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春燕 吳清民 中國農業(yè)大學動物醫(yī)學院
母牛繁殖障礙給養(yǎng)牛業(yè)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嚴重影響著奶牛業(yè)的發(fā)展,其中包括死胎、流產、不孕等繁殖力下降或不能繁殖的異常生理狀態(tài)。引發(fā)的因素很多,如先天性、營養(yǎng)性、管理性和病理性等因素,其中病理性因素包括傳染性因素和非傳染性因素,而傳染性因素是引發(fā)母牛繁殖障礙的重要因素之一。臨床上母牛繁殖障礙表現(xiàn)為妊娠母牛流產、死胎、木乃伊胎,產出無活力弱仔、畸形胎兒和不育。20世紀30年代以前,傳染性因素曾是引發(fā)牛繁殖障礙的最主要原因,如布魯氏桿菌病、彎曲菌病、衣原體病、赤羽病、牛細小病毒病、牛傳染性鼻氣管炎、牛黏膜病、李氏桿菌病、沙門氏菌病、霉菌病、立克次氏體病、新孢子蟲病和弓形蟲病等。當前這些傳染性疾病仍然困擾著廣大的奶牛養(yǎng)殖戶,給養(yǎng)牛業(yè)造成了巨大的沖擊。本文主要闡述了臨床上幾種重要的細菌或寄生蟲性病因。
布魯氏桿菌?。ê喎Q布病,Brucellosis)是由布魯氏桿菌引起的分布于世界各地的人畜共患性傳染病,人類感染布病后長期發(fā)熱、多汗、關節(jié)痛及肝脾腫大,病程長,反復發(fā)作,長期不愈;家畜感染則出現(xiàn)流產和不育,嚴重危害畜牧業(yè)生產和人類健康。這種降低生產性能、危害畜產品安全,降低生活質量的疫病給畜牧養(yǎng)殖業(yè)、人類健康及食品安全帶來了巨大威脅。
布魯氏桿菌是一種胞內寄生菌,革蘭氏陰性球桿菌。以其侵襲宿主能力分為7個種、19個生物型:馬耳他布魯氏桿菌(B.melitensis)、流產布魯氏桿菌(B.abortus)、豬布魯氏桿菌(B.suis)、綿羊附睪種布魯氏桿菌(B.ovis)、犬布魯氏桿菌(B.canis)、沙林鼠布魯氏桿菌(B.neotomae) 和水生哺乳動物布魯氏桿菌(B.maris)。布魯氏桿菌在自然環(huán)境中生活力較強,在污染的土壤、水以及病畜的分泌物、排瀉物及死畜的臟器中能生存1~4個月,在食品中約生存2個月。60℃加熱30min、70℃加熱5min或日光下曝曬4h可殺死該菌,對常用化學消毒劑較敏感[1]。
目前已知本病易感動物有家畜、家禽、野生動物等60多種,但主要是羊、牛及豬。主要傳染源是病畜及帶菌動物,染疫動物首先在同種動物間傳播,造成帶菌或發(fā)病,隨后波及人類。病畜的分泌物、排泄物、流產物及乳類含有大量病菌,主要經消化道傳播,食用被病菌污染的飼料(食品)、水或生乳以及未熟的肉、內臟等均會感染,也可經呼吸道傳染;此外,還可通過結膜、交配及吸血昆蟲進行傳播。
檢疫實踐表明,動物群出現(xiàn)陽性病畜后,布魯氏桿菌可在群體內迅速擴散、蔓延。如某牛場飼養(yǎng)規(guī)模為157頭,9月突然出現(xiàn)陽性患畜3頭,至11月檢測時則發(fā)現(xiàn)32頭陽性患畜。
動物易感性是隨性成熟年齡增加而增高。實踐中,疫區(qū)內犢牛、羔羊感染率極低,大多數(shù)處女牛第一胎流產后多不再流產。人類普遍具有易感性,患病與職業(yè)有密切關系,獸醫(yī)、畜牧工作者、屠宰工人、皮毛工等明顯高于一般人群。
