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友青
(湖南農(nóng)業(yè)大學(xué)外國語學(xué)院,湖南長沙410128)
英漢“恐懼”的認知原型研究
向友青
(湖南農(nóng)業(yè)大學(xué)外國語學(xué)院,湖南長沙410128)
以體驗哲學(xué)和原型范疇化理論為指導(dǎo),對英漢“恐懼”進行了認知原型分析。首先提出英漢“恐懼”這一情感概念是在人類相同的或不同的認知體驗之上演變而來,具有相同和不同的認知原型。然后對其進行了認知解讀,得出:英漢情感概念“恐懼”是以人類身體體驗為基礎(chǔ),以原型為認知參照點,利用家族相似性,通過隱喻認知機制而逐步形成的。
體驗哲學(xué); 原型范疇化理論; 恐懼; 原型
Abstract:Using Philosophy in the Flesh—the philosophical basisof the cognitive linguistics and the prototype categorization theory,this paper goes on a cognitive analysis of the emotion“fright”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Firstly,It puts forward the idea that the concept“fright”is evolved on the basisof human's same or different experience and consistsof the same and different cognitive prototypes.Secondly, It concludes that the category and concept of“fright”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is formed on the cognitive reference point of prototype by way of family resemblance and metaphorical cognitive mechanism.
Key words:philosophy in the flesh; prototype categorization theory; fright; prototype
兩千多年前,哲學(xué)家、科學(xué)家和教育家Aristotle視隱喻為語言的修辭手段。生成語言學(xué)家Botha[1]把隱喻的本質(zhì)看作一種選擇限制的背離。Searle[2]認為隱喻屬于語言能力研究范圍之外。Lakoff和Johnson開創(chuàng)了隱喻新紀元,認為隱喻是一種認知手段和思維方式,是從始源域 (source domain)向目標域 (target domain)的結(jié)構(gòu)映射。隱喻意義是“來源域的部分特征向目標域的映射結(jié)果”[3]。
情感隱喻的研究最初始于Lakoff和Johnson,他們認為英漢兩種語言中的情感概念大部分是經(jīng)過由具體到抽象的隱喻化過程而概念化的。人類四大基本情感喜、怒、哀、樂是人類感覺器官直接作用于周圍世界的感知和體驗的結(jié)果,并通過各種方式和手段 (如歡呼、咆哮、哭泣、鳴唱)得以表達和宣泄。國外有許多學(xué)者對英語和跨語言情感概念做了大量分析,如Yu[4]在lakoff等人的研究基礎(chǔ)上發(fā)現(xiàn)英語可以選擇“火”、“流體”做“憤怒”的情感隱喻,漢語可以選擇“火”和“氣”做“憤怒”的情感隱喻。中國學(xué)者陳家旭[5]認為在英漢兩種語言中都有“恐懼是容器中的冷液體”的情感概念隱喻?;谠头懂牷碚搶η楦懈拍睢翱謶帧边M行認知研究的文章還是非常少見,這一領(lǐng)域還有很大的挖掘空間。因此,用認知語言學(xué)的基本理論—原型范疇化理論對英漢情感概念“恐懼”進行認知探討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
