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所蘊含的知識豐富多彩,學好它有利于學生了解世界文化成就、開闊眼界,并且有利于學生了解本國科技文化的發(fā)展、變化。但是歷史知識比較零碎,九年級學生時間緊、任務重,紛繁復雜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年代、歷史材料等,在學習歷史時常常覺得無從下手。作為九年級歷史教師,應教給學生獨特的學科記憶方法,讓學生撥開云霧,輕松愉快地學好歷史。幾年來,筆者結合實踐,總結出多種記憶方法,在指導學生學習歷史過程中取得顯著成效。下面,我將簡單介紹部分方法,以期拋磚引玉。
—、順口溜記憶法
順口溜記憶,即把寫出歷史時間最后一個字拼音的諧音,引導學生結合史實編造成句,形成對仗。如1775,英美動武;1777,戰(zhàn)爭轉機;1783,英軍逃竄。這樣一來,學生在用到這些知識時,能順口而來,不僅輕松簡單,而且不易遺忘。又如1853,日美翻臉:美國闖進日本浦賀港;1854,日美簽字:《日美親善條約》簽訂; 1869,明治遷都:明治天皇把都城從江戶遷到東京……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編造的順口溜,千奇百怪,花樣繁多,于是“歷史年代記憶”這個難題在歡聲笑語里輕松解決了。
二、數(shù)字錯譯法
數(shù)字錯譯法,即根據(jù)自己的需要,錯解、錯譯數(shù)字來協(xié)助記憶。如1777,可將7字錯解成“起”,1777年是薩拉托加大捷,美國獨立戰(zhàn)爭的轉折點,從此,美國站起來了;1864,可將4字錯解城“死”,1864年俄國強迫中國簽訂《中俄堪分西北界約記》,割占中國西北7萬多平方公里領土,可以將這一史實理解成,俄國的這一巴掌把清政府給打死了……這一方法,大大降低了學生對時間的記憶難度,如同給“記憶”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三、對比記憶法
對比記憶是指把相似的歷史事件,放在一起進行對比,從而降低記憶難度。如從時間、地點、人物、結果等方面對比九一八事變、一?二八事變;從性質(zhì)上對比太平天國運動、辛亥革命、五四運動等。對比記憶法一方面可使學生更系統(tǒng)覅掌握所學知識,另一方面也可防止學生混淆類似的事件。
四、縱橫記憶法
縱向聯(lián)系記憶是指在記憶時把一個國家不同時期的大事連起來進行記憶。如,可將北美獨立戰(zhàn)爭、美國內(nèi)戰(zhàn)聯(lián)系起來記憶,這樣的記憶省時省力,還可以使學生完整地了解一個國家的發(fā)展史;可將中國歷史上的鴉片戰(zhàn)爭、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的相關知識放在一起進行系統(tǒng)復習,以了解歷史發(fā)展演變的基本脈絡。橫向聯(lián)系記憶是指把同一歷史時期的中外歷史聯(lián)系起來進行記憶。如,1861年,中國發(fā)生兩件大事:總理衙門建立、宮廷政變;同時,世界史上也涉及了兩件大事:1861年改革、美國內(nèi)戰(zhàn)。記憶時,教師可先讓學生記住同一時期發(fā)生的這些大事的名稱,然后引導學生從目的、內(nèi)容、性質(zhì)、影響等方面擴展記憶。縱橫聯(lián)系記憶法可培養(yǎng)學生總結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能幫助學生取得極好的記憶效果。
五、事件繩掛法
事件繩掛法,即把同一年的事羅列出來或把相連的時間看作一根繩,然后把當年發(fā)生的大事串起來記憶的方法。如:1931年發(fā)生九?一八事變;1932年發(fā)生一·二八事變;1933年,紅軍第五次反圍失??;1933年簽訂《塘沽協(xié)定》;1934年,紅軍開始長征;1935年,遵義會議召開;1935年,吳起鎮(zhèn)會師。事件繩掛法使歷史知識看起來條理清楚、一目了然,能迅速提高記憶速度。
六、圖文并茂記憶法
歷史教材上有許多插圖,這正符合初中生的興趣特點,他們看到插圖則興致盎然。筆者在教學中緊緊抓住這一點,把插圖和所講知識有機結合起來,有效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印象。如:在講解紅軍長征時,筆者適時展示《紅軍長征圖》,并在紅軍開始長征的地點、會師地點上都插上小紅旗。然后我又運用多媒體播放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學生注意力由此高度集中,感情也得以激發(fā),對所學知識印象深刻。圖文并茂記憶法的運用,能讓抽象的歷史知識變得直觀形象,激發(fā)學生興趣,豐富學生想象,幫助學生很快記住一些抽象、繁瑣的歷史知識。
除上述方法以外,還有其他許多有效的記憶方法,同學們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要多和老師同學們進行交流,共同探討總結有效的記憶方法,以提高學習效率??傊?,歷史記憶方法多種多樣,只要我們細心,就能找出規(guī)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