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名新教師成長為一名合格的教師有一個過程,教師在不同的成長階段所關注的問題各有不同。作為一名老教師,筆者每年都與一些《歷史與社會》學科的新教師進行師徒結對,發(fā)現(xiàn)新教師們一般都關心以下問題:課堂紀律是否能維持,學生是否喜歡我,同事們如何看我,領導是否滿意我,等等,這些都是新教師必然要面臨的問題。
作為一名新教師,如果過多地關注自己的那些生存狀況,就會自然而然地被其束縛住。由于這種生存憂慮,有些新教師可能會把大量的時間花在如何與學生、同事等搞好個人關系上,在自身的專業(yè)成長和發(fā)展上反而沒有下足功夫。其實,教育實踐證明:新教師應該把自己的生存階段的著眼點放在自身的成長與發(fā)展方向上,使自己成為一名專家型教師??梢哉f,有了方向,教師才會在教育之路上走得更遠。
一、精心備課,把握備課策略
新教師的成長離不開教學研究。新教師的教學研究有自己的特點,對于他們而言,應側重教學活動的研究,把教學當研究,在研究中成長。
《歷史與社會》學科新教師由于缺乏教學經(jīng)驗,因此,認真?zhèn)湔n、做好教學設計對能否上好課至關重要。學校對新教師的檢查,也常常把是否認真?zhèn)湔n視為最重要的評價內容。從這個意義上說,備課是一種策略研究,需要新教師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努力。
1.了解課標
學校必須要求新教師認真學習《歷史與社會》新課標,教師只有了解了課程標準才能把握學科目標,才能使用好《歷史與社會》教材。
2.熟悉教材
新教師要對《歷史與社會》教材總的框架或編排認真鉆研,這樣才能把握好每一堂課的教學目標及重點。對不同的教學內容,教師有自己獨到的教學方法,并作不同的處理,這在教學中是允許的,即所謂“教學有法,教無定法”。
3.活用教材
如何教好《歷史與社會》課,很多內容如果沒有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的配合,很難有理想的效果。因此,新教師要根據(jù)不同的內容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充分發(fā)揮個人和學生的聰明才智,將課堂變成一個充分展示學生才能的舞臺。《歷史與社會》是一門綜合性課程,不能將其內容分散地、簡單地傳授,《歷史與社會》教材僅僅是一個載體,教師的任務是要用“活”并超越教材。
在《歷史與社會》教學中,新教師習慣以教師講授為主的授課方法,缺乏引導、鼓勵和幫助學生積極參與、親身體驗的能力。而《歷史與社會》的主旋律應該是“讓學生們都動起來”。辯論、小品表演、合作探究、自主學習等都應是學生學習的方法,課堂不應是教師一人的天下,而是學生盡顯才華的舞臺。新教師要相信學生,讓學生放手去做。
4.熟悉學生
即使新教師理解了《歷史與社會》新課標的精神,熟悉了教材,精心準備了教案,但是,由于初一年級學生剛從小學升入中學,是一群在心理上和生理上都不盡相同且處于發(fā)展的關鍵期的青少年,他們的知識水平和理解能力各不相同。因此,新教師要對初中生學習的興趣、個性特長等有一定程度的掌握和熟悉了解,只有熟悉了解學生,才能更好地實施教學。
二、課例研究,促進教學提高
《歷史與社會》學科新教師由于教學經(jīng)驗缺乏,因此,在教學中如何處理好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關系,如何普遍提高新教師自身的專業(yè)化水平、素養(yǎng)與能力,他們很難把握好。學校可以通過校本培訓的途徑,幫助新教師在課例研究上下功夫,促進其教學水平的提高。
課例研究是教師以“問題解決為中心”研究課堂教學的一種方式,一般以某一具體的課為研究對象,著眼于該課中教學設計、教學實施、教學評價等階段的各類教學問題的解決。在《歷史與社會》教學中,可開展以下形式的課例研究。
1.一人同課多輪式
