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志永
[摘要] 本文通過對公路測量管理內(nèi)容的論述,闡述了在公路施工測量中的一些快速測量方法。
[關鍵詞] 測量管理快速測量方法
1、公路施工測量的內(nèi)容
公路施工的準備階段及施工過程中,應做好施工測量工作,其內(nèi)容包括以下一些。
(1)對建設單位所交付的中線位置樁、導線點樁、水準點樁等及其測量資料進行檢查、核對,若發(fā)現(xiàn)標志不足、不穩(wěn)妥或測量精度不符合要求時,應進行補測、加固、移設或重新測校并通知建設單位。
(2)補充施工需要的中線樁(中線樁無法測設時可在兩側(cè)安全距離內(nèi)測設固定距離的邊樁)。
(3)測定構(gòu)造物中線和基礎樁的位置。
(4)補充和加密施工需要的水準點及臨時導線點樁。
(5)在施工過程中,測定并檢查施工部分的位置和標高。
為防止差錯,施工單位自行測定的重要標志,必須由2組或2組以上相互核對,并作出測量和檢查核對記錄。
2、導線復測
(1)當中線主要控制樁由導線控制時,施工單位必須根據(jù)設計資料認真搞好導線復測工作。
(2)導線復測應采用全站儀或其它滿足測量精度的儀器。儀器使用前必須進行檢驗、校正。
(3)原有導線點不能滿足施工要求時,應進行加密,保證在道路施工的全過程中,相鄰導線點間能互相通視。
(4)導線起訖點應與設計單位測定結(jié)果比較,測量精度應滿足設計要求。當設計未規(guī)定時,應滿足以下要求:角度閉合差(")為±16√n (n是測點數(shù)),坐標相對閉合差為±1/10000。
(5)復測導線時,必須和相鄰施工段的導線閉合。
(6)對影響施工的導線點,施工前應移至施工范圍以外。所設護樁應牢固可靠,樁位應便于架設測量儀器。
3、恢復中線
(1)路基開工前需全面恢復中線并固定路線主要控制樁,如轉(zhuǎn)點、圓曲線和緩和曲線的起訖點等。對于高速公路、一級公路應采用坐標法恢復主要控制樁。
(2)恢復中線時應注意與結(jié)構(gòu)物中心、相鄰施工段的中線閉合,發(fā)現(xiàn)問題應及時查明原因,并報現(xiàn)場監(jiān)理工程師和業(yè)主。
(3)如發(fā)現(xiàn)原設計中線長度丈量錯誤或需局部改線時,應用斷鏈處理,相應調(diào)整縱坡,并在設計圖表的相應部位注明斷鏈距離和樁號。
4、校對及增設水準基點
1)使用設計單位設置的水準點之前應仔細校核,并與國家水準點閉合,超出允許誤差范圍時,應查明原因并及時報告監(jiān)理。大橋附近的水準點閉合差為±20√L (mm),對單跨≥40rn的T型剛構(gòu)、連續(xù)梁、斜張橋等水準點閉合差為±10√L(mm),在山丘區(qū),當平均每公里單程測站多于25站時,水準點閉合差為±4√n,高速公路和一級公路的水準點閉合差為±20√L(mm),二級以下公路水準點閉合差為±30√L(mm),L為水準路線長度,n為水準點間單程測站數(shù)。
2)水準點間距不宜大于1 km,在人工結(jié)構(gòu)物附近、高填深挖地段、工程量集中及地形復雜地段宜增設臨時水準點。根據(jù)本人的施工經(jīng)驗臨時水準點以200m—300m為宜,這樣既能減少工作量又避免了轉(zhuǎn)尺中的誤差和錯誤。臨時水準點必密符合精度要求,并與相鄰路段水準點閉合。
3)如發(fā)現(xiàn)個別水準點受施工影響時,應將其移出影響范圍之外,標高應與原水準點閉合。.