家畜感染多為隱性,母畜則出現(xiàn)流產和不育,主要臨床特征是母畜子宮胎膜發(fā)炎導致流產;公畜發(fā)生睪丸炎、關節(jié)炎。人臨床表現(xiàn)為疲乏無力、失眠、長期發(fā)熱、多汗、游走性關節(jié)肌肉疼痛,一側性睪丸炎,局部淋巴結、肝脾腫大等,病程長;轉為慢性型則反復發(fā)作,長期不愈。
布魯氏桿菌分離培養(yǎng)和鑒定較為困難,且常規(guī)實驗室存在生物安全隱患,因此分子生物學診斷鑒定技術應運而生,如多種方式的聚合酶鏈反應(PCR)技術等。
傳統(tǒng)方法主要是凝集試驗(包括平板凝集試驗、試管凝集試驗),其中平板凝集試驗常用作布魯氏桿菌病普查的初檢,有時可出現(xiàn)非特異性凝集反應,需要試管凝集試驗或其它方法進一步檢測確認。在國際貿易中緩沖布魯氏桿菌抗原凝集試驗過去一直是牛、羊、豬布魯氏桿菌病診斷的指定試驗。
補體結合試驗至今仍是布魯氏桿菌病的重要診斷方法,是牛、羊、綿羊副睪種布魯氏桿菌病診斷的國際貿易指定試驗,作為確診試驗用。
用乳環(huán)試驗(MRT)普查泌乳群布魯氏桿菌病,對大牛群(100頭以上)的敏感性較差。但對近期免疫牛(接種后4個月以內)檢測或檢測非常乳(如含初乳的牛奶,乳腺炎奶)會出現(xiàn)假陽性反應。
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 (ELISA)是一種與CFT效果相當?shù)脑囼?,操作更方便,既可以作為確定試驗,又可以作為篩選試驗。但只有牛布魯氏桿菌病的ELISA檢測技術是國際貿易指定試驗。這種ELISA方法不但可用于血清學診斷,還可用于乳汁檢查。豬種布魯氏桿菌和綿羊副睪種布魯氏桿菌也已有成熟的ELISA診斷技術。其它種布魯氏桿菌病上的應用還需進一步改進抗原和積累數(shù)據(jù)。
國外發(fā)達國家控制布病主要措施是采用不免疫、只檢疫、撲殺陽性畜,政府財政補貼的布病根除計劃;我國及許多發(fā)展中國家和地區(qū)仍然在使用弱毒疫苗,采用檢疫與免疫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布病防控。因此,改進布病疫苗,使其適合不同用途、不同區(qū)域動物是布魯氏桿菌病防治研究的重要領域之一。目前,常用布魯氏桿菌疫苗包括牛用S19疫苗、羊用Rev.1疫苗、牛用RB51疫苗、豬用S2疫苗和羊用M5疫苗[2]。除疫苗免疫外,加強檢疫和綜合性控制措施對人和動物布病控制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首先定期檢疫畜群,發(fā)現(xiàn)陽性動物及時淘汰。檢出病畜,及時淘汰宰殺;病畜及其流產物必須深埋;對其污染的環(huán)境用20%漂白粉或10%石灰乳消毒;病畜乳及其制品必須煮沸消毒;皮毛消毒后還應放置3個月以上,方準運出疫區(qū);病畜用過的牧場需經3個月自然凈化后才能供健康畜使用。
加強動物轉運監(jiān)督管理,禁止陽性動物長途轉運。凡是布病檢測陽性動物,一律禁止長途轉運,防止病畜及其病原菌擴散蔓延。對于檢測陰性動物,在運輸?shù)侥康牡睾髴綦x檢疫3個月,陰性者方可混群飼養(yǎng)。
