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夫椒之戰(zhàn)越軍退軍路線考

      2010-09-26 06:05:16劉見華
      浙江外國語學院學報 2010年5期
      關鍵詞:越軍吳軍吳越

      劉見華

      (浙江大學理學院,浙江杭州 310027)

      夫椒之戰(zhàn)越軍退軍路線考

      劉見華

      (浙江大學理學院,浙江杭州 310027)

      夫椒之戰(zhàn)是公元前 494年吳、越兩國展開的一場大戰(zhàn),是役越軍大敗。越軍撤退路線是從太湖溯東笤溪至錢塘江邊的固陵,再沿浦陽江經(jīng)埤中而南至會稽山。

      夫椒之戰(zhàn);越軍;行軍路線

      夫椒之戰(zhàn)是公元前 494年吳、越兩國展開的一場大戰(zhàn),因主要戰(zhàn)地在夫椒而名之。是役,越軍大敗,僅剩殘兵五千人困于會稽,被迫向吳國求和,越王句踐留吳為人質。夫椒之戰(zhàn)揭開了句踐“臥薪嘗膽”“十年生聚、十年教訓”與吳國生死大戰(zhàn)的序幕。歷來有不少著述對夫椒地望進行考證,但對這次戰(zhàn)役中越軍的退軍路線也即吳軍的進軍路線卻缺少研究,本文試圖對這一行軍路線作一考證。

      一、夫椒之戰(zhàn)過程

      在夫椒之戰(zhàn)前三年,吳越爆發(fā)了檇李之戰(zhàn)。公元前 496年,吳王闔閭趁越王允常死,其子句踐新立之機,起兵攻越。吳越兩軍戰(zhàn)于檇李,越王句踐用罪人在陣前集體自殺,吸引吳軍注意力,然后偷襲吳軍,致使吳軍大敗。吳王闔閭被越將靈姑浮揮戈刺傷,死于退軍途中[1]138。其子夫差繼位后,積極備戰(zhàn),以再次伐越,報仇雪恨。

      吳以三年時間備戰(zhàn),即將興師伐越。公元前 494年,越王句踐決心乘吳國尚未準備就緒時進攻吳國。兩軍在夫椒展開激戰(zhàn),越軍遭遇吳軍伏擊,將領靈姑浮、胥犴等戰(zhàn)死,軍隊傷亡嚴重。句踐沿東苕溪撤退,其間因風向轉為南風,越軍一度戰(zhàn)勝吳軍,但終因兵力相差懸殊而戰(zhàn)敗,只好退守錢塘江,“與吳戰(zhàn)于浙江之上,石買為將?!盵2]212但將領石買虐待士卒,導致越軍嘩變,“越師潰墜,政令不行,背叛乖離?!盵2]212越軍再次戰(zhàn)敗。句踐率領剩余的 5000甲士往都城埤中方向撤退,但已無力防守國都,南至會稽山憑險固守。吳軍占領埤中,圍困會稽山。句踐無奈,采納大夫文種的建議,賄賂吳國太宰伯嚭,得以與夫差講和,并與范蠡一起留吳為人質,三年后才得以返回越國。以后就是眾所周知的句踐“臥薪嘗膽”“十年生聚、十年教訓”而最終滅吳了。

      二、夫椒地望

      夫椒之戰(zhàn)其實是一個由多個小型戰(zhàn)斗組成的大型戰(zhàn)役,雖爆發(fā)于太湖中的夫椒附近水面,但戰(zhàn)線卻沿東笤溪逐漸向南轉移,延伸到錢塘江畔的固陵,并隨著越軍的撤退而達于越國腹地直至會稽山。

      (一)夫椒之戰(zhàn)的起因

      要弄清夫椒地望,需先分析此次戰(zhàn)爭的起因。對于夫椒之戰(zhàn)究竟是吳國還是越國發(fā)動,歷來記載不一?!对浇^書》與《國語》各有說法,《越絕書》云:“昔者,吳王夫差興師伐越,敗兵就李?!雹賉2]154《國語》則說:“越王句踐即位三年而欲伐吳……不勝,棲于會稽?!盵3]597《史記》則自相矛盾,同書有“吳王悉精兵以伐越,敗之夫椒”[1]138一說,又有“句踐聞吳王夫差日夜勒兵,且以報越,越欲先吳未發(fā)往伐之”[4]1745的記載。