原型是指范疇內(nèi)典型代表、與同一概念的成員有更多共同特征的實例,這個典型代表對于識別范疇起重要作用。如在“鳥”的范疇化過程中,知更鳥可以充當?shù)湫痛怼7懂牷冈诓町愔姓页鱿嗨芠6]。范疇化的最直接作用是減輕認識過程中的工作負擔(dān)。根據(jù)這一基本特征,Rosch[7]提出了范疇化的兩個基本原則:1)在功能上達到認知經(jīng)濟性,范疇系統(tǒng)必須以最小的認知投入提供最大量的信息。2)在結(jié)構(gòu)上提供的最大量的信息必須反映出感知世界的結(jié)構(gòu)。好的、清楚的樣本即原型/典型,充當非典型實體范疇化的參照點。根據(jù)典型實體類比而得出的范疇即為原型范疇[8]。原型范疇化是以原型為認知參照點進行認知組織的一手段和原則。原型范疇化理論的代表人Lakoff等認知語言學(xué)家認為:范疇是憑借典型特征建立起來的“完形”概念;范疇成員有典型和非典型之分,彼此之間有隸屬程度差異;范疇成員之間存在相似性和共性特征,可構(gòu)成一個連續(xù)體;范疇的邊界是模糊的。范疇成員在范疇內(nèi)的地位根據(jù)其擁有范疇特征的重要性和數(shù)量有中心成員、次中心成員和邊緣成員等的區(qū)別,可用圖1表示[9]。
圖中的陰影部分表示具有共同的四個特征的成員,它們是范疇內(nèi)的最典型成員,即原型。有三個特征交叉的還算得上典型成員,隨著交叉特征的減少,成員的地位逐漸遠離原型。原型具有范疇內(nèi)最多的重要特征。
圖1 原型范疇化“原型”示例圖
對英漢“恐懼”的認知原型的分析,可從人類的生理反應(yīng)、人類聲音、人類身體疾病、自然現(xiàn)象、由生理反應(yīng)產(chǎn)生的不同認知、對動物的不同認知、對環(huán)境的不同認知七個方面進行。
(一)相同的認知原型
1.從人類的生理反應(yīng)角度看
恐懼是人類最基本的情感之一。按照普通心理學(xué)的解釋,恐懼是企圖擺脫、逃避某種危險情景時所產(chǎn)生的體驗。引起恐懼的重要原因是缺乏處理可怕情景的能力和手段[10]。人們感受恐懼時,會出現(xiàn)各種各樣的反應(yīng),如心跳加速、身體顫抖、流汗、面色蒼白、兩眼發(fā)直等等反應(yīng)。特定的情感變化都與身體某一器官的變化相關(guān)聯(lián)。而心臟作為重要臟器常被視為情感之所在,人們相信情感受心臟控制。因此英漢語中都有恐懼是心臟的不正常跳動 (FEAR IS THE AB NORMAL BEAT OF HEART)的概念隱喻[10],這些生理變化構(gòu)成了語言對其進行概念化的基礎(chǔ)。人類在反復(fù)的生理體驗(如心跳、臉蒼白、叫喊、膽寒等)之上形成了“恐懼”的認知原型,即“內(nèi)心的害怕”。因此,“內(nèi)心的害怕”充當抽象情感概念“恐懼”的認知原型。如:
(1)She turned pale with sudden fear.
(2)It made my heart stand still.
(3)他嚇得面無血色。
(4)他們個個心驚肉跳。
英漢兩種語言中關(guān)于“恐懼”的隱喻“恐懼是內(nèi)臟和五官的生理變化”,是來自恐懼時所產(chǎn)生的生理反應(yīng)。人在恐懼時,呼吸加快而短促,心臟和脈搏跳動加速,血液循環(huán)不暢通,面部失去血色,變得“蒼白 (turn white)”,“心驚肉跳”等行為表現(xiàn)[11]。因此,英漢兩國人民在共同的生理體驗基礎(chǔ)之上產(chǎn)生了“恐懼”的認知原型并逐漸用語言形式將它固定下來。
2.從人類聲音的角度看
情緒和情感是對客觀事物的態(tài)度的體驗,是人的需要是否獲得滿足的反映。同時是人對客觀事物的反映形式,情緒和情感不同于認知過程,認知過程是人對客觀事物本身的反映,而情緒和情感反映的則是客觀事物與人的主觀需要之間的關(guān)系[12]。情感的變化必然會引起氣息變化。由于“氣乃聲之本”,因此氣息狀態(tài)的變化又會引起聲音變化。表現(xiàn)在語言上就有恐懼是失語或聲音的變化 (FEAR ISLOSING WORDS OR THE CHANGES OF VOICE)的概念隱喻。人類在對本身聲音變化的長期、反復(fù)的體驗之下形成“恐懼”的意象圖示并最終形成“恐懼”這一情感概念。如:
(5) “Who are you?”Eddie was about to inquire,but the words died when he realized the obesity's feet were not touching the ground.
