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秋仙
(溫州大學外國語學院,浙江溫州 325000)
大學英語模塊教學與形成性評價
賈秋仙
(溫州大學外國語學院,浙江溫州 325000)
根據(jù)新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大學英語課程實施了模塊教學。借助于網絡,英語課程和學生都被分成若干模塊,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習慣和能力。因此,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顯得尤為重要。而以往的終結性評價滿足不了新的教與學。作為終結性評價的補充,學習評價需要一個全面的、客觀的、科學的、準確的評價體系,非形成性評價莫屬。
大學英語;模塊教學;評價;形成性評價
2007年修訂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明確提出了新的教學模式應為:基于計算機和課堂的英語多媒體教學模式,開展網絡教學,使英語教學朝著個性化學習、不受時間和地點限制的學習、主動式學習方向發(fā)展;教學模式的改變不僅僅是教學方法或教學手段的轉變,而是教學理念的轉變,是實現(xiàn)從以教師為中心、單純傳授語言知識和技能的教學思想和實踐,向以學生為中心,不僅傳授語言知識與技能,而且更加注重培養(yǎng)語言應用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的教學思想和實踐的轉變?!墩n程要求》建議:“學生通過計算機學習所獲學分的比例在大學英語學習總學分中不低于 30%?!盵1]從2007年初,溫州大學開始創(chuàng)建網絡英語學習資源、環(huán)境以及實時交互教學平臺,同年 9月正式啟動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對新入學的非英語專業(yè)本科新生實施基于網絡和課堂的教學模式——分級課堂授課 +網絡自主學習的模式。教學形式是綜合課分級大班教學、口語課分級小班教學,聽力為網絡交互自主學習。本教學模式運用了網絡教學管理平臺與立體化教材,以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為中心,兼顧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基礎語言知識及聽、說、讀、寫、譯技能的掌握,整整兩年的教學實踐證明了本模式是一種全新的、個性化的教學模式。
新生入學后進行分班考試,教務處根據(jù)考試成績并且參考高考分數(shù)將學生跨專業(yè)、跨學院重新組班,分成 A、B、C三種模塊班級,每班 40~50人不等,不同的模塊按照不同的教學要求,采用不同的教學手段組織教學。教學活動由兩大模塊組成:每周 3課時的課堂教學 (2課時綜合課,1課時的口語課),1課時的網絡視聽自主學習,另外還配備了課余時間進行的網絡自主學習(不限時)和第二課堂活動。
所有模塊班級的模塊教學都采用課堂面授 +小班口語課 +網絡自主學習的模式,設兩條教學主線:視聽說和讀寫譯,其中視聽說的步驟三個:網上視聽說自主學習 +課堂實戰(zhàn)訓練 +真實情景模擬,讀寫譯的步驟也是三個:網上讀寫譯自主學習 +課堂重點講解 +課外知識拓展。
(一)課堂面授教學模塊
每周 2學時,40人左右大班教學,教師講授和課堂活動相結合。教師采用傳統(tǒng)教學手段結合現(xiàn)代信息技術、特別是網絡技術的多媒體課件課堂講授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利用豐富的教學內容和各種教學資源進行精心設計,把每單元的學習目標轉化為相關語言交際任務,創(chuàng)設與教材內容相關的情境,明確學習要求,學生通過課件、教學軟件、網絡等途徑獲得文本、圖形、圖像、聲音、影像并存的學習內容。課后學生還可以通過網絡搜集資料,實現(xiàn)與內容的交互功能,以此獲得一些相關交際內容的知識片斷并掌握一定的語言形式,下次面授輔導時教師通過相關的課堂活動及時獲得學生自主學習、課外合作的反饋,并且進行針對性的調控。教與學雙方都將信息技術當成達到各自目的的手段和工具,有機地整理、組合課程內容以及相關的信息資源、信息方法和人力資源,共同完成大學英語教學任務。在對課文內容的處理上,注重加強學生對文章的語篇分析,教會學生欣賞英語語言,理解東西方人思維習慣的不同和文化差異,引導學生掌握相關的人文知識、提高他們的綜合語言修養(yǎng)。通過這種形式,教師不僅傳授了英語語言知識,還培養(yǎng)了學生的語言能力。
在新的教學理念指導下,我們堅持以學生為主體、以任務輸出為中心,以提高學生語言實踐能力為目標,積極改進課堂教學方法,提供有益于學生的各種運用語言的機會,加強師生互動,活躍課堂氣氛,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
(二)口語教學模塊
