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樂
對于身處影像時代的我們來說,影像究竟意味著什么?僅僅是一種傳播媒介嗎?僅僅是一種把人們引向遠離自身生活彼岸的“烏托邦”嗎?本文從影像存在及傳播進行了思考與分析,淺析影像存在于當代社會中的價值和意義。
我這里探討的影像不是廣義的影像,而是狹義的影像,即攝影影像。包括靜止的攝影影像、電影影像、電視影像等。
科技的不斷創(chuàng)新為當代影像存在和傳播提供了必要前提。
影像首先存在的一種難以磨滅的本能就是讓人觀看。影像即視覺:具備觀賞價值可以說是影像存在和發(fā)展下去的前提。以技術為依托的攝影影像正在進行著一場重大的文化變革,我們從圖片到電影、電視,再到多媒體和互聯(lián)網,影像通過媒介記錄和生產影像,成為信息符號。從膠片到數碼,從兩維到多維,從視覺到聽覺到互動,影像已經成為一個時代的信息傳播主流。在當今電子影像時代,科技文明的高度發(fā)展,技術不僅代表先進的生產力,而且形成了新的意識形態(tài)。技術的迅猛發(fā)展不僅體現它的復制性和傳輸的便捷性,還在于它改變了人們的觀看方式。
一部《阿凡達》讓全世界的影迷都紛紛慷慨解囊投入影院的懷抱,國內的眾多院線甚至一度還出現了漲價、排夜隊的瘋狂場面。的確,用“開啟好萊塢電影的嶄新時代”來總結《阿凡達》,我想并不為過??仿∈褂昧巳椡黄菩约夹g:虛擬攝像技術、表情抓取,和聯(lián)合數字立體攝影機。讓觀眾身臨其境切身體會潘多拉星那種神秘、迤邐、瑰奇,感受身騎龍鳥翱翔的速度、領會漫游夜森林的色彩,感知生命之樹的呼吸與呢喃……他不僅開辟了電影3D技術的新天地,其帶給人的視聽感受也是劃時代的。
現如今人們已經可以很方便的通過數碼電子產品把身邊有趣的景象捕捉下來,為人們的好奇心理、名利心理和宣泄心理創(chuàng)造有利的環(huán)境條件,與大眾分享著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試圖感染著每一位觀賞者的心靈,以此來豐富個人的生活與情感。
可見,當代影像的存在和傳播離不開技術的進步與創(chuàng)新。
豐富的思想、智慧和洞察力是影像存在和傳播的必要條件。
攝影影像的直觀性、影像信息展示的同時性等使得影像成為最能表現自然和社會的“真實面目”,現代影像也是能夠最直接、最明確地傳達意義的視覺系統(tǒng)。在攝影術誕生一百七十幾年后的今天,我們處于一個充滿影像符號的時代,它把想用言語和思維表現的東西作為內容,用它獨特的展現方式,使觀眾更容易感知。現代人更愿意通過對影像符號的接觸和解讀來進行娛樂和思考活動,創(chuàng)造者們也更愿意通過影像傳播的方式來展現自己的思想,探討人與社會的關系,于是產生了所謂的攝影大師、電影大師等。某種意義上說,影像畫面是一種超越種族、超越國界、超越語言文字的人類共同的視覺語言。
尤金史密斯用照片揭露水銀毒素污染環(huán)境的罪惡,為受害群眾討回公道;解海龍的關于我國貧困山區(qū)失學兒童的系列報道《托起明天的太陽》,在全國激發(fā)人們迫切要求改變落后的教育現狀,捐款幫助失學兒童的強烈愿望;尼克厄特拍攝的關于越南戰(zhàn)爭的 《逃避美國凝固汽油彈的孩子們》,生動真實的揭露了戰(zhàn)爭的殘酷性,顯示了戰(zhàn)爭對人類靈魂與肉體的殘害,不久,越戰(zhàn)宣告結束,人們說是這幅照片促使越戰(zhàn)提前半年結束,而這半年時間可以避免多少士兵和無辜百姓的傷亡我們不難想象;于2009年6月5日世界環(huán)境日首播,由法國著名攝影師、生態(tài)學家、環(huán)境保護者揚阿爾蒂斯-貝特朗導演的《Home》,讓觀眾震撼的是來自于看到人類對地球制造的巨大傷痕:海地只有2%面積覆蓋著樹木的光禿禿山頭、馬達加斯加山坡上被雨水侵蝕得滿目瘡痍的深坑、只剩下20%冰川的非洲第一高峰乞力馬扎羅……這一切,觸目驚心!影片最后所傳達的信息:現在已不再是悲觀的時候,讓我們立即聯(lián)手,重要的不是我們失去了什么,而是我們剩下的還有什么……很多依靠影像來反映社會現實,而促使社會各個方面有所進步和發(fā)展的事例不勝枚舉。
