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金銀器】
【最外重寶函 長30厘米寬30厘米 高30厘米】1987年5月5日陜西扶風法門寺塔地宮后室出土,一組八件,現(xiàn)原件由陜西法門寺博物館收藏。
和吳杰一起賞國寶
八重寶函原置于法門寺塔地宮后室北壁正中位置,該寶函由一木、一石、三金和三銀材料制成,相互嵌套的、共八件寶函所組成。除最外重的檀香木寶函在出土時已殘朽外,其余七重均保存完好,故大家只能見七重寶函了。
相傳法門寺佛指舍利“三十年一開,則歲豐人和”。隋唐兩代王朝都崇拜、供養(yǎng)佛舍利,唐代先后有八位皇帝六次迎奉佛指舍利到京城長安或東都洛陽的皇宮供養(yǎng),形成了中國佛教史上最盛大的典儀。八重寶函就是唐懿宗(860~873年在位)李漼(cui,音璀)賜贈的,函內(nèi)盛放著一枚供奉舍利。這八重寶函由大至小依次為:
一、黑漆檀香木銀棱盝頂寶函【長30厘米 寬30厘米 高30厘米】
“盝(lu,音錄,盒子)頂”是中國傳統(tǒng)建筑屋頂之一,頂部為平面的四面坡。該木質(zhì)寶函是用極珍貴的檀香木制成,用雕花銀條棱邊。發(fā)掘時,此函已嚴重朽壞。
二、鎏金四天王盝頂銀寶函【高23.5厘米 長20.2厘米 寬20.2厘米 重2699克】
寶函由一條約5厘米寬的絳黃色的綢帶十字交叉緊緊捆扎,正面有一金鎖扣和金匙,以銀鑄成;盝頂面鏨有兩條龍,首尾相對,四周襯以流云紋;每側(cè)斜面均鏨雙龍戲珠,底飾卷草;四側(cè)立沿各鏨兩只妙音鳥,身側(cè)飾以海石榴花和蔓草。寶函的四側(cè)面分別以平雕刀法刻“四大天王”像。
三、素面盝頂銀寶函【高19.3厘米長18.4厘米 寬17.5厘米 重2028克】
通體光素無紋,素凈,不加絲毫雕刻繪描而渾然生輝,出土時有絳黃色綾帶封系。蓋與函體在背后以鉸鏈相接。
四、鎏金如來說法盝頂銀寶函【高16.2厘米 長15.8厘米 寬14.8厘米 重1160克】
鈑金成形,紋飾鎏金。函件正面有如來,四周有兩菩薩、四弟子、二金剛力士、二供奉童子;并飾以雙鳳飛翔紋,配以蔓草紋。
五、六臂觀音盝頂純金寶函【高13.5厘米 長13.5厘米 寬12.9厘米 重1512克】
函蓋雕有雙鳳及蓮蓬,蓋側(cè)有瑞鳥四只繞著中心追逐,正面為六臂如意輪觀音圖,左側(cè)為藥師如來圖,右側(cè)為阿彌陀佛圖,背面為大日如來圖,外壁鑿有如來及觀音畫像,或飾以雙鳳翔,配以蔓草紋,或刻上金剛沙彌合什禮佛的圖景。
六、金筐寶鈿珍珠裝盝頂純金寶函【高13.1厘米 長10.5厘米 寬10.5厘米重973克】
純金雕鑄,函身鑲滿紅寶鈿、綠寶鈿、翡翠、瑪瑙、綠松石等各色寶石,并鑲嵌寶石花朵,函蓋頂面和側(cè)面紅、綠二色寶石鑲嵌成大大小小的蓮花,通體以珍珠、寶石嵌飾,并雕上花瓣圖案。
七、金筐寶鈿珍珠裝珷玞石寶函【高10.4厘米 長11.6厘米 寬10.5厘米重1022.5克】
以珍珠裝珷玞石(玉石)磨制而成,周身以雕花金帶為邊,鑲嵌珠寶花鳥,通體以珍珠、寶石嵌飾,并雕上花瓣圖案。
八、寶珠頂單檐四門純金塔【高7.1厘米 寬4.8厘米 長4.8厘米 重184克】
小金塔為四角攢尖單檐單層式,其頂珠為金質(zhì)蓮花朵,閣額及檐下均飾菱紋;塔身四壁各有一扇小門,門周布魚子紋。小巧玲瓏,金碧輝煌金塔內(nèi)有一金托,托上立一銀柱,佛指舍利便套立在這根銀柱上。
每層寶函外均用銀鎖鎖上,并以絲帶或絹袱包裹,造型優(yōu)美,精雕細琢,美不勝收,世所罕見。八重寶函是世界等級最高、層數(shù)最多的佛祖真身舍利寶函,其價值不僅在平雕刀法、寶鈿珍珠裝及盝頂這些古代工藝,還在于諸函四周壁面上鏨刻豐富的密教壇場、如來、文殊造像等,是唐代密宗文化藝術(shù)史的一幅剪影。國家已經(jīng)將該組文物收錄我國首批不得出境珍貴文物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