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甜甜
(南京師范大學 文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7)
鄭谷,字守愚,袁州宜春(今屬江西)人。谷生卒年不詳,大約活動于晚唐時期。少穎悟,7歲能詩。光啟三年(公元887年)登進士第,授京兆鄠縣尉,遷右拾遺。乾寧四年(公元897年)任都官郎中,旋告歸。卒于家鄉(xiāng)別墅,世稱鄭都官。鄭谷在當時詩名頗盛,多結(jié)契山僧。鄭谷一生作詩較多,著有《云臺編》,歸編《宜陽集》三卷,共分上、中、下三卷,另撰《國風正訣》一卷。
《全唐詩》共收錄鄭谷詩作326首,本文著重歸納詩人的用韻系統(tǒng),找出特殊韻例所體現(xiàn)的方音特點。根據(jù)整理劃分,鄭谷存詩326首,其中320首近體詩、6首古體詩。鑒于古近體詩數(shù)量的差異,本文對于鄭詩用韻系統(tǒng)的研究主要以近體詩為考察對象。
通過系聯(lián)分析,我們將鄭谷的近體詩分為十八部,其中陰聲韻八部、陽聲韻十部。鄭詩押韻情況與出韻、借韻次數(shù)見下表。
(按:下表依押韻次數(shù)排列韻部次序,本韻為《廣韻》同用、獨用的韻部,二、三欄列出各韻部間的借韻、出韻,韻目后的數(shù)字為出現(xiàn)次數(shù),第四欄是根據(jù)通押情況歸納出來的韻部,韻部后的數(shù)字即為本部押韻次數(shù)。)
?
1.東鐘部(《廣韻》東鐘韻)
①東韻:東風空紅翁中濛功窮鴻篷雄公終。
②鐘韻:峰蹤鐘慵重容松逢。
東獨用十四次,鐘獨用六次,東鐘同用三次。
2.真文部(《廣韻》真諄文韻)
①真韻:人辛身嗔鄰津新春蘋臣因塵陳神濱巾斤真紳親。
②諄韻:倫春均巡。
③文韻:紋墳云分群君文聞曛。
真獨用五次,文獨用三次,真文同用四次,真諄同用二十次,諄文同用一次,真諄魂同用一次。
3.魂痕部(《廣韻》元魂痕韻)
①魂韻:昏村魂門樽。
②痕韻:恩痕。
③元韻:喧翻源繁園。
元魂痕同用三次,魂痕同用三次。文元同用一次,元先仙同用一次。
4.寒桓部(《廣韻》寒桓韻)
①寒韻:安丹寒難闌殘看。
②桓韻:寬般官端。寒桓同用五次。
5.刪山部(《廣韻》刪山韻)
①刪韻:還顏關班斑蠻。
②山韻:間山閑。
刪山同用十次,先刪山同用一次,刪先同用一次。
6.先仙部(《廣韻》先仙韻)
①先韻:箋年邊眠前憐天先煙賢田堅。
②仙韻:錢延蟬禪連宣篇筌傳船全專偏然圓緣川玄旃權(quán)聯(lián)仙編氈。
先仙同用十九次,桓先仙同用一次,元先仙同用一次,
7.陽唐部(《廣韻》陽唐韻)
①陽韻:坊墻傷狂香鴦鄉(xiāng)腸揚長忘昌裳涼裝陽強章嘗霜莊梁妝房床。
②唐韻:荒郎康唐茫忙黃堂廊光行囊凰。
陽唐同用二十二次。
8.庚青部(《廣韻》庚耕清青韻)
①庚韻:明平榮兵驚行鳴生京荊衡卿英兄。
②清韻:城輕程營酲情清聲晴名纓征。
③耕韻:鶯宏。
④青韻:坰青聽醒。
庚清同用十六次,庚清同用一次,庚耕清同用三次,蒸登清通押一次。
9.蒸登部(《廣韻》蒸登韻)
①蒸韻:凝陵丞。
②登韻:能登僧冰藤燈。蒸登同用二次。
10.侵林部(《廣韻》侵韻)
侵韻:尋禽深心吟林陰任襟霖簪岑侵琴。侵獨用十六次。