(6)艾迪剛想問“你是誰?”,但他突然意識到那肥婆的腳飄在地面上,他就說不出話來了。
(7)He was so scared that his voice trembled when he told us the story.
(8)他講述這個故事時,由于害怕,說話的聲音都在顫抖。
在經(jīng)歷恐懼初期,人們會驚呆了,“說不出話來 (words died)”或者語調(diào)突變,“顫抖 (his voice trembled)”。當恐懼達到高潮時,恐懼就爆發(fā)為可怕的尖叫。在英漢語中,對情感“恐懼”的認知都是以聲音的變化為基礎(chǔ)的,這表現(xiàn)出語言間的共性。因此,英漢兩國民族的人們在對自身聲音變化的反復(fù)體驗之上,抽象出意象圖示并最終形成“恐懼”這一情感概念。
3.從人類身體疾病的角度看
語言不僅是認知的表現(xiàn)形式,而且是它的組成部分。源于日常經(jīng)驗的認知系統(tǒng)構(gòu)成了語言運用的心理基礎(chǔ)。在隱喻結(jié)構(gòu)中,兩種似無聯(lián)系的事物之所以相提并論,是因為人類在認知領(lǐng)域?qū)λ麄儺a(chǎn)生了相似聯(lián)想,最終會利用這兩種事物的交融來解釋、評價、表達他們對客觀現(xiàn)實的真實感受和情感[13]。在英、漢語中,存在著“恐懼是身體或精神疾病”(FEAR IS A PHYSICAL OR MENTAL D ISEASE)的概念隱喻。在飲血茹毛的原始社會,人們對疾病缺乏基本的知識和防御,在疾病面前人們束手無策,對疾病的恐懼伴隨著人類的日常生活。因此,人們在對疾病的反復(fù)體驗之下,形成了“恐懼”這一抽象的意象圖示,隨后并通過文字把這一情感概念固定下來。如在英、漢語中有:
(9)I nearly died of fright at the sight of thedead body.
(10)She was insane with fear.
(11)看到尸體,我差點嚇死了。
(12)她被嚇得精神錯亂。
消極的情緒會引發(fā)身體和精神疾病。人遭受恐懼時,出現(xiàn)患病的各種癥狀:“暈過去”,“die(死去)”、“insane(精神錯亂)”等。人們通過對疾病的反復(fù)體驗,形成了對于疾病的“恐懼”之情,抽象出“恐懼”的意象圖示。可以說,“恐懼”抽象情感概念是基于人類對于疾病的反復(fù)體驗之上抽象出來的。
4.從力的角度看
Dent等的生態(tài)說表明隱喻起源于對世界感知信息的共鳴。隱喻是一個綜合系統(tǒng),人們在生活中發(fā)現(xiàn)一種事物的某些特征與另一完全不同事物的某些特征相比,具有相似性(resemblance)、像似性 (iconicity)或者相關(guān)性 (relativity),于是將其某方面的意象 (image)轉(zhuǎn)移到這個完全不同的事物上,產(chǎn)生隱喻。英漢語言中都有“恐懼”是“自然或超自然的力量”的隱喻。雷、電、風(fēng)等是所有人類在日常生活中接觸并體驗到的自然力量。這種自然力量發(fā)生時伴隨著令人極度害怕的破壞力,具有摧毀一切、勢不可擋的威力,在大自然面前,人類顯得是如此的渺小和無助。因此,人類在對自然力量的反復(fù)體驗之下,抽象出意象圖示“無助、膽怯”,并在此意象圖示的基礎(chǔ)之上最終形成“恐懼”這一抽象情感概念。
(13)Fear weighed heavily on them.
(14)He was haunted by fear.