      其實,對于戰(zhàn)爭的發(fā)動過程,《國語》和《史記》有詳細的記載。按《國語》,范蠡以一系列理由阻止句踐發(fā)兵,曰:“陰謀逆德,好用兇器,始于人者,人之所卒也。淫佚之事,上帝之禁也。先行此者,不利?!盵3]597但句踐不聽,曰:“無是貳言也,吾已斷之矣!”[3]597一意孤行要伐吳。《史記》則載范蠡諫曰:“不可。臣聞兵者兇器也,戰(zhàn)者逆德也,爭者事之末也。陰謀逆德,好用兇器,試身於所末,上帝禁之,行者不利?!盵4]1745

      究《史記》自相矛盾之處,《史記·越王句踐世家》記句踐起兵伐吳過程之后,緊接著就有“吳王聞之,悉發(fā)精兵擊越,敗之夫椒”[4]1746的記載。對比《史記·吳太伯世家》中“吳王悉精兵以伐越,敗之夫椒”的說法,不難看出,其“伐越”之說就是《史記·越王句踐世家》中的“悉發(fā)精兵擊越”。而《越絕書》所記“吳王夫差興師伐越,敗兵就李”之“伐越”并非指夫椒之戰(zhàn)前的起兵攻伐,而是在夫椒之戰(zhàn)大敗越軍后乘勝進攻,已尾追越軍至于越地,所以是“吳伐越”而不是“越伐吳”了。戰(zhàn)地“檇李”其實應指東笤溪一帶,這在下文還有說明。

      (二)夫椒地望考證

      關于夫椒地望,一說在太湖椒山,見晉杜預《春秋左傳集解》;一說在今無錫馬跡山,見樂史《太平環(huán)宇記》卷九十二“常州武進縣”條;一說在今浙江紹興境內,見宋《嘉泰會稽志》卷十八引《郡國志》。筆者仍堅持第一說為是。今人蒙文通對此有詳細解說:“《吳世家·索隱》云‘杜預以為太湖中椒山,非戰(zhàn)所,夫椒與椒山不得為一,且夫差以報越為志,又伐越,當至越地,何乃不離吳境,近在太湖中?’《史記·越世家·索隱》亦云:‘《國語》云“敗之五湖”,則杜預云在椒山為非’。此并疑夫椒在太湖之說,實皆緣忽于《越世家》所記發(fā)兵先后之序而然?!端麟[》以為‘太湖中椒山非戰(zhàn)所’,是不知夫椒一戰(zhàn)乃為水戰(zhàn),戰(zhàn)斗之所乃夫椒山麓之湖上,而非夫椒之山上也?!盵5]椒山,也就是今天的太湖西洞庭山,位于一個湖心島上,夫椒之戰(zhàn)就爆發(fā)于該山附近的水面上??v觀吳越爭霸過程中越國的幾次攻吳,除了公元前 478年笠澤之戰(zhàn)是明目張膽大舉伐吳外,其余如公元前 505年越襲吳、公元前 494年夫椒之戰(zhàn)、公元前 482年姑蘇之戰(zhàn),越國都是采取偷襲的伎倆。笠澤之戰(zhàn)時越國實力已強于吳,故敢于大舉攻伐。而除此之外的三次進攻,都是在越國實力不如吳國的情況下進行的,“鳴鼓而攻”勝算太小,偷襲實是不得已之舉。夫椒之戰(zhàn)越軍仍是偷襲,因夫差命伍子胥在太湖訓練水軍,句踐想通過襲擊一舉將吳水軍擊潰,然后東進直逼姑蘇。

      夫椒之戰(zhàn)另有戰(zhàn)于“五湖”之說,《國語》云:“果興師而伐吳,戰(zhàn)于五湖,不勝,棲于會稽?!盵3]597韋昭注云:“五湖,今太湖?!庇莘?“太湖有五道之別,故謂之五湖?!雹谖搴瓉砜赡苤柑|側的五個小湖,后便用來泛指太湖;或者有“五道”之別而稱為五湖。因此,夫椒之戰(zhàn)的戰(zhàn)于“五湖”之說與夫椒為太湖椒山非但不矛盾,反而可互相印證:該戰(zhàn)發(fā)生于太湖,椒山是其戰(zhàn)斗發(fā)生的具體地點,而椒山就在“五湖”即太湖中。“夫椒”是特指,“五湖”是泛指。