新教師連續(xù)多次上同一課,內容重復,但教學行為卻不斷改進。其程序為:由新教師獨立備課、上課→教研組聽了新教師獨立課之后,針對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討論,獻計獻策→通過集思廣益,新教師形成新的教學方案,進行第二次上課→新教師和同伴對第一輪課和第二輪課進行對比,明確進步的方面,分析存在的問題,進一步修訂完善教學方案,進行第三次上課。如此循環(huán),新教師反思整個過程并寫成教學課例。這種“磨課”方式對培養(yǎng)新教師,迅速提高他們分析教材、處理教材、設計教學的技能和水平,幫助他們解決教學方法不當、教學效率低下等問題,效果比較顯著。
2.多人同課循環(huán)式
由兩人以上的新教師同上一節(jié)《歷史與社會》課。這種模式的關鍵在于教師的互動和問題的跟進。由第一位新教師按教學設計上課,同組教師聽課,課后立即進行集體研究、反思原設計目標與實際效果間的差距和問題,再修改教學設計。第二位新教師按修改后的教學設計再上公開課、教研組教師再聽課、討論、反思整個過程,再修改教學設計,然后由第三位新教師上課。如此步步深入研究、教師依次在新的基礎上執(zhí)教,最后達到共同提高和發(fā)展的目的。
三、總結反思,幫助新教師成長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波斯納說:“沒有反思的經(jīng)驗是狹隘的經(jīng)驗,至多只能是膚淺的知識?!币虼怂岢隽私處煶砷L的公式:成長=經(jīng)驗+反思。那么《歷史與社會》學科新教師應當怎樣對自己的教學進行反思呢?
1.課后反思
課前預定的教學目標和要求的實現(xiàn)程度如何,只有在課后才能檢驗出來,課后若不及時總結和反思,存在的問題就永遠得不到解決,成功的經(jīng)驗也就無法得到提煉和升華。
許多新教師認真鉆研教材,精心備課,所寫的教案也比較詳盡。但是,很多新教師對教案欄目中的“教學反思”大多數(shù)只寫了一兩句套話。究其原因是為了應付學校檢查,課堂上用不到。課后反思,就是教師把教學過程中的一些感觸、思考或困惑及時記錄下來,以便重新審核自己的教學行為?!稓v史與社會》課在平常教學中需要新教師課后去反思的地方太多了。課后進行反思具有批判性,能夠使教學合理化,并有助于提高教師的教學總結和評價能力。課后反思札記積累多了,也就成為一個個生動鮮活的《歷史與社會》教學案例,對之分析研究,使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能充分顯示出來,為有針對性地制訂改進計劃創(chuàng)造良好的條件,從而有助于新教師及時總結經(jīng)驗教訓,增強教學效果,提升專業(yè)水平。
2.與骨干教師進行比較
對比體現(xiàn)差異,聯(lián)系體現(xiàn)銜接,通過對比、聯(lián)系,教師可以從中發(fā)現(xiàn)許多新的問題,找出別人的優(yōu)點和長處,結合自己的教學進行對照而取長補短。比如,新教師聽了名師、骨干教師的課,覺得自己的課與他們相比有什么不足,今后如何改進;學習了報刊雜志的理論文章后,有什么收獲,這些經(jīng)驗自己為什么沒有系統(tǒng)總結,等等。
3.聽取同行或專家的評價
教學反思需要“鏡子”,別人的評價和反應是最好的參照物。《歷史與社會》學科新教師要經(jīng)常邀請同事們聽課,虛心聽取他們的意見,要及時記錄下他們的意見,為自我反思提供資料。
當然,新教師的教學思想、觀念要轉化為正確的教學行為,需要有一個轉換期。在這期間,倡導新教師對自己的教學實踐進行有效的反思,對于新教師確立有效的教學行為,促進其專業(yè)發(fā)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新課程帶來的新理念、新方法、新實踐,為教育改革和發(fā)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也為新教師提供了施展才華的舞臺。這條專業(yè)成長之路并不是一帆風順的,《歷史與社會》學科新教師只要用心用情,勇敢地走下去,邊思邊行,其專業(yè)成長的道路一定是光明的。
(作者單位:浙江省溫嶺市石塘鎮(zhèn)中學)
(責任編輯:劉福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