為了讓學生較好地掌握會話策略,基本表達個人意見、情感和觀點,基本陳述事實、事件、理由等,口語課采用小班分組教學,每班 20人左右,每周 1個學時進行口語訓練和情景模擬訓練。為了方便操練,每班分成若干小組,每組選一人做組長,也可組員輪流做組長,組織小組成員就教材的相關話題或教師設計的話題進行討論,學生在討論過程中,教師巡視,隨時給予指導或參與其中討論;然后每組選一人或多人代表該組發(fā)言,由學生自評或教師點評。這種方法能夠激發(fā)學生參與活動的內在動機,使學生在參與活動中能夠感到趣味性、實用性和挑戰(zhàn)性,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拓寬語言知識和會話技巧、培養(yǎng)英語實用能力,同時也培養(yǎng)學生與人的合作能力,具有團隊精神。課堂上還可以運用課文主題進行演講、故事改編、角色扮演、辯論等活動,這些活動可以讓學生自由發(fā)揮其中的情境和對話。努力用英語表達,使英語語言的學習貼近生活,更具實用性和趣味性,通過積極參與這些活動,學生逐步提高了運用語言進行交際的能力,也增強了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和自我成就感,有效地激勵了學生的自主學習。同時,我們加強對學生學習策略的指導,教授學生從學習概念以獲得更好的理解轉變到學習技巧以改善行為;從被動學習到主動學習;從機械學習到研究性學習,從輸入式學習到輸出式學習的轉變。
口語教學的原則是以“視、聽、讀導入,口語為本”,通過讓學生接觸大量的視頻、聽力和閱讀材料,進行師生的雙向、多向交流(如互問、情景對話、角色轉換、共同研討等)及學生間的雙向、多向交流 (如互問互評、討論、角色扮演、辯論等)等課堂活動,讓學生直接參與課堂活動的時間達到最大限度、讓學生直接參與課堂活動的覆蓋面達到最大限度、讓學生的交際真實性達到最大限度、讓學生相互學習的機會達到最大限度。確立了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三)網絡自主學習模塊
所有學生平均每周一課時在機房里通過新時代交互英語教學管理平臺完成視聽學習,按學習系統(tǒng)設計的學習程序進行自主性、個性化交互學習;學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學習基礎自助調節(jié)學習的內容、進度和強度。清華大學的自主學習系統(tǒng)包括網絡教學資源、在線測試、師生交流、后臺教務管理和跟蹤、后續(xù)課程選修等幾大模塊。在線課程包括主題內容的視聽、學習步驟的自我檢測和在線單元測試,學生可以在網絡環(huán)境下用英語進行交流,在使用過程中鞏固語言知識、提高語言技能,使學生課外自主學習成為可能。也可以在學習的過程中開展自評和互評,培養(yǎng)了自我管理、自我監(jiān)控的能力。此外,學校給每個學生至少 60個免費上機時間,完成讀寫譯和視聽課程內容,教師通過網絡進行教學管理,通過網絡管理平臺,教師可對學生的網上自主學習情況進行跟蹤、檢查。大學英語課程的精品課程網站也提供了豐富的網絡資源可供學生課前及課后的學習、鞏固與提高,豐富了英語教學內容,拓寬了教學活動的時空領域。
大學英語自主學習系統(tǒng)特設專門的教務后臺監(jiān)控系統(tǒng),跟蹤了解每個學生的上網學習時間、學習內容、學習進度等詳細情況,所有這些學習表現(xiàn)及測試成績都將自動記錄在冊,作為計算平時成績的依據(jù),教師也可以通過平臺自身的分析系統(tǒng),分析了解學生學習中的重點、難點問題,作為評估和調整教學活動的依據(jù)。
網絡自主學習為學生提供了一個真正自主、個性化的學習環(huán)境。學生個性化學習方法的形成和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發(fā)展,是教學模式改革成功的一個重要標志[2],學生隨時隨地選擇適合自己需要的材料進行學習,通過網絡教學平臺完成傳統(tǒng)課堂上無法完成的聽說訓練,能夠隨時記錄、了解、檢測學生的學習情況以及教師的教學與輔導情況,從而能督促學生積極學習,促使學生的英語聽說能力與其他實用能力有一個較快提高。
模塊教學遵守的教學基本原則是:重整模塊班授課與小班操練相結合,課堂教學與開放式自主學習相結合,個性化多媒體教學與網絡教學相結合,第一課堂教學與第二課堂活動相結合[2]。它以現(xiàn)代信息技術特別是網絡技術為支撐,使英語教學朝著個性化學習、不受時間和地點限制的學習、主動式學習方向發(fā)展,體現(xiàn)了英語教學的實用性、文化性和趣味性融合的原則,能充分調動教師和學生兩個方面的積極性,確立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這一教學模式在充分利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同時,也充分考慮和合理繼承原有教學模式中的優(yōu)秀部分。
學習評價是大學英語課程教學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無論是教師的教學效果,還是學生的學習效果,都必須通過評價得以了解,英語課程的實施首先是確定教學目標,其次是教學手段(包括選擇教材和教法),第三是評價機制。全面、客觀、科學、準確的評估體系對于實現(xiàn)課程目標至關重要,它既是教師獲取教學反饋信息、改進教學管理、保證教學質量的重要依據(jù),又是學生調整學習策略、改進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的有效手段。
實施模塊教學之前,我校對學生的大學英語學習的評價是根據(jù)學生的每學期末的考試成績進行的,這種評價手段只能對學生學習的結果進行評價,無法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其知識目標明確可行,能力目標卻抽象模糊,缺乏整體評價體系的科學性和全面性。在實行以學生自主學習為特點的模塊教學之后,僅靠終結性評價已無法全面、客觀、準確地評價學生的英語學習。