      三、夫椒之戰(zhàn)越軍的退卻路線

      由于夫椒之戰(zhàn)的幾場戰(zhàn)斗多為水戰(zhàn),越軍行軍路線與當時的水陸交通也有很大關聯(lián),所以在探討夫椒之戰(zhàn)越軍的退卻路線之前,有必要對當時吳越一帶的水系及交通作一番梳理。

      春秋時期長江由鎮(zhèn)江、揚州一帶入海,沿今丹徒、江陰、曹徑、五盤山一帶形成海岸線。太湖接納茅山、天目山諸溪,東由吳淞江、婁江、東江分流入海,三江分流處在今蘇州東南。吳淞江、婁江大致和今日水道相符,東江則穿越今澄湖、白蜆湖等由平湖市東南入海③,如圖 1。

      圖 1 先秦太湖水系略圖[6]

      太湖之南有笤溪,《山海經(jīng)》載:“又東五百里,曰浮玉之山,北望具區(qū)……苕水出于其陰,北流注于具區(qū)?!盵7]“具區(qū)”即太湖,“苕水”即笤溪。苕溪有東、西兩支,東苕溪發(fā)源于天目山麓今臨安馬尖崗,向東流經(jīng)今臨安和余杭區(qū)境,自余杭折北而流至今德清縣,下游主河道在今湖州市與西苕溪匯合后入太湖。

      吳越之間的陸路交通,從固陵渡錢塘江經(jīng)御兒 (今浙江桐鄉(xiāng)崇福一帶)、檇李、射鄉(xiāng) (今蘇浙交界王江涇一帶)達于姑蘇[8]199。水路交通則沿通陵江而行。王充《論衡》中記吳越一帶“有丹徒大江,有錢唐浙江,有吳通陵江”④,“丹徒大江”即長江,“錢唐浙江”即錢塘江,“吳通陵江”則是溝通吳越兩國的水道,也是秦始皇后來整治的河流,即:“秦始皇造道陵南,可通陵道,到由拳塞,同起馬塘,湛以為陂,治陵水道到錢唐,越地,通浙江?!盵9]“由拳”即今嘉興,“通陵道”即通陵江,這是一條利用原南北向的通陵江舊河道的疏浚工程,且開挖陂湖“馬塘”用以蓄水[10]142-143。

      越軍從夫椒敗退的路線,有兩個可能:一是由太湖經(jīng)姑蘇之南的古笠澤轉通陵江南下退至吳越邊境的御兒、檇李一帶,可稱之為通陵江線;一是經(jīng)東笤溪而退至今余杭附近再至于錢塘江,可稱之為笤溪線。

      欲辨析越軍究竟從何而退,還需對夫椒之戰(zhàn)中檇李發(fā)生的戰(zhàn)斗進行解釋?!对浇^書》中記載:“昔者,吳王夫差興師伐越,敗兵就李”,“范蠡興師戰(zhàn)于就李”[2]153,這是越軍在太湖椒山戰(zhàn)敗后與吳軍的又一場戰(zhàn)斗。檇李,《左傳》杜預注說:“吳郡嘉興縣南有檇李城也。”[11]其地在今嘉興市南與桐鄉(xiāng)市濮院鎮(zhèn)的接界處。這似乎意味著越軍是沿通陵江線撤退的,撤退途中在檇李與緊追而來的吳軍又進行了激烈戰(zhàn)斗,且曾一度戰(zhàn)勝吳軍。然而聯(lián)系當時的情勢,筆者認為越軍不可能走通陵江線。因為走東笤溪水路至吳越邊境距離更短,更為快捷,且沿途為吳國邊境地帶;而通陵江路線則過于迂回,還要經(jīng)過吳國腹地,哪有敗軍不往邊境卻往敵國腹地撤退的道理!而且當時吳國大軍從位于太湖東方的姑蘇而來,那一方向十余萬吳軍云集,是越軍的正前方,越軍一旦在太湖戰(zhàn)敗,當然是向后方也即向西撤退,就只能走東笤溪而歸了。

