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文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瑰寶,其中許多篇目歷經(jīng)歲月淘瀝,時至今日,依然具有巨大的藝術(shù)魅力,能給我們帶來豐富的文化營養(yǎng),富足我們的文化內(nèi)涵。為此,本刊特地開辟了《古文觀止》欄目,精選一些短小、精辟、趣味性濃的篇目,以供同學(xué)們鑒賞、品讀,獲得感悟。
魯人身善織屨①,妻善織縞②,而欲徙于越?;颌壑^之曰:“子必窮④矣?!濒斎嗽唬骸昂我??”曰:“屨為履⑤之也,而越人跣⑥行;縞為冠之也,而越人被發(fā)⑦。以子之所長,游于不用之國,欲使無窮,其⑧可得乎?”魯人對曰:夫不用之國,可引⑨而用之,其⑩用益廣,奈何窮也?”(選自《韓非子·說林上》)
【注釋】
①屨(jù):用麻、葛等制成的鞋。
②縞(gǎo):古代的一種白絹,可以制成帽子。
③或:有的人。
④窮:走投無路。
⑤履:鞋,這里用作動詞,穿鞋。
⑥跣(xiǎn):赤腳。
⑦被(pī )發(fā):“被”通“披”,披頭散發(fā) 。
⑧其:作副詞用,同“豈”,難道。
⑨引:引導(dǎo)。
⑩其:它們的用處。
【譯文】
魯國有個人自己擅長編織麻鞋,(他的)妻子擅長編織白絹,(他們)想搬到越國去。有人對他們說:“你們一定會走投無路的?!濒斎藛枺骸盀槭裁茨??”(那個人)說:“麻鞋是用來穿的,可是越人光腳走路;白絹是用來做帽子的,可是越人披頭散發(fā)。憑你所擅長的技能,到用不著的國家去(謀生),想要不走投無路,難道可能辦到嗎?”魯國人就反問他說:“到了不用我們專長的地方,我們可以引導(dǎo)他們穿鞋戴帽,隨著鞋、帽用途的不斷推廣,我們怎么會走投無路呢?”
【知識領(lǐng)航】
說“其”
“其”作為代詞,一般相當(dāng)于“他”“他的”或“那”“那個”,這是很容易理解的。而上文“其可得乎”中的“其”,作副詞用,相當(dāng)于“難道”。“其”還有“大概”之意,如“水淹千里,民其無望焉”,意為“大水淹沒了千里土地,百姓大概沒希望了”?!捌洹币灿小耙欢ā敝?,如“爾其無忘乃父之志”,意為“你一定不要忘記你父親的期望”。
齊田氏①祖于庭②,食客千人。有獻魚、雁者,田氏視之,乃嘆曰:“天之于民厚矣!殖③五谷,生魚鳥,以為之用?!北娍秃廷苤?。有鮑氏之子,年十二,亦在坐⑤,進曰:“不如君言。天地萬物與我并生,類⑥也。類無貴賤,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彼此相食,非相為而生⑦。人取可食者食之,豈天本為人生之?且蚊蚋囋膚⑧,虎狼食肉,非天本為蚊蚋生人、虎狼生肉者也?”(選自《諸子集成·列子·說符》)
【注釋】
①齊田氏:齊國姓田的(貴族)。
②祖于庭:古人把出遠門前先設(shè)宴祭祀路神叫“祖”,“祖于庭”即在庭院里設(shè)宴祭路神。
③殖:種植,使……繁衍生長。
④和:應(yīng)和,表示同意。
⑤坐:通“座”,坐席,座位。
⑥類:種類;物類。
⑦非相為而生:不是為了對方的生存而生存的。
⑧蚊蚋(ruì)囋(zǎn)膚:蚊蚋咬人的皮膚。蚋,一種吸血的小蟲。囋,叮咬。
【譯文】
齊國貴族田氏,一次在庭院里祭祀路神,應(yīng)邀參加宴飲的賓客有上千人。席間,有人獻上魚和雁,田氏看了后就感慨地說:“天地對人類的恩德多么深厚??!繁殖了五谷,生育了魚、鳥,供我們享用。”赴宴的眾賓客都紛紛隨聲附和,對此表示贊同。這時,在座的一個姓鮑的十二歲小孩,走上前說: “事情并非如您所說??!天地之間的萬物,和我們共同生存(在自然界),都是物類。物種本身,并無貴賤之分,而僅憑借智慧、力量的大小而相互制約,得以生存,并不是為了對方的生存而生存的。人類獲取能吃的東西食用,這哪里是上天專門為人類而降生的呢?再說蚊、蚋吸人的血,虎、狼吃人的肉,難道能說上天生出人類,是為了讓蚊、蚋和虎、狼能夠吸食、享用嗎?”
【文章有道】
本文選自《列子》?!读凶印芬粫橇凶?、列子弟子以及列子后學(xué)著作的匯編,屬于古代道家學(xué)派著作。全書八篇,一百四十章,由哲理散文、寓言故事、神話故事、歷史故事組成,大多表現(xiàn)出精微的哲理。
《鮑子難客》中,貴族田氏認(rèn)為“天之于民厚,生魚鳥以為我用”,即世間一切皆為人類而生。鮑姓小子對他的錯誤進行了兩層反駁,先從理論上作正面論述,指出天地萬物與人都是平等的,沒有高低貴賤之分;繼而以歸謬法反證,如果說人吃魚鳥,是上天特意造出魚鳥來供人享用,那么蚊、蚋吸人的血,虎、狼吃人的肉,豈不就是老天特意造出人來供蚊、蚋和虎、狼享用嗎?這樣的反問使田氏無言以對,顯示了道家“齊物”的平等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