1.支微部(《廣韻》支脂之微韻)
①支韻:枝離歧澌儀知危羈池迤披施垂籬規(guī)移宜彌奇兒支陂追卑。
②脂韻:茨悲遲機師衰糜遺維。
③之韻:鶿絲而棋時思期媸詞詩癡欺。
④微韻:磯歸稀衣薇飛妃威扉巍畿暉依圍闈違饑。
之獨用一次,微獨用九次,支脂同用三次,支之同用十一次,脂之同用二次,支脂之同用十一次,支微同用一次,脂微同用一次,脂之微同用一次,支之微同用二次,支脂之微同用三次。
2.魚模部(《廣韻》魚虞模韻)
①魚韻:除如閭輿廬漁魚書蔬車初。
②虞韻:無夫須蕪衢書。
③模韻:吳梧圖鴣壺瀘粗蒱途盧孤徒爐湖蒲。
魚獨用三次,模獨用二次,魚模同用一次,虞模同用六次。
3.齊稽部(《廣韻》齊韻)
齊韻:迷嘶雞齊畦萋凄攜西低啼梯提溪泥題。齊獨用八次。
4.皆來部(《廣韻》佳皆灰咍韻)
①佳韻:釵涯。
②皆韻:淮。
③灰韻:堆催梅回杯。
④咍韻:臺財才來開哀苔。
咍獨用二次,灰咍同用十一次,佳皆同用一次,佳麻同用一次,佳支同用一次。
5.家麻部(《廣韻》麻韻)
麻韻:花家斜賒夸華車槎嗟遮茶砂。
麻獨用八次。
6.歌戈部(《廣韻》歌戈韻)
①歌韻:多蘿歌柯何哦。
②戈韻:過莎科波。
歌戈同用五次。
7.蕭豪部(《廣韻》蕭宵肴豪韻)
①蕭韻:凋寥條。
②宵韻:姚朝苗招飄霄嬌橋銷樵蕉潮饒。
③肴韻:巢交茅梢嘲敲交。
④豪韻:高毛曹蒿騷勞毫桃。
宵獨用三次,肴獨用二次,豪獨用四次,蕭宵同用五次。
8.尤侯部(《廣韻》尤侯幽韻)
①尤韻:游秋州流籌憂悠舟愁羞丘休優(yōu)柔猷颼留鳩酬牛篘。
②侯韻:頭偷樓溝鷗侯投。
尤獨用八次,侯獨用一次,尤侯同用十二次。
1.鄭谷詩歌用韻較為嚴格,少有出韻、借韻的情況。鄭詩用韻基本符合王力先生《漢語語音史》的晚唐—五代音系,而且與《廣韻》同用、獨用的規(guī)定基本一致。王力先生考證晚唐—五代韻部的分化與轉(zhuǎn)移,東冬鐘合部、魚模合部、真文合部、庚青合部、支微合部等韻部變化都在找鄭詩用韻中有所體現(xiàn)。
2.據(jù)王力先生考證,晚唐—五代音系中灰咍分為兩部①。但是鄭詩中灰咍同用十一次,咍僅獨用二次,灰無獨用例,按同用數(shù)量來考量應合為一部。在晚唐其他詩人詩韻中灰咍也多同用,如黃滔詩中灰咍同用七次,花蕊夫人詩中灰咍同用八次。王力先生考證出的隋—中唐音系中灰咍韻同歸咍部,這個結(jié)論與晚唐多位詩人在灰咍韻的使用上一致。
3.鄭詩出韻五次,二次涉及“涯”字:鄭谷《多情》:嗟華花麻涯佳家麻。鄭谷《失鷺鷥》(卷六七五)池支涯佳枝支。按:“涯”,《廣韻》五佳切佳韻、魚羈切支韻二切,均有“水際,水畔”義,無麻韻音?!都崱仿轫嵤张<忧?,“涯,涘也”。兩韻書收音不同正是語音發(fā)展變化的真實記錄。黃炳輝認為“涯”字在中古有兩個反切,既歸佳韻,又歸麻韻。根據(jù)尉遲治平等學者的統(tǒng)計,“涯”字大量押入麻韻的現(xiàn)象是從中唐開始的,晚唐、五代直至宋代,“涯”字用韻都是以和麻韻字相押為主。王力先生在《南北朝詩人用韻考》中找出了南北朝有歌、麻與佳通用的痕跡,進而猜想它們的韻值相近。在先秦古音中,“佳、支”合為一部,“歌、麻”與“佳、支”相近,南北朝有通用的痕跡,在唐代更加明顯。從這里分析,鄭詩佳麻、佳支通用就找到了依據(jù),可能是作者仿古韻而為之,抑或是遵從一般詩韻韻書的看法將“涯”字分別歸于“支、佳、麻”三韻。鑒于鄭詩中“涯”字與支韻字、麻韻字相押的次數(shù)較少,認為這是作者受尚古之風的影響,模仿古韻而進行的偶然通押。
