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國慶
(北京師范大學化學學院,北京 100875)
硅作為元素名一開始就讀作 gui而不讀作 xi
吳國慶
(北京師范大學化學學院,北京 100875)
之前有文章論證了元素硅始造出后讀作 xi。經調研大量公開發(fā)表的文獻,推定硅作為元素的中文名一開始就讀作 gui,而不讀作 xi。
硅,珪,矽,silicon,讀音
近年有一種說法,認為作為元素 silicon中文名的硅字一開始造出來時是讀作 xi的,是從畦字演變來的,因為造出這個字的人堅持用石字偏旁造固態(tài)非金屬元素名而同時取英文 silicon的第一個音節(jié)的諧音的原則,而畦字當年讀作 xi,看到硅字會想到畦字,聯(lián)系到土壤,多少跟 silicon的拉丁源本義燧石,即 silicon是燧石中的元素相合。
有沒有什么根據將硅讀作 xi是將硅用作元素中文名時的原委呢?
《硅字的來歷和變遷》[1]一文作者邵靖宇先生說硅一開始讀作 xi,以什么為根據呢?他說:“讀作xi的硅字當時實際上只存在了兩三年……當年把硅念作 gui其實是念了別字。當年社會上多數(shù)人看見了也許就想當然地念成了 gui?!?/p>
那么,邵先生是怎么知道硅作為元素 silicon的中文名一開始讀作 xi呢?他說:“我從……我的老師章堯謨先生那里知道了矽早年有個字是硅,也讀xi的音,后來因被人們誤讀作 gui而改為矽字的經過?!焙喍灾?邵先生知道硅被用作元素名,一開始讀作 xi,是從章堯謨老先生那里聽說的。而且,這段軼聞已不可考了,因為章先生如果尚健在,已是一百一十幾歲了。
邵先生的這篇文章一發(fā)表,引起很大反響,尤其在互聯(lián)網上,可見到許多網站轉載了此文,還有許多評論,有許多人大發(fā)感嘆。筆者正如《硅去來矽》[2]的作者龔益先生所言,“引發(fā)了更加進一步探究史實”的興趣,初步探究了一下,硅作為元素名一開始是否讀作 xi,遂有此文。首先,邵文說,“中國古代沒有硅字。……漢字中的‘硅’是民國早年創(chuàng)造的新字?!贝苏f已被《中國科技術語》的兩位讀者黃河清和侯遷分別糾正了[3]。邵靖宇先生對這兩位讀者的來信回復道[3]:“實際上‘硅’字早就有了,不過不念 gui而念作 huo,是個很偏的字,偶爾用于人名,沒有作為 Si這一元素的意思。當時 Si中文名讀音為 xi,那是當年中國化學會作出的規(guī)定,而后又被改讀為 gui,則是解放后 1953年的事。1938年我在江津章堯謨先生瓷廠辦公室看見《硅酸鹽工業(yè)》的書而見到“硅”字,那是我親眼所見,表明“硅”字在那之前曾用于表示元素 Si。”
邵先生說的硅不讀 gui而讀 huo,見于康熙字典午集下石部,硅,【廣韻】虎伯切,音剨。硅,破也。【正字通】砉字之譌[4]。如今的網絡上都可以查到康熙字典的復印本,明白無誤。這個硅字只是一個同形字而已,無論讀音還是詞義跟作為元素名的硅字毫無關系。然而,邵先生說,硅字是 1932年由中國化學會的前輩們創(chuàng)造的。確是如此嗎?