加強職業(yè)人群布病防控專業(yè)知識和技術培訓和宣傳。對與牲畜或畜產品接觸密切者進行防控知識和技術宣傳培訓,便于做好個人防護,從而降低人群發(fā)病率。
胎兒彎曲菌是一種微需氧的革蘭氏陰性菌。分為胎兒亞種(C.fetus subsp. fetus)和性病亞種(C. fetus subsp. venerealis)。胎兒亞種又稱為彎曲菌腸道亞種,可引起牛散發(fā)性流產和羊地方流行性流產,也可感染人,引起流產、早產、敗血癥以及類似布魯氏桿菌病的癥狀。性病亞種是牛生殖道彎曲菌病的病原,主要引起不育,胚胎早期死亡及流產,給養(yǎng)牛業(yè)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3]。
本菌在外界環(huán)境中的存活期短,對干燥、直射日光和一般消毒藥敏感,經紫外線照射5min可被滅活。對酸和熱敏感,pH值為2~3的溶液中5min,或58℃、5min可被殺死。本菌對紅霉素、四環(huán)素等敏感。
患病母牛和帶菌公牛以及康復母牛是主要的傳染源。病菌主要存在于公牛精液、包皮黏膜,母牛生殖道、胎盤或流產胎兒組織中。公牛感染后可帶菌數(shù)月,有的可達6年甚至終身。
自然交配是本病的主要傳播途徑。也可通過人工授精或消化道傳播。羊、犬和人都可感染,但牛是最易感動物之一,各種年齡公母牛均易感,尤以成年母牛最易感。本病多呈地方性流行。
▲ 有關人員正在對奶?!皟刹 边M行檢疫
病初陰道卡他性炎癥,分泌黏液,10~14天后病菌侵入子宮和輸卵管內,表現(xiàn)為子宮內膜炎和輸卵管炎[4]。母牛由于胚胎早期死亡并被吸收,或因早期流產而表現(xiàn)不育;病牛不斷發(fā)虛情,發(fā)情周期不規(guī)則;但感染后6個月多數(shù)??稍俅问茉小A鳟a多發(fā)生于懷孕后第5~6個月,流產率為5%~20%[5]。
根據(jù)病牛出現(xiàn)暫時性不育,發(fā)情期延長,發(fā)情周期不規(guī)律,流產等癥狀,初診可懷疑此病。確診時,取胎膜子葉涂片,分別進行革蘭氏染色和科茲洛夫斯基染色鏡檢,發(fā)現(xiàn)螺旋狀細菌可進一步鑒定;或取流產胎兒胃液、心血、肺、羊水接種于鮮血瓊脂,10% CO2環(huán)境下培養(yǎng)3~9天,對疑似菌落進一步用PCR方法鑒定病原[6]。
血清學檢查時可用陰道黏液凝集反應,即取子宮頸部黏液,用生理鹽水或0.3%福爾馬林磷酸鹽緩沖液稀釋,離心去沉淀,取上清液做系列稀釋后各加等量抗原,37℃作用24~40h,觀察結果,凝集價達1:25者判為陽性[7]。
牛群爆發(fā)本病時應暫停配種3個月。病??捎每咕剡M行局部治療。彎曲菌對鏈霉素、四環(huán)素類抗生素和紅霉素等敏感,臨床上使用紅霉素、四環(huán)素、慶大霉素、復方新諾明、黃連素、呋喃唑酮等藥物可以治愈。對患有子宮炎母牛可在子宮內投入或連續(xù)5天注射鏈霉素和青霉素。
滅活菌苗(加費氏佐劑)接種,可以阻止帶菌,使公牛的自然傳染能力終止。據(jù)報道[8],用疫苗接種應在配種季節(jié)到來前進行2次,然后每年在臨近配種季節(jié)進行強化接種,可以保證在配種季節(jié)有高度的免疫力。
牛流產沙門氏菌病是由流產沙門氏菌引起的一種以不育、胚胎早期死亡和流產為特征的傳染病。病原主要是鼠傷寒沙門氏菌和都柏林沙門氏菌等,其在外界環(huán)境中的生活力較強,在普通水中雖不易繁殖,但可生存2~3周,在糞便中可存活1~2個月。