那么什么樣的評價體系能夠既能正確評估學生所學的知識與技能,也能評估學生所掌握的方法、形成的能力和養(yǎng)成的行為習慣呢?1967年,美國哈福大學的斯克里芬在他的《評價方法論》一書中率先提出了形成性評價這一概念。它“是通過診斷教育方案或計劃,教育過程或活動中存在的問題,為正在進行的教育活動提供反饋信息,以提高正在進行的教育活動質量的評價”[3]。這一評價的目標是在教育活動過程中不斷了解活動進行的狀況,以便能及時對活動進行調整,進而提高活動質量所進行的評價。形成性評價具有以下特點[4]:
(一)全面
無論從評價的價值取向,還是從評價的內容方法上看,形成性評價的理念更為全面,也就能更充分地發(fā)揮評價的各種功能。過程性評價既注意標準又注意過程,不試圖用過于刻板的標準來衡量所有的學生,而是通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xiàn)去判斷每位學生的學習質量和水平,符合人的多元智能的實際,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力和自信心。
(二)及時
形成性評價是與教學同時進行的共時性評價,評價和教學相互交叉和融合,教師和學生民主互動和協(xié)商,能及時地反映學生學習中的情況,有利于及時地肯定學生的成績,引導學生的學習和發(fā)展方向,及時地發(fā)現(xiàn)存在的問題和不足,改錯糾正。
(三)靈活
形成性評價不過分追求目標的標準化和方法的規(guī)范化,不過分追求評價的客觀性和精確性,不過分追求評價環(huán)境和程序的正規(guī)和嚴肅,有利于學生充分展示才能。
(四)深入
形成性評價采用包括質性評價在內的各種評價方式,從學生本身、從同學、從教師家長等不同的角度獲得評價信息,不像傳統(tǒng)的評價只能測量可量化的、相對來說屬于淺層次的學習效果,可以深入到學習的不同方面和不同層次,可以從不同的視角對學習進行描述和評價,對學習質量的評價層次更高也更深入了。
(五)可持續(xù)
形成性評價不是間歇式地進行,而是貫穿于學習的始終,在學習之前、之中、之后都不間斷地進行著。隨著評價理念的逐步樹立和對評價方法的逐步掌握,學生將評價作為學習的一部分,成為促進自己終身學習和終身發(fā)展的重要手段。
形成性評價的核心是讓學生自主地完成某些學習任務,在學習過程中體驗成功和收獲,它通過課堂活動和課外活動的記錄、網上自學記錄、學習檔案記錄、訪談和座談等形式對學生學習過程進行觀察、評估和監(jiān)督,促進學生有效的學習,而不單純是平時測驗成績的累計。在實行以學生自主學習為特點的多媒體教學中十分有必要采用形成性評價,彌補傳統(tǒng)評價所帶來的不足。形成性評價能評價那些用傳統(tǒng)筆試不能反映的復雜、隱性的學習結果和學習技能;能有效檢測學生的語言發(fā)展狀態(tài)和趨勢,揭示個體學生在學習中的情感態(tài)度和學習策略的運用,對學生學習過程中表現(xiàn)出的興趣、態(tài)度、參與活動作出判斷,從而對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起到了診斷、激勵和強化的作用。它能鼓勵學生在真實情景中去學習;為教學的改進提供可靠的反饋信息、質量監(jiān)控和導向;它重視學生在評價中的個性化反應,尊重學生的差異和個性特點;它不僅關注學生在學校情景中的表現(xiàn),更關注學生在非學校情景中的表現(xiàn),關注學生解決真實生活中的真實問題的能力。形成性評價實際上是一種質性評價,它不是為了給出學生在群體的位置,而是為了讓學生在現(xiàn)有的基礎上謀求實實在在的發(fā)展,它有利于培養(yǎng)學習的興趣,有利于自主學習能力的形成,有利于學習主體個性的發(fā)展。而且,形成性評價是教與學的雙向評價,它也能促使教師全面、深入和細致地總結課程、教材和教法等各方面的經驗和教訓,從而找出改進教學方法與提高教學質量的途徑。
因此,英語課程考核根據(jù)模塊教學的內容,將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結合起來,將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學習方法和學習效果結合起來。平時成績占 50%(其中作業(yè) 10%,出勤+課內表現(xiàn)10%,口語 20%,網上自主學習 10%),期末卷面綜合考占50%。
在整個評價中,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各占了 50%,形成性評價包括網絡自主學習、作業(yè)、考勤、課堂表現(xiàn)等,口語考試其實也是對平時學習的考察,因為沒有平時訓練與積累,期末是很難應付的。這一評價模式從“教”和“學”的角度進行客觀、科學、有效的觀察和記錄來評價學生的學習過程。提高了學生對平時學習的重視程度,有利于語言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也有利于正確學習行為的養(yǎng)成。這種新的評價體系正確反映了外語學習的本質和過程,滿足了學生發(fā)展的需要。