      但這“檇李”又作何解釋呢?筆者以為,“檇李”概念有大、小之分,上述所講濮院之西的“檇李”即小概念的檇李,單指檇李城或檇李之戰(zhàn)的古戰(zhàn)場,其界限最大也不過方圓數(shù)里的范圍內。而大概念的檇李則是當時的一個區(qū)域,也即后來的“語兒鄉(xiāng)”,《越絕書》中說明了“語兒鄉(xiāng)”與“檇李”的關系:“女陽亭者,句踐入官于吳,夫人從,道產女此亭,養(yǎng)于李鄉(xiāng),句踐勝吳,更名女陽,更就李為語兒鄉(xiāng)”[2]215;“語兒鄉(xiāng),故越界,名曰就李。吳疆越地以為戰(zhàn)地,至于柴辟亭”[2]215。“鄉(xiāng)”是當時的一種區(qū)域劃分,其相對地位遠比今天行政區(qū)劃的“鄉(xiāng)”為高?!吨芏Y·大司徒》載“五州為鄉(xiāng)”,則是 12500戶,約五六萬人,當時人口稀少,能有五六萬人口的是一個龐大的地域單位。因此,就像前述“五湖”與“夫椒”一樣,筆者認為,大概念的檇李為后來的“語兒鄉(xiāng)”一鄉(xiāng)之地,地域廣大;而小概念的檇李即單指方圓數(shù)里的檇李古戰(zhàn)場或檇李城。這樣,夫椒之戰(zhàn)后越軍從笤溪撤退,途中與緊追不舍的吳軍激戰(zhàn),戰(zhàn)爭的地點當仍在東笤溪中的一段,具體為何處今不可考?!对浇^書》稱之為檇李,是因為該地屬于后來大范圍的檇李也即“語兒鄉(xiāng)”地域內。這也就是前文所說的“吳王夫差興師伐越”的記載貌似有誤,實則不然。因為吳軍已攻入越地,太湖椒山的戰(zhàn)斗是越伐吳,但東笤溪的戰(zhàn)斗則是“吳伐越”了。

      越軍在東笤溪再次戰(zhàn)敗,退守錢塘江,“與吳戰(zhàn)于浙江之上,石買為將?!盵2]212但石買虐待士卒,斬殺無辜,獨斷專行。吳將伍子胥乘機以疑兵之計,“或北或南,夜舉火擊鼓,畫陳詐兵”[2]212而使越軍再敗?!对浇^書》只云“戰(zhàn)于浙江之上”,而根據(jù)越國防御城堡和水軍營寨固陵,我們有理由推斷這次戰(zhàn)斗發(fā)生在浙江之上的固陵附近。固陵“位于蕭山城西 8公里左右之城廂鎮(zhèn)”[8]176,這里是越國水軍營地集中的地方,除固陵外,還有防塢、杭塢、石塘等。防塢、杭塢可能為一地,即今杭州蕭山區(qū)瓜瀝鎮(zhèn)西南 8里的航塢山,春秋時是越國的造船場所和水軍基地[8]395;石塘在杭塢山附近,很可能是當時的一段后海海塘,也是越國的水軍基地和戰(zhàn)船碼頭[8]103。

      而越軍由固陵至國都的行進路線又是如何呢?當時越國還未建山陰大城即后來的會稽,沿用允常時期舊都埤中,其址在今諸暨與紹興縣接界的店口鎮(zhèn)和阮市鎮(zhèn)一帶[8]149。由此至錢塘江邊的固陵最便利的交通莫過于西小江也即今天的浦陽江了?!对浇^書》也云:“浦陽者,句踐軍敗失眾,懣于此?!盵2]212當然,自明代以后流行一種說法:“認為今浦陽江下游河道,乃是明代鑿通今臨浦鎮(zhèn)西北的蹟堰山而造成的人工改道。浦陽江故道是從臨浦北走東折,經(jīng)錢清鎮(zhèn)而在紹興的三江口注入杭州灣。”[10]297但經(jīng)陳橋驛教授考證:“漢代前后的浦陽江下游河道,卻系北出蕭山,而非東出紹興。”[10]300雖然該文僅指出是“漢代前后”,且文獻中首次記載浦陽江也是在《漢書·地理志》中的“潘水”,先秦時期浦陽江河道究竟如何無從得知。但從現(xiàn)有史籍來看,先秦訖漢的幾百年間,春秋越國的一些水利興修及河流人工改道工程均未涉及浦陽江河道的變遷,越國之后至西漢越地一直為待開發(fā)地區(qū),更少有大規(guī)模的河道整治。因此,從漢代上溯春秋,在自然情況下,浦陽江河道發(fā)生變化的可能性很小。當時越軍由浦陽江南撤是可能的。