病畜和帶菌畜是傳染源。易感牛食入污染飼料、飲水等,或吸入含菌飛沫,通過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亦可通過病畜與健康畜的交配或用病畜精液人工授精而感染。各種年齡均可感染,但犢牛感染多呈敗血癥型。該病往往是其它疾病的繼發(fā)癥或并發(fā)癥。應激、營養(yǎng)不足、長途運輸?shù)瓤梢源龠M本病的發(fā)生。
主要發(fā)生在10~30日齡犢牛。牛群中有帶菌母牛時,犢??捎诔錾?8h開始拒食、臥地不起、迅速衰竭,多數(shù)犢牛病初體溫達40~41℃,之后排出灰黃色液狀糞便,混有黏液和血絲,病程5~7天,死亡率有時達50%[9]。
成年牛多為隱性感染,孕牛可能出現(xiàn)流產等。母牛流產多發(fā)生在懷孕第4~9個月,常見于第6個月。流產后常見胎衣滯留,并出現(xiàn)子宮炎、乳房炎、關節(jié)炎、肺炎等繼發(fā)癥狀。
根據(jù)病史和病牛癥狀,可做出初步診斷。確診還需要無菌采取病死牛肝、脾組織進行涂片,革蘭氏染色鏡檢或取病死牛肝、脾、腸系膜淋巴結分別接種于普通瓊脂平板培養(yǎng),取典型菌落進行鑒定。
對病牛隔離飼養(yǎng),病牛污染的圈舍、飼槽,水具及周圍環(huán)境等用3%~5%火堿消毒或紫外線照射進行消毒;保持飼料及飲水清潔,維持牛群良好的衛(wèi)生環(huán)境,減少應激;平時對棚舍、用具等進行定期和不定期消毒;對犢牛進行補飼,提高機體的免疫力。
發(fā)病牛治療原則是抗菌消炎、補充體液、調整體內電解質平衡,改善胃腸功能,如靜脈注射敏感抗生素。有酸中毒者靜脈注射5%的NaHC[10]。
牛衣原體性流產是由鸚鵡熱衣原體引起的一種地方流行性傳染病,主要臨床特征是妊娠母牛流產、早產、死產或產無活力犢牛。奶牛產奶量大幅度減少,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
鸚鵡熱衣原體為革蘭氏染色陰性,胞內寄生。對感染動物子宮內膜、胎盤具有很強的親嗜性,使其產生炎癥引起流產[11];對四環(huán)素類抗生素、氯霉素和紅霉素敏感;對脂溶劑、去污劑和季銨鹽敏感,56℃、5min可滅活。
鸚鵡熱衣原體能感染100多種畜禽,感染動物是主要傳染源,流產母牛在流產或產犢時將大量病原體散播到外界環(huán)境中,通過消化道和呼吸道傳播給健康牛,亦可通過交配或人工授精進行傳播。流產后母牛一般不會再次流產,但長期排菌。冬春季節(jié)多發(fā)。
各個孕期和胎次的母牛都可發(fā)病,一般頭胎母?;蛉焉?~9月齡常發(fā),發(fā)病前母牛沒有任何特殊征兆,產出死胎或無活力的犢牛,胎衣排出遲緩,有的繼發(fā)子宮內膜炎、乳房炎。嚴重者出現(xiàn)全身膿毒敗血癥甚至死亡。青年公牛感染常表現(xiàn)為精囊炎,精囊、副性腺、附睪和睪丸慢性炎癥,精液品質下降,有的睪丸萎縮[12]。
牛衣原體病是一種多系統(tǒng)性疾病,根據(jù)臨床癥狀和病變難以確定診斷,主要依據(jù)實驗室檢查方法予以確診。實驗室檢查時,可無菌采集流產母牛胎衣以及流產胎兒肝、脾、肺及胃液,公牛精液及病牛血清,進行檢測。
4.4.1 病原學檢測方法
