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偉
(中共江蘇省委黨校,江蘇 南京 210004)
構建廉政文化:全面推進廉政建設的必然要求
時偉
(中共江蘇省委黨校,江蘇 南京 210004)
加強廉政文化建設,是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在領導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過程中的一個實踐創(chuàng)新。明確廉政文化建設的內涵,分析廉政文化建設的重大意義,研究廉政文化建設的途徑和方法,有著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廉政文化;內涵;意義;途徑
(一)廉政文化的概念
廉政文化是以廉政為思想內涵、以文化為表現(xiàn)形式的一種文化,是廉政建設與文化建設相結合的產(chǎn)物,是指關于廉潔從政的先進思想道德觀念及其指導影響下的廉政制度、組織、社會風氣、社會意識形態(tài)以及相關的法律規(guī)范,也包括人們關于廉政知識、信仰、規(guī)范、價值觀念和與之相適應的行為方式、社會評價的總和。在當代中國,廉政文化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有機結合,是中華民族精神、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體現(xiàn),是黨風、政風和社會風氣的綜合反映。
從結構上看,廉政文化建設可分為三個層面:一是精神層面,包括人們對廉政的認知認可程度、社會成員關于廉政的思想素質、文化素質、生活觀念、價值取向等,這是廉政文化結構的核心層;二是制度層面,是廉政文化的主體部分,包括反腐倡廉所涉及的法律法規(guī)、規(guī)章制度、行為準則以及相關制度的完善等,這是廉政文化結構的中間層;三是物質層面,包括廉政宣傳教育場所和陣地、廉政主題、可運用的各種媒體和載體等,這是廉政文化的外顯部分,即表層文化。廉政文化的核心層、中間層和表層三部分密不可分,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共同構成廉政文化建設的完整體系。
(二)廉政文化的特征
準確把握廉政文化的本質特征,有助于我們揭示它的內在精義,自覺參與到廉政文化建設之中,推動廉政文化的蓬勃發(fā)展,發(fā)揮它在反腐倡廉中的基礎性作用。
1.先進性。廉政文化是以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為靈魂的文化,是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性質的文化,是社會主義法治時代的文化,是吸收人類文明成果并向全人類開放的文化,是與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體系、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相適應的文化,是先進文化在廉政建設方面集中而又具體的反映,體現(xiàn)著嶄新的時代特征,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先進文化的豐富、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反映出最廣大人民對先進文化的需求,充分體現(xiàn)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發(fā)展方向,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發(fā)展的必然結果。
2.承繼性。任何一種文化都是一種歷史的積淀與傳承,廉政文化同樣具有歷史承繼性。我國豐富的廉政文化傳統(tǒng),為目前的廉政文化建設提供了充足的養(yǎng)分。
廉政文化隨著國家、階級和政治權力的產(chǎn)生而產(chǎn)生,隨著生產(chǎn)方式和社會關系的演變而不斷發(fā)展,隨著歷史的演進過程而不斷積累和沉淀,時至今日,中國特色廉政文化已發(fā)展成為繼承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吸收借鑒全人類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有益成果的產(chǎn)物。
