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福弟
隨著世界體操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國際體操聯合會在每個奧運周期后,都會對體操裁判規(guī)則進行修改。各國根據新規(guī)則的變化,對訓練目標、理念、指導思想和比賽任務等進行針對性的調整。近幾年,我國男子體操跳馬項目在一系列世界大賽中,未能取得像其他項目一樣的優(yōu)異成績,其中原因值得深思。本文從技術層面分析體操規(guī)則的變化對男子體操跳馬項目的影響,為促進我國男子跳馬項目的發(fā)展提供參考。
統(tǒng)計顯示,2001-2008年,在奧運會和有團體賽的世界錦標賽上,除2003年世錦賽獲得團體冠軍的中國隊運動員李小鵬獲得跳馬金牌外,其他跳馬金牌獲得者均未參加團體比賽或團體名次靠后,且沒有一位是全能型運動員。多次獲得奧運會和世錦賽團體前3名的日本隊和美國隊,沒有一名運動員進入跳馬項目前8名。究其原因:其一,制定比賽戰(zhàn)略時,他們把團體和全能作為首選目標,然后再考其他項目的奪金可能;其二,雖然有運動員準備兩個動作,但因完成不好,最終未進入決賽。
統(tǒng)計我國男子體操運動員2001-2008年在三大賽中各項目獲得金牌情況可知,自由體操、跳馬和單杠3個項目獲得金牌最少,且唯獨跳馬項目沒有獲得奧運會金牌。在此期間,我國男子體操運動員共獲得金牌36枚,占30年來獲得金牌(85枚)的42.35%。特別是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中國男子體操隊獲得除跳馬項目外的7枚金牌,充分體現了中國體操隊優(yōu)先團體、兼顧全能、統(tǒng)籌單項戰(zhàn)略的正確性。
2000年奧運會后,國際體操聯合會對體操規(guī)則進行了修改。其中變化最大的是奧運會和世界錦標賽的團體決賽,由原來的“6-5-4”賽制改為“6-3-3”賽制。這一變化在國際體操界,尤其是團體成績好的體操國家引起強烈反響。在此基礎上,國際體聯于2008年奧運會后,將團體賽從“6-3-3”賽制改為更加嚴厲的“5-3-3”賽制。規(guī)則的改變對參加團體賽的運動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團體賽能衡量一個國家的體操綜合實力,中國、美國、日本等體操強國都把獲得團體金牌作為首選目標。挑選運動員時圍繞團體賽進行,再統(tǒng)籌考慮獲得全能和各單項金牌的可能性,通常選派全能運動員,特別是個別單項突出的全能運動員參賽。新規(guī)則對實力雄厚的體操強國和大國來講,排兵布陣時捉襟見肘。體操弱國和小國則只能另辟蹊徑,集中精力在單項上有所突破。在6個項目中,跳馬是體操小國單項運動員獲得金牌最多的項目。據統(tǒng)計,在2005-2008奧運周期中,跳馬項目的世界前8名尤其是前3名,幾乎全是單項運動員。
規(guī)則的改變,對跳馬項目的要求越來越高。在當今世界大賽上,沒有兩個D分在7分及以上的動作,就很難獲得跳馬項目的前3名。為了取得好成績,運動員和教練員要花更多的時間去強化跳馬技術。此外,動作難度越高,受傷的概率就越大。如何處理好在世界大賽上團體、全能和各單項間的關系,是世界各體操強國必須面對的難題。到目前為止,未出現像中國選手楊威那樣,既是出色的世界級全能運動員,又是跳馬項目的頂級高手。而楊威,也為了團體和全能項目,最終放棄了參加跳馬項目的決賽。
我國男子體操隊在2012奧運周期的主要任務有:2010年廣州亞運會和2012年倫敦奧運會。從目前情況來看,在一線隊伍中,僅2009年全運會獲得全能第2名、跳馬第5名的馮喆,有實力參加跳馬決賽。想在兩年內,培養(yǎng)出像李小鵬那樣既在跳馬項目上突出,又能在團體賽上參加4個以上項目的優(yōu)秀選手,顯然不可能。讓那些有望參加亞運會和奧運會的運動員,在不斷提高成套動作穩(wěn)定性及完成好團體賽跳馬項目一跳的基礎上,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提高各個項目的E分上,精雕細刻、精益求精,獲得更多的E分,才是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