主要有以下幾種:①涂片染色鏡檢,即用病料做涂片進行姬姆薩染色后鏡檢,在油鏡下可見衣原體原生小體(EB)被染成紫紅色,網狀體(RB)被染成藍紫色;②病原分離培養(yǎng),即將鏡檢發(fā)現(xiàn)的疑似有衣原體的無菌病料稀釋、離心取上清卵黃囊內接種于7日齡雞胚,收集接種后3~10日死亡雞胚卵黃膜繼續(xù)傳代,直到接種雞胚規(guī)律性死亡[13];若卵黃囊充血、雞胚卵黃囊膜涂片鏡檢發(fā)現(xiàn)大量衣原體原生小體可確定為陽性;③取無菌病料懸液接種McCoy、Hela和Vero細胞,2~7天后姬姆薩染色鏡檢。④將無菌采集的病料經腹腔接種3~4日齡小鼠,若腹腔積累纖維蛋白滲出物,脾臟腫大,則可取腹腔滲出物和脾臟染色鏡檢。⑤也可以將上述鏡檢或分離的疑似培養(yǎng)物經PCR等分子生物學方法進行鑒定。
4.4.2 血清學檢測方法
主要包括補體結合試驗(CF)、間接血凝試驗(IHA)、免疫熒光試驗(IF)、瓊脂擴散試驗(AGID)、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ELISA)等。其中,補體結合試驗是國際口岸檢疫動物衣原體血清抗體的推薦方法。
4.5.1 建立嚴格的衛(wèi)生消毒制度
消毒劑可以選用2%苛性鈉或甲醛溶液;在產犢季節(jié)要嚴格隔離流產母牛,深埋或焚燒其胎衣和胎犢,并每天對產房、場地及周圍環(huán)境嚴格消毒;流產和產弱犢的母牛應予淘汰。
4.5.2 藥物預防和治療
可選用敏感抗生素進行治療,而流產母牛除應用抗生素全身治療外,還應向子宮內投藥。
4.5.3 疫苗免疫預防
對繁殖母牛群用牛流產衣原體滅活苗,在每次配種前或后1個月免疫1次;種公牛每年免疫2次,發(fā)病的種公牛要及時淘汰。
新孢子蟲是由犬新孢子蟲引起的一種原蟲病,新孢子蟲病寄生的宿主廣泛,如犬、奶牛、肉牛、水牛、牦牛、綿羊、山羊、馬、鹿、豬、猴、駱駝、鼠、貓、兔等,但它對牛的危害最嚴重,主要造成母牛流產、死胎及新生兒的運動神經系統(tǒng)疾病。據(jù)報道,我國各省都有不同程度的新孢子蟲病流行,給當?shù)匦竽翗I(yè)(主要是養(yǎng)牛業(yè))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
目前認為新孢子蟲隸屬于原生動物門、孢子蟲綱、球蟲亞綱、真球蟲目、新孢子蟲屬。其發(fā)育階段包括速殖子、組織胞囊、卵囊、裂殖體、裂殖子等。大多數(shù)速殖子寄生在宿主細胞胞漿內,分裂形成蟲體集落,內含上百個蟲體,速殖子對宿主細胞有很強的侵入能力;組織胞囊主要寄生在腦、脊髓、神經和視網膜中;無感染性的卵囊隨感染病犬的糞便排出體外,24min后發(fā)育成有感染性的孢子化卵囊[14]。
現(xiàn)已經證實犬是新孢子蟲的終末宿主,奶牛和肉牛作為易感的中間宿主。易感動物可通過采食被新孢子蟲卵囊污染的飼料或飲水后感染,也可通過哺乳而感染。可經胎盤傳播,但能否經交配傳播,還未得到證實[15]。
患牛四肢無力,彎曲,關節(jié)拘謹,后肢麻痹,運動失調;頭部明顯震顫,頭蓋骨變性;眼瞼反射遲鈍,角膜輕度渾濁。懷孕母牛發(fā)生流產或產死胎、木乃伊胎或弱仔,可能反復流產。先天感染的犢牛表現(xiàn)神經癥狀,不能站立,四肢虛弱或僵直。