(15)恐懼壓得他喘不過氣來。
(16)他一直恐懼纏身。
恐懼是一種自然或超自然的力量,能把人“壓得喘不過氣來 (weigh heavily)”?!癶aunt”原意為被一種超自然力量纏身,因此人們處于恐懼的狀態(tài)下就如同被自然力——海浪、火焰或超自然的力量吞沒,陷入無邊的恐慌中。英漢民族都將恐懼的始源域投射到目標域——自然或超自然力量上,用令人害怕的自然現(xiàn)象或災(zāi)害來隱喻較難把握的情感。
(二)不同的認知原型
1.由生理反應(yīng)產(chǎn)生的不同認知
“恐懼”這一抽象情感概念的形成也是由客觀世界、人的認知、社會文化等因素促動的象征符號。中華民族的祖先自古以來就相信鬼魂的存在,而人死后靈魂會離開身體并且變成鬼魂,并且認為人受到極度驚嚇時,靈魂會出竅。在這種文化和認知背景下,漢語表達恐懼的隱喻還包括魂魄離開身體,諸如“失魂落魄”、“魂飛魄散”、“魂不附體”、“魂不守舍”、“鬼哭狼嚎”等說法。由此而來,中國人在長期的“鬼魂說”的思維定式和文化認知模式之下,通過自身生理和心理的反復(fù)體驗,形成了“恐怖”的意象圖示并最終形成“恐懼”這一文字表達形式。如:
(17)他嚇得魂飛魄散。
(18)他被嚇得魂不附體。
(19)敵人被打得鬼哭狼嚎。
(20)白黎生認為是虎嘯,嚇得魂兒都飛出了七竅。
另外,由于在中國人的概念里,與“恐懼”這一情感概念表達有關(guān)的內(nèi)臟包括“膽”和“腎”。因此,漢語常用“嚇破了膽”、“膽虛”、“膽寒”、“聞風(fēng)喪膽”、“膽戰(zhàn)心驚”等表示恐懼。中醫(yī)理論認為,腎為先天之本,如腎氣不足,生命力就不強,就容易受到驚嚇,并且固尿能力差,所以漢語中有“嚇得屁滾尿流”的說法。而在英語中,就很少有類似的用法。
2.對動物的不同認知
認知模式是儲存在我們頭腦中的關(guān)于特定認知對象的所有認知表征,它具有開放性及網(wǎng)絡(luò)構(gòu)建傾向性的特征[14]。英語、漢語具有不同的思維認知模式,即使思考對象相同,思維結(jié)果也往往有別。英國是以島嶼為主的國家,“鵝”多,因此英語中有“膽小如鵝”的情感隱喻概念表達式,如“get goose bumps”和“raise goose skinonone's arms”。并且,在描述“恐懼”時,人們還傾向于用鴿子、小雞、兔子來隱喻恐懼,如“chicken-hearted”、“pigeon-hearted”、“as scared as a rabbit”。英國人在對“鵝、鴿子、小雞、兔子”這些性格溫馴、容易馴養(yǎng)的動物的長期、反復(fù)的體驗之下,形成了“膽小、膽怯”的意象圖示,并在此意象基礎(chǔ)上形成“恐懼”的情感概念。例如:
(21)The sudden sound made me goose pimpled.
(22)She was as scared as a rabbit.
(23)I was pigeon-hearted when I saw a snake.
(24)The dreadful picture raised goose skin on my arms.