      但句踐此時只剩五千殘兵,無力防守國都,于是往南至會稽山據(jù)守,都城則為吳軍占領?!皶缴铣钦?句踐與吳戰(zhàn),大敗,棲其中?!盵8]215句踐在其上以山為城,稱會稽山上城,亦稱平陽,在今紹興縣城南 20公里左右的平陽村[8]150。越軍在會稽山與吳軍又相持一段時間,最后迫于無奈才向吳軍求和。

      綜上所述,可概括夫椒之戰(zhàn)越軍的退卻路線為:從太湖椒山沿東笤溪退至錢塘江邊的固陵,再沿浦陽江經(jīng)埤中而南至會稽山。

      注釋:

      ①“檇李”“就李”為同一地,因為音訛而記載不同,下文出現(xiàn)的引文“就李”都是指檇李。

      ②韋昭注及虞翻所述均轉引自陸廣徵:《吳地記》,江蘇古籍出版社,1986版,第 77頁。

      ③此處所述太湖水道轉引自中國科學院編:《中國自然地理·歷史自然地理》,科學出版社,1982年版,第 146頁。

      ④轉引自陳橋驛:《吳越文化論叢》,中華書局,1999年版,第 142頁,原文僅注明引自《論衡·書虛篇》。

      [1]來新夏.史記選[M].北京:中華書局,2009.

      [2]張仲清.越絕書校注[M].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9.

      [3]鄔國義,胡果文,李曉路.國語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4]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63.

      [5]蒙文通.越史叢考[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113-114.

      [6]中國科學院中國自然地理編輯委員會.中國自然地理·歷史自然地理[M].北京:科學出版社,1982:146.

      [7]山海經(jīng)[M].北京:京華出版社,2005:7.

      [8]方杰.越國文化[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8.

      [9]張仲清.越絕書譯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4.

      [10]陳橋驛.吳越文化論叢[M].北京:中華書局,1999.

      [11]杜預.春秋左傳正義[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1510.

      Study of the Retreat Route of Yue Troops from Fuji ao Battle

      L IU Jianhua
      (College of Science,ZhejiangUniversity,Hangzhou 310027,China)

      Yue attackedWu in 494 BC,and the war broke out at Fujiao,which is the presentday Jiaoshan in Taihu.Yue was defeated,and Yue troops went to Guling along Tiaoxi,then got to Pizhong and KuaijiMountain from Puyang River.

      the battle of Fujiao;Yue troops;the route ofmarch

      K204

      A

      1671-6574(2010)05-0087-05

      2010-08-01

      劉見華(1984-),男,河南固始人,浙江大學理學院地球科學系 2008級歷史地理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

      猜你喜歡
      越軍吳軍吳越
      “多想”去看看
      學術中堅吳越
      西部學刊(2023年22期)2023-02-26 16:49:57
      《吳越春秋》“折易”新解
      越戰(zhàn)中的動植物“間諜”
      越戰(zhàn)中的動植物“間諜”趣聞
      越戰(zhàn)中的動、植物“間諜”趣聞
      吳越“雙絕”的千年相逢
      金橋(2017年5期)2017-07-05 08:14:52
      范蠡妖陣破吳軍
      范蠡妖陣破吳軍
      特別文摘(2016年5期)2016-05-04 21:59:19
      汪雷一蘭 吳軍 夏兆俠 馬雪
      克山县| 商洛市| 县级市| 乳山市| 临泽县| 通河县| 长海县| 金寨县| 嵊州市| 枝江市| 贵港市| 射阳县| 黄冈市| 兴海县| 商丘市| 新晃| 大方县| 英山县| 萨嘎县| 丹阳市| 开原市| 大同市| 恭城| 阿克陶县| 新巴尔虎右旗| 息烽县| 萍乡市| 东乡族自治县| 河北区| 花垣县| 和政县| 嫩江县| 同德县| 兴和县| 镇原县| 平果县| 永和县| 自贡市| 桐城市| 沿河| 西乌珠穆沁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