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宇鋒
摘要:心理因素在人們的審美活動中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可是在平常的審美活動中人們一般意識不到它們的存在。本文對注意、感知、聯(lián)想、想象、情感、理解諸因素在審美活動中的作用進行探討。
關鍵詞:心理因素 審美活動 作用
審美過程是一個復雜的、系統(tǒng)的活動過程,這一過程是在審美主體——即欣賞者的審美心理結構的始終參與下完成的。這個審美心理結構具體是由注意、感知、聯(lián)想、想象、情感、理解等基本心理因素構成的。這些心理因素融會在整個審美活動過程的各個階段中。
審美感知——觀察味象
在鑒賞者具體鑒賞一件作品,也就是正式進入審美活動之前,一般來講,已經具有了一定的審美心理準備,即審美態(tài)度的形成。所謂審美態(tài)度是“以擺脫日常功利意識產生審美注意為標志的,充滿著情感渴求和期望的、強烈地追求對象感性形式的態(tài)度”①。審美態(tài)度保證了整個審美過程不受功利性意識的影響,保證了審美活動對審美追求的純粹性。
真正的審美活動是從鑒賞者對一件作品的審美感知開始的。當鑒賞者以審美的態(tài)度注意一件作品時,審美注意力就已經開始集中在作品的形式上并調動感覺、知覺、觸覺等心理因素對作品中的形象和形式因素進行審美感知活動。比如他會感知到作品中的形象是山水(風景)、花鳥或人物中的哪一類及其具體造型特點,對作品中的形式因素運用情況會根據(jù)自己的已有審美知識進行初步的了解感受,去感受色彩是明是暗、是艷是灰、是豐富或是單純;明暗方面是亮調、灰調還是暗調;線條是以優(yōu)美的曲線為主還是以剛硬的直線為主;構圖特點如何;如果是雕塑作品,還牽涉到雕塑材料選擇情況等。隨著感知活動的進行,鑒賞者對已感知的藝術作品中的藝術形象和諸多形式因素形成知覺完形,并對由作品的諸多因素集體體現(xiàn)的情感表現(xiàn)性進行把握體會,再以鑒賞者自身的“同構”型審美情感與之交流、溝通,實現(xiàn)對作品的整體直觀把握,隨后,鑒賞者會表現(xiàn)出一種心理活動也就是審美感知。
如果這種審美感知能力與鑒賞者的內心審美情感初步呼應,在感性直觀中獲得了最初的審美愉悅,就能促使審美活動繼續(xù)進行下去,如果相差甚遠,鑒賞活動會就此中斷,因此,這個環(huán)節(jié)也很重要。鑒賞者獲得的這種初步審美愉悅也只是處于生理基礎上又超出生理感受的感官愉悅,也只是“悅目”層次的審美需要,還沒達到對作品的審美深度,這就要求審美活動進入更深入的階段。
審美體驗——讀思解意
接下來審美活動進入到審美體驗階段,也就是對作品進行讀思解意。在上一階段對作品初步的觀察感知、品味其基本構成因素的基礎上,鑒賞者發(fā)揮自己的想象、聯(lián)想和理解能力,并調動已有的生活閱歷、文化水平和審美修養(yǎng),再創(chuàng)造性地對作品的蘊涵意味充分體驗,使自己的內心融入作品的“情感場”之中,激發(fā)自己豐富的情感,獲得心靈的審美愉悅,達到“物我化一”的審美境界。
如前所述,審美過程體現(xiàn)了一系列心理活動,它是一個完整的審美心理結構。在這個審美體驗階段中就包含著許多心理因素在其中起作用。審美活動如同創(chuàng)作活動一樣,具有創(chuàng)造性,所以,除了以注意和感知為基礎外,想象和聯(lián)想也參與審美體驗之中。藝術作品存在著結構上的召喚性,存在著形式上的“虛實”、“空白”、“不確定性”因素以及藝術形象在表現(xiàn)上的瞬時性、概括提煉性,這些方面為鑒賞者在審美體驗階段進行充分的想象和聯(lián)想提供了空間。鑒賞者會發(fā)揮各自的主觀能動性,尋求自己對作品中藝術形象的理解,促使該作品的認識價值和美學效果得以最大化體現(xiàn)。例如我們鑒賞經典傳世名畫唐代畫家張萱的《虢國夫人游春圖》,作者表現(xiàn)的是游春的情景,可是并沒有表現(xiàn)桃紅柳綠的春天背景,而是著重描繪了人物的衣著、輕松悠閑的舉止動態(tài)和馬的輕舉緩步,使鑒賞者感受到了春的氣息,畫中人物具體在怎樣一個優(yōu)美的環(huán)境下游玩就靠鑒賞者去想象了,這樣,鑒賞者就會把自己內心已體驗過的最美好的春景給它“畫”上去,這幅畫就有了無數(shù)的美麗春景。這是鑒賞者審美再創(chuàng)造的結果,也是審美體驗的結果。
事實上,鑒賞者在鑒賞作品時已有自己感情的投入,表現(xiàn)為一種內心的喜悅之情。在審美體驗中,隨著對藝術作品理解的深入,審美情感也得以充分調動,并在想象和聯(lián)想的推動下不斷深化發(fā)展,越來越強烈深刻,在這個過程中,鑒賞者的想象和理解程度越深刻,審美情感也會越強烈、越深刻。比如經過戰(zhàn)亂歲月的人欣賞蔣兆和的《流民圖》時,隨著對作品所表現(xiàn)人物不斷的深入理解,隱藏內心多年的情感就會被調動起來,會回憶起那段苦難的日子,內心會久久不能平靜,這就是藝術的魅力——動人之情,特別是在這個審美體驗階段,會使鑒賞者感受更深,達到“悅心悅意”(即在理解、想象諸功能配置下培育人的情感心意)②的效果。