而中國是以大陸為主的國家,“鼠”多,漢語中則用“鼠”來表示恐懼、膽小和害怕。另外中國人還利用雞或蟬來隱喻恐懼,如“呆若木雞”、“噤若寒蟬”、“渾身起雞皮疙瘩”等。因此,中國人在對“鼠、雞、蟬”的反復(fù)體驗之上形成了“膽小、膽怯”的意象圖示,并在此意象基礎(chǔ)上一形成了“恐懼”這一抽象的情感概念。如:
(25)“言同百舌,膽若鼷鼠?!?語本《魏書·汝陰王天賜傳》)
(26)“彼知已負有司之禁,則必鳥駭鼠竄,竊弄鋤梃於草茅之中,以扌干游徼之吏。”(曾鞏《救災(zāi)議》)
隱喻作為語言現(xiàn)象是儲藏、傳承、發(fā)展文化的載體,必然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因此,隱喻也具有民族性和約定性,體現(xiàn)著文化的沖突和差異。不同的民族文化沉淀在隱喻中必然留下截然不同的深刻痕跡。
3.對環(huán)境的不同認知
根據(jù)Dirven&Verspoor[15]的研究,判斷一個詞匯范疇的原型意義有三種相互關(guān)聯(lián)的方式。一是直覺判斷,即要判斷一個義項的凸顯性,可以先看看哪個義項是我們首先想到的;二是看義項的使用頻率,使用頻率最高的為原型義;三是看哪個義項對于其他義項的解釋更為基本??梢?原型義的確定是與我們的認知過程密不可分的。而認知過程是受特定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影響的??陀^世界的變化往往會改變我們對頭腦中意義的選擇。因此,客觀地理環(huán)境的差異也會影響我們對頭腦中意義的選擇。英國是四面環(huán)海的島國,是以海洋商業(yè)文化為主,因此英語中有關(guān)海洋、船只的隱喻十分豐富。英國人在對海洋、船等周圍環(huán)境的日常體驗下,如“海洋”的變幻莫測,航海的艱難困苦,海上生活的擔(dān)驚受怕,導(dǎo)致了英國人對海洋的恐懼,在此基礎(chǔ)上抽象出意象圖示“擔(dān)心,害怕”,并逐漸產(chǎn)生出“恐懼”這一情感概念。
(27)It gets the wind up him.
(28)They were greatly taken aback by the news.
在以上的例子中,例 (27)中的“get the wind up” (擔(dān)心、害怕)同海員擔(dān)心惡劣的天氣有關(guān)。例 (28)中的“be taken aback(嚇了一跳)”出自航海上的術(shù)語“嗆風(fēng)”或“逆風(fēng)”。因此,英國人常用與海上環(huán)境有關(guān)的詞語來隱喻“恐懼”這一抽象情感。而漢語中則很少有類似的表達方式。
(三)“憤怒”概念形成的認知解讀
隱喻化思維是人類思維中固有的一種思維模式。英漢“恐懼”這一情感概念隱喻是建立在人類情感體驗的生理反應(yīng)基礎(chǔ)上的一種認知現(xiàn)象,它借助于具體有形的物體或人所共知的現(xiàn)象來表達抽象復(fù)雜的情感概念,其共性主要源自于人類共同的生理反應(yīng)和身體經(jīng)驗?!翱謶帧痹谟h語中具有相同的認知體驗,通過分析我們發(fā)現(xiàn)這些英漢語中共有的身體體驗都含有“膽怯、害怕”的心理意象圖示,這與“恐懼”所要表達的內(nèi)心情感是一致的。人們在與客觀外界進行互動體驗的過程中獲得了基本的意象圖示,這些意象圖示是形成原型,進行范疇化和概念化的基礎(chǔ)。因此,“恐懼”的意象圖示“膽怯、害怕”是“恐懼”這一抽象概念的認知原型的基礎(chǔ)。根據(jù)原型范疇化理論,情感“恐懼”的原型,即意象圖示“膽怯、害怕”被認為是范疇中最突出、最具代表性的,是人們俗先認知到的。如圖2清楚地顯示了“恐懼”這一概念的形成過程:“恐懼”這一抽象概念的形成是以英漢相同或不同的身體體驗,如:“臉色蒼白、聲音顫抖、死亡、雷電”這多種體驗為基礎(chǔ),經(jīng)過心智加工形成意象圖示,在人腦中形成多種認知模式 (Cognitive Model),這多種認知模式經(jīng)過梳理并被整合成理想化認知模式 (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在理想化認知模式的基礎(chǔ)上形成“恐懼”的認知原型,即抽象化的“膽怯、害怕”,并以此為認知參照點,利用家族相似性,通過隱喻認知機制,然后形成范疇和概念最后用語言形式“恐懼”將這一意義固定下來。
圖2 “恐懼”情感概念的形成過程示例圖
不同民族的人們對“恐懼”的感知上具有相似性心理和生理表現(xiàn),也有著相似的了解未知事物的方式,英漢恐懼隱喻存在一定的共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是,由于中西文化的差異,英漢語在表達“恐懼”這一情感概念時也存在一定的差別。例如,中國人在對“鼠、雞、蟬”的反復(fù)體驗之上形成了“膽小、膽怯”的意象圖示。而英國人在對“鵝、鴿子、小雞、兔子”這些動物的長期、反復(fù)的體驗之下,形成了“膽小、膽怯”的意象圖示。可見,英漢兩國特定的文化模式也融于情感隱喻的認知建構(gòu)中。