首先,筆者認為,中文元素名硅出自日文,而不是如邵先生所說的:“當年(本文筆者注:邵先生指的是 1932年)的學者考慮到硅是土壤的主要組成成分,土壤基本上就是混雜的硅酸鹽。他們想到的是菜畦(當時讀作 xi)的畦字。畦是土壤,正好是硅酸鹽類組成的。因此讓硅讀畦的音可以聯(lián)想到土壤,兼有諧音和會意?!?/p>
1900年,日本化學會①組織有關專家為統(tǒng)一日文化學術語,編定了《化學語匯》一書,書中定 Si的日譯名為硅素。此書在 1906、1918、1928年分別增訂 2、3、4版發(fā)行。然而,從第 2版后,Si的日譯名被定為珪素。硅素與珪素兩種日譯名在當時的日文化學教科書中都有采納。
根據化學史資料,在 19世紀,中國沒有用硅為元素名,用的是徐壽創(chuàng)造的矽字,可見硅字作為元素名首先見于日文。至于見于 1900年日本化學會《化學語匯》中的這個硅字的字源,尚待考證。有兩種可能:一是日本人創(chuàng)造的“國字”,即由漢字珪為依據創(chuàng)造的日文漢字,另一是引入的中國漢字。那么,日文中出現(xiàn)的硅字讀音呢?從自 1906年日本人改“硅”為“珪”可見,日文中用作元素名的硅字應與“珪”字同音,即讀作 gui。有文化的日本人更熟悉珪字,推想應是日本人改“硅”為“珪”的原因。在中國古代,珪字的應用頗多。日本人熟悉的《三國志》里有諸葛亮之父諸葛珪,還有跟呂布、曹操打過交道的陳珪。北魏道武帝叫拓跋珪。中日近人也有以珪為名的。日本人有時用假名“ケイ”代替珪字,將該元素的日文名寫為“ケイ素”,日文假名“ケイ”的發(fā)音十分接近漢語 gui。近年來,由于日本政府公布的“當用漢字”表里已經沒有珪這個漢字,用假名“ケイ素”代替“珪素”尤為風行了。在日本出版的許多字典里,都可查到日文里的這個漢字“珪”的來歷和讀音,在互聯(lián)網上可查到許多,本文參考文獻只列了幾處[5-6]。
1905年史浩然翻譯的日本池田清著《化學講義》(文明書局)初版問世??梢圆榈皆摃?1912年第七版,其中 Si稱為硅素,書中還提到大量硅的化合物,均用“硅”字。第七版的內容與初版無改動。該書出到第七版,可見該書是當時很流行的課本。
從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圖書館里查到,1913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王季烈由日文翻譯的《近世化學教科書》,譯 Si為矽,反映了徐壽造的這個矽字當時仍被用著。而 1914年由中華書局出版鐘衡臧編寫的《中華中學化學教科書》,就已經改為硅素了。這正與 1918年前日文用硅不用珪相合。
從《清末民初化學教科書中元素譯名的演變——元素譯名的確立之研究 (一)》[7]一文中可見到有關硅矽之爭的一些歷史記載。若以政府部門或學術團體的文件以及公開發(fā)行并使用的教科書為準,則可以肯定的是:
考察了 1901—1932年 32本教科書,發(fā)現(xiàn)1901—1920年間的教科書,Si的中文名多取矽, 1920—1932年間則多取硅。后一時期的教科書取硅的依據應是 1915年教育部頒布的《無機化學命名草案》,草案中定 silicon的中文名為硅。
綜上所述,硅作為元素中文名大大早于邵先生說的 1932年。相反,1932年中國化學會制訂的《無機化學命名原則》不是肯定了硅字而恰恰是用矽字代替硅字。在從臺灣學者劉廣定的文章[8]里還可見到一張“硅—矽—硅”的演變年代表格,也給出了上述事實。
那么,中國取用作為元素中文名的硅,究竟一開始讀作 xi還是讀作 gui?好在有公開的歷史文獻為證,而不是如邵先生所言,找不到證據。
在 1915年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的《辭源》“硅”字條解說:“讀如圭,即矽?!蓖瑫ⅰ肮纭币魹椤肮妙デ旋R韻”,即音 gui。這應該是硅作為中文元素名在一開始就讀作 gui的直接證據。