可見,一幅照片或者一部影片的創(chuàng)作無論是形式還是題材還是拍攝手法,在影像唾手可得的今天,都需要飽含豐富的思想、智慧和洞察力。以紀實影像為例,它的價值和魅力就在于影像中凝聚著大量人類學、社會學和政治學的內容,是那些東西觸動了你,是照片中強烈的正義感和現實感震撼著你。
當代影像存在與傳播的價值應體現在哪里。
在當下消費時代的強勢語境中,影像傳播的焦點問題在于:影像藝術的社會價值和時代意義。它是應該像優(yōu)酷、YouTube網站所推崇的展示自己,娛樂大眾還是像《孔子》、《The Reader》等藝術影片來傳遞一種文化教養(yǎng)?是應當重新背起沉重的歷史包袱,扮演認知說教的角色,還是以一種輕松游戲的狀態(tài),并通過與金錢交換的方式來實現藝術價值?影像藝術應該具備公共性的人文意義還是個體意識關懷體現個人化等。
影像藝術作為當代藝術中最重要最前沿的表現手段,其作品不僅要接受藝術消費的檢驗,更重要的是接受價值評價的檢驗,那么如何體現出它應有的藝術價值和時代意義呢?
首先,尋找人文關懷在新時代背景下的表現形式。物質生活的極大豐腴,新時代的文化變遷,讓創(chuàng)作者應該在以傳統(tǒng)精英藝術為核心的基礎上與時俱進的找尋新的契合點。從《入殮師》這部出色的電影里看到的就是一種融合了東方的禪意與西方的博愛精神的世界性的覺悟。這是多年以來值得稱贊的優(yōu)秀的日本電影,因為他不再單純地用東方和日本傳統(tǒng)的思維來宣揚所謂的和式風格,賣弄東方情調。他溶入了一種真正的西方思想,基督教中對于人的博愛與關懷,正是這種寬容,尊重生命的精神可以抵御日本文化中非理性和等級化的一面,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其對于死亡的崇拜與狂熱。影片節(jié)奏舒緩,敘事樸素,表演內斂凝重里卻也不乏善意的笑,最重要的是影片中彌漫著對于逝者的尊重惋惜,對于人類之愛的贊美,對于生命的珍愛。
其次,影像藝術題材的創(chuàng)作一定要堅持創(chuàng)新性,要有好的創(chuàng)意,具備獨特的語言風格和獨特的觀念性。用創(chuàng)作者特有的社會體驗和生存體驗,利用攝影技術的極大可能性,創(chuàng)造出優(yōu)秀的藝術作品。
獲得第81屆奧斯卡最佳影片獎等8個獎項的《貧民窟里的百萬富翁》尤其令人感嘆的就是編劇的巧思。故事很有狄更斯的風格,孤兒、貧窮、犯罪,該有的元素都有了,從一個人身上能講出一個時代。尤其適合電影表達形式的是,故事用問答的形式截取主人公人生的片段,而不是連續(xù)性的敘述,使得主題更加突出。讓觀眾深刻的感受到人性的拷問,深邃的歷史洞察,微妙的內心波紋,意味深長的雋永對白,云譎波詭的人生變局等等。藝術的滲透——正如本雅明所言,攝影機械是一個無與倫比的發(fā)明。攝影的意義遠非真實地復制世界,而是教導我們如何“看”——視覺如何捕獲周圍各種轉瞬即逝的戲劇性。因此,影像充當了我們識別生活的教科書。一部這兩年備受國內觀眾熱捧的電視劇 《蝸居》也是窮盡了編劇和導演的心血,房奴問題、房價問題、畢業(yè)就失業(yè)問題等等這些誘因讓觀眾看到一群本來普通的正常人如何被異化,如何走向癲狂,如果變得瘋狂,如何變得歇斯底里。由于題材貼近當下的現實生活,引發(fā)了廣大觀眾的共鳴,讓人們開始深思一切的讀書、學習、求索到最后追逐的人生意義到底在何方?不難看出,影像背后的潛在社會價值力量是巨大的。
影像以其存在和傳播方式的便捷直觀性,正滲入到人類現代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也越發(fā)要求影像創(chuàng)作者用自己獨特的創(chuàng)作語言風格,用影像巨大的表現力、感染力,豐富現代人類生活,為人類精神生活帶來無窮趣味,喚起大眾的無限共鳴。影像藝術最根本的精神,也就是體現這份“價值與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