認知語言學(xué)的哲學(xué)基礎(chǔ)是體驗哲學(xué),二者的核心觀點是人類的范疇、概念、推理和心智是基于身體經(jīng)驗形成的,其最基本形式主要依賴于對身體部位和空間關(guān)系、力量運動等的感知而逐步形成的[16]。情感概念是人對現(xiàn)實世界的反復(fù)體驗之上,經(jīng)過認知加工逐步形成的對客觀事物的體驗結(jié)果。通過原型范疇化理論對英漢情感概念“恐懼”進行認知研究,我們發(fā)現(xiàn)英漢情感概念“恐懼”具有相同的和不同的認知原型。以英漢共同的或不同的認知體驗為基礎(chǔ),以原型為認知參照點,以“家族相似性”為紐帶,從具體的始源域拓展到抽象的情感域,“恐懼”這一情感概念由此形成。通過對抽象情感概念“恐懼”的認知研究,有助于我們揭開“恐懼”的表面現(xiàn)象,探究其表面意義之下的深層認知過程,從而更好地認知人類概念形成的本質(zhì),更好地認知世界本質(zhì)。
[1]Botha,R.P.The Function of the Lexicon In Transformational Generative Grammar[M].The Hague:Mouton,1968.
[2]Searle,J.Metaphor[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9.
[3]束定芳.隱喻學(xué)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4]Yu,L.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A Perspective from Chinese [M].Amsterdam:John Benjamins,1998.
[5]陳家旭.英漢語“恐懼”情感隱喻認知對比[J].四川外語學(xué)院學(xué)報, 2008,(1):66-68.
[6]Taylor,J.R.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Prototypes in Linguistic Theory[M]. Oxford:OUP,1989.
[7]Rosch,E.Principles of Categorization[A].NewY ork:Wiley,1978.
[8]劉正光.語言非范疇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
[9]G ivon,T.Prototypes:Between Plato and Wittgenstein[A].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86.
[10]Lakoff,G.,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11]董偉娟,毛靜林.英漢“恐懼”隱喻的對比分析[J].臺州學(xué)院學(xué)報, 2008,(4):41-44.
[12]陳家旭.英漢語“喜悅”情感隱喻認知對比分析[J].外語與外語教學(xué),2007,(7):36-37.
[13]王廣成.隱喻的認知基礎(chǔ)與跨文化隱喻的相似性[J].四川外語學(xué)院學(xué)報,2000,(1):70-72.
[14]Ungerer,F.&H.J.Schmid.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15]Dirven R.&M.Verspoor.Cognitive Exploration of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and Revised edition[M].Amsterdam and 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04.
[16]王寅.認知語言學(xué)探索[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5.
Cognitive Study of the Prototype of“Fright”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XIANG Y ou-qing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hangsha,Hunan 410128)
H03
A
1671-9743(2010)06-0092-04
2010-04-27
向友青 (1975-),女,湖南懷化人,湖南農(nóng)業(yè)大學(xué)外國語學(xué)院碩士生,從事外國語言學(xué)及應(yīng)用語言學(xué)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