3.社會性。廉政文化建設是面向廣大人民群眾,廣大人民群眾是廉政文化建設最廣泛的主體,也是廉政文化建設不斷豐富發(fā)展的源泉。在人民群眾中蘊藏著廉政文化建設的豐富資源和聰明才智,離開了群眾的參與和支持,廉政文化就失去了根基和土壤。廉政文化是大眾文化,它堅持以人為本,注重把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地方文化吸納到廉政文化中來,做到寓教于理、寓教于文、寓教于樂、寓教于各種有益的活動之中,不斷提高全體社會成員的思想道德素質,純潔黨風政風民風,極大地激發(fā)廣大人民群眾參與的熱情,蘊涵著深厚的群眾基礎。
4.實效性。廉政文化屬于社會意識形態(tài)范疇,它植根于經(jīng)濟基礎,但又有相對的獨立性和巨大的反作用,穿透力強,根深蒂固,影響深遠,具有親和力、吸引力、滲透力和感染力,能夠從心靈上、情感上潛移默化地教育人、感染人、引導人,陶冶人們的精神和靈魂,洗刷人們思想上的污垢,對人們的思維和行為產(chǎn)生實際的影響。
5.國際性。隨著世界經(jīng)濟一體化步伐的加快,各種文化相互激蕩、相互交融,并具有一定的共通性,廉政文化亦不例外。如《聯(lián)合國反腐敗公約》作為一種廉政文化以國際法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就凸顯了廉政文化在世界范圍內的共通性。
(三)廉政文化的價值
1.支撐價值。文化是一種無形的力量,沒有深厚的文化做基礎,人們就將失去團結一致、共同奮斗的思想道德基礎。廉政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動力,直接影響反腐倡廉的成效和走向。2005年中央頒布的《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監(jiān)督并重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實施綱要》就強調指出,反腐倡廉教育要面向全黨全社會,把思想教育、紀律教育與社會公德、職業(yè)道德教育、家庭美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結合起來,大力加強廉政文化建設。在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中,教育是基礎,制度是關鍵。這說明,廉政文化建設是構建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的重要支撐,是促進反腐倡廉各項制度落實的無形動力。
2.導向價值。文化反映的是一種社會追求,一旦形成具有廉政特色的文化體系,就會釋放出極大的影響力。廉政文化具有振奮民族精神、凈化社會環(huán)境、營造道德氛圍的重要功能,它贊成什么、批評什么、反對什么,具有鮮明的指向性。這種文化力量,自覺不自覺地把從事公務活動的人員引導到廉政建設所確定的目標上來,使他們的思想觀念和行為追求與廉政目標相一致,真正明白自己行使權力必須接受監(jiān)督,行政必須依法,自身必須廉潔,從而實現(xiàn)其導向價值。
3.凝聚價值。從社會心理學角度講,在社會各個系統(tǒng)中,凝聚力的產(chǎn)生主要是心理因素,物質因素則次之。廉政文化是一種文化體系,一種廉政理念,它能使社會公眾得到教育、培養(yǎng),從而以相同的價值觀念、思維模式、行為方式使他們在不同層次上聯(lián)系起來,聚集起來,使整個社會因同一文化淵源而形成強大的、向心的凝聚力量。這種凝聚力能夠最大限度地調動社會公眾的自覺性,積極主動地監(jiān)督權力的運行,參與反腐敗斗爭。廉政文化的凝聚力對實現(xiàn)反腐敗目標的作用不可低估。
4.輻射價值。文化來源于社會生活,又融入于社會生活。文化無處不在,對社會公眾、社會組織產(chǎn)生一定的影響,進而構成整個社會文化的一部分。從這一意義上看,廉政文化具有巨大的輻射價值。根據(jù)文化優(yōu)勢擴散理論,即先進、文明、發(fā)達的文化容易得到擴散與傳播。廉政文化作為一種主流文化,一旦形成,就能把自己的影響擴大并滲透到社會中去,推動社會進步,收到“潤物無聲,物自風華”的效果。