4.元韻是一個特殊的韻部,元在平水韻中排在上平第十三,作詩時容易與真文寒刪先等韻相混淆,所以歷來有“該死十三元”之說。王力先生認為晚唐—五代音系中元韻轉(zhuǎn)入元仙,與先仙合并,魂痕獨立成部。多數(shù)學者支持此觀點,晚唐元韻與臻攝關系密切,但元韻與臻攝同用絕大部分發(fā)生在近體詩中,而且主要是與魂痕兩韻相押。古體詩中元韻多與山攝尤其是先仙兩韻通押,因此把魂痕歸入真文部,把元韻歸入寒先部②。文士作近體詩用韻嚴格按照官韻的規(guī)定,鄭詩中元韻出現(xiàn)五次,其中與魂痕同用三次,與文同用一次(文出韻),與先仙同用一次(元借韻)。元與魂痕關系密切符合官韻規(guī)定,故本文而是依《廣韻》體例將其與魂痕合部。
5.鄭谷存詩306首,208首首句入韻,其中借韻十四次(借本韻十次,借鄰韻四次)。近體詩偶句押韻,奇數(shù)句的首句也可以押韻,往往借用鄰韻。詩人們往往在首句尋求借韻以獲得用韻的些許自由,可以根據(jù)實際語音選擇韻字而擺脫官韻的嚴格限制。鄭詩首句大部分借同攝之韻,少有超出同攝范圍之例,可見鄭詩遵守官韻之嚴格。
綜合以上分析,鄭詩用韻基本符合晚唐—五代音系,其詩受唐朝官韻功令束縛較大,用韻嚴格,間或出現(xiàn)的借韻、出韻等特例可能是當時實際口語面貌的體現(xiàn),鄭詩中蒸登部與庚青部通押一次,也是其詩中出現(xiàn)的唯一一次異部相押現(xiàn)象,可能是作者在用韻上的偶爾為之,亦或是在當時陽聲韻韻尾之間已經(jīng)出現(xiàn)混同的趨勢。對于這一現(xiàn)象,有的學者在研究唐代其他詩人用韻時也得出了相同的認識,如,晚唐時代,湖北詩人陽聲韻韻尾[-耷]與[-n]相混、[-m]與[-n]相混;湖南詩人陽聲韻韻尾[-n]與[-耷]逐漸混同,這些研究成果為我們研究晚唐五代時期的實際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注釋:
①王力.漢語語音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257.②尉遲治平,趙蓉.晚唐詩韻系略說.古漢語研究,1999,(4).
[1]陳大為.唐五代湖北詩人近體詩用韻系統(tǒng)考.懷化學院學報,2008.10.
[2]黃炳輝.中古“涯”字韻屬證.語文研究,1981,(2).
[3]居思信.元魂痕諸韻的歷史考察.齊魯學刊,1985,(4).
[4]劉曉南.唐宋近體詩借韻的語音依據(jù)與語料價值.古漢語研究,1999,(1).
[5]羅立方.陳子昂詩歌用韻考.四川師范學院學報,2002,(6).
[6]王力.漢語詩律學.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
[7]王力.漢語語音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
[8]尉遲治平,趙蓉.晚唐詩韻系略說.古漢語研究,1999,(4).