光.大壩事故與安全—土石壩[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1.
[2]毛昶熙.滲流分析計算與控制[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3.
[3]祁慶和.水工建筑物[M].北京:水利水電出版社,1986.
[4]潘家錚.土石壩[M].北京:水利水電出版社,1981.
[5]張家發(fā).土飽和和非飽和滲流場有有限元計算與分析[J].長江科學院報,1994(3):41-46.
[6]潘家錚.建筑物的抗滑穩(wěn)定與滑坡分析[M].北京:水利出版社,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