史學界都認定,鄭貞文對中國化學名詞命名有很大貢獻[9]。1920年,鄭貞文發(fā)表了《無機化學命名草案》[10]一文。從上引何涓文中可讀到,鄭貞文在此文中是用硅為元素 silicon的中文名的。鄭貞文在 1918年就與人合作編撰了《綜合英漢詞典》。據查,1927年、1933年版的《綜合英漢大辭典》都將silicon翻譯為硅[11]。王晶提供了鄭貞文與鄭尊法編寫、商務印書館出版、1925年初版至 1930年第27版的《新撰初級中學教科書化學》中,都用的是硅字。據文獻介紹,1929年由鄭貞文編寫商務印書館出版的新時代高中教科書《化學》是中國化學家自編的第一本高中化學教科書。王晶從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圖書館里查到了此書。在這本教材里也是用的硅字。鄭貞文是 1932年發(fā)起成立中國化學會的 45人之一,并在中國化學會第一屆理事會上被推舉為《中國化學會會志》雜志的總經理[12]。從鄭貞文的經歷看,他是日本留學生,是學化學的, 1918年底歸國即到商務印書館任職,由此可肯定,鄭先生不會改變日文硅或珪的讀音,而他取硅的理由也有文獻證實,是他繼承而且發(fā)展并確定了徐壽制訂的元素譯名原則之一 ——常溫下固態(tài)非金屬用石的偏旁。
上引文里也有一段文字可以證明參與硅矽之爭的當事人都認定硅讀 gui而不讀 xi:“任鴻雋認為 Si的譯名應該為矽而非硅,因為矽‘音與原字符號之音相近也’。梁國常認為,……矽與錫同音,不可采納。硅是日譯漢名,通行已久,可沿用。吳承洛認為‘……矽之為 silicon,實不與錫字之音相混,若取日名硅,則音更離異,且矽之于中國,已經通行沿用’。”盡管這些當事人并不都贊成用硅為 silicon的中文名,卻反而證明了硅讀 gui不讀 xi。誠如邵先生所言,這些老前輩如果活到今天都過百歲了,好在還可以查到他們留下的發(fā)表物,使謎團得以澄清。在上引的何涓文中給出了這些化學界老前輩們的爭論的公開文字記載。據查,何涓引用的上述一些當事人的文字都存在。另外,宋心琦先生函告:“張子高先生說過,硅源自日文。”張子高也是中國化學界的老前輩,中國化學會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中國化學史研究的先驅[13]。還可以查到張子高先生也留下了與本文有關的發(fā)表物[14-15]。
邵靖宇先生說得對,將硅“誤讀”作 gui為 silicon的中文名違背了用拉丁或英語第一個音節(jié)的諧音為元素譯名的原則。但這不是硅作為元素名一開始讀作 xi的旁證。如果翻開中學化學教科書,看一看書中的元素周期表,就可以發(fā)現(xiàn),未用拉丁或英語第一個音節(jié)的諧音為讀音的元素中文名是不少的。其中跟硅一樣沒有用拉丁或英語第一個音節(jié)的諧音的有:磷、溴、碳、硫、碘、砷,等等。如果細細品味,砷 (arsenic)和碘 (iodine)分別用了拉丁或英語第二、三個音節(jié)的諧音。用第二個音節(jié)的諧音的還有晚許久才定名的镅 (americium),境外有用“鋂”字的,正像我們沒有把美國稱為“阿國”一樣。其實,用拉丁或英語的第二個音節(jié)的諧音創(chuàng)造元素中文名也是徐壽提出的,只不過硅的諧音已是silicon的第三個音節(jié),可能正因為此,他當年沒有把 silicon譯為硅而譯成矽了。然而,如果對比與硅有異曲同工之妙的鋯(zirconium),如果去掉“-ium”這個金屬元素的拉丁后綴,則 zircon—silicon,鋯—硅,更像一對姐妹了 (zircon,鋯石,是鋯的拉丁字源)。從這個對比,讀者是否可看出硅的取用不僅僅是由于源自日文,故而讀音為 gui,同時也能品出硅字有諧音的味兒?