美國心理學家加德納認為:人的智力是由言語/語言智能、音樂/節(jié)奏智能、邏輯/數(shù)理智能,視覺/空間智能、身體/運動智能、交往/人際關系智能、自知/自我認知智能、自然觀察者智能等八種以上智能構成。每個人都有多種智力,這些智力會以不同的方式進行組合和運用,以完成不同的任務,解決不同的問題,并且在不同的領域上發(fā)展[5]。不同的人在這八種智力上的表現(xiàn)是不同的,每個人都有自己最擅長的智力領域,在這個類型的智力活動中會表現(xiàn)更好,世界上并不存在誰聰明誰不聰明的問題,而是存在哪一方面聰明以及怎樣聰明的問題。多元智力理論主張對學生的評量和評價要在實際生活及學習情景中,從多方面來觀察、記錄、分析和了解學生的優(yōu)點和弱點;允許學生用多種方式展示其學習和能力;教師對學生在各個領域的表現(xiàn)進行評量,且允許這些評量之間進行變通,即在某個領域的優(yōu)秀表現(xiàn)可以彌補在其他領域的不足。我們的學生有的應試能力強些,有的聽力能力強些,有的口頭表達能力強些,模塊教學把大學英語的學科教學內容以聽、說、讀、寫、譯各種不同的方式呈現(xiàn)出來,并采用多元化的方式來評量,使不同能力或特性的學生,都有較好的理解與表現(xiàn)。
形成性評價的最大特點就是引導學生關注學習過程,在學習過程中根據(jù)實時評價及時調整不當?shù)膶W習方式,改正不良的學習態(tài)度,養(yǎng)成良好學習習慣以取得預期的學習結果。形成性評價是一個動態(tài)開放的過程,它貫穿于教學活動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是教學活動的有機組成部分,教學活動的任何時候都可以進行評價,對教學活動的任何環(huán)節(jié)都可以實施評價。
在新的教學改革模式的推動下,經過兩年的“網絡教學,口語教學和綜合教學三合一”的模式培養(yǎng)之后,大部分學生能夠擺脫在中學里養(yǎng)成的被動學習態(tài)度,在大學英語學習中能掌握正確的英語學習策略,并且自主學習能力得到了顯著提高。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體驗實現(xiàn)“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的全面發(fā)展。至于對大學英語課程的學習評價,不論采取形成性評價還是終結性評價,都各有其長處以及不足,僅僅使用某一個評估方式是不客觀、不全面的。只有多種評價方式的結合,才能夠全面考慮到學生的個體差異,使學生在不同的側面了解到自己學習情況,讓學生看到自己在英語學習中的長處,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
[1]教育部辦公廳.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 [Z].教高廳[2007]3號,2007.
[2]溫州大學外國語學院.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 [Z]. 2007.
[3]陳玉琨.教育評價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9-35.
[4]高凌飚.關于過程性評價的思考 [J].課程教材教法, 2004,(10):12-15.
[5]Gardner.Frames ofMinds.智能的結構[M].沈致隆,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116-135.
M odular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Formative Assessment
J IA Qiu-xian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Wenzhou University,Wenzhou 325000,China)
Based on new College English Curriculum Requirements,College English module teaching has been explored in resent two years.Bymeansofweb,both English course and students are classified intomodules,which aims at cultivating students'habits and abilities of studying English autonomously.Therefore,the evaluation of their learning process is of essential to the achievement of the course.However,the previous summative assess ment can't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new teaching and learning.To be the complement of summative assess ment,a comprehensive,objective,scientific and accurate evaluation system is in need.It is none but Formative Assessment.
college English;modular teaching;assess ment;formative assess ment
H319
A
1001-7836(2010)04-0141-04
(責任編輯:劉東旭)
2009-12-20
賈秋仙(1965-),女,浙江溫州人,副教授,從事應用語言學及英語教學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