加強廉政文化建設,是構建教育、制度、監(jiān)督并重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從源頭上治理腐敗的重大舉措。提出這項任務,對于推進文化建設和黨的建設,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1.構建廉政文化是實踐科學發(fā)展觀的必然要求??茖W發(fā)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fā)展,強調以人為本,統(tǒng)籌兼顧,實現(xiàn)全面、協(xié)調可持續(xù)的發(fā)展。這就要求我們在發(fā)展經(jīng)濟的同時,更加注重包括反腐倡廉在內的社會發(fā)展,才能保證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正如鄧小平同志所告誡的那樣,“經(jīng)濟建設這一手我們搞得相當有成績,形勢喜人,這是我們國家的成功。但風氣如果壞下去,經(jīng)濟搞成功又有什么意義?會在另一方面變質,反過來影響整個經(jīng)濟變質,發(fā)展下去會形成貪污、盜竊、賄賂橫行的世界?!备瘮栴}不解決,我們的發(fā)展就不可能持續(xù),更不可能有發(fā)展成果惠及廣大人民,以人為本就無從談起。加強廉政文化建設的最終目標是要建立起一種“以廉為榮,以貪為恥”的認知體系,營造積極向上、催人奮進的勤政廉政氛圍,鏟除腐敗滋生的土壤,實現(xiàn)改革開放和經(jīng)濟發(fā)展的最新成果為最廣大人民所共享。因此,加強廉政文化建設是中國共產(chǎn)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重要體現(xiàn),是實踐科學發(fā)展觀的必然要求。
2.構建廉政文化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保證。建設和諧社會,離不開廉政文化的支持,和諧社會就是要建立“不易”腐敗的防范機制、“不能”腐敗的約束機制、“不敢”腐敗的懲治機制、“不需”腐敗的保障機制、“不愿”腐敗的自律機制的社會。構建廉政文化,培養(yǎng)人們抵制腐敗的精神力量,有利于形成崇廉倡廉的社會氛圍和環(huán)境,拓展和豐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內容,發(fā)揮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在反腐倡廉工作中的作用。構建廉政文化,就是要用文化的影響力來推動黨風廉政建設、構建和諧社會。只有搞好廉政文化建設,群眾的道德素質提高了,法制觀念增強了,良好的社會風氣形成了,才能構建和諧社會。反腐敗要引向深入,社會要走向和諧,離不開廉政文化的有力支持。廉政文化的核心價值觀是“務實、為民、清廉”,廉政文化建設有利于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誠信和有序,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保證。
3.構建廉政文化是應對腐敗文化挑戰(zhàn)的必然選擇。如果腐敗呈現(xiàn)出某種程度的普遍化、流行化的趨勢,除了體制層面的原因外,還因為它獲得了一種文化上更有力、更穩(wěn)定的支持。這就意味著,腐敗也容易成為一種社會風氣和生活方式,滲透到一些人的日常行為模式之中,這就是“腐敗文化”。當腐敗成了一種“文化”,就意味著不參與腐敗就很難辦成事,就很難生存下去。廉政文化起到的作用是一種文化占領的作用,人們的心靈是需要充實的,這正如當年毛澤東同志所說的,“無產(chǎn)階級不去占領,資產(chǎn)階級就會去占領”,先進文化的占領能起到心靈凈化的作用,而不良文化則起到腐蝕扭曲的作用。我們今天提倡的廉政文化建設,是指在社會各個階層與人群中,培養(yǎng)和確立一種認同、支持廉潔從政的基本態(tài)度和行為方式,把廉潔從政的觀念貫穿于所有官員行使公共權力的全過程,落實到政治與社會發(fā)展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使反腐倡廉教育更具有活力,讓健康向上、先進的廉政文化占領黨員干部的思想陣地,成為拒腐防變的第一道防線。反腐倡廉需要文化支撐,需要廉政文化作底蘊,其現(xiàn)實意義不言而喻。