另外還可認定,珪的原義對確定用硅為元素silicon的中文名起了很大的作用。珪同圭,查:圭,“從重土”。本義:古玉器名。長條形,上端作三角形,下端正方。中國古代貴族朝聘、祭祀、喪葬時以為禮器。依其大小,以別尊卑??梢?硅的字源珪是跟 silica掛得上鉤的——日文術語珪石的漢語術語為硅石,英語術語為 silica,是一大類化學組成為SiO2的礦物的總稱。英文元素名 silicon源自拉丁silex、silicis,即被用作打火石的學名為燧石,是硅石中的一種。硅石中最美麗的是晶瑩剔透的水晶,還有帶各種雜質而導致五顏六色的瑪瑙、蛋白石等。由此可見,20世紀初期乃至 20世紀 50年代的中國化學家確定用硅而不用矽,不是毫無道理,更不是白字先生們所為。附帶可以提及,日文珪素在構建復合詞時,有時會只留珪字去掉“素”字,如珪酸鹽、珪石、珪孔雀石、珪化木、珪藻,等等。這些術語轉化為中文僅將珪改為硅而已。時至今日,盡管名詞審定組織已將矽肺、矽鋼片等術語中的矽改為硅,2009年8月 12日教育部公布的《通用規(guī)范漢字表》中也沒有矽字,但有些人由于不習慣,還在用矽字,矽字仍經常出現(xiàn)在報紙雜志上。至于境內外的硅矽統(tǒng)一,鑒于硅和矽的取舍,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更難卜時日了,而且不是撰寫本文的宗旨,不再贅述。
①日本化學會的前身是“化學會”,成立于1878年。次年,改名為“東京化學會”,1921年才改名為日本化學會。
[1]邵靖宇.硅字的來歷和變遷 [J].中國科技術語,2008 (1):46-48.
[2]龔益,硅去來矽[J].中國科技術語,2008(5):62-64.
[3]關于硅和矽的來歷的補充 [J].中國科技術語,2008 (4):64.
[4][EB/OL]http://tool.httpcn.com/Html/Zi/31/KOAZ MEXVRNMEXV ILUY.sh tml.
[5]日本百科全書[EB/OL].http://dic.nicovideo.jp/:ケイ素 (Silicon)とは、地殻中に酸素の次に存在する元素である。漢字では「珪素」だが、常用漢字外のためヵタヵナで表記される.
[6][EB/OL]https://a.yamagata-u.ac.jp/amenity/electrochem/species/:ケイ素是化學物質,是ケイ素の単體.漢字では珪素.
[7]何涓.清末民初化學教科書中元素譯名的演變——元素譯名的確立之研究 (一)[J].自然科學史研究 2005, 24(2):165-177.
[8]劉廣定.中文化學名詞的演變 (上)[J].科學月刊, 1985:190.
[9]錢益民.鄭貞文與中文化學命名 [J].中國科技術語, 2002(3):40-43.
[10]鄭貞文.無機化學命名草案[M].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20:1-12.
[11]綜合英漢大辭典[M].上海:商務印書館,1927.
[12]http://www.chemmuseum.com.cn/cangpin2.h tml中國化工博物館《中國化學會會志》說明詞.
[13]何其盛.張子高——中國化學史研究的開拓者[G].中國科學技術專家傳略,理學編,化學卷.
[14]張子高,楊根.《亞泉雜志》和中國近代元素譯名問題[J].化學通報,1965(1):55-59.
[15]張子高.何瞭然的《化學初階》在元素譯名上的歷史意
義[J].清華大學學報,1962,9(6):41-47.
Chinese Chemical Element“硅”Should Be Pronounced as“gui”Instead of“xi”
WU Guoqing
Som e resea rche rs a rgued tha t the Chinese cha rac te r“硅”should be p ronounced as“xi”. The author resea rched lots of p ub lished p ap e rs,and conc luded tha t the chem ica l e lem ent s ilicon should be p ronounced as“gui”ins tead of“xi”a t the ve ry beg inning.
s ilicon,p ronunc ia tion
N04;O6
A
1673-8578(2010)04-0059-04
2010-05-05
吳國慶(1937—),男,浙江瑞安人,北京師范大學教授,主要研究無機化學、無機固體化學、無機合成、無機材料、高等和中等化學教學等。通信方式:guoqing.wu@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