4)增設的水準點應設在便于觀測的堅硬基巖上或永久性建筑物的牢固處,也可設在埋入土中至少1m深的混凝土樁上。
5、路基縱橫斷面核對
路基施工前,應詳細檢查、核對縱橫斷面圖,發(fā)現(xiàn)問題時,應進行復測,若設計單位未提供橫斷面圖,應全部補測。核對路基縱橫斷面圖,對路基土石方的計量是非常必要的。
6、路基放樣
(1)路基施工前,應根據(jù)恢復的路線中樁、設計圖表、施工工藝和有關規(guī)定訂出路基用地界樁和路堤坡腳、路塹塹頂、邊溝、取土坑、護坡道、棄土堆等的具體位置樁。在距路中心一定安全距離處設置控制樁、,間隔不宜大于50rn。樁上標明樁號與路中心填挖高度(+)表示填方,用(—)表示挖方。路基中心放樣時宜采用全站儀或GPS用坐標法進行。采用全站儀時可在第一次對準后視導線點后取較遠固定構(gòu)造物的兩個明顯的固定點作為下次坐標放樣的后視點(記錄好這兩個點的位置和方位角避免出錯)。中樁坐標、導線點到中樁的方位角和距離計算應盡量提前在工地辦公室中進行,并復核。也可提前在全站儀的數(shù)據(jù)庫中對導線點和中樁坐標及標高提前錄入,并校核。在實際操作中第一種方法較為快速和方便。GPS在路基路面的施工放樣中優(yōu)勢獨特,可一人手持GPS移動站和便攜電腦獨自放樣,但應注意GPS上方的屏蔽、干擾。GPS放樣時各種參數(shù)一定要輸入或轉(zhuǎn)換正確,每次放樣前應到附近導線點上進行復核或校核。
(2)在放完邊樁后,應進行邊坡放樣,對深挖高填地段,每挖5—7m應復測中線樁,測定其標高及寬度,以控制邊坡的大小。對于中樁放樣不便的地方,可直接用全站儀或GPS進行邊坡線的放樣。為了快速放線,可用便攜電腦提前錄入相關程序在現(xiàn)場對臨時測設的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縮短計算時間加快放樣進度。
(3)施工期間每半年至少應復測一次水準點,季節(jié)凍融地凍融以后也應進行復測。
(4)機械施工中,應在邊樁處設立明顯的填挖標志,高速公路和一級公路在施工中,宜在不大于200rn的段落內(nèi),距中心樁一定距離處埋設能控制標高的控制樁,進行施工控制。發(fā)現(xiàn)樁被碰倒或丟失時應及時補上。
(5)邊溝、截水溝和排水溝放樣時,可先做成樣板架檢查,也可每隔10m—20m在溝內(nèi)外邊緣釘木樁并注明里程及挖深。
(6)施工過程中,應注意保護所有標志,特別是一些原始控制點。
7、橋涵復測及放樣
(1)大橋、特大橋的主要控制標志(或其護樁),均應測定其坐標,編號繪于標志總圖上,并注明各有關標志坐標,相互間的距離、角度、高程等,以免弄錯,并便于尋找。
(2)橋涵中線位置、樁間距離的檢查校核及墩臺位置放樣,當有良好的丈量條件時,均應直接丈量。采用全站儀或GPS對墩臺或樁位放樣時,墩臺或樁位之間應進行校核。
(3)采用三角網(wǎng)法測算橋軸線樁間距離時,三角網(wǎng)的精度應符合施工規(guī)范要求。
(4)三角網(wǎng)的基線不應少于2條,依據(jù)當?shù)貤l件,可設于河流的一岸或兩岸?;€一端應與橋軸線連接,并盡量近于垂直,當橋軸線長超過500m時,應盡可能兩岸均設基線。基線一般采用直線形,其長度一般不小于橋軸長度的0.7倍,困難地段不得小于0.5倍。設計單位布設的基線樁應予以利用;三角網(wǎng)所有角度宜布設在30?!?20。之間,困難情況不下應小于20。
(5)橋梁翼墻、錐坡和調(diào)治構(gòu)造物,應盡量爭取在無水時測量放樣。錐坡和調(diào)治物的平面多為曲線形,可根據(jù)設計的曲線方程以坐標法或其他方法測定。
(6)涵洞測量放樣時,應注意核對涵洞縱橫軸線的地形剖面圖是否與設計圖相符,應注意涵洞長度、涵底標高的正確性。對斜交涵洞、曲線上的陡坡上的涵洞,應考慮交角加寬、超高和縱坡對涵洞具體位置、尺寸的影響,并注意錐坡、翼墻、一字墻和涵洞墻身頂部和上、下游調(diào)治構(gòu)造物的位置、方向、長度、高度、坡度,使之符合技術要求。
參考文獻:
[1] 交通部《公路工程施工管理》劉建民著 人民交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