生前診斷主要根據(jù)臨床癥狀。當母畜出現(xiàn)流產、死產,新生胎兒出現(xiàn)癱瘓、畸形、共濟失調、肌肉萎縮、抽搐或其它神經癥狀,特別是一窩或多窩同時出現(xiàn)此類癥狀時應懷疑此病。死后診斷主要檢查病變組織中有無新孢子蟲胞囊,重點檢查中樞神經系統(tǒng)、肌肉和肝臟。
血清學診斷方法包括間接熒光抗體試驗(IFAT)、ELISA。這些方法具有高度的特異性和穩(wěn)定性,操作簡便,可用于臨床診斷和流行病學調查。
目前尚無有效的疫苗和藥物,有人在疾病早期試用甲氧芐苯胺嘧啶、磺胺嘧啶和乙胺嘧啶等抗弓形蟲藥物進行治療有一定效果。
由于生活史尚不清楚,目前還沒有有效的控制方法。常規(guī)預防措施主要是通過流行病學檢測,及時隔離、淘汰感染牛,凈化牛群;加強引進牛種檢疫,隔離飼養(yǎng),確定無感染后方可入群;減少牛與犬直接接觸的機會,切斷傳播途徑。
隨著我國養(yǎng)牛業(yè)的發(fā)展,奶牛繁殖障礙類傳染病將會嚴重制約我國繁殖牛群的數(shù)量和質量,迫切需要建立有效的疫病監(jiān)測、預警預報體系和預防控制措施。為此,只有加大研究力度,通過技術集成或創(chuàng)新,迅速建立上述傳染病的標準診斷檢測技術手段,研制相關疫苗制品和治療藥物,利用技術推廣應用體系摸清流行規(guī)律,才能提高我國奶牛群繁殖障礙相關傳染病的防控應急能力,將其控制到最低水平。
〔本文得到現(xiàn)代農業(yè)產業(yè)技術體系建設專項資金資助;國家科技部科技支撐計劃項目(2006BAD04A05203);教育部長江學者和創(chuàng)新團隊發(fā)展計劃項目(IRT0866)〕
[1] 陸承平.獸醫(yī)微生物學.北京:中國農業(yè)出版社,2001
[2] 劉東立,王麗等. 綜合性防制措施在控制布魯氏桿菌病暴發(fā)流行中的應用.地方病通報,2000(2):128~201
[3] 李景學,鄭鎮(zhèn)西.彎曲桿菌的細菌學.中國公共衛(wèi)生,1985,4(6):57~58
[4] 王道坤,李希廣.引起母牛流產的幾種常見傳染病.河南畜牧獸醫(yī),2004,25(8):23
[5] 侯順利.牛胎兒彎桿菌病及其防治.上海奶牛,1994,4(20):39
[6] 秦貞奎,楊維長,侯艷梅等.用PCR技術檢測胎兒彎曲桿菌.動物檢疫,1993,10(6):15~17
[7] 侯順利.牛胎兒彎桿菌病及其防治.上海奶牛,1994,4(20):39
[8] M A Hoffer,李東成譯.牛彎桿菌病述評.Can Vet J,1981,22(11):327~330
[9] 高振萍.牛羊沙門氏菌病.農村科技,2005(12):36
[10] 曾群輝,朱國玉,丹增多吉. 西藏牦牛沙門氏菌病的診斷及防制.畜禽業(yè),2003(6):41
[11] 王守智,李景水.衣原體病的診斷與防制.寧夏農林科技,1995(5):38
[12] 羅新民.牛衣原體性流產的診斷與治療.動物保健,2008(10):96
[13] 邱昌慶.牛衣原體病及其防制.中國動物保健,2005(3):18~20
[14] 王常漢,巴音查汗,王振寶.新孢子蟲病研究進展.草食家畜,2008(2):1~2
[15] 劉文韜,穆永才,王麗坤等.奶牛新孢子蟲病及其防制進展.養(yǎng)殖技術顧問,2007(1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