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課堂還給學生,把自由交給學生?!毙乱惠喌恼n程改革,繼廣東、山東等四省揭開序幕后,2008年河南省也正式踏上新課改的舞臺。早就聽到實驗區(qū)的教師反映對新課改的種種不適應,抱怨聲、抨擊聲不絕于耳。抱著將信將疑的態(tài)度,我們也小心翼翼地跨進了新課改的門檻。果不其然,很多的迷茫,很多的困惑。但身在教學一線,就要敢于創(chuàng)新,善于創(chuàng)新。摸著石頭過河,半年來,我逐漸摸索出了一些好的教學方法,討論法就是其中之一。下面將討論法作如下論述:
一、討論法的含義
有教育學資料這樣給討論法下定義:“討論法是在教師指導下,由全班或小組成員圍繞某一中心問題,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從而進行相互學習的一種方法。就師生互動而言,包括教師與學生個體、與學生小組、與學生全體的討論;就生生互動而言,包括學生小組之間、學生個體之間的討論?!睂τ谶@個定義,我是這樣理解的:“圍繞某一中心問題”,表明討論是有一定的目的性、方向性的,是為了增進學生對某一問題的理解,如圍繞“羅斯福新政的作用”進行討論,而不是漫無目的地進行交談;“在教師指導下,由全班或小組成員……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在教師指導下達成一定的目標,并非指通過討論形成老師或教科書認定的“統(tǒng)一”結論,而是指將大家的思維集中到某一問題上,然后進行一步步深入的探討,大家發(fā)表各自不同的見解,從而形成對某一問題更深入的了解和認識;讓學生“發(fā)表自己的看法”是討論法的關鍵所在,討論的結果不是要形成統(tǒng)一的結論,而是要學生發(fā)表自己的觀點;“相互學習”,是指討論中應主要是學生之間面對面的交談,相互傾聽,相互提問、解釋、爭辯,相互啟發(fā),從而達到相互學習的目的。
二、討論法在課改中的應用
1.鼓勵質疑、提倡思考,所提問題要在教科書上基本沒有現(xiàn)成答案,如果有現(xiàn)成答案,則應引導學生將教科書看法僅僅作為一家之言,啟發(fā)學生得出其他答案。當然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具有開放的思想,允許不同觀點、結論的存在。正如前面所述,即使討論得出統(tǒng)一結論,這個結論也只能是自由表達的結果,而不是我們教師、書本觀點強加的結果。中學歷史教學應該給學生更多思想自由交鋒的空間,真理只會越辯越明。
2.精心設疑、堅持問題的開放性,即所提的中心議題要能啟發(fā)學生進行多向思考。如,在講到洋務運動這一板塊內容時,我留給學生一定時間討論洋務運動各項改革的成敗得失;在講到法國資產(chǎn)階級革命這一板塊內容時,因為拿破侖是一位爭論性較強的歷史人物,我就讓學生四人為一小組進行討論,評價拿破侖的功過。學生可從不同角度、不同知識點出發(fā)進行思考,發(fā)表自己的看法,探討后得出的結論往往已超出教材的闡述,其實這正是對教材的拓展和深入。
3.采用討論法時,要給學生一定的思考時間,有時甚至需要事先給學生留足查資料的時間,即學生應有一定相關知識的儲備。否則,學生便只能人云亦云;或只是只言片語地回答,無法進行自己的思考。如,2001年我上了一節(jié)區(qū)的優(yōu)質課評比(被評為一等獎),內容是講“唐朝的衰落和滅亡”,這一節(jié)課之所以能成功采用討論法,就在于學生對這段歷史有特殊興趣,平時通過各種渠道(小說、電影、電視等)獲得了大量相關背景知識,對唐朝人物、事件都比較了解,利于發(fā)表自己的看法。
三、討論法應用中應注意的問題
1.運用討論法進行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盡量少說話,不能暗示學生哪個是正確答案,否則教師會很快發(fā)現(xiàn)討論變成了自己的獨白。
2.討論法要求教師對教材的把握、知識的點撥、課堂的駕馭能力等都有較高的水平。
總之,我們歷史教師應重視討論法在歷史教學中的運用,要利用討論法打破課堂教學機械刻板的僵化局面,使學生在課堂交往中處于主動狀態(tài),提起對歷史學習的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