審美超越——神游再創(chuàng),審美升華
在審美活動的體驗階段,由于想象、聯(lián)想、情感等心理因素的共同作用,鑒賞者調動全部的審美素質,對作品進行了審美再創(chuàng)造,獲得了極大的審美享受和審美快感,達到了“悅心悅意”的境界,但這還不是最高的審美境界。最高的境界應是悅志悅神,即“在道德的基礎上達到某種超道德的人生感性境界”③,也就是審美升華階段。
審美活動并不是只停留在物我同一、“悅心悅意”的境地,而是依靠鑒賞者非凡的理解力,進行更高層次的審美再創(chuàng)造,進一步感悟、把握自己內心的情感,使情感進一步升華、心靈得到進一步凈化,精神從對象中脫出來,飛升到無限的、永恒的自由境界。這時鑒賞者會獲得一種悅志悅神的精神人格層次上的審美愉悅,并產生鑒賞下一件作品的愿望。
在這個階段,依然離不開感知、聯(lián)想、想象、情感等各種心理因素,同時,理解活動會更活躍,起著非常大的作用。因為在審美活動的感知階段和體驗階段,鑒賞者的注意力集中在了作品的藝術語言和藝術形象上,等到了升華階段,注意力才移到對作品內在意蘊的品鑒上。這里的內在意蘊主要指作品蘊藏的人生哲理、社會哲理以及事物發(fā)展的某種規(guī)律等,需要鑒賞者對此藝術意蘊理解、領悟。這個階段的理解已不同于審美感知和審美體驗階段的理解,它表現(xiàn)為一種較深程度的理解,是以揭示作品的內在意蘊的本質及意義為出發(fā)點的,顯示為鑒賞者運用已有的生活經驗、文化知識和情感記憶,通過美術作品的外在形式進而探索內在意蘊,獲得對作品更深層次的理解與補充,這也是審美情感升華必不可少的。鑒賞者審美能力的大小和水平高低決定了對作品理解領悟的深度和廣度,隨著理解領悟深度和廣度的加強,并將感性與理性、認識與情感、體驗與思維等心理因素融合在一起,鑒賞者也逐漸將自己的整個內心沉浸在作品的意境中,會突然獲得頓悟,即“心有靈犀一點通”,使審美感受得到理性的升華,這也是一種更加深刻的理解,“頓悟”使鑒賞者深刻領會了作品內涵,能把內涵拓展并觸類旁通遷移到對相同意味的作品的理解上面。
共鳴是審美活動升華階段最高的審美情感表現(xiàn)形式。在升華階段,隨著鑒賞者對作品內涵理解程度的加深,審美情感的豐富與專注、審美體驗的加強,內心深處會被作品的內容所吸引、感動并達到忘我的境界,以至于內心久藏的情感與作品表達的情感暗合,表現(xiàn)為物我同一,彼即我,我即彼,物我兩忘,這是鑒賞者達到的最高審美境界,也是審美活動的最大收獲,是非物質的,是精神性的。
其實,鑒賞者與藝術作品的這種精神共鳴應歸功于作品的創(chuàng)作者,是他賦予作品如此的魅力。作品中引起共鳴的情感其實是作者的情感,這樣看來,鑒賞者與作品產生了共鳴也就是鑒賞者與創(chuàng)作者的情感產生了共鳴。所以有人說:我們可以通過作品與古人溝通、對話,可以通過藝術作品了解未曾謀面的作者的內心情感。例如,當代油畫家羅中立的作品《父親》,它刻畫了一個勤勞、淳樸、善良和貧窮的老農形象,他那古銅色的臉,歲月的風霜如刀一樣在上邊刻下了條條皺紋,粗糙的、因勞累過度變形的一雙大手捧著一個粗瓷碗,干渴松弛的雙唇微微張開,渾濁的一雙老眼注視著畫外的觀眾。當鑒賞者看到這幅作品時,很快就會被畫中的形象與作者的高超寫實能力折服,產生感官上的愉悅。如果鑒賞者對農民的生活狀況了解不多,對農民的感情不深,鑒賞可能到此為止:“不就是個農村老大爺嗎?畫得很像!”反之,如果對農村農民生活有所體驗,他就會繼續(xù)欣賞下去,會進一步品味作品并展開想象、聯(lián)想,會想象主人公的年齡、生活經歷和生存狀況,會與現(xiàn)實生活中的農民相比,會想起自己辛勞的“父母”,會從“父親”的渾濁的雙眼中看出生活的艱辛,被他的形象打動,產生一種敬畏之情。繼續(xù)理解、體會,鑒賞者會產生情感與精神上的震撼與共鳴,能體會到農民的偉大、崇高,他們是真正的勞動者,他們生產糧食供養(yǎng)了天下,鑒賞者繼而會對人生的命運、生命的價值與意義進行理性思索。
審美活動過程是一個完整的審美過程,也是一個分階段的動態(tài)過程,但是,在具體的審美活動中各個階段始終相互聯(lián)系、相互滲透,并保持著一定的秩序性。
注 釋:
①王旭曉:《美學基礎》,北京:科學普及出版社,1992年第一版,第196頁。
②③李澤厚:《美的歷程》,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4年第一版,第527頁,第528頁。
(作者單位:河南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編校:鄭 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