1.明確主體,形成廉政文化建設的“大宣教”格局。廉政文化建設是我們黨在多年的黨風廉政建設實踐中不斷探索取得的經(jīng)驗,反映了一個地區(qū)和社會廉政狀況與水平以及文明的程度。因此,各級黨委、政府理應成為廉政文化建設的主體,紀檢監(jiān)察機關主要承擔組織協(xié)調的職責。但事實上,當前多數(shù)地方?jīng)]有將廉政文化建設作為先進文化建設的重要項目納入議事日程,統(tǒng)籌安排考慮,而是過于縮小廉政文化功能,把應由紀檢監(jiān)察機關牽頭協(xié)調變成了負責承擔,形成了廉政文化建設主體缺失。這導致了紀檢監(jiān)察機關在廉政文化建設中單兵作戰(zhàn),心有余而力不足,也造成了社會片面理解為廉政文化建設是紀檢監(jiān)察機關的事,認為與己無關,不能形成齊抓共管的格局。因此,要提高認識,明確主體,統(tǒng)一協(xié)調,使廉政文化建設與加強各級領導班子思想建設、精神文明建設、構建黨風廉政大宣教格局有機結合起來,整合社會資源,實現(xiàn)優(yōu)勢互補,形成全黨全社會都來抓廉政文化建設的良好局面。
2.擴大對象,夯實廉政文化建設的社會基礎。文化的力量是深深地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chuàng)造力和凝聚力之中的。廉政文化只有走進千家萬戶,才能煥發(fā)出勃勃生機。當前,在廉政文化建設中普遍把各級領導干部作為主要對象,這是十分必要的,但僅有對各級領導干部的廉政教育是不夠的。文化應該具有廣泛的群眾性,廣大的普通干部和人民群眾也應納入教育的主要對象,而不能失之偏頗。現(xiàn)在采取的廉政文化建設措施,如推行“一把手”講廉政教育課、領導干部任前廉政談話、評選“廉內助”等,都是從強化領導干部廉潔從政意識的角度來考慮的,而針對一般干部和群眾的廉政文化建設基本處于邊緣地帶,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如果沒有民眾的參與,這樣的廉政文化建設是缺乏社會基礎的,也是不完整的,其效果可想而知。
3.加強研究,提升廉政文化建設的理論水平。加強廉政文化建設,需要深入研究中國古代的廉政文化。一方面,我國傳統(tǒng)廉政文化仍具有潛在的力量,不能簡單地全盤否定。“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品行精神,包拯、海瑞等一大批清官廉吏歷史人物以及民俗文化中流行的廉事、廉詩、廉文及廉政格言警句等廉政內容,已經(jīng)形成了牢固的民族心理和精神紐帶,是我們應予以繼承和發(fā)揚的有益成分。另一方面,對于我國古代廉政文化的歷史局限性以及糟粕性的內容,必須鮮明地予以批判和抵制。加強廉政文化建設,需要深入研究近代西方國家的廉政文化。中華民族歷來就是一個善于吸收和借鑒外來文化與制度的民族。在全球化時代背景下進行廉政文化建設,我們尤其需要學習、借鑒西方法律至上、依法行政、民主執(zhí)政的先進廉政思想,在公務員隊伍中牢固樹立公仆意識、法律意識、責任意識,讓公民具有主人意識、權利意識和監(jiān)督意識等。同時,也應防止對西方廉政文化盲目祟拜的新教條主義錯誤傾向,結合中國實際對其廉政文化進行分析、消化與吸收。
4.健全制度,打造廉政文化建設的長效機制。鄧小平同志說過:“制度好可以使壞人無法任意橫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無法充分做好事,甚至會走向反面?!币行У冂P除腐敗就必須規(guī)范權力的運行機制,廉政制度為人們樹立起是非功過的衡量評判標準,是廉政文化建設的必要保障。
應根據(jù)形勢的發(fā)展變化,及時健全完善有關制度,努力形成制度配套體系,建立結構完整、配置科學、程序嚴密、相互制約的反腐敗機制。同時要采取各種有效形式,加大對制度的宣傳力度,使各項制度的內容廣為人知,使全社會都重視制度、服從制度、嚴格按制度辦事,樹立制度第一、制度不可侵犯不能侵犯的理念,為制度得到有效的貫徹落實奠定思想基礎。
[1]鄧小平.鄧小平文選(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2]十七大報告輔導讀本[M],人民出版社,2007.
[3]陳建平.行政問責制的制度功能和文化意義[J].中國監(jiān)察,2009,(4).
責任編輯 李秀華
D26.2
A
1672-2426(2010)08-0033-03
時偉(1974-),男,江蘇南京人,中共江蘇省委黨校廉政教育研究中心講師,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與當代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