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臺
上世紀50年代,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西米谷區(qū)生活著這樣一對夫妻。男的是個泥瓦匠,有一手好手藝,成天樂呵呵地在高高的腳手架上忙碌著。妻子則是個紅臉膛的高個子女人,她沒有職業(yè),生活的全部內容就是收拾房間、做一桌熱乎乎的飯菜、小跑著將兩個調皮的孩子拉到身邊來。
誰都認為這樣的平淡會一直繼續(xù)下去,可是,黑夜卻突然來了。
1953年的冬天,泥瓦匠的兩個孩子相繼感染肺炎夭折了。聽到消息的泥瓦匠從高高的腳手架上摔下來,折了一條腿,暗無天日地躺了整整3個月,瘦成窄窄的一條,顯得愈發(fā)高了,遠遠看去,就像一個披了衣服的木棍立在那里。
泥瓦匠再也不去工地了,家里的米越來越少,妻子只好去做洗衣工,可是,她那點微薄的薪水根本不夠男人打酒喝。
很多人都以為,這個女人很快要離開泥瓦匠了。尤其是那年冬天,醉酒的泥瓦匠碰倒了馬燈,他們僅有的三間房子也在一場大火中化為了灰燼。
可是,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冰天雪地里,人們看到,那個剛剛趕回的妻子,號啕著將安然無恙的丈夫緊緊抱在懷中。
房子沒有了,可以再蓋。如果他沒有了,她的希望也就徹底消失了。
教堂的神父看這對夫妻可憐,將看門人的小房間讓出來,希望上帝的善舉能夠讓泥瓦匠看到新生的力量和希望。泥瓦匠拎著一瓶酒坐在房間門口,他的妻子用圍裙揩著眼角,躬身向神父道謝。
神父搖著頭走掉了。兩個月后,春天來了,大片的風信子燦爛地開在教堂外面。神父看到,泥瓦匠橫躺在長椅上喝酒,他的身邊,妻子正在任勞任怨地漿洗衣物。教堂門前,綠色的酒瓶子堆得越來越高。來教堂祈禱的人,不得不強忍著巨大的酒氣。
泥瓦匠絲毫沒有悔改的意思,神父的耐心也到了盡頭,他隨便找個理由驅逐了這對夫妻。
他們搬家那天早晨,全村的人都在教堂做彌撒。等他們出來才赫然發(fā)現(xiàn),原本堆滿亂酒瓶的教堂門前,已經干凈如初了。
遠遠的,人們看到那個高個子女人,正拉著滿滿一車酒瓶向村口走去。她的身后,東倒西歪的泥瓦匠將一個空酒瓶抱在懷里,鬼哭狼嚎地唱著什么歌。
漸漸的,村子中的人幾乎忘記了這對夫妻。
直到萬圣節(jié)前一天,一個放羊的孩子飛快地跑回家告訴爸爸,村西的曠野中,有一座美麗的玻璃房子。
人們奔走相告并跑過去看,赫然發(fā)現(xiàn),平坦的曠野上,燦爛的陽光下,一間用玻璃瓶子搭成的屋子正光芒四射地立在那里。
玻璃房子一側,那個紅臉膛的女人從一座矮矮的玻璃瓶墻邊立起身來。人們這才知道,這座房子,竟是她用丈夫扔掉的廢酒瓶搭建的。
17000個瓶子,建成一座房子。那個女人說:我年紀大了,不能再給他生孩子了,那就再送給他一個家吧。
她笑嘻嘻地看著睡在搖椅上的男人,親昵地將破舊的毛衫搭在他身上。
人們驀然發(fā)現(xiàn),雖然她的腰更彎了,可快樂似乎又重回到了她的臉上。
又過了一年,人們驚訝地看見,瘸腿的泥瓦匠提著一個巨大的編織袋重新出現(xiàn)在村子里。他嘿嘿笑著告訴昔日的鄰居,自己戒酒了,泥瓦匠做不成了,就做個拾荒人吧。
從此,這對夫妻就成了附近的一景。丈夫拎著袋子在后面走,妻子在前面一聲又一聲地驚呼:這里有一個好看的瓶子,那里也有一個好看的瓶子。
村西的曠野漸漸擁擠起來,泥瓦匠的妻子搭玻璃房子似乎上了癮:從1953年到1978年,25年里,她一共完成了13座完整的建筑,其中包括人行道、教堂和許愿井。在他們的心中,一個家已經不夠了,妻子想送給丈夫一個村莊。于是,沒過多久,一些無家可歸的老人和居無定所的流浪漢也開始住到這個瓶子村莊來。
繁星璀璨的夜晚,玻璃房子的燈火亮起來,當初素不相識的人們快樂地聚集在爐火前,荒涼的曠野忽然成了個溫暖的港灣。
“瓶子村莊”成為一個傳奇,越來越多的人慕名而來。1979年,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西米谷區(qū)將“瓶子村莊”列為官方標志性建筑;1981年,更將“瓶子村莊”列為歷史性標志建筑。
一個記者趕來報道這個故事時,泥瓦匠已經去世了。他的妻子正在用玻璃瓶搭建此生最后一個建筑──瓶子墳墓。她看著沉睡在墓碑上的那個名字,輕聲笑道:“孩子死了之后,他的心就成了一間沒有窗戶的黑屋子。為了讓他重新看到光明,我用那些玻璃瓶搭建房屋,就是希望無論白天黑夜,都能讓他時刻看到光明。感謝上帝,他終于看到了?!?/p>
將最后一個瓶子放到墓碑上,老婦人轉身而去。瓶子村莊完成了,她的傳奇也結束了??扇澜绲娜藚s永遠記住了她的名字:特蕾薩·普瑞斯布蕾。
世界上第一個為了驅逐黑暗而建立瓶子村莊的女人。
選自《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