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 刀
遠離觀眾的米高梅破產何談意外
□禾 刀
成功者的原因大抵相同,即在正確的時機做出了正確的選擇;而失敗者的原因,自然各有苦衷。身負40億美元債務的米高梅宣布破產,實際只不過自索尼收購之后,再一次放大了原來僅20億美元的窟窿。缺錢,當然是米高梅最顯而易見的原因,但索尼注資的無力卻又表明,錢未必就是米高梅起死回生的那味良藥。
追尋米高梅的 “發(fā)跡”不難發(fā)現(xiàn),“聘請最好的導演,雇用最好的藝術指導、服裝設計以及最好的燈光、攝影,希望每一部電影都極盡完美”,這是米高梅之父路易斯·梅耶力挽狂瀾的致勝法寶,也是當年電影產業(yè)中的創(chuàng)新亮點。如果說1948年的《反托拉斯法》腰斬了如日中天的米高梅,也即便以電視為代表的新型傳媒的崛起對其造成了強烈沖擊,但1958年重拍的《賓虛》,仍舊創(chuàng)下奧斯卡11項大獎的光輝紀錄,足證其寶刀未老,雄風猶在。
米高梅的破產看似是個經營問題,實際又不完全是經營問題。雖然米高梅也吞并了聯(lián)美公司,拿到了《007》這塊金字招牌,砸下大筆金錢,意圖重振雄風。但經受多年折騰的電影產業(yè),思想守舊,創(chuàng)新乏力,終未能走出精品匱乏的魔咒。確實,米高梅不缺明星,但缺的是昔日那種敢闖敢試的大膽作風。雖然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好萊塢傳統(tǒng)影業(yè)巨頭紛紛下嫁他人,但大都與影業(yè)有關,要么強強組合,要么相得益彰。等到米高梅睡夢初醒,意識到與其它媒體合作的重要性時,無奈病入膏肓,為時已晚。
在新興媒體的競爭和蠶食下,許多電影公司絞盡腦汁,積極探索包括3D在內的新興電影技術路徑的同時,米高梅卻一次次淪為資本運作的附庸。電影是一個用腳投票的市場,當觀眾得不到應有的尊重,就算被明星效應偶爾糊弄一次,但下次要想讓觀眾滿懷期待地走進影院,就必須付出成倍的努力。
不可否認,作為燒錢產業(yè)的電影,離不開海量資本的強力支撐,但一個只樂于資本回報的造錢機器,又怎會彎下腰來誠懇地傾聽觀眾的呼聲,尤其在電影先進技術與思維方面高瞻遠矚?一句話,沒有與時俱進的電影品質,僅憑投資的虛把式,又怎能忽悠得了整天必須面對海量信息的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